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历史是一种合乎方法的认识活动的产物的话,那么想象就是这种“合乎方法的认识活动”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想象,就无法深入历史的底蕴,也就不会有对于历史本质的认识。学习历史和学习其他学科一样,需要想象。《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可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是中学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和目标之一。那么,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想象思维
想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面临问题之时产生的,想象思维活动的激活需要必要的历史问题情境。历史问题情境是学习者在思维上与历史的客观现象、事物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与类型,它所反映的是学习主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或建构知识,或智力动作方式运作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与体验。历史问题情境创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学过程,在问题情境的氛围中,学生不断发现、探究、生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不断深入和升华,进而激发想象思维,促进历史的学习。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地“死记”变为主动地“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兴趣,激活思维的目的。设置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也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只有学生能发现问题,才能就问题进行深入的学习讨论、想象剖析,进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在教学中,通过营造浓厚的问题情境氛围,养成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想象、创新思想。
二、利用教材内容,帮助想象展开
大体而言,历史教科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教科书的正文部分;另一部分是教科书的辅助课文部分,包括目录、课前提要、图片及图注、历史地图等。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想象的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应充分发掘出其中所蕴藏的想象生成元素,帮助学生展开合理的历史想象。
历史教科书主要部分是正本部分,主要是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历史知识内容。历史文本本身是一个极其丰富、复杂的世界,因为文本自身具有结构开放性、文本意蕴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等。每个人在阅读学习时,实际上是在进行文本意义的再次建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教科书文本中所留下的“空白”,更是容易让人产生无限的历史遐想。历史文本中的“空白”作为一种艺术,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历史文本中的“空白”和“间歇”,以此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理解、填补这些“空白”,将会起到开发学生智力、发展想象力的作用,还能收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民国时期社会风俗时,人教版历史教科书这样写道:“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这句话简单地说明民国时期的婚丧风俗,但也留下空白。读到这段文字时,学生不禁会继续遐想、思考民国的婚丧嫁娶等仪式到底有哪些,带着这样的问题学习、想象,无疑会促进历史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
历史教科书中的许多插图和地图,是对课文主要描述对象直观、生动、形象的补充、再现,也是历史教学中进行想象的重要材料。它们能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历史表象,对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作用重大。就历史插图来说,它提供了有关史事的某些片断、侧面或局部的原貌,是想象借以展开的起始点、纽结点或终结点。例如,讲述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时,可引导学生看插图《自由引导人民》,画中硝烟弥漫,一位妇女左手持枪,右手高举着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蓝、白、红三色旗,正在召唤着起义者冲锋陷阵。从画面中,学生可结合所学知识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感受法国人民追求自由、勇于献身的精神,由此加深对法国七月革命的理解。就历史地图来说,它反映着史事的空间状况及其变化,表现形式为一系列标示史事的图例符号,是想象借以进行的依托和线索。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想象翱翔
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传递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的集合,以其直观、形象、新颖、感染力和可控制性强的优势,给学生提供了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的优势。历史上留下来的大量文字、图片、实物资料以及近年来不断出现的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去了解历史、感受历史,为学生翱翔历史时空提供很好的条件。
多媒体能够把活动的形象、逼真的音响和变化的情节展示给学生,丰富其记忆库中的感性材料和想象表象,并能以此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便根据多媒体中展示的内容再补充独有的想象世界。利用多媒体技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这样,便提供了学生身临其境的实践机会,弥补了学生感性认识的缺陷。
当然,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激发学生想象时也应该注意合理、科学。很多时候,过于直观和形象生动,也易走向反面,即学生只是机械地看,而缺乏一种思考和想象的意识。在教学中应当适度、科学地运用多媒体,不要让多媒体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拦路虎”。
【参考文献】
[1]梁励.《论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课程·教材·教法》,2005.5.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二十九中)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想象思维
想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面临问题之时产生的,想象思维活动的激活需要必要的历史问题情境。历史问题情境是学习者在思维上与历史的客观现象、事物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与类型,它所反映的是学习主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或建构知识,或智力动作方式运作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与体验。历史问题情境创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学过程,在问题情境的氛围中,学生不断发现、探究、生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不断深入和升华,进而激发想象思维,促进历史的学习。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地“死记”变为主动地“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兴趣,激活思维的目的。设置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也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只有学生能发现问题,才能就问题进行深入的学习讨论、想象剖析,进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在教学中,通过营造浓厚的问题情境氛围,养成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想象、创新思想。
二、利用教材内容,帮助想象展开
大体而言,历史教科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教科书的正文部分;另一部分是教科书的辅助课文部分,包括目录、课前提要、图片及图注、历史地图等。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想象的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应充分发掘出其中所蕴藏的想象生成元素,帮助学生展开合理的历史想象。
历史教科书主要部分是正本部分,主要是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历史知识内容。历史文本本身是一个极其丰富、复杂的世界,因为文本自身具有结构开放性、文本意蕴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等。每个人在阅读学习时,实际上是在进行文本意义的再次建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教科书文本中所留下的“空白”,更是容易让人产生无限的历史遐想。历史文本中的“空白”作为一种艺术,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历史文本中的“空白”和“间歇”,以此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理解、填补这些“空白”,将会起到开发学生智力、发展想象力的作用,还能收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民国时期社会风俗时,人教版历史教科书这样写道:“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这句话简单地说明民国时期的婚丧风俗,但也留下空白。读到这段文字时,学生不禁会继续遐想、思考民国的婚丧嫁娶等仪式到底有哪些,带着这样的问题学习、想象,无疑会促进历史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
历史教科书中的许多插图和地图,是对课文主要描述对象直观、生动、形象的补充、再现,也是历史教学中进行想象的重要材料。它们能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历史表象,对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作用重大。就历史插图来说,它提供了有关史事的某些片断、侧面或局部的原貌,是想象借以展开的起始点、纽结点或终结点。例如,讲述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时,可引导学生看插图《自由引导人民》,画中硝烟弥漫,一位妇女左手持枪,右手高举着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蓝、白、红三色旗,正在召唤着起义者冲锋陷阵。从画面中,学生可结合所学知识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感受法国人民追求自由、勇于献身的精神,由此加深对法国七月革命的理解。就历史地图来说,它反映着史事的空间状况及其变化,表现形式为一系列标示史事的图例符号,是想象借以进行的依托和线索。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想象翱翔
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传递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的集合,以其直观、形象、新颖、感染力和可控制性强的优势,给学生提供了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的优势。历史上留下来的大量文字、图片、实物资料以及近年来不断出现的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去了解历史、感受历史,为学生翱翔历史时空提供很好的条件。
多媒体能够把活动的形象、逼真的音响和变化的情节展示给学生,丰富其记忆库中的感性材料和想象表象,并能以此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便根据多媒体中展示的内容再补充独有的想象世界。利用多媒体技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这样,便提供了学生身临其境的实践机会,弥补了学生感性认识的缺陷。
当然,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激发学生想象时也应该注意合理、科学。很多时候,过于直观和形象生动,也易走向反面,即学生只是机械地看,而缺乏一种思考和想象的意识。在教学中应当适度、科学地运用多媒体,不要让多媒体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拦路虎”。
【参考文献】
[1]梁励.《论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课程·教材·教法》,2005.5.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二十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