史实·虚构·影响——来龙去脉说”三国”

来源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xiang9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初祖”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其作者必须处理好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二者之间的关系,古人曾经将这种关系说成是”七实三虚”.因为一部历史小说,太”实”了就等同于历史通俗读物,太”虚”了就成为其他类型的小说.罗贯中处理这个关系恰到好处,但这又给后人造成某些误解,认为小说所写大多是真实的,甚至于其中一些表现方式和细节描写还被后世小说所模仿效法.要弄清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的文化意蕴,就必须对《三国志通俗演义》这种历史小说进行史实与虚构之关系的必要考证,同时,也要尽力探求这部巨著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巨大影响.
其他文献
期刊
小学阶段是学生认识事物、探索事物的初步阶段,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特殊阶段.如何抓好这个关键时期,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与日常教学管理相结合,展开红色文化学习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素养,对学生将来成为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祖国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堂教学应当培养学生设疑、探疑、释疑、解疑的能力,从中获得道德发展与生活成长.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法治内容的教学上,文章以《我们受特殊保护》第二课时为例,从文本问题导引、生活问题导思、两难问题导行等方面实施问题导向教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法治素养.
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思想,其所倡导的许多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道德观念与现代社会德育理念相契合,为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德育资源.文章结合美术教材,在美术教学中融入本土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本土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寻找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并将其有效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来增强美术德育实效.
随着劳动教育的深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也提供了大量的劳动教育情境和素材.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数学课堂之中,实现数学和劳动教育相结合.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为例,浅谈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可通过挖掘资源、运用教材资源、开展实践活动途径来渗透劳动教育.
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我们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故事的传播是塑造少年儿童红色文化精神的重要指引渠道之一.现代多格漫画的图文表现形式能够以更直观、更容易激发阅读兴趣的特点成为一种为小学生阅读所广泛接受的故事表现形式.依托当地的红色文化历史资源,结合学校校本课程开展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背景,更好地在小学美术学科教育中渗透红色文化教育理念,对小学生阅读红色文化故事的图文表现形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并对红色文化故事阅读与美术校本教材的内容创编进行了初探.
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从最初的关注知识和技能向注重能力发展转变.近年来,再由关注能力向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方面转变.因此,课堂教学也应从单一的任务训练,向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模块整体设计转变.模块整体教学设计,就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遵循语言习得规律,以教学目标为前提,针对具体教学对象和素材,对模块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作行之有效的总体规划.这种全新的、优化的课堂教学,打破
期刊
我校抓住劳动教育与STEM教育的共通之处,以”创造性劳动”为切入点,基于STEM项目开展创造性劳动教育.文章以《屋顶大变装,”火焰山”变”花果山”——立体农田STEM项目探究活动》为例,从”基于真实情境,以问题为驱动””创新实践方式,发挥技术优势””创新分组方式,构建学习共同体””创新评价方式,促进身心参与”四个方面介绍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有趣的平衡”是操作性很强的综合实践课,笔者通过四次磨课,认为精心创设情境导入、让小组自主选择实验工具、重组教材活动、设计趣味性和挑战性练习、利用美观而简洁的板书能为”有趣的平衡”这一课增色不少,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归纳概括能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