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阅读”:架起通向“有效表达”的桥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ph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学生中一定有这样的人:某位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男孩,玩起电脑来表情生动,十分投入,跟游戏玩家谈起感受来滔滔不绝;某位学生课间阅读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以致于没听到上课的铃声……我们将这种现象叫做“沉浸”,也就是通常说的“很投入”。沉浸理论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他认为,“沉浸”是学习、工作时的“最佳体验”,它指一种个人精力完全投注在某件事情上的感觉,忘我、忘记时间、忘记其他所有不相关的东西,完全沉浸在某项事物或情境中,沉浸产生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
  如果,我们注重营造沉浸阅读的环境,教给阅读的方法,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丰富体验,学生一定能达到“思有余”;在丰富多彩的“内表达”的前提下,学生一定能构建清晰的、新鲜的、生动的、活泼的表达内容。
  本文试用“沉浸阅读”的相关理论,从以下几个操作层面,谈谈如何让学生“沉浸阅读”,并能进行有质量的表达。
  一、阅读期待:未成曲调先有情
  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所谓“阅读期待”,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它是体验的引信,是探究的前奏。
  (一)寻找共振点
  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多多少少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往往会造成学生阅读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设法找到文章与学生生活的共同点,让文本与学生之间形成共振,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笔者在导读《散步》时,先让学生自由地谈散步的经历,说说自己在散步过程中感动的细节。有学生说过马路时母亲紧张地抓着我的手,好像我仍是需要保护的小孩,而我已经高出她很多了,原来母爱一直都在,我很感动;有学生说父母最近老吵架,有一天从外面回家,爸爸走在前面,妈妈落在后面,我很心酸,于是,我拉住爸爸,等上妈妈,挽住他们,晚风很柔,那一路我感觉爸爸妈妈的话多了起来,那种久违的幸福我永远也忘不了……有了这样的拉近,学生再读文章时,往往能够找到亲切的“知音”,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形成共鸣。
  (二)营造氛围
  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构建开放自由的阅读空间,这是促进学生“沉浸阅读”的重要保证。来看一堂课外阅读赏析课,内容为作家丁立梅的《弦动我心》,这是一组以音乐为题材的文章,文字优美,老师在提供文本的同时,为每篇文章都配上了相应的音乐,如学生在读《感恩的心》时,先播放歌曲《感恩的心》,让学生进入歌曲营造的氛围中,再去感受文字的魅力。可见,使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听觉、视觉感官,能很好地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还尝试改变学生的阅读空间,来达到“沉浸”的境界。如每周的阅读课,把学生带到阅览室,静谧的氛围、柔和的轻音乐,能够让学生很快静下心来阅读。遇到风和日丽的天气,笔者还经常把学生带到草坪上,学生或站或坐,三三两两围在一起,读读温暖的文字,谈谈阅读的体会,学生感觉非常舒畅,这成了学生最期待、最喜欢的的阅读课。
  (三)陌生化处理
  “陌生化”是一种戏剧理论,即采用“间离技术”,突破观众与剧情之间产生的移情、内摹仿或感情共鸣效果。这种理论很早就被引进阅读教学,“陌生化阅读”对学生的个性化的深度阅读很有作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把自己熟知的解读暂时“搁置”起来,通过追求对熟悉的文本的陌生化阅读效果,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②。
  例如,学生对《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早已熟悉,如何让学生对文章保持新鲜感、陌生感,引导学生读出新意和个性?我们来看一位老师的“陌生化阅读”设计:自从这个故事发生后,就成了人人茶余饭后的材料。我想每个人讲这个故事时,心情都是不一样的。皇帝、大臣、骗子、小孩,你想想这四种人分别在讲这个故事时,心里会怎么想?我想请大家揣摩一下他们的心理,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非常兴奋,在讲述中加入了自己的评价,获得了新的体验和认识。
  这是运用变换角色的方法获得陌生化体验,我们还可以将文本不完全呈现给学生,刺激其探究欲望;也可以改变教学程序,促使学生产生新的期待心理,激起学生体验和对话的欲望,深入文本,产生对文本的个性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二、赏读文章:曲径通幽见精彩
  学生有了阅读期待后,还要教给学生适当的方法,让他们真正“沉浸”到文字里去,在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丰富语言感受,并在潜移默化中内化语言。
  下面欣赏一个品读文章的教学片断,教学内容为朱自清的《绿》。
  师:先生迷醉在了奇异的绿中,我也迷醉在先生细腻多情的文字里,读到结尾时,老师就被这样的文字撼动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读着这样的文字,我的眼前似乎幻化出一个美丽的女子,在碧水清波间翩然旋舞,微风轻起,那绿色的薄纱舞衣随风飘舞……
  这样的魅力文字文中俯拾皆是,让我们放声朗读第三节,找出你最欣赏的那一句或几句,圈点勾画出最欣赏的词句反复品读,结合理解,读出文字的美妙画面,读出字里行间的深厚感情,读出先生的生花妙笔。
  同时投影课件:
  1.方法提示: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修辞、最生动的用词、最美的句式、最美的画面、最妙的想象进行赏析。
  2.活动过程:选定赏析的语句→运用所给赏析方法入情入境地品味→小组内1 1交流阅读感受→全班展示,互相补充。
  3.展示建议:小组内1 1合作完成,展示时,一人赏析并为朗读营造氛围,一人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再来看一组学生的展示:   生1:我们赏析的是“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们觉得这句话的句式很美,“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句式整齐,第二句运用反问强调了舍不得之情。
  生2:我们还觉得这句话里的修辞很美,作者把梅雨潭比作小姑娘,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似乎读出了先生心中千般的怜爱,万般的柔情。是的,先生怎么舍得将那至爱的绿赠给别人呢,在他心中,那就如同他最宠爱的小女儿般纯洁无瑕,他拍着、抚摩着、吻着,所有的动作都倾注了他爱到极致的情感。
  以上赏读的教学片断,从学生活动过程来看,学生读得认真,合作得有效,表达得精彩。究其原因,应该是这个教学活动很好地架起了阅读与表达的桥梁。首先,教师的示范赏析、演读给学生以引领,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解决了阅读期待问题;其次,活动有品读方法指导,从几个角度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品读、赏析;最后,还有活动过程指导、展示建议,学生在合作中能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理解,能用优美的语言对文章进行再加工。经过这样的品读,学生才能真正进入到文字里,对语言的美和作者的情感有更深的认识;学生才能在阅读后进行“有效的表达”。
  三、补白移情:语言之外更精彩
  好文章的语言是有张力的,总是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其艺术魅力往往使人浮想联翩。“沉浸阅读”就是要主张引导学生期待文章的情景发展,让他们把自己当成主人公,见作者所见,想作者所想,在阅读时学会补白与移情,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真正与文章融为一体。
  看几个教学片断:
  教学《秋天的怀念》,在“品读细节,感悟母爱”之后,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假如史铁生来到母亲坟前,他一定心潮澎湃,坚忍的母爱让他在崎岖的人生之路上坚定走着,他的眼中闪着感动的泪花,母亲,我已走过了人生的秋天,我会永远记得,要“好好儿活”。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史铁生,此时,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教学《观沧海》,在学生读懂了诗歌主旨后,教者设计这样一个演读的环节:同学们,假如你现在就是曹操。一生戎马,笑傲沙场,运筹帏幄,决胜千里,此刻你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风吹动你的战袍,远眺浩瀚的大海,一定会诗兴大发,脱口而出:(老师演读并吟诵)“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你将如何朗诵这首千古名诗呢?怎样才能突出表现曹操那种开阔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呢。
  再看叶映锋老师执教《乡愁》的片断。
  师:我来朗诵第一节,你们来做导演,为我的朗读配一组流动的画面。(师感情朗读)
  生:我想配上贴信封、寄信、母亲收到信的画面。
  师:我们能否再细化一些,就像电影画面一样。
  生:我想突出他脸上期待的表情,他把对母亲的深深的思念寄给了母亲。
  师:能否再设计一些情境,让这个画面更感人。
  生:海浪涌动,风吹起了诗人的围巾,他寄出信后眺望着海的那边……
  以上这三个教学片断,巧妙地采用了补白和移情的方法,让学生进入文字,进入作者的心灵,学生真正理解了,才会表达出情真意切的语言出来。
  叶圣陶指出:“写东西就得运用语言。语言运用得好不好,在于得到的语言知识确切不确切,在于能不能把语言知识化为习惯,经常实践。”我们为学生不能很好地表达感到困扰,造成这种学情状况的原因是我们忽视了语言的阅读与理解、感悟、鉴赏等环节的联系,只是浅阅读,机械地积累、记忆。由此造成阅读到表达的过程变成了一次次信息递减的过程,进而形成学习效率低下的局面。
  因此,我们要营造沉浸阅读的环境,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促进其语言内化,丰富学生体验,架起阅读与表达之间的跳板,使读有悟,思有余,表达有“意”,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阅读、表达的幸福感。 ————————
  注释
  ①温欣荣:《陌生化阅读:对话教学的一种可能性尝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第4期。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搬经镇高明学校]
其他文献
对稀土-铝合金热浸镀渗工艺和渗铝层组织及耐腐蚀性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在0.1%~0.5w%RE含量范围内,随着稀土含量的增加,渗层组织不断细化,渗层前沿整齐,稀土含量超过0.5w%后组织反
高中语文必修本将课文后面的“练习”定名为“研讨与练习”。名称的变化,体现了对语文教学与以往不同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效利用“研讨与练习”,提高课堂效率,是使用课标教材不能不认真面对的问题。  从表面看,“研讨与练习”也是由一道道“习题”构成的,按照教师以往处理练习的习惯,从处理目的上,多是将它作为学生学习完课文内容后的一种检测;从接受者的处理方式上,它更强调学生独立完成,但是,探究一下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
以微合金管线钢XTO为研究对象,在Gleeble 1500热模拟机上,进行了不同形变量和冷却速度对合金相变行为及组织细化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形变量和冷却速度的增加,有助于针状铁
写作教学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呢?大多数语文教师为写作教学每周开设了1-2节的作文课.保证了每学年作文的次数不少于14次。既在时间上。也在数量上.保证了作文教学的落实程度,但令
目的研究莫西沙星与喜炎平联合用药方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本医院接受治疗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遵循随
刘祥,江苏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从教以来,始终以"教育农夫"自居,乐于终日厮守着三尺讲台,耕耘知识之园,培育生命之苗。他的教学研究,涵盖语文学
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内容,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文言文同现代生活环境相疏远,且里面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如果只是粗浅讲解,学生容易失去兴趣。最好
采用复合电沉积方法,在碳钢表面制备了质量组成为的Fe 38.3%、W 52.7%、ZrO29%的Fe-W-ZrO2纳米复合镀层,研究了ZrO2纳米微粒、热处理对镀层组织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弥散
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应有的内容之一,但目前,人们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作用认识还不够。在目前讨论教学内容确定性的热潮中,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确定往往被忽视了。毋庸置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