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撒哈拉沙漠,你想到了什么?小编只想到了“热”!作为世界上最炎熱和最干燥的地区,这个远在北非的大沙漠成了我们地理考试中的常客。在这个堪比“火焰山”一样的地方,似乎出现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可能性都比下雪来得大。然而,万万没想到,就在两个多月前,撒哈拉沙漠下雪了!而且还下了整整一天……
1984年,数十位当红歌手为了援助非洲难民,推出单曲《他们知道现在是圣诞节吗(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义卖。在这首曾经引发全球强烈反响的单曲里,歌手们唱道:“今年的圣诞节,非洲不下雪。”
歌手们之所以这么唱,是因为非洲一直以来被称为“热带大陆”。地球上最火热的赤道从非洲中部穿过,让整个非洲大陆都“热情似火”,吓跑了雪精灵们。非洲北部更是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那里常年烈日炎炎,滴雨不见,要说那里会下雪,你确定不是在逗我?
但就在两个多月前,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真的落在了撒哈拉沙漠中的小镇Ain Sefra上!
Ain Sefra属于阿尔及利亚,是一个坐落在阿特拉斯山脉和撒哈拉沙漠北部边缘之间的城镇,这里一度被称为“通往沙漠的门户”。气象记录显示,它上一次见到雪,是将近38年前的1979年2月。2016年12月20日,大雪再次造访了这个小镇,几乎落了一天。雪花堆积在红色的沙丘上,画面十分梦幻。
撒哈拉沙漠明明是最不可能下雪的地方,为什么却飘落起了大雪?而且Ain Sefra这个地方已经接近38年没有见过雪,为什么2016年快结束时偏偏就下了呢?
这故事呀,还得从美国遭遇的暴风雪说起。
2016年12月17日,一场浩浩荡荡的暴风雪袭击了美国的许多地方。这场暴风雪来势凶猛,不少地方风雪交加,气温骤降。但是美国的暴风雪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下雪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因为自转和公转的原因,地球表面受到的太阳光并不等量,这就使得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均。
这地球上的空气,就像人一样——冷了,就不想动。这些不想动的冷空气便会下沉,下沉堆积起来的空气就会让这里的压力上升,最终形成高气压;而空气若是暖了,就会变得轻飘飘的,开始上升,上升后原来那个地方的压力就会下降,形成低气压。暖空气走了之后留下一些空间,高气压里堆积的冷空气就“跑”出来填满这些空间,一来一回之间,就产生了风。
而地球这种全球性的冷热不均,除了形成了热带、温带和寒带,也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不均和风的流动,这就形成了著名的“三圈环流”。
在下雪的小镇数千米之上的高空,有一条空气组成的“长河”,它是地球“三圈环流”中的一员,名叫西风带。这条“长河”环绕地球一周,你我的头顶上,也有这条“长河”在奔腾咆哮。而在这条“长河”的更北面,则是来自北极的严寒的极地气团。
想想我们家门口的小河,虽然平静地流动,但是也会有波浪和涟漪。像西风带这样围绕地球一圈的“长河”,里面肯定也会有波浪。2016年12月中旬美国遭遇的暴风雪,就是西风带这条“大河”里产生了一个威力巨大的波浪,推动了更北边的极地气团深入美国,让美国人民感受了一下大冬天的滋味。
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最大的浪引起了美国暴风雪,第二层浪影响的便是非洲和欧洲了。
只不过,和美国头顶的西风带活动不同的是,欧洲和非洲的西风带虽然也激起了浪花,不过这浪花波动太大,从这条“长河”中独立了出来,摇身一变成了西风带“长河”中的一个旋涡。气象学上,把这种旋涡称为“切断低涡”。
这个小旋涡里,风从外往旋涡中心吹。在它的外部,北边是寒冷的极地气团,南边是大西洋海面上潮湿的空气,它们就这样一起吹进了旋涡的中心,袭击了非洲北部。
一般来说,下雪需要满足这两个条件:足够低的温度,足够多的水汽。不够冷,那只能下雨;没有水汽,那就变成无米之炊,下雪无从谈起。
现在,这个旋涡里吹进来了足够寒冷的气团,又带来了海洋上的水汽,可以说满足了下雪的一部分条件,但这还不够,毕竟撒哈拉沙漠里要下雪的确太难了,还得找一个助攻:地形效应。
虽然说地球天气系统(如锋面、气团)才是主宰我们阴晴风雪的主角,但是地形对于天气的影响也算排得上号的配角。比如同样是非洲,非洲大陆最高点乞力马扎罗山虽然身在赤道附近,但是常年白雪皑皑,这就是地形对天气的影响。
在地球风雷雨雪的发生地对流层中,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则下降0.6摄氏度。Ain Sefra位于非洲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海拔在1000米以上,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当小旋涡向东扫过撒哈拉沙漠的时候,风和水汽从这个小镇上空沿着山脉往高处走从而翻越山脉,气团在向山脉高处爬升的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水汽充足、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位于山脉一侧的小镇便下起了雪。这就是地形产生的“迎风坡”效应。
若是没有迎风坡效应,小镇要下雪恐怕很难。
于是,美国东海岸的一场暴风雪,就这样让撒哈拉沙漠中的小镇下起了雪。 当地人也没想到竟能看到雪,纷纷表达了惊叹之意。
当然,你或许更想不到的是,美国的这场西风带浪潮,最后也到了我们的头顶。那是圣诞节时,一场又湿又冷的雨,飘落在江苏、湖南、湖北、安徽小伙伴们的视线里。你或许已经记不清,但是你肯定没想到,它来自遥远的美国和非洲。
1984年,数十位当红歌手为了援助非洲难民,推出单曲《他们知道现在是圣诞节吗(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义卖。在这首曾经引发全球强烈反响的单曲里,歌手们唱道:“今年的圣诞节,非洲不下雪。”
歌手们之所以这么唱,是因为非洲一直以来被称为“热带大陆”。地球上最火热的赤道从非洲中部穿过,让整个非洲大陆都“热情似火”,吓跑了雪精灵们。非洲北部更是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那里常年烈日炎炎,滴雨不见,要说那里会下雪,你确定不是在逗我?
但就在两个多月前,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真的落在了撒哈拉沙漠中的小镇Ain Sefra上!
Ain Sefra属于阿尔及利亚,是一个坐落在阿特拉斯山脉和撒哈拉沙漠北部边缘之间的城镇,这里一度被称为“通往沙漠的门户”。气象记录显示,它上一次见到雪,是将近38年前的1979年2月。2016年12月20日,大雪再次造访了这个小镇,几乎落了一天。雪花堆积在红色的沙丘上,画面十分梦幻。
撒哈拉沙漠明明是最不可能下雪的地方,为什么却飘落起了大雪?而且Ain Sefra这个地方已经接近38年没有见过雪,为什么2016年快结束时偏偏就下了呢?
这故事呀,还得从美国遭遇的暴风雪说起。
2016年12月17日,一场浩浩荡荡的暴风雪袭击了美国的许多地方。这场暴风雪来势凶猛,不少地方风雪交加,气温骤降。但是美国的暴风雪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下雪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因为自转和公转的原因,地球表面受到的太阳光并不等量,这就使得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均。
这地球上的空气,就像人一样——冷了,就不想动。这些不想动的冷空气便会下沉,下沉堆积起来的空气就会让这里的压力上升,最终形成高气压;而空气若是暖了,就会变得轻飘飘的,开始上升,上升后原来那个地方的压力就会下降,形成低气压。暖空气走了之后留下一些空间,高气压里堆积的冷空气就“跑”出来填满这些空间,一来一回之间,就产生了风。
而地球这种全球性的冷热不均,除了形成了热带、温带和寒带,也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不均和风的流动,这就形成了著名的“三圈环流”。
在下雪的小镇数千米之上的高空,有一条空气组成的“长河”,它是地球“三圈环流”中的一员,名叫西风带。这条“长河”环绕地球一周,你我的头顶上,也有这条“长河”在奔腾咆哮。而在这条“长河”的更北面,则是来自北极的严寒的极地气团。
想想我们家门口的小河,虽然平静地流动,但是也会有波浪和涟漪。像西风带这样围绕地球一圈的“长河”,里面肯定也会有波浪。2016年12月中旬美国遭遇的暴风雪,就是西风带这条“大河”里产生了一个威力巨大的波浪,推动了更北边的极地气团深入美国,让美国人民感受了一下大冬天的滋味。
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最大的浪引起了美国暴风雪,第二层浪影响的便是非洲和欧洲了。
只不过,和美国头顶的西风带活动不同的是,欧洲和非洲的西风带虽然也激起了浪花,不过这浪花波动太大,从这条“长河”中独立了出来,摇身一变成了西风带“长河”中的一个旋涡。气象学上,把这种旋涡称为“切断低涡”。
这个小旋涡里,风从外往旋涡中心吹。在它的外部,北边是寒冷的极地气团,南边是大西洋海面上潮湿的空气,它们就这样一起吹进了旋涡的中心,袭击了非洲北部。
一般来说,下雪需要满足这两个条件:足够低的温度,足够多的水汽。不够冷,那只能下雨;没有水汽,那就变成无米之炊,下雪无从谈起。
现在,这个旋涡里吹进来了足够寒冷的气团,又带来了海洋上的水汽,可以说满足了下雪的一部分条件,但这还不够,毕竟撒哈拉沙漠里要下雪的确太难了,还得找一个助攻:地形效应。
虽然说地球天气系统(如锋面、气团)才是主宰我们阴晴风雪的主角,但是地形对于天气的影响也算排得上号的配角。比如同样是非洲,非洲大陆最高点乞力马扎罗山虽然身在赤道附近,但是常年白雪皑皑,这就是地形对天气的影响。
在地球风雷雨雪的发生地对流层中,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则下降0.6摄氏度。Ain Sefra位于非洲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海拔在1000米以上,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当小旋涡向东扫过撒哈拉沙漠的时候,风和水汽从这个小镇上空沿着山脉往高处走从而翻越山脉,气团在向山脉高处爬升的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水汽充足、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位于山脉一侧的小镇便下起了雪。这就是地形产生的“迎风坡”效应。
若是没有迎风坡效应,小镇要下雪恐怕很难。
于是,美国东海岸的一场暴风雪,就这样让撒哈拉沙漠中的小镇下起了雪。 当地人也没想到竟能看到雪,纷纷表达了惊叹之意。
当然,你或许更想不到的是,美国的这场西风带浪潮,最后也到了我们的头顶。那是圣诞节时,一场又湿又冷的雨,飘落在江苏、湖南、湖北、安徽小伙伴们的视线里。你或许已经记不清,但是你肯定没想到,它来自遥远的美国和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