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1月27日到12月1日,重度雾霾借着有利的气象条件袭来。
进入11月后,华北地区遭遇多次强降雪天气,消融的降雪使地面湿度接近饱和,温度降低而中层大气同期回暖,导致华北地区大范围处于高湿度、低风速、强逆温的极端不利气象条件。
污染物持续积累,造成本次大范围的严重区域性污染。
北京市环保局11月30日在官网上解释称,区域内燃煤、机动车等污染源排放,特别是前期的降雪降温过程,导致区域用煤采暖大幅增加。同时,静稳低能见度天气条件下,道路拥堵加剧,燃油效率降低,机动车污染排放也显著增加等导致霾天加重,迟迟难离。
人们的情绪普遍受到重霾影响,不过,没有像往年那样苦苦追问污染原因,微信、微博上很多网民在质问:连续多日重度雾霾,为何不启动红色预警?
一些专业人士亦抱有此看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贺泓告诉《财经》记者,北京市本轮雾霾未启动红色预警,令人匪夷所思。
《财经》记者调查获悉,这波雾霾的预警发布,经过了气象部门、周边省市、国家空气监督总站等各方面的充分会商。对于预警与实际污染水平的差距,中科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雾霾研究专家表示,当前北京环保部门空气质量预报者的压力很大,既有技术层面的局限性,又有其他方面的考虑。
11月27日凌晨,除了北京市环保局解释的原因,再加上受区域污染输送影响,北京上空大气污染物迅速累积,到早8时,城六区的PM2.5小时浓度急速上升至198微克/立方米。当日14时,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到16时,全市空气质量整体处于5级重度污染水平;29日10时,黄色预警被提升至橙色预警,这也是今年首个重污染橙色预警,上次启动是2014年10月。
按照2015年3月发布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下称《预案》),启动橙色预警的条件是“预测空气重污染将持续3天(72小时)”。
所谓重污染,是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200以上。
北京环保局应急处处长王斌解释橙色预警称,据27日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对空气质量趋势的研判,预计29日扩散条件会出现好转,达不到重污染程度。
预报为4级中度污染,从而达不到启动最高级别红色预警的条件——“预测空气重污染将持续3天以上(72小时以上)”。
根据预报,12月2日北京市空气质量将彻底好转,因此已不具备升级至红色预警的“持续72小时以上”的条件。
然而,空气质量恶化的情况出乎官方的预料。29日下午4点,虽然西北部达到2级良水平,可城六区仍然糟糕,PM2.5浓度为172微克/立方米,处在5级重度污染水平;而西南部334微克/立方米,维持在6级严重污染。
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环保部方面表示,北京市PM2.5小时浓度自11月27日凌晨开始,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级别,并持续近110个小时,为今年以来最严重的污染过程。
由此可见,环保部门在研判过程中,低估了29日的空气污染程度,以至未能及时启动红色预警。
技术层面的因素是,目前,针对3天以上甚至更长期的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是个世界难题。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在日常一般会提供临近4天的空气质量等级预报,而精确的分区预报只提供当晚和第二天的。
一位北京市环保局前官员告诉《财经》记者,为什么难以准确预报大气质量:预报需要看老天爷的脸色与人的脸色,前者决定了扩散条件,后者决定了排放量;本来老天爷的脸色就很难搞定,人为的排放就更难预测了。
虽没启动红色预警更多是技术原因导致,但也存在其他方面的考量。上述中科院专家说:“这两年整个华北地区、尤其是北京为治理雾霾下了很大功夫,也有很多成效,只是几次不好的天气拉低了公众的整体感受,从对PM2.5的监测来看,今冬整体空气情况会优于去年,从2013年开始,都是逐年变好的。”
问题是,2014年全年都没有一次红色预警,如果在2015年冬季刚开始就启动一次,北京市、甚至整个华北地区这两年治霾的功劳与努力就会大打折扣。
上述中科院专家分析,有关部门也因此在决断红色预警时非常谨慎,毕竟低估雾霾水平比报高估污染程度带来的影响的风险更小。
前述环保官员则表示不理解,“难道一开红色预警就否定了北京市,甚至京津冀这两年治理雾霾的成绩了?让我决定的话,肯定得开红色预警,至少不能让学生上课,机动车也得停一半”。既然设置了最高等级的红色预警,当达到触发条件时,不应该有过多的经济与政治方面的考量,而应该以公众的健康安全为首要考量因素。
“技术与数据应该纯粹一些,简单一些,不能为其他考量所左右。”这位前官员称。
事实上,由于低估未来的雾霾发展情况,预测结果偏低,导致红色预警未能及时发布的情况,这不是第一次。
此前北京执行的是《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在此版本中,红色警报的触发条件,为“未来3天将持续出现严重污染”。其中,严重污染指AQI在300以上,比现在的门槛更高。
《财经》记者查询北京市环保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2月14日、15日、16日三天,AQI数据分别为333,431,343;当月21日、22日、23日、24日、25日、26日六天, AQI皆超过300。显然,当时北京已两次触及红警线。
当时,也有公众提出质疑,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姚辉的回应与这次的解释如出一辙:即预测将交替出现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所以没启动红色预警。
北京市在建立预警机制时,多位来自中科院与中国环境科学院以及多所大学的专家学者接受过咨询,已经考虑到空气质量预报能力的局限性。上述中科院专家分析,在短期内要提高预报能力不太现实,只能先出一个比较高的标准,待技术成熟以后再做调整,“目前来看,还不到调整的时候”。 实际上,中国建立城市空气重污染预报预警体系才刚起步。2013年5月,环保部印发《城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各县级以上城市据此制定应急预案。
该指南明确了大气重污染的预警分级指标,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预警颜色分别对应橙色和红色。而且规定应急响应程序,可以按照实时监测的AQI指数值启动,或者根据预报预警情形提前采取响应措施。
也就是说,触发条件是大气达到“严重污染”级别,即AQI大于300,即可启动。但北京在制定自己的预案时,增加了“连续3天”,提高了触发门槛。
一些业内专家认为北京启动雾霾红色警报的触发条件过高,在正式《预案》中,规定AQI在200以上为空气重污染,“连续3天”的要求予以保留。
然而,至今北京一次红色警报都未发出过。反倒是雾霾压力比北京轻的上海、南京等城市,都发布过红色警报。
不过,有些城市在随后修订了重污染天应急预案,主动提高了红色警报的触发条件。如南京将红色预警的标准,从原先的“PM10或PM2.5超过300”变更为“AQI超过450”。合肥市更是规定,当全市总体AQI日均值大于500时,且气象预报未来两天仍将维持不利气象条件,才发布红色警报。启动门槛都高出一大截。
“按照现在的标准,几乎是永远发不出红色预警了。”贺泓悲观地表示,北京的雾霾红色预警发布应该重新调整,降低标准。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在红色预警的启动上,还是应该比较审慎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就对媒体表示,如果预警的门槛过低,高估了当地的空气质量水平,而导致预警频频启动,必然对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干扰,也失去了“应急”的本意。
启动不同颜色的预警,所采取的措施不同,主要是健康防护措施、建议性应急措施和强制性应急措施三个类别。
黄色预警的强制性应急措施,为停产、停工等。橙色预警的应急措施增加了部分工业企业停产限产、建筑垃圾和渣土运输等重型车辆禁止上路行驶等。 王斌表示,橙色预警已包括大量强制性减排措施,只要认真落实,减排力度一样很大,而对市民日常生活影响更小。
红色警报代表着政府启动了一种极高等级的应急状态,全社会都要随之进入应急状态应对灾难。以北京为例,如果启动红色预警,就要实行全市范围内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本市公务用车在单双号行驶的基础上,再停驶车辆总数的30%、中小学停课、工业企业停限产范围扩大、公车停驶等举措。
这些措施的施行,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预测者不敢轻易断言。背后的政治经济账,也非气象环保部门所能定夺。
根据《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市应急委、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负责空气重污染预警的发布和解除。
红色预警由市应急委主任批准,橙色预警由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总指挥批准。目前,北京市应急委主任由市长王安顺担任,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由常务副市长李士祥担任。这也表明,目前的雾霾红色警报并非纯粹的技术选择,事实上需要地方行政长官批准。这种制度安排也使红色警报富含政治和经济的考量。
不过,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近日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经此空气重污染过程,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有可能会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将污染程度、持续时间等一并考虑进来,作为预警启动的前提条件。
进入11月后,华北地区遭遇多次强降雪天气,消融的降雪使地面湿度接近饱和,温度降低而中层大气同期回暖,导致华北地区大范围处于高湿度、低风速、强逆温的极端不利气象条件。
污染物持续积累,造成本次大范围的严重区域性污染。
北京市环保局11月30日在官网上解释称,区域内燃煤、机动车等污染源排放,特别是前期的降雪降温过程,导致区域用煤采暖大幅增加。同时,静稳低能见度天气条件下,道路拥堵加剧,燃油效率降低,机动车污染排放也显著增加等导致霾天加重,迟迟难离。
人们的情绪普遍受到重霾影响,不过,没有像往年那样苦苦追问污染原因,微信、微博上很多网民在质问:连续多日重度雾霾,为何不启动红色预警?
一些专业人士亦抱有此看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贺泓告诉《财经》记者,北京市本轮雾霾未启动红色预警,令人匪夷所思。
《财经》记者调查获悉,这波雾霾的预警发布,经过了气象部门、周边省市、国家空气监督总站等各方面的充分会商。对于预警与实际污染水平的差距,中科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雾霾研究专家表示,当前北京环保部门空气质量预报者的压力很大,既有技术层面的局限性,又有其他方面的考虑。
红色预警顾虑
11月27日凌晨,除了北京市环保局解释的原因,再加上受区域污染输送影响,北京上空大气污染物迅速累积,到早8时,城六区的PM2.5小时浓度急速上升至198微克/立方米。当日14时,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到16时,全市空气质量整体处于5级重度污染水平;29日10时,黄色预警被提升至橙色预警,这也是今年首个重污染橙色预警,上次启动是2014年10月。
按照2015年3月发布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下称《预案》),启动橙色预警的条件是“预测空气重污染将持续3天(72小时)”。
所谓重污染,是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200以上。
北京环保局应急处处长王斌解释橙色预警称,据27日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对空气质量趋势的研判,预计29日扩散条件会出现好转,达不到重污染程度。
预报为4级中度污染,从而达不到启动最高级别红色预警的条件——“预测空气重污染将持续3天以上(72小时以上)”。
根据预报,12月2日北京市空气质量将彻底好转,因此已不具备升级至红色预警的“持续72小时以上”的条件。
然而,空气质量恶化的情况出乎官方的预料。29日下午4点,虽然西北部达到2级良水平,可城六区仍然糟糕,PM2.5浓度为172微克/立方米,处在5级重度污染水平;而西南部334微克/立方米,维持在6级严重污染。
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环保部方面表示,北京市PM2.5小时浓度自11月27日凌晨开始,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级别,并持续近110个小时,为今年以来最严重的污染过程。
由此可见,环保部门在研判过程中,低估了29日的空气污染程度,以至未能及时启动红色预警。
技术层面的因素是,目前,针对3天以上甚至更长期的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是个世界难题。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在日常一般会提供临近4天的空气质量等级预报,而精确的分区预报只提供当晚和第二天的。
一位北京市环保局前官员告诉《财经》记者,为什么难以准确预报大气质量:预报需要看老天爷的脸色与人的脸色,前者决定了扩散条件,后者决定了排放量;本来老天爷的脸色就很难搞定,人为的排放就更难预测了。
虽没启动红色预警更多是技术原因导致,但也存在其他方面的考量。上述中科院专家说:“这两年整个华北地区、尤其是北京为治理雾霾下了很大功夫,也有很多成效,只是几次不好的天气拉低了公众的整体感受,从对PM2.5的监测来看,今冬整体空气情况会优于去年,从2013年开始,都是逐年变好的。”
问题是,2014年全年都没有一次红色预警,如果在2015年冬季刚开始就启动一次,北京市、甚至整个华北地区这两年治霾的功劳与努力就会大打折扣。
上述中科院专家分析,有关部门也因此在决断红色预警时非常谨慎,毕竟低估雾霾水平比报高估污染程度带来的影响的风险更小。
前述环保官员则表示不理解,“难道一开红色预警就否定了北京市,甚至京津冀这两年治理雾霾的成绩了?让我决定的话,肯定得开红色预警,至少不能让学生上课,机动车也得停一半”。既然设置了最高等级的红色预警,当达到触发条件时,不应该有过多的经济与政治方面的考量,而应该以公众的健康安全为首要考量因素。
“技术与数据应该纯粹一些,简单一些,不能为其他考量所左右。”这位前官员称。
触发条件会调整吗?
事实上,由于低估未来的雾霾发展情况,预测结果偏低,导致红色预警未能及时发布的情况,这不是第一次。
此前北京执行的是《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在此版本中,红色警报的触发条件,为“未来3天将持续出现严重污染”。其中,严重污染指AQI在300以上,比现在的门槛更高。
《财经》记者查询北京市环保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2月14日、15日、16日三天,AQI数据分别为333,431,343;当月21日、22日、23日、24日、25日、26日六天, AQI皆超过300。显然,当时北京已两次触及红警线。
当时,也有公众提出质疑,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姚辉的回应与这次的解释如出一辙:即预测将交替出现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所以没启动红色预警。
北京市在建立预警机制时,多位来自中科院与中国环境科学院以及多所大学的专家学者接受过咨询,已经考虑到空气质量预报能力的局限性。上述中科院专家分析,在短期内要提高预报能力不太现实,只能先出一个比较高的标准,待技术成熟以后再做调整,“目前来看,还不到调整的时候”。 实际上,中国建立城市空气重污染预报预警体系才刚起步。2013年5月,环保部印发《城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各县级以上城市据此制定应急预案。
该指南明确了大气重污染的预警分级指标,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预警颜色分别对应橙色和红色。而且规定应急响应程序,可以按照实时监测的AQI指数值启动,或者根据预报预警情形提前采取响应措施。
也就是说,触发条件是大气达到“严重污染”级别,即AQI大于300,即可启动。但北京在制定自己的预案时,增加了“连续3天”,提高了触发门槛。
一些业内专家认为北京启动雾霾红色警报的触发条件过高,在正式《预案》中,规定AQI在200以上为空气重污染,“连续3天”的要求予以保留。
然而,至今北京一次红色警报都未发出过。反倒是雾霾压力比北京轻的上海、南京等城市,都发布过红色警报。
不过,有些城市在随后修订了重污染天应急预案,主动提高了红色警报的触发条件。如南京将红色预警的标准,从原先的“PM10或PM2.5超过300”变更为“AQI超过450”。合肥市更是规定,当全市总体AQI日均值大于500时,且气象预报未来两天仍将维持不利气象条件,才发布红色警报。启动门槛都高出一大截。
“按照现在的标准,几乎是永远发不出红色预警了。”贺泓悲观地表示,北京的雾霾红色预警发布应该重新调整,降低标准。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在红色预警的启动上,还是应该比较审慎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就对媒体表示,如果预警的门槛过低,高估了当地的空气质量水平,而导致预警频频启动,必然对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干扰,也失去了“应急”的本意。
红色预警意味着什么?
启动不同颜色的预警,所采取的措施不同,主要是健康防护措施、建议性应急措施和强制性应急措施三个类别。
黄色预警的强制性应急措施,为停产、停工等。橙色预警的应急措施增加了部分工业企业停产限产、建筑垃圾和渣土运输等重型车辆禁止上路行驶等。 王斌表示,橙色预警已包括大量强制性减排措施,只要认真落实,减排力度一样很大,而对市民日常生活影响更小。
红色警报代表着政府启动了一种极高等级的应急状态,全社会都要随之进入应急状态应对灾难。以北京为例,如果启动红色预警,就要实行全市范围内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本市公务用车在单双号行驶的基础上,再停驶车辆总数的30%、中小学停课、工业企业停限产范围扩大、公车停驶等举措。
这些措施的施行,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预测者不敢轻易断言。背后的政治经济账,也非气象环保部门所能定夺。
根据《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市应急委、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负责空气重污染预警的发布和解除。
红色预警由市应急委主任批准,橙色预警由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总指挥批准。目前,北京市应急委主任由市长王安顺担任,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由常务副市长李士祥担任。这也表明,目前的雾霾红色警报并非纯粹的技术选择,事实上需要地方行政长官批准。这种制度安排也使红色警报富含政治和经济的考量。
不过,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近日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经此空气重污染过程,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有可能会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将污染程度、持续时间等一并考虑进来,作为预警启动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