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队伍总是比我快,是错觉吗?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yuehe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发誓隔壁队伍的红衣美女在我排到一半的时候才出现,可是人家已经结完账走人了,我前面的前面那个大妈还在数硬币。为什么我总是如此不走运?”
  心理学家会搬出“普遍受害者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当你的队伍走得很快时,你的注意力多半集中在前方的目标上,自然也不会留下太多印象。而如果你不巧排到了一支“便秘”的队伍,你就没法抑制“怎么这么慢”这个念头,若你还特别心急又找不到什么事情来打发时间,这个念头就不断地被你强化。结果就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总是最倒霉的那个。
  事实上,用理性分析一下你就知道,从概率上来讲,你确实没法总是走运—就拿你和你左右两边共三支队伍来说,在2/3的时间内,旁边的队伍总有一支比你的快。
  20世纪初期的哥本哈根电信交换局面临着一个类似的问题:如何确定电话总机的接线数目,以保证用户的平均等待时间最短?那时的电话都是通过人工接通的。负责解决这个问题的数学家厄朗(Agner Krarup Erlang)后来创立了一门学科叫做“排队理论”,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电信、交通工程、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的随机服务系统,以及工厂、商店、办公室和医院的设计。
  按照排队理论,最公平的做法就是把所有人排成一条蛇形队列,每位顾客依次去下一个有空的结账口。许多银行、机场安检和政府机构,以及一些商场和快餐厅就是这样做的,但对超市来说,这种做法反而在整体上更没有效率,因为浪费了顾客在等待时把购买的东西送上传送带的时间。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超市经理,你会如何选择排队策略?蛇形队列意味着超市需要提供更大的排队空间,以及维持秩序的人力。而且,一些购物意愿不太强烈的顾客说不定直接就被一条长龙吓退了。对于排队中的人来说,也不好说到底哪种情况会让他们更加焦虑,是一眼望不到头但是前进速度恒定,还是前面人不多但旁边的队伍经常更快?
  话说回来,即使是一大群闹哄哄的等待办理酒店入住的排队理论学家,他们最好的选择也许就是随机分成六列然后听天由命。用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拉森(Richard Larson)的话来说,“酒店大堂一点也不适合蛇形队列。站在酒店经理的立场上考虑一下你就知道,就算不完全公平,分成六个平行的队列常常更快也更加有序。”(猫乱)
  为什么人们喜欢听悲伤情歌?听着听着就哭了,这不是自虐吗?
  小南:悲情歌曲并不是在释放负能量,它可以营造一种积极的情感,令聆听者沉浸在宁静中,得到自我放松的效果。
  最近,暌违四年的Adele带着新专辑重回歌台,朋友圈就几乎以被刷屏的速度满载着新歌《Hello》的分享和MV的转发。
  有人表示,已经连续听《Hello》这歌不下20次,还没有要停下来的打算。每当认为自己终于听完了,而且准备好要切换到一些轻快的歌曲时,莫名就感到被某种意识重新拉回到“单曲循环”的黑洞中。然而这样的循环既不关乎于悲痛的经历,也不关乎于日子的好坏。只是情不自禁地迷失在歌词和旋律中,忍不住听了一次、一次、又一次。
  这听起来是不是多少有些似曾相识呢?其实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可能都做过“单曲循环”这件事。但要知道这并不是罪,也不代表这样做的人就是受虐狂—至少在科学依据的基础上不是!一些研究表明,音乐对我们的情感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而以下的几个原因也恰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对悲情歌曲保持着狂热的态度和紧迫的播放频次。
  悲情歌曲令我们感到冷静
  2014年一项研究告诉我们当人感到低落时,往往喜欢聆听一些多愁善感的歌谣。这是因为:悲情歌曲可以营造一种积极的情感,令聆听者沉浸在宁静中,得到自我放松的效果。根据实验,研究人员得出倾心于悲情歌曲的人,往往会对歌词或旋律产生一种莫名的共鸣,以至于产生与歌手的悲伤相连在一起的错觉。这种联系会让他们在听歌的过程中建立某种归属感,感到自己的心情被他人所理解,从而使心情逐渐舒畅。也许这也恰好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分手后更倾向于听悲情歌曲。
  悲情歌曲令人们哭泣—但也让人们感到自己的悲伤被治愈了
  有时候人们在听音乐时,会被歌曲触动并忍不住流下一滴眼泪,而这种压倒性的反应往往犹如超级泻药般植根于人们的行为中。近期一项调查显示,好好地大哭一场反而能提升人们的心情。在测试活动进行90分钟后,参与这次研究的人们都纷纷反映:受感动后的哭泣比有原因而哭的感觉要好太多了。看到这,大家有没有考虑在心情低落的时候去重听一系列新老悲情歌呢?
  我们的大脑往往对悲情歌曲有莫名的依恋
  当我们在意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会留意更多关于他的事—音乐也是这样。当我们把这个定律添加到一些简单的脑科学理论中,就会发现当我们关注一首好的悲情歌曲时,就像爱上一个人一样,只不过将留意转换成了“循环播放”。
  据研究表明重复播放歌曲可以让人产生联想,跟着音乐的节奏我们很容易跌入下一次的期待中。最近一本新书《On Repeat》的作者伊丽莎白·玛格丽丝在书中写道:迈克尔·杰克逊曾把音乐视为心灵。人们在描述关于音乐中最印象深刻的经验时,也往往提到音乐和自己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这就是音乐所带来的主体共享意识,只是人们在选择上对悲情的歌曲更有分享的欲望。换句话说,我们与悲情歌曲产生联系;按动播放键;然后重复循环聆听,这都不是大脑所能控制的。
其他文献
璀璨无瑕的钻石,在过去5年间升值50%,理论上非常保值。但是钻石的品质只要有些微差异,价钱就是天渊之别。香港有位丁太于16年前买入钻戒,最近才惊觉其色泽级数不足,但为时已久,又没有鉴定报告在手,追究起来十分困难。  钟情珠宝钻饰的丁太,1991年于景福金银珠宝钟表行(景福珠宝全资附属公司),购入一只2.21克拉的钻戒,价值十万港币。当年不流行鉴定报告,她见购买单据上写明为97色(即G色)、净度VV
化 妆  释义:  使用某种特殊手法改变外在皮相的手法,相对于整型的真刀真枪,通常是可以回复原状的。本意通常是在追求美感,但就如同这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常有与本来目的背道而驰的时刻。  造句:  1.化妆大体化妆师这工作最棒的一点是他们的顾客不会抱怨(但这也说不准)。  2.没化妆出门遇到朋友同事,最该令人伤心的不是被认出来以后的尴尬时刻,而是根本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记得在某电视节目
马拉多纳再次让众生猝不及防,突然去世的消息如同无比诡异的射姿,或者私生活无比混乱的揭底。可惜,无论是英雄的史诗剧,还是英雄落幕的悲剧,再也看不到续集。  迄今能称得上球王的,只有贝利和马拉多纳两人。单从球技论,梅西、齐达内、大小C罗、贝肯鲍尔、普拉蒂尼、克鲁伊夫等不遑多让,但输在领袖气质和实效,一人带动一队甚至引领足坛潮流的气场。  兩位球王的拥趸,马拉多纳明显多于贝利。贝利时代电视观众还不普及,
年终岁尾,来自黑龙江肇东、大庆、木兰、阿城的万余名农民工像是约定俗成一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淘金”。平时他们是种田能手、建筑工匠,而到了这里,他们则成为创造奇观的冰雪建筑工。  每天清晨4点,松花江哈尔滨段3000多人的采冰现场,此起彼伏的号子声响彻松花江两岸。来自哈尔滨近郊幸福乡的采冰人储双成,穿着厚厚的棉衣,头部和面部都包裹得很严实,眼部只露出一道缝隙,面部挂满厚厚冰霜。储双成
法国高考刚过。哲学是高中生的必修课和高考的“皇冠科目”。有人戏言,“烤”哲学似乎成了法国的成人礼。法国为什么如此推崇中学哲学教育。培养思考能力?打造开明公民?学多了哲学有没有副作用?  站在女儿身后看她复习功课,我真是满怀钦佩。令人心惊肉跳的哲学考试就要到了,17岁的女儿在做最后一搏。  我的第一个念头是,感谢上帝,我不用忍受这等折磨!  你能想象吗?6月的一天早晨,你要用4个小时的时间,写一篇冗
全球知名苏格兰威士忌品牌尊尼获加为纪念其自创始人起的200年发展里程碑,并为下一个即将到来的200年喝彩,而隆重推出了四款“200年纪念珍藏系列”特别限量版威士忌,分别为尊尼获加蓝牌调配苏格兰威士忌、尊尼获加蓝牌苏格兰调配威士忌--传奇八杰纪念版、尊尼获加调配苏格兰威士忌欢庆版和尊尼获加28年调配苏格兰威士忌。它旨在向尊尼获加所走过的传奇旅程,一贯秉持的先锋创新精神,和始终如一的高品质威士忌致敬。
他是领导日本最有价值的品牌迈向21世纪的CEO,却也是最不像日本人的企业家。从索尼“毕业”后,出井仲之继续尽情挥洒体内的叛逆因子,引而不发领亚洲走向下一个倒新与突破。    经历过成功与失败、面对过抨击与赞美,索尼前董事长兼执行长、量子突破(Quamum Leaps)创办人出井伸之(以下简称出井),是亚洲科技创新的要角。  4年前卸下索尼董事长兼执行长重担的出井,现在对创新的着力点,从产品转向了社
杨蔚龄,1983年考取台湾华航空姐,担任救护志工达6年之久。1988年,她在曼谷机场看到100多名衣衫褴褛的柬埔寨难民即将前往美国,并得知泰国边境还有几十万难民等待国际援助。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次年,她辞去待遇优渥的工作,到泰国边境联合国难民署所设的难民营服务;并在战争刚结束、百废待举的年代,协助柬埔寨人民重建家園。  她忆述这段天天与灾难和死亡擦肩而过的生活:“付出越多,越发现需要帮助的人很多。在
“这是一个年轻的品牌,但同时又非常古老,”朱利安·迈索纳夫兴奋地说。我们坐在他的休旅车里奔驰于南法乡间小径,窗外是休耕的玉米田、再往外看有海,海湾的弧线连到远处矗立着一座山,那里已经是西班牙了。  法国与西班牙交界处这一带,正是所谓的“巴斯克区”(pays basque);历史可以回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巴斯克人拥有自己的语言、风俗、生活习惯等等,而其中一项正深深影响了在此出生长大的朱利安。2009年他
由于生育率一泻千里,包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在内的国家与地区即将陷入“老年化陷阱”。一泻千里的生育率  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都曾经提倡二胎化的生育政策。  为了应对失业与住房两大难题,当时为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有着强烈的控制人口的愿望。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政府实行“家庭计划”,提倡“两个就够了”。1968年推行合法堕胎法令。自此,新加坡生育率急剧下降,从1960年的5.45,下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