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幌子下的衙门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sunday_tong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段学界旧事: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安徽大学学生闹学潮,蒋介石传令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刘文典,前去当面向他汇报。
  刘文典对蒋介石给教育部下达的文件里使用了“责令、责成”“纵容学生闹事”等词十分不满,谓“我刘叔雅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
  因有怨气,去见蒋介石时,刘文典戴礼帽着长衫,昂首阔步,跟随侍从飘然直达蒋介石办公室。
  蒋介石面带怒容,既不起座,也不让座,冲口即问:你是刘文典么?
  刘文典针锋相对,不仅没叫他蒋主席,反而傲然回答:“字叔雅,文典只是父母长辈叫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叫的。”
  后来两人的冲突升级,刘文典竟然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而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借口,当场羁押,说要枪毙他。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其实,早在此事发生之前,刘文典就已深深得罪过蒋介石。蒋介石掌握国家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安徽大学视察。但刘文典拒绝蒋介石到校“训话”。后来,蒋介石虽如愿以偿,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老蒋所希望的“欢迎如仪”那种隆重而热烈的场面。刘文典的观点是:“大学不是衙门”。
  好一个大学校长,好一个“大学不是衙门”!
  设想今天,别说最高领袖,若是教育部长要来学校视察、要来学校训话,那将是何等惊天动地的大事,将是何等荣耀的大事!
  这个故事有两个非常精彩的亮点:旧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权势面前,是何等的尊严——即使明知这尊严要以牢狱之苦为代价,他们也绝不丢弃;另一个则是大学是做学问的文化殿堂,是知识精英谈经论道的地方,是教师们教书育人、塑造灵魂的地方。在这里,只承认高尚的道德和渊博的学问而不承认权势——即便是最高权势者,也无权到大学来指手划脚、耀武扬威……
  大学不是衙门,大学不能办成衙门。这是常识。
  然而,这个常识在今天受到了挑战。
  还是在谈及刘文典的这段轶事时,当代学者邵建十分感慨地说:“大学倒不是办成了衙门,而是办成了政府——不信到各大学走一圈,看看楼道里各个门口上挂的牌子就明白了。”
  有了政府,自然就有了许多官员,这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了,这很正常;不正常的是,在我们许多办成了政府的大学里,你很难看到纯粹意义的官员。除了党政干部,大学里的院长、所长、系主任、甚至首席教授们都严格地享受着县团级、司局级,甚至副部级待遇,他们不仅是学术带头人、是专家学者,还同时是领导、是官,而且是好生了得的官——司局级可是能享受到“高干”待遇的官——所以很难搞清楚他们到底算什么人?
  “一方面,他们是教授、博导、专家,往往身兼数个学术职务和学术项目的主持人,拥有甚至垄断学术大权,但是这样的专家在第一线的实干往往少得可怜,学术质量也难尽人意,有时则有其名而无其实。另一方面,他们是学校各级身居要职的领导,兼任不少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但是他们往往很少深入第一线,根本谈不上‘三同’,你要他下基层深入第一线听课参与基层教学科研活动了解实情,他往往以本人已在讲课、在指导研究生等为由为自己无须深入基层辩护。对‘官’来说,他为‘学’,对‘学’来说,他为‘官’,往往既做不好‘官’也搞不好‘学’,但是名、利、权三收,往往成为学界的既得利益集团,严格说来这些官僚化的学者已和普通学者少有共同语言。(黄安年《谨防学术“官僚化”倾向》)
  其实,他们的主业当然是官,“学”,不过是权力者手中的获利工具而已。
  人大代表赵师庆在谈到当今大学里这类身兼“官”“学”两路的知识精英时,十分感慨地说:“一些人味口很大,既要搞学术,又想当官,还想拿钱。‘鱼’与‘熊掌’都想得到,学术成了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两会代表为“败学症”把脉寻方》)
  这就是当今大学的另一个大背景:权力等级与金钱平分秋色,几乎完全主宰了大学——知识分子已经逐渐消亡,学术在钱和权的双重挤压之下,早已失去了理应由它们所占据的大学舞台;即使表面上,“学”还在这个舞台的前台唱着主角,但实质上不过是给钱权牟利的工具而已……
  (高阳摘自《学习时报》)
其他文献
近年来乐透彩券乐透了全台湾人的心,人人见面的问候语都变成了:“你买了吗?”  有一天,国小五年级的女儿看我紧盯着电视上公益彩券抽奖节目,问我:“妈,你买了吗?”见我点头,她竟皱起了眉头质问我:“你为什么要买?你已经很幸福了呀,干嘛还买?”  她这一句话让我感到惊讶,我问:“妹妹呀!买不买彩券和幸不幸福有何关联呢?”“妈,你不是常说,上天待每一个人都很不公平的吗?他在这里少给你一点,就会在别的地方多
期刊
成功的故事比比皆是,而主角曾经是你吗?  或许,你也曾有和我类似的遭遇。在美国留学,做各项工作,餐厅小弟、在电脑店打工、推销菜刀、卖汽车,频繁地更换工作……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参加一个激发心灵潜能的课程,遇到了我的老师安东尼·罗宾,我的人生从此改变。  当时,安东尼在一千多人的研讨会上讲他的故事:他在二十二岁时穷困潦倒,住在十坪大的房子里,洗碗只能在浴缸里进行,后来因为接触了一门“神经语言
期刊
很多时候,上头不是这个意思,或根本没说什么,而下面那个为了拍马屁、为讨好、为升官、为稳住饭碗,又或者怕死,紧张到要命,自作主张,害得更下面的一层团团转,活受罪,令人啼笑皆非。  有些人,很多时候略知一点,不知一二,却举起大喇叭,到处广播,以为就是主宰。其实,很多时候,这些人连小丑都不如。  很多时候,世上的事,我们都被蒙在鼓里,永远都不知道真相。  年青时很多时候,有很多梦想,要摘下星星要飞上月亮
期刊
据说在南方的某一个地方,有个治蚊世家,靠着祖传的秘方,生意一直很好。如今,治蚊世家已经到了第20代传人。每天,只见他在大榕树下支起一个帐篷,而他就坐在荫凉的帐篷里面收钱。  帐篷外面挂了一块祖传的牌子,上面写着:除蚊妙方,一世使用,每次收10元人民币(此处,过去是写着收银子若干两,或者大洋若干枚,依历史进程而改变)。  帐篷外面,历来是长长的队伍。许多顾客远道而来,只为求一妙方,对付讨厌的蚊子。 
期刊
小饭店有一道菜“母子相会”,端上来一看,晕!居然是黄豆炒黄豆芽!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天呀,竟然是红烧猪蹄,然后边上镶点香菜(芫荽)!   有一个凉菜叫做“一国两制”,就随口问服务员这是什么,结果服务员说:“是煮花生米和炸花生……”  超级大菜“波黑战争”,别问了,原来是菠菜炒黑木耳!!!  凉拌菜名曰“悄悄话”,就是拼盘里一半猪舌头和一半猪耳朵,呵呵。  我点过一道菜叫“绝代双骄”,就是—
期刊
人们常说:学习是痛苦的历程,不过我不明白,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老妈学英语的热情日益高涨,因而我的苦难就日益加深,每当老妈问我英文的时候,一般我都会先吃三片阿司匹林,缠好绷带,再运上龟背神功至第十二重。  这不,她老人家又来问我了——  老妈:“这个‘I'mveryannoyed,don'ttroubleme.’是什么意思?”  我说:“啊……这个……我很烦,别烦我……”  老妈:“找打,跟你妈
期刊
这年阿Q已是高二的学生了。  老师说高二是很关键的一年,也是很能出成绩的一年,然而阿Q却一直在倒数10名内挣扎。而在最近的一次考试中,阿Q居然考了倒数第12名,便洋洋自得起来,甚是看不起那些以前和自己一样的人,走起路也一派正统,像个好学生。“傻瓜!”有人远远地骂道,投来恶毒的白眼。阿Q只是摇着头,一副超然的样子。  这样得意了一阵子又迎来了一次考试,然而这回阿Q却栽大了,把名次表倒过来看,毫不费力
期刊
末代皇帝溥仪年幼时,有一次撞见王府进贡酱肘子,便抢了一只,大嚼一通,吓得太监奔过去就夺。一场争夺战的结果,溥仪手中只剩一根“拐棒”。  把这挡子事说给谁听,谁也不信——难道宫中闹饥荒?酱肘子连老百姓也吃得起,普通得像四川人的回锅肉,怎么溥仪就把它当做美不可言的佳肴?但这是事实。读者得注意,那肘子可不是御膳房制作的,而是“王府进贡”的。  王府送来的菜,难道比御膳房做得更好?倒也有例可证:慈禧太后经
期刊
那天我走在上班的路上,听见一个小女孩跟我说:“叔叔,帮我拿一下好吗?”一瞧,眼前的这个小女孩,虽然我叫不上她的名子,但我知道她和我住一条巷子。小女孩说着,就将手中的东西递到我面前,是一瓶纯净水和一枚一元钱的硬币。她说:“我系一下鞋带。”接过两件东西,我一边饶有兴致地看着小女孩系鞋带,一边将那枚硬币在手中掂着玩,我问小女孩:“怎么只带一元钱啊?”小女孩说:“老师让我们每人交一元钱的。”  这个时候,
期刊
最苦恼的中国人是贪官太太  她不敢大把花钱,怕露富;怕领导找老公谈话,特别是纪检、检察院的人;如果老公有几天突然不回家,她就会发疯。她的梦想是,带着钱去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一切从零开始。     最傻冒的中国人是球迷  中国的球迷傻得让你觉得再可怜他们,自己也会变成一个傻子。钱也出了,泪也流了,时间也花了,二十多年来,中国足球却一点进步也没有。    最有钱的中国人是孩子  说起来没人相信,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