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1~2年)的教学重点。”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善于总结归纳识字教学的规律,探究识字教学的方式方法,引领学生自主地掌握识字方法,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一、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集中识字是以汉字结构规律为基础,采用基本字带字的方法教学,让学生集中地大量识字,大量阅读。北京景山学校是忠实的实验者;思霞老师发明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就是采用分散识字的方法。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都是我国识字教学方面的重要成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一课的识字任务。例如,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第二课《秋天》,要求认读的生字13个,会写的7个。教师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圈出本课“凉、纷、扬”等13个生字,要求学生对圈出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准字音。学生在读句子的时候已初步感悟了字义。然后教师再把生字集中到大屏或黑板上,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重点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通过组词或说一句话等来再次了解字义。再把生字放回原文中,采取分散识字法,让学生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去深入理解字义。如果有些字义比较抽象,学生由于阅历浅无法理解,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理解,可以分散到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呈现,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领悟。这样分散就降低了识字教学的难度,易于保护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新课程倡导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识字的意识和习惯。但这两种方法只是学生识字的辅助手段,学生识字的主渠道还是“基于教材识字”。
(一)基于文本“认识”字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编者表明:使用频率最高的100个字,可以覆盖现代书报杂志的47.21%,1000个字可覆盖91.37%,2481个字可覆盖99.002%。义务教育小学语文S版教材,一年级安排的400个字可覆盖50%以上,到一年级下半学期要认识1600个字,覆盖率已达90%以上。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教材,切实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就能很好地完成课标设定的目标—大量识字。
为了让教材本身成为丰富的“功能齐全”的识字支持本,绝大多数课文每一个字都有注音,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借助拼音,反复熟悉字形,“一回生二回熟”,从而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教材在编排上的科学、系统、独具特色是其他渠道无可替代的。“基于教材识字”是识字教学的主渠道。
(二)走进生活“巩固”字
新课程扩大了教师的教学视野,让识字教学从单一的课堂中走出来。教师应认识到,语文学习包括识字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比如,我们可以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通过建立书香家庭,实现亲子共读,让识字自然而然地走进家庭;可以利用母语的环境,让识字走向社会;还可以通过网上浏览等使识字生活化。这种生活化的识字需要教师因势利导。但这种识字是初步的,不能从字的音、形、义、用等几个方面系统地掌握这个字。所以,生活中识字有它的局限性。但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识字,有利于巩固教材中的生字。
(三)阅读教学“熟悉“字
大量阅读可以让学生提前认识一些字,也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一些字。但阅读在识字教学中的真正贡献在于它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熟悉”字,也就是获得这个字的意义所在。这一点,著名语言学家吕权湘先生已经说得很明白:一个个字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球,常常可以凭借语义的关联随意滚动、碰撞而构成“鼓点聚焦式”的、流动性很强的词语或句子。所以,面对这样的小球,不将它们置放到语流中去认识,很难真正理解和把握它的含义和用法。
新教材尽管增加了课文数量,也提供了一些课外阅读的资料,但所提供的这些语言环境毕竟是有限的。要想让学生体会到“字”的多变性和丰富性,就要鼓励学生增大阅读量。学生阅读一旦达到从量变到质变,对“字”的丰富内涵就能很容易感悟了。
三、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汉字的构造,按传统说法谓之“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抓住汉字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总结出不同结构的字,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识记。例如,形声字可以采取“形旁”表意“声旁”表声的方法记住,还可以通过“更换偏旁”来记住更多的形声字。如:记住了“鸡”字,通过更换偏旁,还可以记住鸭、鸽、鸦等。会意字可以先说出字义,再通过字义记住字形。如“众”“森”“采”“明”,先讲清它们的本来意思是什么,再讲字形,效果很好。
当然,识字教学应力求简洁不烦琐,这才是最科学的识字方法。就每一个字的教学而言,既有重点又有难点,有些字读起来比较拗口,音就是重点,有些字较难写,写就是教学难点。所以,就一课生字而言,音、形、义、用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应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同时,还要深入挖掘汉字的内涵,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多媒体等手段,增加识字的趣味性,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例如,S版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一》安排的识字内容就很有趣:让学生《观察人体识汉字》学会象形字“人、口、手、足、目”;第二册《对对歌》利用朗朗上口的儿歌,记住明与暗、正与反等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汉字。这些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使汉字教学更加生动直观,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总之,小学第一学段识字是人生识字的基础。要打好这个基础,必须扎扎实实抓好识字这一重点教学。教师应研究这一阶段识字教学的特点,寻找规律,加强音、形、义、用的结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教给学生科学的识字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强识字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使识字教学更加人性化。
(责任编辑:符 洁)
一、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集中识字是以汉字结构规律为基础,采用基本字带字的方法教学,让学生集中地大量识字,大量阅读。北京景山学校是忠实的实验者;思霞老师发明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就是采用分散识字的方法。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都是我国识字教学方面的重要成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一课的识字任务。例如,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第二课《秋天》,要求认读的生字13个,会写的7个。教师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圈出本课“凉、纷、扬”等13个生字,要求学生对圈出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准字音。学生在读句子的时候已初步感悟了字义。然后教师再把生字集中到大屏或黑板上,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重点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通过组词或说一句话等来再次了解字义。再把生字放回原文中,采取分散识字法,让学生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去深入理解字义。如果有些字义比较抽象,学生由于阅历浅无法理解,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理解,可以分散到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呈现,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领悟。这样分散就降低了识字教学的难度,易于保护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新课程倡导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识字的意识和习惯。但这两种方法只是学生识字的辅助手段,学生识字的主渠道还是“基于教材识字”。
(一)基于文本“认识”字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编者表明:使用频率最高的100个字,可以覆盖现代书报杂志的47.21%,1000个字可覆盖91.37%,2481个字可覆盖99.002%。义务教育小学语文S版教材,一年级安排的400个字可覆盖50%以上,到一年级下半学期要认识1600个字,覆盖率已达90%以上。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教材,切实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就能很好地完成课标设定的目标—大量识字。
为了让教材本身成为丰富的“功能齐全”的识字支持本,绝大多数课文每一个字都有注音,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借助拼音,反复熟悉字形,“一回生二回熟”,从而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教材在编排上的科学、系统、独具特色是其他渠道无可替代的。“基于教材识字”是识字教学的主渠道。
(二)走进生活“巩固”字
新课程扩大了教师的教学视野,让识字教学从单一的课堂中走出来。教师应认识到,语文学习包括识字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比如,我们可以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通过建立书香家庭,实现亲子共读,让识字自然而然地走进家庭;可以利用母语的环境,让识字走向社会;还可以通过网上浏览等使识字生活化。这种生活化的识字需要教师因势利导。但这种识字是初步的,不能从字的音、形、义、用等几个方面系统地掌握这个字。所以,生活中识字有它的局限性。但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识字,有利于巩固教材中的生字。
(三)阅读教学“熟悉“字
大量阅读可以让学生提前认识一些字,也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一些字。但阅读在识字教学中的真正贡献在于它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熟悉”字,也就是获得这个字的意义所在。这一点,著名语言学家吕权湘先生已经说得很明白:一个个字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球,常常可以凭借语义的关联随意滚动、碰撞而构成“鼓点聚焦式”的、流动性很强的词语或句子。所以,面对这样的小球,不将它们置放到语流中去认识,很难真正理解和把握它的含义和用法。
新教材尽管增加了课文数量,也提供了一些课外阅读的资料,但所提供的这些语言环境毕竟是有限的。要想让学生体会到“字”的多变性和丰富性,就要鼓励学生增大阅读量。学生阅读一旦达到从量变到质变,对“字”的丰富内涵就能很容易感悟了。
三、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汉字的构造,按传统说法谓之“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抓住汉字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总结出不同结构的字,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识记。例如,形声字可以采取“形旁”表意“声旁”表声的方法记住,还可以通过“更换偏旁”来记住更多的形声字。如:记住了“鸡”字,通过更换偏旁,还可以记住鸭、鸽、鸦等。会意字可以先说出字义,再通过字义记住字形。如“众”“森”“采”“明”,先讲清它们的本来意思是什么,再讲字形,效果很好。
当然,识字教学应力求简洁不烦琐,这才是最科学的识字方法。就每一个字的教学而言,既有重点又有难点,有些字读起来比较拗口,音就是重点,有些字较难写,写就是教学难点。所以,就一课生字而言,音、形、义、用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应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同时,还要深入挖掘汉字的内涵,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多媒体等手段,增加识字的趣味性,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例如,S版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一》安排的识字内容就很有趣:让学生《观察人体识汉字》学会象形字“人、口、手、足、目”;第二册《对对歌》利用朗朗上口的儿歌,记住明与暗、正与反等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汉字。这些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使汉字教学更加生动直观,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总之,小学第一学段识字是人生识字的基础。要打好这个基础,必须扎扎实实抓好识字这一重点教学。教师应研究这一阶段识字教学的特点,寻找规律,加强音、形、义、用的结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教给学生科学的识字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强识字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使识字教学更加人性化。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