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神舟重工工程机械技工学校)
摘 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初衷是为各地区输送“技术型、专业型、复合型”的人才,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解决了普遍存在的就业问题。但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却与预期目标背道而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对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简要概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一些改革和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问题;改革与发展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自1980年被提出之后,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各地方、各地区都建立了层次不一样的职业类学校,构建了全国范围内的庞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这个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大量技术型、专业型人才,直接推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得到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然而,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某些棘手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它们的存留。例如:中等职业类学校不顾不从实际教学出发,而是使用广泛而夸张的招生宣传方式将初中毕业生“忽悠”到自己学校去,生源质量不高;中等职业的教学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的技术能力较差,难以真正适应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设施不齐全,资金投入力度较小,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术能力方面薄弱等。
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法
上述问题的大量存在,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充分吸取国外以及国内某些地区的先进做法,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采取各项综合措施对中等职业教育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确保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确立目标。
作为教育管理机构和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就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不理解而产生的错误观念和偏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国际上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提高综合素质,而职业技能的发展方向是高级化、智力化,实质是将现代知识与技能高度一体化。[1]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朝着素质教育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在适应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呈现出以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化、综合化教育趋势,共同培养宽基础、多技能的全面发展技能人才。
(二)学校建设的现代化和社区化
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化建设是学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现代化概念首先表现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这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滞后的主要原因,当然还表现在教育手段、教育设施的现代化。由于历史原因,现有中等职业学校的主体是企业、行业办的学校,它的教育的辐射面是以条条为基础的。而社区化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新概念,有着独特的社会经济涵义,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行业行政职能的减弱,及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要建立以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层次结构比较合理的社区职业教育网络,构成既依托当地行业协会来办学,又覆盖全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教育中占领一定市场份额,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
(三)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推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技能”是“谋职就业之本,安身立命之基,才略智能之长,个性发展之根”,而“技能型”人才包括三个方面的技能:心智技能、操作技能和生存技能。其中“操作技能”是彰显于外的岗位业务动作技能,是一种“硬本领”,是评价一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关键指标。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以“实践性教学”为支撑的。
1.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基础,深化教学改革
这主要包括:一是在课程设置上要符合实际。即符合岗位实际、符合学生实际。二是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提倡编写校本教材。三是课堂教学理论要联系实际。多开展案例教学、案例练习、业务见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四是考核方法要符合实际。以检测学生能力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学业成绩作出科学评价。在教学理念上要做到“三个零距离”: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零距离”结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要“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岗位要求“零距离”接轨。
2.以增强基础能力建设为核心,努力提高实训效果
基础能力建设是技能形成的重要途径,具体包括:一是抓紧实训师资的培养、培训和配备。二是配强实训设备,强化设备管理和实训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三是以设备操作实训为重点、建章立制、加强指导,提高实训效果,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四是大胆探索“计算机仿真模拟实训教学”,力争在近期内取得新突破。
3.以增强学生岗位能力为重点,努力实现校企“双赢”
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主要有:一是争取政府、行业主管的支持,形成政府主导、政府行为。政府出政策、行业作指导、校企抓落实。二是紧紧围绕岗位技能需要,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并将实习与就业紧密联系起来,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三是努力实现校企“双赢”。包括资源共享、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科技开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推进职教体系一体化建设,形成培养各层次技能人才的职教网络
职教体系一体化建设是当前企业对企业人才高层次学历的要求,也是中等职业类学校前进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各类教育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如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使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高等教育等相互结合,协调发展。
第二,职教管理体制从宏观趋于一体。随着改革的深化,中专、技校、职高各类职校培养目标的趋同,各职校的行政主管关系将逐步淡化,主要由宏观的教育管理部门及办学业务指导部门管理,二者职能区分明确的话,不仅不矛盾,而且能更好地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
总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的发展以及行业的发展服务,为人民的就业服务。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抓住新时期的改革这一契机,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重视理论与实踐的结合,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晶,满明.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风.2010(15)
[2]高月宁.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2)
[3]张冬梅.走向和谐: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J].广西教育.2011(36)
[4]蔡桂荣.浅议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革[J].企业导报.2010(07)
摘 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初衷是为各地区输送“技术型、专业型、复合型”的人才,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解决了普遍存在的就业问题。但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却与预期目标背道而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对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简要概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一些改革和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问题;改革与发展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自1980年被提出之后,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各地方、各地区都建立了层次不一样的职业类学校,构建了全国范围内的庞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这个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大量技术型、专业型人才,直接推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得到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然而,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某些棘手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它们的存留。例如:中等职业类学校不顾不从实际教学出发,而是使用广泛而夸张的招生宣传方式将初中毕业生“忽悠”到自己学校去,生源质量不高;中等职业的教学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的技术能力较差,难以真正适应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设施不齐全,资金投入力度较小,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术能力方面薄弱等。
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法
上述问题的大量存在,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充分吸取国外以及国内某些地区的先进做法,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采取各项综合措施对中等职业教育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确保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确立目标。
作为教育管理机构和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就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不理解而产生的错误观念和偏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国际上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提高综合素质,而职业技能的发展方向是高级化、智力化,实质是将现代知识与技能高度一体化。[1]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朝着素质教育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在适应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呈现出以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化、综合化教育趋势,共同培养宽基础、多技能的全面发展技能人才。
(二)学校建设的现代化和社区化
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化建设是学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现代化概念首先表现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这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滞后的主要原因,当然还表现在教育手段、教育设施的现代化。由于历史原因,现有中等职业学校的主体是企业、行业办的学校,它的教育的辐射面是以条条为基础的。而社区化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新概念,有着独特的社会经济涵义,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行业行政职能的减弱,及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要建立以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层次结构比较合理的社区职业教育网络,构成既依托当地行业协会来办学,又覆盖全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教育中占领一定市场份额,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
(三)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推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技能”是“谋职就业之本,安身立命之基,才略智能之长,个性发展之根”,而“技能型”人才包括三个方面的技能:心智技能、操作技能和生存技能。其中“操作技能”是彰显于外的岗位业务动作技能,是一种“硬本领”,是评价一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关键指标。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以“实践性教学”为支撑的。
1.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基础,深化教学改革
这主要包括:一是在课程设置上要符合实际。即符合岗位实际、符合学生实际。二是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提倡编写校本教材。三是课堂教学理论要联系实际。多开展案例教学、案例练习、业务见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四是考核方法要符合实际。以检测学生能力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学业成绩作出科学评价。在教学理念上要做到“三个零距离”: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零距离”结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要“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岗位要求“零距离”接轨。
2.以增强基础能力建设为核心,努力提高实训效果
基础能力建设是技能形成的重要途径,具体包括:一是抓紧实训师资的培养、培训和配备。二是配强实训设备,强化设备管理和实训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三是以设备操作实训为重点、建章立制、加强指导,提高实训效果,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四是大胆探索“计算机仿真模拟实训教学”,力争在近期内取得新突破。
3.以增强学生岗位能力为重点,努力实现校企“双赢”
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主要有:一是争取政府、行业主管的支持,形成政府主导、政府行为。政府出政策、行业作指导、校企抓落实。二是紧紧围绕岗位技能需要,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并将实习与就业紧密联系起来,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三是努力实现校企“双赢”。包括资源共享、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科技开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推进职教体系一体化建设,形成培养各层次技能人才的职教网络
职教体系一体化建设是当前企业对企业人才高层次学历的要求,也是中等职业类学校前进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各类教育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如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使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高等教育等相互结合,协调发展。
第二,职教管理体制从宏观趋于一体。随着改革的深化,中专、技校、职高各类职校培养目标的趋同,各职校的行政主管关系将逐步淡化,主要由宏观的教育管理部门及办学业务指导部门管理,二者职能区分明确的话,不仅不矛盾,而且能更好地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
总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的发展以及行业的发展服务,为人民的就业服务。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抓住新时期的改革这一契机,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重视理论与实踐的结合,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晶,满明.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风.2010(15)
[2]高月宁.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2)
[3]张冬梅.走向和谐: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J].广西教育.2011(36)
[4]蔡桂荣.浅议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革[J].企业导报.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