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5例TIA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效果。结果:25例病人经上述治疗方案治疗2-3d 后,23例TIA症状完全控制,1例症状仍有发作,1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症状均得到控制。结论:积极治疗病因、减少及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对短期内频繁出现的TIA应给予有效干预措施,防止其进展为脑梗死至关重要。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肝素钠泵;抗凝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484-0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在短时间内脑血流量减少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每次犯病的时间持续不久,通常是数秒钟、数分钟或数小时等,最长不超过24小时。往往因症状来得快,消失也快,恢复后不留任何后遗症而易被人忽视。实际上,TIA症状虽轻,但后果严重,如不及时治疗,据统计,约有25%~40%患者,在5年内将产生严重的脑梗塞,而威胁病人生命。而脑梗塞的病人中的1/3~2/3曾经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因此,临床上正确的处理TIA对预防脑梗死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25例TIA病人,男15例,女10例,年龄26-73岁,平均3岁。高血压13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5例,冠心病2例,房颤2例,颈椎病3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吸烟9例,有酗酒史10例。
1.2 临床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TIA共18例,表现为短暂性单肢或偏侧无力,面部、单个肢体或偏身麻木,同向偏盲、单眼一过性失明等单个症状或多个症状;椎基底动脉系统TIA7例,表现为眩晕、复视、平衡失调和吞咽困难等脑神经和小脑症状,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无耳鸣。
1.3 治疗方法
1.3.1 抗凝治疗 对反复发作的患者,尤其是有心源性栓子来源的可能时,可用出血并发症较少的低分子肝素4000~7000U,腹壁皮下注射,每日1~2次,连用10日。
1.3.2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对于抗凝药物禁忌症的患者,推荐其使用阿司匹林(75~150mg/d),如果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应用氯吡格雷(75mg/d)。若无其他心源性栓塞的高度风险,窦性节律的TIA患者不应使用抗凝药物。
1.3.3 扩张血管治疗 用培他司汀2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7~10日。
1.3.4 钙离子拮抗剂 选用尼莫地平20~40mg口服,每日3次。
1.3.5 中药活血化瘀治疗 常用丹参、红花、三七等
1.3.6 手术治疗 经血管造影证实颅外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严重狭窄(75%以上),并伴反复TIA者,可通过血管内介入手段,扩张血管狭窄部位和置入血管内支架,使脑血流保持通畅,可改善TIA症状。
1.3.7 病因治疗 积极寻找TIA的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室防止TIA再发的关键。
2 结果
25例病人经上述治疗方案治疗2-3d 后,23例TIA症状完全控制,1例症状仍有发作,1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症状均得到控制。
3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局炤性脑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缺失。TI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相关原因有:①微栓塞:颈内动脉和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硬化狭窄处的附壁血栓、硬化斑块及其中的血液分解物、血小板聚集物等游离脱落后,阻塞了脑部动脉,当栓子碎裂或向远端移动时,缺血症状消失。②脑血管痉挛:颈内动脉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斑块使血管腔狭窄,该处产生血流旋涡流,当涡流加速时,刺激血管壁导致血管痉挛,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旋涡减速时,症状消失。③脑血液动力学改变:颈动脉和椎一基底动脉系统闭塞或狭窄时,如病人突然发生一过性血压过低,由于脑血流量减少,而导致本病发作;血压回升后,症状消失。本病多见于血压波动时易出现本病发作。此外,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损害亦可使脑局部血流量突然减少而发病。④颈部动脉扭曲、过长、打结、狭窄或椎动脉受颈椎骨增生骨刺压迫,当转头时即可引起本病发作。
TIA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需与癫痫、偏头痛先兆、低血糖、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加与区别。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如下:①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1次,多者数十次。多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死的前驱症状。②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③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1]。TIA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特殊类型,1951年由美国神经病学家Fisher[2]首先提出,随着彩超多普勒、螺旋CT、MRI在临床上的应用,人们对TIA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积极得当的治疗TIA,可以有效的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 ,29 : 379-380.
[2] Fisher M. Occlusion of t 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J]. Arch Neural psychiat ,1951 ,65 :346-377.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肝素钠泵;抗凝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484-0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在短时间内脑血流量减少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每次犯病的时间持续不久,通常是数秒钟、数分钟或数小时等,最长不超过24小时。往往因症状来得快,消失也快,恢复后不留任何后遗症而易被人忽视。实际上,TIA症状虽轻,但后果严重,如不及时治疗,据统计,约有25%~40%患者,在5年内将产生严重的脑梗塞,而威胁病人生命。而脑梗塞的病人中的1/3~2/3曾经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因此,临床上正确的处理TIA对预防脑梗死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25例TIA病人,男15例,女10例,年龄26-73岁,平均3岁。高血压13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5例,冠心病2例,房颤2例,颈椎病3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吸烟9例,有酗酒史10例。
1.2 临床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TIA共18例,表现为短暂性单肢或偏侧无力,面部、单个肢体或偏身麻木,同向偏盲、单眼一过性失明等单个症状或多个症状;椎基底动脉系统TIA7例,表现为眩晕、复视、平衡失调和吞咽困难等脑神经和小脑症状,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无耳鸣。
1.3 治疗方法
1.3.1 抗凝治疗 对反复发作的患者,尤其是有心源性栓子来源的可能时,可用出血并发症较少的低分子肝素4000~7000U,腹壁皮下注射,每日1~2次,连用10日。
1.3.2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对于抗凝药物禁忌症的患者,推荐其使用阿司匹林(75~150mg/d),如果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应用氯吡格雷(75mg/d)。若无其他心源性栓塞的高度风险,窦性节律的TIA患者不应使用抗凝药物。
1.3.3 扩张血管治疗 用培他司汀2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7~10日。
1.3.4 钙离子拮抗剂 选用尼莫地平20~40mg口服,每日3次。
1.3.5 中药活血化瘀治疗 常用丹参、红花、三七等
1.3.6 手术治疗 经血管造影证实颅外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严重狭窄(75%以上),并伴反复TIA者,可通过血管内介入手段,扩张血管狭窄部位和置入血管内支架,使脑血流保持通畅,可改善TIA症状。
1.3.7 病因治疗 积极寻找TIA的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室防止TIA再发的关键。
2 结果
25例病人经上述治疗方案治疗2-3d 后,23例TIA症状完全控制,1例症状仍有发作,1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症状均得到控制。
3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局炤性脑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缺失。TI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相关原因有:①微栓塞:颈内动脉和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硬化狭窄处的附壁血栓、硬化斑块及其中的血液分解物、血小板聚集物等游离脱落后,阻塞了脑部动脉,当栓子碎裂或向远端移动时,缺血症状消失。②脑血管痉挛:颈内动脉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斑块使血管腔狭窄,该处产生血流旋涡流,当涡流加速时,刺激血管壁导致血管痉挛,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旋涡减速时,症状消失。③脑血液动力学改变:颈动脉和椎一基底动脉系统闭塞或狭窄时,如病人突然发生一过性血压过低,由于脑血流量减少,而导致本病发作;血压回升后,症状消失。本病多见于血压波动时易出现本病发作。此外,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损害亦可使脑局部血流量突然减少而发病。④颈部动脉扭曲、过长、打结、狭窄或椎动脉受颈椎骨增生骨刺压迫,当转头时即可引起本病发作。
TIA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需与癫痫、偏头痛先兆、低血糖、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加与区别。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如下:①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1次,多者数十次。多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死的前驱症状。②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③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1]。TIA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特殊类型,1951年由美国神经病学家Fisher[2]首先提出,随着彩超多普勒、螺旋CT、MRI在临床上的应用,人们对TIA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积极得当的治疗TIA,可以有效的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 ,29 : 379-380.
[2] Fisher M. Occlusion of t 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J]. Arch Neural psychiat ,1951 ,65 :34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