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da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多种途径向中小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内容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材本身是美,语文课堂是情感课堂,学生都有获取美的愿望和需求。美的效用主要表现在它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纯洁灵魂,培养人们高尚的品格。充分调动学生联想、想象力,是美育实施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审美 学生 情感
  
  一、问题的提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如果不爱美,那他就不可能真正地去爱生活,爱他周围的人,爱他的国家。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审美教育即是爱的教育。人有爱美之心,表明人有求真向善之心。人有求真向善之心,才会对大自然、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关切、热爱之情,激情永驻,志存高远;也才会孜孜以求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探索真理,追求事业,献身社会;也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他的生命才有价值。
  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下一代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使其树立远大理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实施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而且也是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审美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激发学生爱美之心,让学生自觉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并且懂得怎样审美。但近些年来,一些中小学校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方面出现了某些偏颇:学校全部工作倾向于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审美和劳动生活技能两方面的教育,审美教育不能说没有抓,但起码是抓得不够目标明确,不够得力,成效不显著,喊在口头上、流于形式的居多。基于此,笔者认为,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内容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通过语文课实施审美教育的基本条件
  
  (一)语文教材本身是美
  马克思主义经典美学理论指出,美的本质就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类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创造力)表现出来,物化在对象之中,就是所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具体地说,就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体现了自己的意志,使自然界打上了自己的印记。人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创造才能和智慧乃至整个生命活动,包括意志、情感、品格等物化在对象之中,以求得在对象世界中“复现自己”和“直观自身”。 人们对美的欣赏,本质上就是对复现于对象世界的人的本质力量的观照(直观)。具体地说,决定一个事物是美的,使其具有一种魅力,能引起人们喜爱和愉悦感的,正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
  现行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文学作品)是从古今中外名著中精选出来的美文佳作,其创作源于人类自由自觉的劳动,记录了人类在生产过程中的创造才能和智慧乃至整个生命活动,包括意志、情感、品格等,把这些物化在对象之中,形象地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是真善美的统一。教师教学生阅读文学类课文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也是一种精神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精神需要才是“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欲望”,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学生从作品中不同程度地反观出自己身上的“本质力量”,从而获得美。
  (二)语文课堂是情感课堂
  形象性、感染性是美的两大特征。形象性是说美的事物一般是以其具体感性形象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使欣赏者得到一种直接的感受,如欣赏者读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仿佛看到两幅截然不同的风景;感染性是说美首先诉诸于人的情感,或者说在我们欣赏任何一种美的事物时,首先不是明白某种道理,而是在感情上产生某种激动,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论语》中记载了孔夫子在齐国欣赏《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赞叹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说的就是音乐形象的美产生的巨大感染力,它使人陶醉,使人心旷神怡,得到感情上极大的愉悦和满足。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形象性和感染力的课堂,激情燃烧的天地,情山意海的世界。学生来到语文课堂,就是在老师的指引下遨游“情山意海”;就是从作品里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感动、愉悦和艺术美的熏陶下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提高语文素质,这是由语文教材和语文课的规律所决定的。
  (三)每位学生都有获取美的愿望和审美需求
  如果老师们能一改过去那种“我当演员你们当观众”的死水式课堂模式,构建起“我当导演你们当演员”的新型课堂模式,形成良好习惯,则学生会对语文世界的美景津津乐道,享受无限艺术风光,这将是他们终生的精神财富。
  
  三、美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在语文课中实施审美教育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现结合笔者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谈谈美育的实施方法。
  (一)充分挖掘教材(以文学作品为主)中的美育因素,把教材中的美直接剥开给学生看
  美的功利性特征表现为普遍的社会效用性。人类之所以需要美、追求美、创造美,就因为它对人类有益、有用。它的效用,主要表现在它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纯洁灵魂,培养人们高尚的品格。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用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和新闻、通讯等,其表现形式上没有多少美感因素可挖掘,但其思想内容,如人物的品质、精神、风范、智慧,多有激动人心的地方,即所谓崇高和精神美,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志愿军战士以异国他乡为家园、以朝鲜人民为父母兄弟而献身的高风亮节和感人精神;《斑羚飞度》中老斑羚舍己护幼的催人泪下的事迹(物化了的人);《我与地坛》中“我”痛苦肉搏的经历和坚强的意志,母亲超出常人的爱子之心;《五人墓碑记》中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无不震动学生的心灵,陶冶其情操。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可通过启发、 组织讨论、让学生谈感想等途径,和学生共同努力把这些美感因素发掘出来,以达到以美感人的目的。有些实用文注重表现事件或描写景物,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多样化的启发、灵活的引导或形象的讲解等途径,直接给学生搭建形象,使学生得到美的愉悦。
  文学作品本身就是美学教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教材。现分而述之。
  1. 诗歌中的景象美、意境美、感情美和表现形式的美都能带给学生感动和愉悦。比如徐志摩《再别康桥》里描绘的夕阳映照下康河一带令人心动的景色,表现出了柔美宁静的意境以及诗人依依不舍的深情;《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宏壮阔的意境和作者豪迈奔放的感情,均能给人带来美感和激动。教师在课堂上只要抓好“诵读”这个环节,学生就能在充分的朗读中置身于诗歌的意境,感受到景色的美和人情的美,调动起无尽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会不由地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涌动着诗人的激情,获得美感。
  2.散文中的人性美和语言美能调动美感,陶冶性情。中学课本精选的散文,如《白杨礼赞》、《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花未眠》(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作)、《游褒禅山记》、《登泰山记》等都是名家精品,这类文章的思想内容均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以丰富的情感、主人公高尚的人格和优美的语言深深打动着学生,使学生陶冶了情操,鼓舞了意志,净化了灵魂。教师如果在指导阅读时把这些人性美和语言美的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必定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小说、戏剧作品中的生活画面美、风土人情美和人物形象美对学生有强大的感召力。如《荷花淀》所展现的月夜、午间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白洋淀一带纯厚的风土人情,以及水生嫂所代表的具有高度革命觉悟的人物形象,无不给学生带来情绪的愉悦和心灵的震动。
  有些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虽然是丑恶的,如夏洛克、葛朗台、别里科夫,但他们容易唤起学生对相反人格的强烈向往。雨果曾说过:“美就在丑的旁边,畸形靠着优美。”达·芬奇也说过:“美和丑互相对照而显著。”这些“丑人”使人厌恶、鄙弃、反感,但他们是美好人格的对立面,能以丑衬美。审丑历来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点化,转化为艺术中的美,从而调动起欣赏者的美感。
  有些课文很讲究表现形式的美,比如徐志摩《再别康桥》错落有致的诗行,闻一多《死水》整齐划一的方块形式,课文中的骈偶句、排比句等,均给人以外观的美。如果点拨启发到位,则能使学生由此联想到楼群建筑(如布局工整对称的故宫)、山川河流,让学生从课堂中获得了 “美味佳肴”,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
  利用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欣赏美、创造美的教育是很方便的,但也存在着问题。问题就在于:第一,执教者是否出于完全的自觉,是否把美育设定为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第二,执教者能不能教会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学会审美不单单是能做对几道文学鉴赏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审美的经验和方法,从教材中获得美的满足、心灵的愉悦,从而陶冶性情。
  (二)在课堂上实施审美教育的几种方法
  1.教师的讲解、引导要富有激情,用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浓厚的情感氛围。
  2.指导阅读时要注重教材的整体结构。因为课文的结构形式是构成形式美的要素之一,特别是诗歌。
  3.充分调动学生联想、想象力,这是实施美育成功的关键。欣赏美和创造美一旦离开了联想和想象,就好比是鸟失去了翅膀,审美教育就寸步难行了。
  4.注重文学作品试创作。发现美、欣赏美、评价美重要,创造美更重要。教师应指导学生试写诗歌、散文、小小说等文学作品。其中仿写就是一个好途径。学生在试写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美感和审美经验,将自身“本质力量”物化在“作品”中,实现美的创造。每一次美的创造都是审美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四、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数十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一些零碎想法和做法。一言以蔽之: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这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懂美、爱美、创造美的人才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
  [3] 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
  [4] 唐·王维,《使至塞上》
  [5] 《论语·述而》
  [6]徐志摩,《再别康桥》
  [7]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8] 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
其他文献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理念指导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强调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应只把新课程标准挂在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要积极更新观念,对教师的角色进行全新的定位。  教材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全面落实新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课堂模式的探讨和研究。通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本着力图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的宗旨,探索出一套新的课堂结构模式,即开放式课堂结构模式。     一、关注现实,让学生体验丰富的生活世界    中学生往往阅历浅,喜欢新鲜事物,对教材中的经典篇目难以理解,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学生怕作文,不愿写作文,写出来的作文“言之无物,行之无文,思想幼稚,思维狭窄”。换句话说,学生的作文“缺钙”。本文正是针对这种状况,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改变闭门造车式的堂上作文方式,让学生投身课外生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写作的素材,体验情感,从而吊起学生写作文的胃口,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标推荐的精品,给学生提供含“高钙”的作文营养。该办法紧扣新
期刊
翻开数学史我们不难看到,数学是从数数、测量等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中发展起来的。在数学形成为一门学问以前,它一直融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中。可以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将到生活中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
期刊
一、课堂教学描述    【片段1】《有余数的除法》例题教学片段:  师:每个小朋友桌上有15个小圆片,你可以每2个一份、每4个一份、每5个一份或每6个一份来分,请你选择一种动手分一分,看分的结果怎么样。  交流:你是每几个一份来分的,分的结果怎样?(学生交流)  ……  (对多出的小圆片)问:怎么会多出1个,为什么不继续往下分?  生:因为要求每2个一份,现在只有1个,不够分一份了。  因为要求每
期刊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都处于一种费时低效的状态,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远远比不上对数理化的兴趣。因而学生在语文课上心不在焉,课堂气氛总是死气沉沉,教师教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学生只会在教师设计的问题和步骤里,被动地接受知识。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才能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呢?    一、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
期刊
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或有人向你求爱;或有人请你帮忙,并希望得到你的应允。虽然你不想答应,但又碍于人情或其它原因使你陷于说不出“不”的心理状态中,处于这种境地,就需要有一些巧妙而委婉的拒绝艺术。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明确表示不同意时,不论是用汉语说“不”还是用英语“no”,他的整个机体,不管是肉体,还是精神都处于一种明显的收缩状态。这种状态使其拒绝接受他人的任何意
期刊
目前,《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已得到全面推广,《英语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课堂环境几乎是英语学习的唯一的场所。教师要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地利用其积极因素,采用更适合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推进课程改革,这是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教学亟需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合作学习。那么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c
期刊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独立学院发展,就是要解决好发展地位这个根本性问题,并在实践中切实解决问题,树立创新意识,以实现独立学院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 科学发展观 发展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它是关系到民办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对独立学院发展战略的选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受多方面因素特别是扩招的影响,一些独立学院在发展上出现了求大、逐
期刊
2009年,我省统一使用新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较原来的教材有很大区别,高中新课改最突出的“新”,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较紧密。我们必须多积累些新的知识,特别是与教材关系较紧密的知识,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防把这些新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析学习。面对新课程,物理老师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才能以全新的观念投入到新课程的教学中去。    一、改变对学生的态度,树立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