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桢的“碰瓷”人生书写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li2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古有“先民抟土制器,焚柴而陶”。在八千多年的茫茫尘烟行进古道上,各地窑火明灭,穿越历史,载承文化,滋养苍生,推动经济,沟通交流,中国陶瓷烧造形成了独特的形象科学和艺术表达天地,为天下添喜造福。
  据专家考证,中国在汉代以前就出现了陶器烧造工艺。后经南北朝、隋唐,到宋时抵达高峰。元明清到今,瓷事因袭,绵延不断。陶瓷成为历世之生活必需和典藏珍宝。甚至西方人以瓷器指认中国。陶瓷烧造是融合运用水土与火的特性,人为造型的科学创造活动。非常的神秘、神奇、美妙和实用,为人类的文化增添了极具个性灿烂的内容。在中国陶瓷的烧造历史上,像汝、钧、官、哥、定、越窑、长沙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窑口,先后在各地创造个性分明、辉煌传奇故事,演绎出奇绝精彩的天地人间文化命运活剧,出奇斗彩、纷繁兴盛。在这漫长的陶瓷烧制历史进程中,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智慧高人和能工巧匠。古代的先按下不表,当代的卓绝人物如陈万里、周仁、李国桢等,他们就是不断点燃各地窑火,创造陶瓷烧制新奇迹的圣手!萧根胜长篇报告文学《瓷魂——李国桢传》所描绘书写的李国桢,就是这样的圣手者其中之一。
  萧根胜同李国桢是河南郏县老乡,多年的耳闻传说使他对这位曾经很大地作用于中国古老陶瓷复兴、新瓷创造开发,为中国的当代陶瓷业再造辉煌却历经坎坷、命运多舛的乡贤、泰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生成强烈的书写激情。为了这次书写,他力争使自己从陶瓷外行接近一个识家,六年多时间以来,萧根胜参考阅读了如山的资料,几乎亲自走访了能够见到的所有当事人,足迹遍布河南、上海、北京、江西、江苏、浙江、河北、湖南、广东、福建、陕西、山东等全国许多与陶瓷烧造有关的地方,面见数百人。有不少地方、不少人而且是再一、再二,甚至再三地奔去面见采访,可谓行万里路,访无数人。其认真用情的态度非常令人感动。这个不断通过采访靠近李国桢的过程,也是萧根胜逐渐深入认识理解陶瓷的发展历史,以及陶瓷燒造与中国社会和人类文化生活密切关系的过程;是他日益理解李国桢钟情于陶瓷,投身中国陶瓷科学发展和文化建设,长时间忘我付出精神性格和感情的过程。在写作的过程中,因为他还是以笔书写,长时间用力曾经导致右手颤抖厉害,难以持筷用餐。第一稿写完时,左眼视力下降至0.03,后来不得不做了三次眼部手术。六年间,他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时间,埋头其中,家人好友多不能理解,甚至有人劝他退出。好在萧根胜曾经有身为铁道兵战士、在青藏高原施工的艰难锻炼经历,锻炼出了意志坚强、持之以恒的精神性格,否则真难以相信他为了写一本书如此乐意且不惧这么多的艰难。深入的采访和资料掌握,这是报告文学创作需要的硬功夫。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理由曾经感悟总结说:报告文学创作的经历是“六分采访,三分思考,一分书写”。对于深入采访和思考非常看重。萧根胜对此是真心理解的,为了真实再现中国当代陶瓷史志般的丰富曲折历程,再现李国桢在其中发挥的特别巨大的贡献作用,他以为自己付出这大量的采访劳动是值得的。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这个作品中包含的所有信息及思想精神情感内容,都是萧根胜心血劳动的收获,丰盈着作家自己的人生与这部四十多万字的优秀写实文学成果。作者这种努力向上的创作态度与追求精神,令我感动,非常值得点赞!
  《瓷魂——李国桢传》,以李国桢的人生事业行动经历为线索,既是单线的,也是放射性的结构。作品着重叙述和描绘了李国桢在抢救继承、创新开发中国陶瓷传统文化事业过程中的智慧行动能力,科学探索、不惧艰难的追求精神,不计私利献身国家事业的赤诚情怀。这部作品,是中国当代陶瓷烧制纷繁进取历史的文学另册记录,也是当今瓷魂人物——李国桢的大传保存,颇有陶瓷烧制悠久传统情景追踪描绘再现和断代史的价值。萧根胜的叙述,使我们看到,李国桢在当代陶瓷烧制和创新开发的过程中,总是在难时、困时、紧时、重时等关键时刻出现在人们面前和各地窑场,又以他的慈善精神、学识才干和专心行动解除难困,缓解紧急状况并肩以重担,表现出神奇般的作用力量,李国桢时常说:“没钱我给你;不会你找我;喜欢你拿去。”在多年的时间里,生活上给很多困境者以接济,为很多人很多窑场解决了难处,自己从各地窑场带回的珍贵陶瓷样品,几乎都送给了来客,最后自己却空无一物。在景德镇、在神垕、在耀州、在淄博等各地窑场,人们视李国桢如同瓷魂窑神,他似有点化瓷土窑火之功,因此遗留下许多的真实传说。萧根胜对这些曾经真实生动的存在,至今依然还留存在各地很多窑场人们记忆中的“李工”故事传说,多有涉及。因为篇幅所限,作品虽未充分展开,但不少已经有点睛之妙。如全国闻名的定窑瓷,一位被业界认为是瓷、诗、书大师的人,几年没有解决的难题,李国桢只用两句话说透,几分钟解决问题;李国桢把醴陵国光瓷厂出口瓷存在的猪毛孔、釉面硬度白度不够等技术缺陷画成一张《固特釉式图》,把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分解拆析,使职工一目了然,易懂易记易操作,困扰产品质量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淄博“工陶”在创新开发骨质瓷过程中遭遇困难的时候,李国桢到来,只提出几个建议,几句话就达到了点破迷津的效果等。“李工”多少年间,像一片云彩,给各地窑场带来雨露甘霖,使不少的古瓷新生、新瓷问世,为丰富和兴盛中国陶瓷业居功至伟。
  但是,令人颇有遗憾的是,李国桢一生屡屡受国家部委重托,为中国陶瓷的振兴发展无私付出,可因为他总像救火队员一样出现在各地,飘忽不定,未得扎根,结果却成了飘零般的人物,生活命运都失去了依傍。动乱年月,经历坎坷,疲劳尽尝,甚至去世之后,竟然没有一个单位愿意出面安葬他。这样巨大的不幸和悲伤局面,令人非常感慨和震撼,深陷沉思。或许是李国桢这样水火激荡的人生和落寞凄凉的晚境状况,唤起了萧根胜的悲悯情怀和表达欲望,他决心将自己的敬佩感情和真诚书写奉献给国家民族的功臣李国桢,让历史趋于公正。《瓷魂》在像流水式的结构书写中,起伏跌宕,随弯就直,盘山绕洲,将李国桢的人生和事业踪迹进行了真实质朴的讲述,将李国桢淡泊名利、公字当头、舍己为国、忍辱负重、忘我尽职、奋发开拓等经历情景给予深情讲述,文字间注满着敬惜真情。事业上的独特作为、贡献桩桩件件,点石成金,化奥妙于有形,引人神迷,令人肃然起敬。生活上,如李国桢一家1959年从上海搬家到北京时,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的那种艰辛困窘情景,李国桢时常出差在外,为“建国瓷”等各种瓷事奔忙,妻子带孩子经受的种种艰辛磨难情形就非常令人感叹!作品这种紧紧围绕李国桢与中国瓷事展开的真实记述,在完全不肆张扬的文字呈现中,描绘出李国桢的思想精神和性格形象,使人看见和感受到他的平凡及不平凡的创造进取人生。庄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是一种大有无私的天地精神。在李国桢的人生表现中,就有这种天地大有无私精神的很多体现,所以被他触动并产生尊敬之情,也为他遭遇不少忽略感到遗憾与忧伤。
  据相关研究证明,陶瓷是具有很强耐高温和防腐蚀的材料。我以为,通过萧根胜的叙述,李国桢这样曾经与中国陶瓷实业有过非常紧密联系的人物,被我知悉了解,非常荣幸。在我看来,李国桢本人,就如同是有陶瓷一般品质和性格的人,历经高温锤炼,耐得住艰辛寂寞和世俗的轻淡,有很强的硬度和不易消退的光彩,有长久的存在和拒腐蚀能力等。因此,他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到了中国陶瓷的历史进程中,当会被人们永久记忆和怀念!
  萧根胜的《瓷魂——李国桢传》,在文学描述的过程中,如同面对一座大山,多有敬畏仰望,也时有苏轼记庐山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混茫陷入感觉。但作者是看见了许多的峰峦峡谷奇景的,是观览到宏阔壮美的生动画面的。作品将自己这些真实的调查发现,理解感受,质朴动情地传达讲述出来,犹如深情的言说,近似据理的激情呐喊,仿佛史官的记事记人实录,实现了对中国陶瓷史,特别是当代史的一次很好的空缺填补,也是中国文学创作走向史性价值写作的可贵努力,果实丰盈!为之祝贺!(本书是作者历时6年夜以继日、呕心沥血而就,共计24章、40余万字,不仅仅是对陶瓷大师李国桢人生历程的经典回顾,更是对中国陶瓷百年史的壮阔书写,同时,也是对中国陶瓷科技史的真情探达。近期,本书将由河南工艺美术出版社申报为中国作家协会2020年度精品工程扶持项目)
其他文献
天刚蒙蒙亮,年过七旬的婆婆便开始在床的里侧扭动起身子,嘴里不停地嘟囔着:“红,我要解手,我要吃杏,我要上街玩。”听着老人语无伦次的喊叫声,睡在老人身边这位叫“红”的女人一下子翻身起床,像哄孩子似的帮老人脱掉“尿不湿”,然后帮她穿衣洗脸,再温柔地把老人扶到卫生间,直到把老人伺候舒服。这样的生活场景,对于汝南县王岗镇孔寨村八组的农村妇女周玉红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  30年前的一个春天,年仅20岁的周玉
期刊
引子  红旗渠是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而红旗渠除险队的故事尤为曲折动人。因为除险队是建设红旗渠的特种兵,他们进行的是一种为了保障民工施工安全,避免伤亡事故,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战斗”,是修建红旗渠的开路先锋。  除险英雄、特等模范王天生,仿佛是出生在天上的人,一辈子和大山相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间,凌空除险,穿山峰于奇险之间,解民工于危难之时,不惜洒热血、流热汗,成为活跃在太行屋脊上的一名“特种兵”
期刊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张贵林从一只加油桶做起,经过20多年的努力,打造出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颇具高地意义的大桥石化集团。颠簸的市场化浪潮中,大桥石化经受了内外交织的矛盾与困惑,牢牢把握住了以党建为引领的时代脉搏,刺破坚冰,突出重围。  2008年,大桥石化成立了党支部,当年只有19名党员;2010年,党员发展到50多名,随即成立了党总支;及至2012年,党员人数逾百,大桥石化集團党委成立。  自党支部成
期刊
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2020年对地球人来说,是魔幻的一年。不管曾经经历了如何度日如年的煎熬,时光还是按部就班地迈入2021年。  拂去沸騰岁月冲刷出来的种种泡沫,沉淀下来的,只有那些看不见硝烟却实实在在的战“疫”情境,那些同仇敌忾和万众一心的守护记忆,那些不是英雄也能生出些许刻骨铭心的壮烈情怀,值得记录。  一  庚子年初,当我积攒了一年的探亲假,手持千辛万苦才抢到的春运火车票,终于踏上返
期刊
开展党建工作12年,大桥石化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好点子。其中,“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的“三力”经验,构成了大桥石化党建的核心内涵。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不虚、不空、不保守是大桥石化党建工作的法宝。”张贵林说,大桥石化集团将党建切实融入企业发展,业务开展与党建同频共振,才得以在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不缺乏优秀的人才、始终掌握先进的管理
期刊
在京珠高速公路K636公里处的原阳服务区,是一个被全国过往司机亲切地赞誉为“家”的服务区。  几百公里或者更远的长途奔波之后,在这里舒服地用热水泡泡脚、美美地冲个热水澡;在温度适宜的房间里睡上一觉,醒来时,已经神清气爽,并且自己的爱车已经被擦拭一新,满身油污或者汗渍的衣服也已经被洗好、烘干熨烫如新;这时候,端一杯香茶或者咖啡,在大玻璃窗前看那车流如织的大院子时,你就会觉得这一切是多么的贴心与享受!
期刊
17岁:溯源“红色情结”  17岁那年,张贵林的内心深处被烙下一枚红色的印记。  这一年,张贵林的父亲被评为卫辉县劳动模范、发家致富带头人;这一年,父亲的一句“党和国家的政策好”让年轻的张贵林沐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这一年,留在张贵林记忆深处的,是张灯结彩的县礼堂和礼堂里听取父亲介绍致富经验的人山人海。  让我们随着时光的脚步漫溯,跟随张贵林回到他的1982——  豫北的冬,凛冽的风直往人的骨头缝里
期刊
“自由”这一资本主义美的形态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妄为”,在妄为的支配下,现代派艺术成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精神实验场。自由绝不是摆脱现实而独立的妄为,而是人类把握自然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只要进步依然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一切荒诞、色情、血腥的恶俗文化,都必然被钉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耻辱柱上。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真善美和假恶丑思想交锋的重要场所,绝不
期刊
20世纪90年代末,在大桥石化起步之初,他们的一线员工很多是从周边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城市中下岗待业青年以及40后、50后的大嫂大哥中招来的,绝大多数人思想观念陈旧,违章违纪、迟到早退、粗暴待客、擅离职守等现象时有发生。又加之2008年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大桥石化一度陷入绝境。  绝处逢生,是在2008年7月,大桥石化党支部的成立。  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加强大桥石化全体人员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是
期刊
2016年12月31日傍晚时分,忙碌了10多个小时的张贵林回到了办公室。  明天就要进入新的一年了。  他站立窗前,极目远望,五彩斑斓的霓虹灯映衬下的郑东新区,竟如此之壮阔。  面对眼前充满无限魅力的美景,他不禁联想到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大桥石化所创下的骄人业绩。  要知道,这是大桥石化创立18年来,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  欣喜之情,无以言表。  心中有党,对党感恩,作为大桥石化掌门人的张贵林深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