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cln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它与《野草》中的大部分篇目不同,不是用奇倔的意象和象征的语言表现作者的孤独前行与反抗绝望,而是用较有华彩的语言对照“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花”,在“江南的雪”中又有自然的雪景与人工的雪景的对照,直到篇末才写到“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灵”,才隐约透露出《野草》那种“荷戟独彷徨”的韵调。
  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雪》是一首动人的咏雪诗,是一幅美妙多姿的雪景图。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野草》中的《雪》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每当诵读它的时候。总觉得是一种强烈的美的享受。
  这篇优美的散文,是鲁迅1925年元月创作的。作者以生花的彩笔,描绘了“江南”和“朔方”迥然不同的雪景,表现了对明媚春天的无限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缅怀,以及表现了对冷酷现实奋勇抗争的精神。
  当时,鲁迅战斗在帝国主义卵翼下的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在南方热气腾腾的大好革命形势推动下,北方反帝反封建的烈火愈烧愈旺。尽管这时作者亲身经历了“五四”新文化统一战线的分化,有时不免产生“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孤独之感,但是他的主导精神却是积极向上、奋勇前进的。正是在这种心境下,鲁迅写了这篇战斗的、优美的借景抒情的散文《雪》。
  借助丰富的想象,作者首先描绘了一幅分外妖娆的“江南雪景图”。生动,美丽,洋溢着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这篇散文,脍炙人口,感人肺腑,其主要原因是它充满着诗意。所谓诗意,主要指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美丽的想象和新颖的意境及精练而富于美感的语言,三者有机地结合,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不论对江南的雪、雪野。还是对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也不论对明艳剔透的雪罗汉,还是对朔方的如粉、如沙的雪花,作者都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予以形象的描绘,借雪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托形象来寄寓自己深刻的思想。正因为《雪》不是一幅单纯的雪景画,而是以革命的思想感情作为灵魂,表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世界,所以才有感人心魄的艺术力量。试问,当你读到朔方的雪花“蓬勃地奋飞”的动人描写时,你不觉得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鼓舞着你吗?好像我们也要顶风冒雪“升腾”起来。同作者一起战胜那“凛冽的天宇”,去倾听“暖国”的“青春的消息”。
  《雪》中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渗透在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所创造的意境之中。作者描绘江南和朔方两幅雪景图,不是平板地一览无余地摹拟生活,而是张开想象的翅膀,由“朔方的雪花”联想到“暖国的雨”,由“雨”联想到“江南的雪”,由“雪”联想到山茶、梅花盛开的“雪野”,由“雪野”联想到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人情景;即使描写现实中的“朔方的雪花”,想象也“飞腾”起来,浮想联翩,神游宇宙。正是由于作者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极其丰富。所以才创造了雄浑壮丽的意境,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的再创造,不但扩大和丰富了《雪》这篇散文的内容,而且使人享受到生活的美和艺术的美。
  《雪》的浓郁的诗意还有赖于优美的语言得以表现。鲁迅抒情散文的语言,总是精粹简洁,具有生活的鲜明色彩和动人的旋律。如作者写江南的雪景,语言华美。文采风流,柔美之中又不乏健美;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语言,朴素形象,生活气息很浓,虽然没有特别华丽的词藻和夸张的笔墨,但孩子们的鲜明个性、雪罗汉的幽默神态却跃然纸上;写北方雪景的语言热烈、瑰丽,抒发了作者面对冷酷现实的战斗豪情。
  总之,这篇散文,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托物言志,寓意深刻,做到了形式和内容、文字的美和思想感情的美的高度统一,每读之,便觉得有一股浩然之气,荡人心胸,开人眼界,促人振奋。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写作就是这一能力的具体展现。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是“谈文色变”:要么是无事可写,交一张白卷;要么是无“谋”乱写。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写到哪儿;要么是东拼西凑,穿“百家衣”弄得不伦不类。总而言之就是对作文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更不要说精于构思了。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各行各业皆是如此。因此教师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成为
期刊
高考作文,命题者总是期盼考生能有话可说。有材料可用,最大限度地避免作文的虚构,希望能检测出考生的真正水平。于是,作文命题形式灵活多样。异彩纷呈。但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平时考生缺乏实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考场上只得东拼西凑。作文成了一种负担;二是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对考生写作方法的指导、写作习惯的养成,忽视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等。  考生
期刊
古诗词蕴藏着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的文字,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言来抒发思想情感。加强古诗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而且非常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下面笔者浅谈几点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思考和实践尝试。    一、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定位    小学古诗词有三个基本教学目标:一是数量
期刊
长颈鹿一边吃着树叶一边说:“更高!”  猎豹一边追着兔子一边说:“更快!”  大象一边踩着蚂蚁一边说:“更强!”  变色龙一边变着色一边说:“绿色!”  黄雀一边看着争斗不休的鹬和蚌.一边不动声色地说:“重在参与!”  狗熊一边掰着玉米一边说:“运动最光荣!”  摇头虫一边摇着头一边说:“左三圈儿.右三圈儿,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大家一起来做运动!”  蜗牛一边举着“爬行最慢”的金杯一边说:“只要努
期刊
近几年,散文阅读仍是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首选。赋分在18—22分之间。介绍散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倒是不少,只可惜太过笼统,学生不会实际操作。读不懂文章,一切方法与技巧也就派不上用场,在不懂文意的情况下去做题,得分自然很低,导致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产生畏难情绪。为了简化方法。便于操作,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在教学中总结的散文阅读方法与解题技巧。    一、整体阅读——结构梳理法    所谓结构梳理法,是指
期刊
“积累梳理”和“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培养提高学生“阅读与鉴赏”浅易文言诗文的能力,既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之一,也是语文高考大纲的具体要求。作为常见常用文言虚词首席的“而”,自然成为课程和相关资料关注的第一对象。然而其常见用法的“表假设”和“表且的”,不论课程还是其他相关资料都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即便涉及也很少课内例句,“表假设”大多取初中原教材《冯婉贞》中“诸君而有意,惟余马首是瞻”为例
期刊
作为古代文化的瑰宝,成语具有简洁明快、要言不烦、因近取譬、画龙点睛的特点:为人们长期所习用。所以,历年的高考都把它列为必考内容,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实际是对考生文化积累的考查。  通过分析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我以为,成语误用常见的类型有:    一、望文生义    成语属于固定短语,它的意义大多不能从字面推敲得知,尤其不能断章取义,只能把它作为整体来理解。如果只凭主观臆断。从字面上去牵强
期刊
“语文味”是由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老师正式提出的。他说:“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师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由此可见,充满语文味
期刊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高级的脑力活动,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一篇文章的完成是由观察到思考到表达的过程,需要学生调动自己内心的情感和体会。全身心地投入写作。  “情动于衷而成于言”。我们认为“情”就是一个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所产生的情感。纵观历史上的文学名著。无不浸透着作者浓厚的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首先被打动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我们应该
期刊
感恩  郑培科    虽然 我知道  仅仅感恩 是不够的  但是 除了感恩  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愿祈祷的人自己也会受到庇佑  愿甘愿赠花的人拥有不老的容颜  愿天下付出爱的人都能得到情的回馈  愿在寒风中搭载别人的人拥有平安  在春风中向别人露出笑容  自己也会得到快乐  在寒风中拥抱别人  自己也会得到温暖    墙角  史若楠    我  努力突破城墙  为的是能在缝隙间  找到一线生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