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闽东的山,说不上高,多在千米上下,但峰峦起伏,山势峭拔,且因为近海的缘故,云气缭绕,峰尖直入云霄,所以自有一种雄浑的气概。溪则短而流急,涓涓斯泉,由岩隙草棵间沁出,渐渐聚为一潭,汇成道道细流,沿着峡谷潺潺而流。透明的水色,映着摇曳不定的水草,碧綠莹莹,诗一般的抒情柔美。什么时候,小溪在舒缓行进中,忽然发出一声喊,从高高的崖豁口跌落,而后穿山透地,攀崖过滩,带着剽栗之气,向着海的方向,一路疾奔,让人不禁为之感叹,流水中竟有这样的韧性,这样的劲道。而且,谁也不知道,这些身姿轻盈、貌似柔弱的素练飞湍,还会演化出怎样的世间奇迹。
相对于活泼灵动的水,大山则显得安稳沉静。一列列山峰,穆然耸立于天地之间,任凭疾风骤雨、霜雪冰雹,始终不移。不过,这里的每一座山都有自己的品性。有的孤峰峭立,旁若无人;有的挽手把臂,俨然铁壁;有的袒露胸襟,足显磊落;有的草木繁复,难见真容。
在闽东诸山中,白云山是最不显山露水的一座,尽管它是闽东两大高峰之一,但之前却很少有人瞩目。白云山当是一位山的隐者。悄然藏身于丛峦密菁之中,偕云霞为友,与草木相伴,看每日云起云飞,四时花开花落,自得其乐。白云山林木繁茂,琪花瑶草,触目皆是。春来杜鹃满山,夏至兰花吐艳,秋去枫林尽染,冬临蜡梅绽放。如同一位丹青妙手,一年四季,尽情泼墨,而得山水图卷。白云山主峰名缪仙峰,相传古时一位叫缪从龙的隐士上山砍柴,遇仙人下棋忘归,在此得道成仙,遂名。古老而缥缈的传说,加之常年云雾萦绕,给大山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日出、云海、佛光,是为白云山三绝,但大山从不轻易示人,只有潜心攀登、不畏艰辛、不倦跋涉的游人,或有机会一偿心愿。
我们是在一个初冬细雨蒙蒙的日子造访白云山的。这个时节,山上少有行人,空山寂寥,间或一两声清亮的鸟鸣从树林里传出,霎时峰鸣谷应,回声悠远。那当是大山的殷殷问候。一条凌空栈道紧贴着悬崖,引领我们走向深深的峡谷。天空中飘着淡蓝色的雨丝,仿佛是一群大山的精灵们在快乐地翔舞。感觉身旁的流水声渐渐地响亮了起来,探身一看,什么时候,周遭赭红的山石围出了一口葫芦状的深潭,潭水呈墨绿色,泛着粼粼波光。清浅处可见卵石、细沙,其深处则如一坛浓酒,只一瞥心已醉。不禁想,这深邃的潭底里该会藏着多少地老天荒的故事?一道瀑布自天而降,飞花散绮般落入潭中,交织成一幅幅美丽变幻的图案。再定睛一看,水帘中现出一个又一个壶状的石穴,沿着陡崖峭壁,高低错落,密密分布。究竟是怎样一只神奇的巨手,生生在坚硬的崖石上雕刻出如此精美又如此生动的壶臼景观,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
这条峡谷叫九龙涧,是蟾溪的上游,顾名思义,藏着九个洞穴。但最让人称奇的,还是石臼景观。从游龙洞到九龙洞,十里河床上,布满了大小不同、深浅不一的壶状石臼,如缸似盆类瓮,或套叠、或联通、或聚合,各尽其态。
蟾溪,原本只是白云山间一条不起眼的小溪,壶臼的发现,纯属偶然。2005年,当地村民在蟾溪上修建水库,筑坝拦水,溪床陡降。水落石出,人们惊讶地看到,跌宕的溪床上居然现出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壶状石臼。谁也不知道,这些石臼群,已经在溪水里静静地等待了几千万年。这一国内外罕见的石臼奇观一下打破了白云山的宁静。大山的隐士生涯因为一个偶发事件就此打上句号。白云山因此名声大噪。白云山以其独特的地质遗迹和优美的地貌景观,和相邻的白水洋、太姥山一起成了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的一员。
白云山位于福安境内,仿佛是鹫峰山脉东行的脚步,在将近大海之处骤然而止。其实,白云山和闽东的这些大山都是海的杰出作品。一亿多年前的火山喷发,形成了白云山丰富多采的山岳地貌,有的耸如高塔,有的凝成石壁,有的架为洞壑……山间溪瀑曲折,十步一滩,百步一潭,千步一湾,山和水在这里相遇相知相惜相怜,演绎出怎样动人的场景?有的地方,石根深探于水中,水石相依,一片柔情,缱绻缠绵;有的地方,水线直上山崖的胸间,让人想见溪水奔涌时的热情。当然,最为人称道的是壶穴景观了。大自然用一双神奇的手,假千万年时日,细雕慢刻,终成其功。瓮状壶穴,套叠壶穴,穿壁壶穴,通心壶穴,琳琅满目,一条溪堪称一座壶穴博览苑。
缘溪而下,眼前现出一面面陡立的山崖,石面上竖刻着深深的凹槽,像排列整齐的竹笋,更像是老榕遒劲的道道树根,这是长年流水冲刷而形成的水纹。这让人想起老子的一句话: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水流之功,在崖壁上展露无遗。蟾溪上,最有代表性的壶穴是九龙洞。九龙洞其实就是一处硕大无比的四洞相连的壶穴。四个洞穴分别被形象地命名为“四厅”:“观潭厅”“窥仙厅”“如意厅”“问天厅”。从九龙壁侧身而下,由架设的铁梯攀缘进入狭窄的洞隙,洞穴中现出一片平展的空地。这里即为“四厅”之一的“观潭厅”,有如剧场内的观众席,也是观赏壶穴内部的最佳地。我们小心翼翼地在壶穴的心脏行走,时而跳跃,时而贴壁,直到“问天厅”。这是目前全国发现的最大单体壶穴,高38米,宽23米。仰视洞口,只见高天之上,一道瀑布如同一位位飞天仙女,腰肢袅娜,裙裾飘飘,结伴而下,轻盈入潭,一时飞珠溅玉。这个洞口就叫作飞天井,“问天厅”也因此得名“天下第一漏斗”。
曾有国内地质学家认为,这是距今两三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作用所产生的冰臼。其分布广泛且品种丰富,是我国低纬度地区冰川遗迹保存最多、最好的地区。白云山也因为冰臼群的发现而名声大噪。但之后更多的地质专家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后认为,该地并未发现有冰川时期生物化石的记录,这些石臼群应是现代河床经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壶穴。壶穴正是由旋涡流或水流携带沙砾不断磨蚀河床而形成的圆形、碗状、圆柱状或不规则状的凹坑。
冰臼也罢,壶穴也罢,都是一场水石相搏的见证。造物主旷日持久,以非凡的耐心和毅力精心描摹的这部石头记,自然不同凡响。
这是一条溪流的发轫之作,也是一座大山的惊世绝唱。因为山,因为水,让一场绵历千万年的故事流传至今。
待我们从铁梯攀缘出洞,天色已暮。淡蓝色的雨丝还在空中飘着,大山精灵们的舞蹈似乎余兴未尽。蟾溪依然静静地流,水声轻柔,浅斟低唱。山的剪影,在云气里忽隐忽现。天地之间,一片幽寂,仿佛什么故事都没有发生过。
责任编辑 陈美者
相对于活泼灵动的水,大山则显得安稳沉静。一列列山峰,穆然耸立于天地之间,任凭疾风骤雨、霜雪冰雹,始终不移。不过,这里的每一座山都有自己的品性。有的孤峰峭立,旁若无人;有的挽手把臂,俨然铁壁;有的袒露胸襟,足显磊落;有的草木繁复,难见真容。
在闽东诸山中,白云山是最不显山露水的一座,尽管它是闽东两大高峰之一,但之前却很少有人瞩目。白云山当是一位山的隐者。悄然藏身于丛峦密菁之中,偕云霞为友,与草木相伴,看每日云起云飞,四时花开花落,自得其乐。白云山林木繁茂,琪花瑶草,触目皆是。春来杜鹃满山,夏至兰花吐艳,秋去枫林尽染,冬临蜡梅绽放。如同一位丹青妙手,一年四季,尽情泼墨,而得山水图卷。白云山主峰名缪仙峰,相传古时一位叫缪从龙的隐士上山砍柴,遇仙人下棋忘归,在此得道成仙,遂名。古老而缥缈的传说,加之常年云雾萦绕,给大山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日出、云海、佛光,是为白云山三绝,但大山从不轻易示人,只有潜心攀登、不畏艰辛、不倦跋涉的游人,或有机会一偿心愿。
我们是在一个初冬细雨蒙蒙的日子造访白云山的。这个时节,山上少有行人,空山寂寥,间或一两声清亮的鸟鸣从树林里传出,霎时峰鸣谷应,回声悠远。那当是大山的殷殷问候。一条凌空栈道紧贴着悬崖,引领我们走向深深的峡谷。天空中飘着淡蓝色的雨丝,仿佛是一群大山的精灵们在快乐地翔舞。感觉身旁的流水声渐渐地响亮了起来,探身一看,什么时候,周遭赭红的山石围出了一口葫芦状的深潭,潭水呈墨绿色,泛着粼粼波光。清浅处可见卵石、细沙,其深处则如一坛浓酒,只一瞥心已醉。不禁想,这深邃的潭底里该会藏着多少地老天荒的故事?一道瀑布自天而降,飞花散绮般落入潭中,交织成一幅幅美丽变幻的图案。再定睛一看,水帘中现出一个又一个壶状的石穴,沿着陡崖峭壁,高低错落,密密分布。究竟是怎样一只神奇的巨手,生生在坚硬的崖石上雕刻出如此精美又如此生动的壶臼景观,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
这条峡谷叫九龙涧,是蟾溪的上游,顾名思义,藏着九个洞穴。但最让人称奇的,还是石臼景观。从游龙洞到九龙洞,十里河床上,布满了大小不同、深浅不一的壶状石臼,如缸似盆类瓮,或套叠、或联通、或聚合,各尽其态。
蟾溪,原本只是白云山间一条不起眼的小溪,壶臼的发现,纯属偶然。2005年,当地村民在蟾溪上修建水库,筑坝拦水,溪床陡降。水落石出,人们惊讶地看到,跌宕的溪床上居然现出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壶状石臼。谁也不知道,这些石臼群,已经在溪水里静静地等待了几千万年。这一国内外罕见的石臼奇观一下打破了白云山的宁静。大山的隐士生涯因为一个偶发事件就此打上句号。白云山因此名声大噪。白云山以其独特的地质遗迹和优美的地貌景观,和相邻的白水洋、太姥山一起成了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的一员。
白云山位于福安境内,仿佛是鹫峰山脉东行的脚步,在将近大海之处骤然而止。其实,白云山和闽东的这些大山都是海的杰出作品。一亿多年前的火山喷发,形成了白云山丰富多采的山岳地貌,有的耸如高塔,有的凝成石壁,有的架为洞壑……山间溪瀑曲折,十步一滩,百步一潭,千步一湾,山和水在这里相遇相知相惜相怜,演绎出怎样动人的场景?有的地方,石根深探于水中,水石相依,一片柔情,缱绻缠绵;有的地方,水线直上山崖的胸间,让人想见溪水奔涌时的热情。当然,最为人称道的是壶穴景观了。大自然用一双神奇的手,假千万年时日,细雕慢刻,终成其功。瓮状壶穴,套叠壶穴,穿壁壶穴,通心壶穴,琳琅满目,一条溪堪称一座壶穴博览苑。
缘溪而下,眼前现出一面面陡立的山崖,石面上竖刻着深深的凹槽,像排列整齐的竹笋,更像是老榕遒劲的道道树根,这是长年流水冲刷而形成的水纹。这让人想起老子的一句话: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水流之功,在崖壁上展露无遗。蟾溪上,最有代表性的壶穴是九龙洞。九龙洞其实就是一处硕大无比的四洞相连的壶穴。四个洞穴分别被形象地命名为“四厅”:“观潭厅”“窥仙厅”“如意厅”“问天厅”。从九龙壁侧身而下,由架设的铁梯攀缘进入狭窄的洞隙,洞穴中现出一片平展的空地。这里即为“四厅”之一的“观潭厅”,有如剧场内的观众席,也是观赏壶穴内部的最佳地。我们小心翼翼地在壶穴的心脏行走,时而跳跃,时而贴壁,直到“问天厅”。这是目前全国发现的最大单体壶穴,高38米,宽23米。仰视洞口,只见高天之上,一道瀑布如同一位位飞天仙女,腰肢袅娜,裙裾飘飘,结伴而下,轻盈入潭,一时飞珠溅玉。这个洞口就叫作飞天井,“问天厅”也因此得名“天下第一漏斗”。
曾有国内地质学家认为,这是距今两三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作用所产生的冰臼。其分布广泛且品种丰富,是我国低纬度地区冰川遗迹保存最多、最好的地区。白云山也因为冰臼群的发现而名声大噪。但之后更多的地质专家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后认为,该地并未发现有冰川时期生物化石的记录,这些石臼群应是现代河床经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壶穴。壶穴正是由旋涡流或水流携带沙砾不断磨蚀河床而形成的圆形、碗状、圆柱状或不规则状的凹坑。
冰臼也罢,壶穴也罢,都是一场水石相搏的见证。造物主旷日持久,以非凡的耐心和毅力精心描摹的这部石头记,自然不同凡响。
这是一条溪流的发轫之作,也是一座大山的惊世绝唱。因为山,因为水,让一场绵历千万年的故事流传至今。
待我们从铁梯攀缘出洞,天色已暮。淡蓝色的雨丝还在空中飘着,大山精灵们的舞蹈似乎余兴未尽。蟾溪依然静静地流,水声轻柔,浅斟低唱。山的剪影,在云气里忽隐忽现。天地之间,一片幽寂,仿佛什么故事都没有发生过。
责任编辑 陈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