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eido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文化失语症”即指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现象。该现象主要由学习者中国文化积淀的缺乏以及外语教育工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忽视造成的。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重要的背景下,培养学生正确跨文化交际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才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85-02
  
   “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2000)提出来的。在对外语教学的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很多英语水平很高的中国青年学者,虽拥有漂亮的发音,流利的口语,但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却无法用英语自如表达自身的母语文化。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外语教学中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教育的深度关注。其后清华大学的张为民和刘世文两位学者在该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做了类似的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能力测试,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受试者不能用英语表达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众多的中国外语学习中,这种令人担忧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是广泛存在的。无疑,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尤其是应起着传播文化主导作用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对“失语症”的形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事实上,近几年随着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语言,文化,交际这三方面及其关系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我国很多学者如赵贤洲,胡文仲,束定芳等也著书撰文充分肯定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很多高校也纷纷在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展开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但遗憾的是,众多高校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大多成了“目的语文化教学”,在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过多的介绍目的语文化,目的语传统习俗和交际技巧,然自身的母语文化却被长期忽视,母语文化正迁移的作用和意义一直得不到认同和重视。这种一边倒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使得跨文化交流的双方失去了平衡。
   一、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失语”的现状及负面影响
   目前,在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当前的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他们虽了解一些英美文化,但对本国文化的表达和介绍时却显得力不从心,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无法在更广泛,更深刻的层次上作进一步交流,“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十分严重。笔者本人曾在两个学年中教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中国文化不感兴趣,母语文化知识欠缺,甚至无法理解诸如“妯娌”“连襟”等一些附带母语文化词汇,更不用说用英语翻译和交流。而这种情况在很多其他班级中也广泛存在。中国文化知识的不足制约着学生跨文化背景下交流的顺利进行。
   很多外语教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根据张为民(2002)研究显示,只有百分之二十八左右的学生能用英语较为完整地表述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庆祝活动。而李春晓(2008)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与春节相比,学生对圣诞节的描述更清晰更全面。学者韩翠萍(2008)还发现,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学生不能够流畅清晰地表达相关文化话题,写出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空洞无物。
   “中国文化失语症”会给跨文化交流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危害就是阻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因为我们无法用英语向对方介绍与我们文化相关的一些内容。另外,我们会失去很多向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再次,我们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味地迎合西方文化,对自身文化失语,就会陷入一种文化认同危机中去,最终被西方强势文化所同化。
   二、“中国文化失语症”产生的原因
   学者马静(2003)认为,外语教学应该促进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母语文化,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回顾与反思母语文化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外语学习者母语文化表达能力欠缺。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产生:
   (一)外语教学工作者忽视了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研究较多,而忽视了其正迁移效应。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很多外语教学工作者更多的是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的文化内容,而对母语文化鲜有提及。另外,有些教育工作者过分夸大母语文化的负迁移效应,从而刻意回避一些中国文化内容。
   (二)外语学习者自身中国文化素养的缺乏也易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如果对自身母语文化了解不足,中国文化积淀缺乏,学习者肯定无法用英语正确地表达出中国文化的某些内容。另外,在高等教育层次,许多大学很少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学生缺乏相应的帮助或渠道来学习中国文化。
   (三)外语学习者自身的英语水平制约着中国文化内容的表达。语言水平对良好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至关重要。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在于英语水平的高低,因为无论自身中国文化素养如何深厚,没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应对策略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因为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共同忽视,“中国文化失语症”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变得普遍存在。鉴于此,为了提高广大英语学习者中国文化表达能力,笔者认为需做到如下几点:
   (一)设置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课程。很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认为提高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最为可行的途径即是开设相关的必修或选修中国文化课程,这种课程有助于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介绍自己国家的灿烂文化。
   (二)着力提升外语教师自身的母语文化素质。一方面教师可通过相关书籍网络渠道学习并积累一些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另一方面,教师应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将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对比研究且进行讲授,以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鉴赏能力。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識。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仅仅是单向的,以目的语文化交际为导向的,而是要把培养学生建立自身文化独立身份的意识放在首位。因此,我们要切实地找到一条输出本土文化有效的途径和模式,从而改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鼓励他们独立平等地实现跨文化交流。
   四、结语
   目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很多外语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在重视目的语文化同时却忽视了本土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得“中国文化失语症”愈演愈烈。然而,母语文化是外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面文化交流背景下,只有平等双向的交流才能实现共赢的有效交际。因此,外语教育工作者要承担起历史责任,在提升自身本土文化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平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自身文化输出,传播中国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10-10-19.
  \[2\]韩翠萍,郑厚光.大学生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调查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2008,(2):103-106.
  \[3\]华瑛.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外语教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3):108-111.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刘润清.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藏文化\[M\].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1999.
  \[6\]马静.母语文化-学好外语文化的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罗苏秦,李璇.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6):84-86.
  \[8\]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34-40.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以圣诞节为代表的一系列洋节在中国有愈演愈烈之势。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从社会变迁等方面分析洋节盛行的原因。作为西方文化载体的一种形式,洋节与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之间的博弈折射出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可避免。最后文章提出以提升自我文化来应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关键词:洋节;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 要: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艺术财富,被认为具有清心静虑、修身养性、强身健思之功效。书法练习对个性发展、心理健康、情绪调节等诸多方面均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书法治疗也可作为一种有效的临床心理治疗手段。文章探讨了书法练习产生积极心理效应的原因,并对基于书法练习的近期应用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书法练习;积极;心理效应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
期刊
摘 要:无赖派文学是战后最早出现的文学流派,其文学思想带有独特的色彩,反映了日本战后社会的混乱和人们空虚的心理。该流派的作家以太宰治、坂口安吾等人为代表,通过揶揄自己和玩世不恭的创作手法,来表现战后混沌和痛苦的社会状态,因此得名无赖派。他们用独特的视角创造了大量文学作品,批判了日本社会传统的政治观念、既成道德观念以及近代文学现状。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可以说把战后日本社会的内部情况暴露无疑。同时,“无
期刊
摘 要:店名是时代的传声筒,其发展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人们的思想生活和文化息息相关,是时代变化的一个缩影。本文不但揭示了不同时期店名语的特征,而且探究了其产生的原因并分析了店名在发展中存在的语言误用现象,试图进一步揭示合理的又极富时代特征的店名对商业领域和社会发展的语用意义。   关键词:店名;变化;语用误用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
期刊
摘 要:英语对于我国的大多数学习者来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难关。小学生一般都是从三年级开始接触英语、学习英语。小学阶段开设英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交际的能力,同时为学生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打基础。可见,运用英语进行简单交际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英语;交际法;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
期刊
摘 要:认知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是全新的研究领域,此方面系统阐述的专著并不多见。Randal Holme的《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倡导认知语言学理论假设与语言教学理念的相得益彰,并详实地介绍和展示了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二语课堂教学,促进了认知语言教学观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词汇教学;文化;认知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
期刊
摘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贫穷似乎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宿命,家庭、生活的窘困让他不得不直面人生的苦难。但是贫穷、疾病甚至死亡的威胁并没有削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光芒,这位伟大的作家,把贫穷上升为实现心灵救赎的途径。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贫穷;苦难;救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有比较就有鉴别。在与汉语“勉强”一词的比较中,探讨日语词汇「勉強」的语源、词义,进而研究该词汇在中日两国运用时的感情色彩差异,探讨中日两国不同文化折射出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勉强;语源;词义;比较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82-02      中日两种语言中有许多同形异义的词汇,「勉強」\[1\]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将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四首古典诗歌以及不同版本翻译的分析和评论说明不同的诗歌应该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翻译诗歌任重道远。译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并且精通两种语言,对英,汉诗歌语言的韵律、节奏了解深透。并且要有正确传播中国古诗歌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古典诗歌;汉译英;意境美;误译;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5
期刊
摘 要: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图式理论的理解不尽相同。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压力越来越大,教学改革的任务日显艰巨。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应具备较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要保证足够的语言输入,即听和读,才能有足够的语言输出,即说和写。阅读能力至关重要。文章基于图式理论法则,根据多年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