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科学领域”所要达到的目标中提出:要使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已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操作探索,而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满足好奇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是需要环境和材料为依托的。材料是物质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活动的物质支柱,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可获得多种经验,使身心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瑞士著名幼儿专家皮亚杰认为:只有主动的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
一、材料的准备贴近幼儿的生活
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激发、保持幼儿探索欲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要在科学活动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例如:在科学活动《神秘箱》中,我为幼儿提供了自制的神秘箱——设计一只上面仅有能容一只小手伸入的触觉口,两边挖数个小洞为嗅觉口,左右有一个视觉、听觉口的纸箱,并在神秘箱内放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颜色鲜明、气味较强、触感较明显的物品,如苹果、铃鼓、毛巾、玩具车、刷子等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发现、猜测神秘箱内的物品,并讨论使用不同感官猜测物品的感受。这样,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与材料产生了共鸣,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2.引导幼儿从自己的生活环境里收集材料,变废为宝
在幼儿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各种各样的物品,教师要引导幼儿做有心人,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物品,设置班级“百宝箱”,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根据需要自由选取材料,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例如在科学活动《摇摇瓶》中,教师提供塑料瓶和可放在瓶中的东西,如黄豆、回形针等材料引导幼儿分辨声音的不同。幼儿的探索兴趣很高,已不满足于现有的材料,此时我及时引导幼儿在“百宝箱”中自由寻找、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幼儿在选择了不同的容器,有药瓶、易拉罐、茶叶罐、纸盒等后,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有了新的发现。将相同的物品放入不同的瓶罐中、将不同的物品放入相同的瓶罐中、将不同数量的物品放入瓶罐中,这时摇摇瓶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由于新材料的加入,使幼儿的探索活动进一步深入了。
3.利用家长资源丰富材料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可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家园共同寻找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纸》中,活动前有的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去文化用品商店参观、认识并购买纸,有的家长积极引导自己的孩子在家或外出寻找各种纸,科学区成了纸的展览会,幼儿面对各种各样的“纸”的探索兴趣和愿望油然而生。其中的一张复写纸引起了幼儿强烈的兴趣,于是我为幼儿提供了白纸和画笔,生成了新的活动《花手帕》,并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复写纸的奥秘和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二、引导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记录、表达对材料的感知
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表达对材料的感知,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沉与浮》的科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向幼儿提供各种物品,还提供纸和笔,引导幼儿在玩水的过程中通过仔细的观察记录下每种物品放到水里的变化,引导幼儿用“↑”表示物品浮在水面上,“↓”表示物品沉到水底。虽然幼儿画物品的水平有限,但是他们会抓住物品的某一明显的特征来画,边观察边记录。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观察结果并不相同,这时我引导幼儿在记录表上有争论的物品再次进行探索。又如在科学活动《品尝大会》中,我引导幼儿在品尝各种食物后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品尝后的感觉。幼儿画了一个个色彩鲜明又可爱的娃娃,将自己对食物的感知用颜色和图案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如:满脸的红色、张大的嘴巴是吃了麻辣的薯片;同样的红色,甜甜的笑容表现了对甜味的感知等等,幼儿拿着自己的画主动与同伴交流,相互猜一猜,自己吃了什么味道的食物,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着探索成功的乐趣。
三、耐心等待,满足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的需要
耐心等待,意味着教师不应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幼儿的智慧;意味着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探索的时间,满足幼儿的探究愿望。在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和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困难,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教师这时要学会耐心等待。在教学活动前,教师会预设多个活动环节,安排好多个环节活动的时间,以保证活动顺利、有序的开展。然而在活动中有时幼儿会沉浸在探索氛围和与材料积极互动的乐趣中,教师可随机调整活动的时间,满足幼儿探索的需要,而不是打断幼儿的探索转换为另一个活动环节。而在探索活动一开始,教师如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急于肯定或否定幼儿的发现与答案,在无形中就会左右和打断大多数幼儿的探索,使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这时教师应适时引导,鼓励幼儿深入探索。在《玩水》科学活动中,我和幼儿一起准备了各种材料,如小瓶、杯子、玻璃弹珠、积木等,活动开始幼儿就将各种材料放入水中玩了起来。我仔细地观察、捕捉着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反映,发现有些幼儿乐此不疲地用杯子、瓶子装水倒水;有的幼儿发现棉花最好玩,它放到水里会变颜色,还会慢慢沉下去;有的幼儿发现玻璃弹珠不好玩,他一到水里就掉下去了;有的幼儿用劲按着水里的积木,不想让它在水面上,可是总不成功。这时教师更应善于观察,适时引导提出能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和提供新材料等
“我来发现,我来探索”表达了幼儿渴望学习、渴望发展的心声,教师应积极为幼儿提供丰富可变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操作材料,善于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多途径的引发幼儿投入到科学活动中与材料积极互动,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作者单位:251511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林子镇中心幼儿园)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瑞士著名幼儿专家皮亚杰认为:只有主动的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
一、材料的准备贴近幼儿的生活
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激发、保持幼儿探索欲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要在科学活动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例如:在科学活动《神秘箱》中,我为幼儿提供了自制的神秘箱——设计一只上面仅有能容一只小手伸入的触觉口,两边挖数个小洞为嗅觉口,左右有一个视觉、听觉口的纸箱,并在神秘箱内放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颜色鲜明、气味较强、触感较明显的物品,如苹果、铃鼓、毛巾、玩具车、刷子等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发现、猜测神秘箱内的物品,并讨论使用不同感官猜测物品的感受。这样,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与材料产生了共鸣,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2.引导幼儿从自己的生活环境里收集材料,变废为宝
在幼儿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各种各样的物品,教师要引导幼儿做有心人,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物品,设置班级“百宝箱”,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根据需要自由选取材料,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例如在科学活动《摇摇瓶》中,教师提供塑料瓶和可放在瓶中的东西,如黄豆、回形针等材料引导幼儿分辨声音的不同。幼儿的探索兴趣很高,已不满足于现有的材料,此时我及时引导幼儿在“百宝箱”中自由寻找、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幼儿在选择了不同的容器,有药瓶、易拉罐、茶叶罐、纸盒等后,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有了新的发现。将相同的物品放入不同的瓶罐中、将不同的物品放入相同的瓶罐中、将不同数量的物品放入瓶罐中,这时摇摇瓶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由于新材料的加入,使幼儿的探索活动进一步深入了。
3.利用家长资源丰富材料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可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家园共同寻找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纸》中,活动前有的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去文化用品商店参观、认识并购买纸,有的家长积极引导自己的孩子在家或外出寻找各种纸,科学区成了纸的展览会,幼儿面对各种各样的“纸”的探索兴趣和愿望油然而生。其中的一张复写纸引起了幼儿强烈的兴趣,于是我为幼儿提供了白纸和画笔,生成了新的活动《花手帕》,并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复写纸的奥秘和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二、引导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记录、表达对材料的感知
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表达对材料的感知,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沉与浮》的科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向幼儿提供各种物品,还提供纸和笔,引导幼儿在玩水的过程中通过仔细的观察记录下每种物品放到水里的变化,引导幼儿用“↑”表示物品浮在水面上,“↓”表示物品沉到水底。虽然幼儿画物品的水平有限,但是他们会抓住物品的某一明显的特征来画,边观察边记录。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观察结果并不相同,这时我引导幼儿在记录表上有争论的物品再次进行探索。又如在科学活动《品尝大会》中,我引导幼儿在品尝各种食物后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品尝后的感觉。幼儿画了一个个色彩鲜明又可爱的娃娃,将自己对食物的感知用颜色和图案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如:满脸的红色、张大的嘴巴是吃了麻辣的薯片;同样的红色,甜甜的笑容表现了对甜味的感知等等,幼儿拿着自己的画主动与同伴交流,相互猜一猜,自己吃了什么味道的食物,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着探索成功的乐趣。
三、耐心等待,满足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的需要
耐心等待,意味着教师不应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幼儿的智慧;意味着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探索的时间,满足幼儿的探究愿望。在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和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困难,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教师这时要学会耐心等待。在教学活动前,教师会预设多个活动环节,安排好多个环节活动的时间,以保证活动顺利、有序的开展。然而在活动中有时幼儿会沉浸在探索氛围和与材料积极互动的乐趣中,教师可随机调整活动的时间,满足幼儿探索的需要,而不是打断幼儿的探索转换为另一个活动环节。而在探索活动一开始,教师如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急于肯定或否定幼儿的发现与答案,在无形中就会左右和打断大多数幼儿的探索,使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这时教师应适时引导,鼓励幼儿深入探索。在《玩水》科学活动中,我和幼儿一起准备了各种材料,如小瓶、杯子、玻璃弹珠、积木等,活动开始幼儿就将各种材料放入水中玩了起来。我仔细地观察、捕捉着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反映,发现有些幼儿乐此不疲地用杯子、瓶子装水倒水;有的幼儿发现棉花最好玩,它放到水里会变颜色,还会慢慢沉下去;有的幼儿发现玻璃弹珠不好玩,他一到水里就掉下去了;有的幼儿用劲按着水里的积木,不想让它在水面上,可是总不成功。这时教师更应善于观察,适时引导提出能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和提供新材料等
“我来发现,我来探索”表达了幼儿渴望学习、渴望发展的心声,教师应积极为幼儿提供丰富可变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操作材料,善于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多途径的引发幼儿投入到科学活动中与材料积极互动,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作者单位:251511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林子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