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效益的高低也是语文教学效益高低的一个显著标志。写作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写作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从而达到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去经历、去感受,提炼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真实、生动的作文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写作意识; 真实的写作; 想象力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发展,唤醒自我意识和角色意识
要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笔者认为,首先要让他们了解“为什么要写作”这一问题。写作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对一个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和人格的确定以及道德的培养,对其智力情感的发展都极为重要。要让学生把写作看作是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不仅要靠“教”,更要靠“育”,因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心灵情感不是教得会的,这是当前作文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把“人(学生)”的地位确定了,作文的新路才能开辟出来。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的自我意识着手帮助其完成自身地位和价值的认识,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在自我价值体现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和愿望。
其次,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情感,并且他们渴望这些思想和情感得到抒发和认可。但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自我评价系统和防御机制都在增强,他们害怕说错了话会被别人笑话,因此出现“心理闭锁”,只愿意和要好的同学或是老师交流,而不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写作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和宣泄的平台,学生可以在写作中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或是抒发出内心真实的情感,从而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或是纠正,以便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作文教学就要抓住中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生活,引发使命意识,培养创造意识
写作的真正源头来自于生活。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源自其朴实而丰富的日常生活,因此,应该进一步要求学生“参与”到生活中,从而“发现”生活的真谛。作文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条件,让学生投入生活,通过直接的参与和间接的学习(书刊、音像、网络等)去认识和感受生活中的点滴。但这里所说的“生活”不单单是写作主题所感受到的事物和现象,主要是与其内心发生了价值联系、激发起学生思绪的生活。孙绍振教授曾说过:“所谓生活并不是你所见所闻的一切现象,而是被你的心灵同化了的,成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与最精彩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所以,只有教学生找到自己与生活的契合点,学生才能赋予作文生命和个性。
写作教学中,我们固然要鼓励学生进行想象,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但是不切实际的创造风格是不被认同和欣赏的。所以,这里我们要“拒绝虚假的作文,呼吁真实的写作”!要做到这点,就要求学生真正的投入生活,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然后,再对他们所获得的东西进行符合逻辑、尊重现实的联想和想象,最后统一成自己的创作。
所以说,写作是创造的过程,但不是“随便”创造的过程。这个创造中包含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切身体会和真情实感,这个创造物必须是源自于现实的产物。
三、引导学生追求内心世界,激发丰富思想和情感意识
真正的写作都是有感而发的。每个人写出来的文章不同,是因为他们的经历不同,即使经历相同或相似的人,写出的文章也不完全相同。究其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不同,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就会有差别,他们感受事物的方式也会不相同。所以,只有教会学生抓住内心世界这个写作的源泉,就会不断有新的感受和认识。这样,灵感也就源源不断,写作自然就不会枯燥和无从下手了。
学会感动是培养“诗性情怀”的首要条件。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 10 课《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真挚感人的好文章。感人的语言、感人的内容、感人的音乐让人读一遍感动一遍。于是在教学中鹤浦小学教师梁高英立足“感动”设计了三个感动。第一个为音乐感动:《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是阿炳用纤细的琴弦、苦难的人生、坎坷的经历以及长期积淀的情怀创作的。第二个感动是为了阿炳:他双目失明,流落街头,形同乞丐,疾病缠身,他靠卖艺为生,饱受艰辛,音乐是他唯一的安慰。第三个感动是为了语言:“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引导学生仔细聆听,认真阅读,为音乐、阿炳、语言所感动!
感恩教育也很重要。首先要让学生知恩、感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和景物的主要特点,从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感恩教育,还要让学生有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其中联系自身经验进行体验效果最为显著。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自身经验说说:谁帮助过你?你又帮助过谁呢?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浓浓的爱,感受到生活中浓浓的爱,从而让学生感到被爱的幸福和施爱的美好,感恩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有些历史年代久远、学生无法联系到自身经验的文章如《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则可以介绍历史背景、渲染情境,抓住英雄的一举一动来教学,尽量能让学生感同身受,拉近与书本的距离。
参考文献
[1]于漪.中学作文教学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65.
[2]李海林.语文教学科研十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46.
[3] 黄孟轲.中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案例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 226.
[4] 李海林. 论真实的作文[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5).
(编辑:刘 影)
【关键词】写作意识; 真实的写作; 想象力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发展,唤醒自我意识和角色意识
要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笔者认为,首先要让他们了解“为什么要写作”这一问题。写作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对一个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和人格的确定以及道德的培养,对其智力情感的发展都极为重要。要让学生把写作看作是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不仅要靠“教”,更要靠“育”,因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心灵情感不是教得会的,这是当前作文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把“人(学生)”的地位确定了,作文的新路才能开辟出来。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的自我意识着手帮助其完成自身地位和价值的认识,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在自我价值体现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和愿望。
其次,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情感,并且他们渴望这些思想和情感得到抒发和认可。但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自我评价系统和防御机制都在增强,他们害怕说错了话会被别人笑话,因此出现“心理闭锁”,只愿意和要好的同学或是老师交流,而不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写作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和宣泄的平台,学生可以在写作中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或是抒发出内心真实的情感,从而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或是纠正,以便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作文教学就要抓住中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生活,引发使命意识,培养创造意识
写作的真正源头来自于生活。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源自其朴实而丰富的日常生活,因此,应该进一步要求学生“参与”到生活中,从而“发现”生活的真谛。作文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条件,让学生投入生活,通过直接的参与和间接的学习(书刊、音像、网络等)去认识和感受生活中的点滴。但这里所说的“生活”不单单是写作主题所感受到的事物和现象,主要是与其内心发生了价值联系、激发起学生思绪的生活。孙绍振教授曾说过:“所谓生活并不是你所见所闻的一切现象,而是被你的心灵同化了的,成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与最精彩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所以,只有教学生找到自己与生活的契合点,学生才能赋予作文生命和个性。
写作教学中,我们固然要鼓励学生进行想象,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但是不切实际的创造风格是不被认同和欣赏的。所以,这里我们要“拒绝虚假的作文,呼吁真实的写作”!要做到这点,就要求学生真正的投入生活,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然后,再对他们所获得的东西进行符合逻辑、尊重现实的联想和想象,最后统一成自己的创作。
所以说,写作是创造的过程,但不是“随便”创造的过程。这个创造中包含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切身体会和真情实感,这个创造物必须是源自于现实的产物。
三、引导学生追求内心世界,激发丰富思想和情感意识
真正的写作都是有感而发的。每个人写出来的文章不同,是因为他们的经历不同,即使经历相同或相似的人,写出的文章也不完全相同。究其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不同,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就会有差别,他们感受事物的方式也会不相同。所以,只有教会学生抓住内心世界这个写作的源泉,就会不断有新的感受和认识。这样,灵感也就源源不断,写作自然就不会枯燥和无从下手了。
学会感动是培养“诗性情怀”的首要条件。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 10 课《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真挚感人的好文章。感人的语言、感人的内容、感人的音乐让人读一遍感动一遍。于是在教学中鹤浦小学教师梁高英立足“感动”设计了三个感动。第一个为音乐感动:《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是阿炳用纤细的琴弦、苦难的人生、坎坷的经历以及长期积淀的情怀创作的。第二个感动是为了阿炳:他双目失明,流落街头,形同乞丐,疾病缠身,他靠卖艺为生,饱受艰辛,音乐是他唯一的安慰。第三个感动是为了语言:“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引导学生仔细聆听,认真阅读,为音乐、阿炳、语言所感动!
感恩教育也很重要。首先要让学生知恩、感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和景物的主要特点,从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感恩教育,还要让学生有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其中联系自身经验进行体验效果最为显著。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自身经验说说:谁帮助过你?你又帮助过谁呢?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浓浓的爱,感受到生活中浓浓的爱,从而让学生感到被爱的幸福和施爱的美好,感恩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有些历史年代久远、学生无法联系到自身经验的文章如《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则可以介绍历史背景、渲染情境,抓住英雄的一举一动来教学,尽量能让学生感同身受,拉近与书本的距离。
参考文献
[1]于漪.中学作文教学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65.
[2]李海林.语文教学科研十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46.
[3] 黄孟轲.中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案例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 226.
[4] 李海林. 论真实的作文[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5).
(编辑: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