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引领课堂,探究促进生成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中等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ona_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学习是在学习了等差数列之后,因此,我们可以类比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学习方法,来设计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教学.
  关键词: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教学设计;教学评析
  一、教材分析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过等差数列的知识,对数列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对数列通项公式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比较熟悉,这些都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本节课是“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第一学时,是进一步研究等比数列性质和前n项和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类比等差数列的研究思路,探索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变式.
  2. 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变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在已有经验(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数列的研究方法,体会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及变式的探索与相关应用.
  四、教学难点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证明及变式应用.
  五、教学方法 类比猜想·合作探究·巩固反思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几何画板课件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类比猜想
  1. 复习回顾 方法引领: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导方法、等差数列的性质及前n项和公式,在复习反馈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和任务. 为抛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由此搭建复习框架,温故知新,对所学的新知识起到一个先导作用,并为后面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等由差数列过渡到等比数列做了必要的热身准备.
  2. 类比猜想 建构概念
  类比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你觉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
  设计意图:由学生复习回顾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推导方法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对等比数列通项推导的基本方法的认识比学习等差数列通项时更深切. 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学生进一步明确研究求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一般思路.通过回顾等差数列的有关知识,既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为新知识确定固着点,同时认识到等比数列其实是等差数列的更高一级的定义,为下面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做好铺垫准备.
  环节二、合作探究
  1. 合作交流
  探究1:类比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研究方法,探究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类比等差数列,发扬团结合作精神,在行动过程中,先自己思考,然后对形成的问题及困惑,小组内讨论、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小组合作探究也难以解决的问题及困惑,由小组长进行汇总和记录)
  设计意图:由前面的铺垫,学生类比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研究方法探究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揭示等比数列的实质,自然生成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在通项公式的形成过程中,并非直接告诉,而是通过教师的追问启发、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类比演算,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新知.
  2. 新知感悟
  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提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揭示问题本质.
  (教师根据各组的汇总记录,展示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所有小组都解决不了的共性的问题及全班同学的疑惑,进行点评、提炼,由此规范给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学生的主动学、自己学、合作学等学习方式,学生不难得到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但作为刚接触的新知识,对它的认识还是肤浅的,需要教师的纠偏、点拨、示范、总结、释难.
  3. 实践探究
  公式推出后,如何运用公式,由等差数列中解题的经验——运用方程思想作为铺垫,学生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解决等比数列的基本问题.
  例1 求下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1)1,,,,…;
  (2)3,6,12,24,…;
  (3)2,-4,8,-16,…..
  设计意图:上述问题是数列中求公式基本量的问题,直接运用公式,方法是运用方程思想,知三求一.
  例2 已知等比数列{an},请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表格形式给出练习,进一步熟练公式,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到等比数列中的四个量中知三求一的思想.
  例3 在等比数列{an}中,已知a1=243,a5=3,求a2,a3,a4.
  设计意图:通过三道例题的完成,初步熟悉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并对它的运用有初步了解. 本题则要学生更熟练地运用公式,已知an,先求q,再代入求各项的值.
  变题 在等比数列{an}中,已知a3=2,a6=16,求a12.
  探究2:类比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变式an=am+(n-m)d,结合变题中a6与a3的关系,你能得到更加一般性的结论吗?(这里推出an=amqn-m公式)
  设计意图: 通过逆用公式,即根据等比数列的公式先求出基本量,再求相应的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正向、逆向的运用,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等比数列中项数和项的关系这一难点,为接下来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埋下伏笔.
  上述三道例题和两次逐步递进式的问题探究,让学生充分感受了从等差到等比在解题中的类比,进一步体会转化、类比、化归等重要数学思想在公式探究中的应用.
  环节三、巩固反思
  1. 巩固训练
  (1)课内训练巩固
  ①在等比数列{an}中,若a2=4,a5=32,则公比应为____________;
  ②在等比数列{an}中,若a1+a2=40,a3+a4=60,则a7+a8=____________;   ③已知-9,a1,a2,-1四个实数成等差数列,-9,b1,b2,b3,-1五个实数成等比数列,求b2(a2-a1)的值.
  设计意图:例题、变题已经从正、反两方面考查学生对等比数列公式的运用,此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在具体数列中的运用,尤其是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混合数列中的呈现情况,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
  (2)课后拓展延伸
  ① 必做题
  课本P54 习题2.3(1) 3,4,5,6.
  ② 选做题
  课本P55 习题2.3(1) 13,14.
  ③ 探究题:
  已知数列{an}满足a1=,an=1=·an,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设计意图:课后拓展延伸主要是巩固新知识点,必做题、选做题是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进一步研究,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等比数列基本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探究题是对等比通项公式推导方法——累乘法的考查,让学生在不同背景下都能对所学知识熟练运用,操作自如,以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而完善对知识点的理解.
  2. 校对交流
  设计意图:课堂的本质在“学”而不在“讲”,要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学. 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有个过程,出错在所难免,应让学生自主示错、纠错,才能将新知识内化为自己所有.
  3. 反思总结
  今天的学习方式是否有效?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本环节就是本堂课的一个总结:一是对知识的总结,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对本节课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梳理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研究主线:回顾——猜想——探究——拓展——反思,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二是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对体现的思想及方法进行总结.
  八、教后反思
  1. 基于学情——数学教学的起点
  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教学.” 所以,学生现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是启发式教学的出发点.
  想要自然地、严谨地导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教师应首先关注学生学习本节课时所具有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然后再确定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式、方法.
  就教学实践来看,本节课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三个环节的探究过程运行顺畅,学生丝毫没有觉察到公式推导带给他们的“枯燥感”. 反而有不少学生体验到了“跳一跳,能够着桃子”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2. 关注学生——数学教学的关键点
  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依靠学生,进而解放学生,发展学生. 教师要充分预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把握住教材的深浅,学生如果在交流过程中出现了大大超出教材难度本身的地方,应当有策略地给其纠正;如果重点不清、概括性不强的地方,教师应当适时地进行归纳补充. 教师只起组织和点拨的作用. 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其学习的潜力也会被充分地挖掘出来. 学生在课堂上是快乐的,就会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 “要我学”为“我要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教师,要站在学生的思维起点上看问题,不能忽视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教学培养,要把解题经验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衔接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合情推理;解题教学  ■讲与不讲的讨论  最近在高三的一次学情调研检测中,笔者遇到了这样一道压轴填空题:  题目1 已知实数a,b满足a3-3a2+5a=1,b3-3b2+5b=5,则a+b=_______.  笔者任教的理科班56名学生,解
期刊
摘 要:本文对2013年高考浙江数学卷的特点进行透析,从而揭示高考试卷的命题规律及命题发生那些改变,进一步探索对教学的导向作用,以改进教学,使复习更有效.  关键词:高考数学试题;研究;教学  2013年是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后的首年高考,在人们的期盼中落下了帷幕.考后师生的反映不一,普遍认为有点难,笔者受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之邀,参加试卷评析工作,有幸在第一时间细做全卷,在评析过程中体会到,今年的高考
期刊
摘 要:心理现状、初高中教材内容及题型设置的差异和初高中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与初中不同等因素,严重影响着高一学生的数学学习,本文主要分析学生学习成困之因,对各因素提出了一些解困之策,希望学生能尽快摆脱这些困局.  关键词:学习现状;数学能力;困境  高一学生在刚进入高中数学学习时,与初中的学习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会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这些因素使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时产生了许多困难,阻碍了学生数
期刊
摘 要: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通过折纸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椭圆、双曲线及抛物线的定义及其内涵,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以学生为主体,吸引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关键词:微课;实践;折纸;探究;思;学;悟  2011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长胡
期刊
摘 要:一种教材,一般要经得起千锤百炼,因为它是教师开展日常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仿照的模板. 因此,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者还是教学的设计者,都要尽量考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从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结构去设计教学,引领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发展其探索创新的能力与潜力.  关键词:认知结构;数学思想方法;过程性教学  ■问题的提出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基础版)中的《8.11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期刊
摘 要:“第一印象”是心理学所着重研究的重要领域,鲜明地影响着观察者的观念和评价. 而“导入”正如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给予学生的“第一印象”塑造,深刻地影响着高中生对既定数学课堂教学的态度和行为. 因此,笔者将着重探讨高中数学如何营设一个良好的导入环节,具体从精简、纯正、活泼以及多样四个原则进行了述说.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入;高中生;有效性  “第一印象”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第一次交往后给对方留下的具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反证法的理论基础(反证法理论概述、逻辑依据、应用步骤)的阐述出发,讨论了在至多问题或者至少问题、存在性问题或者唯一性问题、不可能性问题中的相关反证法解题思路,并对反正法解题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在进行高中数学解题的过程中,应该找准方法,并正确而灵活的应用,从而达到解题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反证法;高中数学;归谬方案;解题思路  [?] 反证法概述及其应用步骤  不管是
期刊
摘 要:笔者参加了2013年江苏高考数学阅卷,其间所见所闻引发了笔者对高三数学解题教学的一些思考,主要有:(1)注意证明过程的严谨性;(2)注意解题过程的自我监控;(3)注意运算能力的培养;(4)注意解题书写的规范性.  关键词:高考阅卷;解题教学  笔者有幸参加了2013年江苏省高考数学阅卷,面对学生的数学试卷及其出现的问题,感触颇多. 下面就其中几点与大家探讨,希望能对今后的数学复习教学有所启
期刊
摘 要:圆锥曲线焦点弦的性质非常丰富,本刊2013年第一期就登载过有关椭圆正交焦点弦的性质,本文通过对平行焦点弦的研究,发现椭圆与双曲线平行焦点弦交点的轨迹仍为椭圆,并且与原曲线共焦点,性质优美,现抛砖引玉,与同行分享.  关键词:圆锥曲线;平行焦点弦;交点轨迹;椭圆  笔者在研究圆锥曲线焦点弦的性质时,发现圆锥曲线又一个性质,即平行焦点弦交点的轨迹仍为椭圆(或椭圆的一部分),现介绍如下,供同行参
期刊
摘 要: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入,为了渗透新课程理念,中学数学引入微积分、概率、空间向量等知识点,使得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联系日趋紧密,并为初等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本文对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做了一番探讨.  关键词:中学数学;高等数学;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中学数学引入微积分、概率、空间向量等知识点,使得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联系日趋紧密,并为初等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