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听、说、读、写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在对学生的相关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学生认识、感悟、理解、积累的重要手段,并且有效地运用朗读也能够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同时也是让语文活下去的现实需要与时代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朗读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教学;必要性
语文,顾名思义,便是一门语言文学,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便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而在此过程中,朗读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的要求。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对小学各年级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说,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的不同形式及其作用
(一)快速自读——整体感知
语文课堂中,快速自读是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们进行的一种阅读方式。快速自读,是由课堂时间有限的现实制约,也是出于对学生旧知和新知的一种考验。在快速阅读法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自己最初最真实的认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大意认识,带着不同第一印象去接受教师统一的教学,学生会收获不同的新知,理解出不同的新课文,即使学生不在课堂中说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在今后的写作等文字表达中也会显现出“一千个读者,有一个个哈姆雷特”创新思维,而这是是真正语言阅读的魅力所在。
(二)反复诵读——增强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囿于课本书面页面的限制,文章的写作意图、思想情感等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直接表达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对文章进行反复诵读,在此过程中体悟作者情感。面对一篇包含新知的文章,反复诵读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课文中的重要语段,或词语很准确,或句子含义很深刻,有利于中心思想的准确表达。指导学生读好它们,能够让学生走进文章,深入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比如说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我想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光复”,在朗读前出示资料卡,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之前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中国人可以自己做主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伟大而自豪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炙热的爱国之情不禁湿润了作者的眼睛。而千言万语,都敌不过“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简单的话,能表达出“我”的当时的心情。
(三)自主默读——深入感知,深入理解
自主默读也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朗读方式。默读既可以让学生的嗓子稍作休息,同时减少了声音的干扰,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从而增多了自我思考的时间,这对于深入理解课文的教学是相当有效的。如我在《但愿人长久的》教学中,让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感受苏轼和苏辙的手足情深,兄弟之情溢于言表,学生在默读的时候,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幅幅画面,再让学生说体会,他们的想象空间已经打开,所说的体会也滔滔不绝,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二、朗读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阶段的具体要求是: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么教师要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呢?
(一)明确训练目标,读出层次
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初读、再度、精读、熟读”四步走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相关训练。首先,初读课文,指导读正确。可以采取自读课文、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相机正音;其次,再读课文,反复读流利。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同桌练;指名学生读;仔細观察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互相说说内容;第三,品读课文,学习感情朗读。方法有:再读课文,提出问题,找寻答案;通过指名读、分组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感情朗读并展示。第四,熟记成诵,强化阅读积累。通过提示诵读、检查诵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熟读成诵,通过延伸课外,强化积累,并学会运用。
(二)朗读方法灵活,读出乐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能够读出效果,读出精彩,我们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式。第一,示范朗读,激发感悟。学生都有向师性,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他们的榜样,这点是示范朗读的一大优势。教师可以在把握课文节奏和感情的基础上,把自己独特的感情表达方式融入朗读中,让学生从语音语调中得到朗读的启发,从而达到朗读指导的目的。第二,比较朗读,强化感悟。通过增、减词比较和换词比较让学生明白原句的好处和学习表达方式,增强语感。第三,边读边思,加深感悟。在朗读前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带着问题去读,去寻找答案和体会感情,让朗读有目的,有兴趣。第四,创设情境,加快感悟。有些课文比较深奥,设置适当的情景,可以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经验,唤起学生情绪和内心想法,真正走进教材。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传承,语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语言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语文作为我们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只有被用起来才能活下去,要用起来就必须表达出来,表达的第一步就是朗读,让朗读激发学生走进中华文化的兴趣,让朗读促进学生对中华语言文字魅力的感悟,让朗读增强学生对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让语文中的精华随着朗朗读书声流芳百世。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教学;必要性
语文,顾名思义,便是一门语言文学,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便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而在此过程中,朗读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的要求。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对小学各年级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说,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的不同形式及其作用
(一)快速自读——整体感知
语文课堂中,快速自读是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们进行的一种阅读方式。快速自读,是由课堂时间有限的现实制约,也是出于对学生旧知和新知的一种考验。在快速阅读法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自己最初最真实的认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大意认识,带着不同第一印象去接受教师统一的教学,学生会收获不同的新知,理解出不同的新课文,即使学生不在课堂中说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在今后的写作等文字表达中也会显现出“一千个读者,有一个个哈姆雷特”创新思维,而这是是真正语言阅读的魅力所在。
(二)反复诵读——增强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囿于课本书面页面的限制,文章的写作意图、思想情感等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直接表达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对文章进行反复诵读,在此过程中体悟作者情感。面对一篇包含新知的文章,反复诵读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课文中的重要语段,或词语很准确,或句子含义很深刻,有利于中心思想的准确表达。指导学生读好它们,能够让学生走进文章,深入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比如说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我想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光复”,在朗读前出示资料卡,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之前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中国人可以自己做主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伟大而自豪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炙热的爱国之情不禁湿润了作者的眼睛。而千言万语,都敌不过“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简单的话,能表达出“我”的当时的心情。
(三)自主默读——深入感知,深入理解
自主默读也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朗读方式。默读既可以让学生的嗓子稍作休息,同时减少了声音的干扰,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从而增多了自我思考的时间,这对于深入理解课文的教学是相当有效的。如我在《但愿人长久的》教学中,让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感受苏轼和苏辙的手足情深,兄弟之情溢于言表,学生在默读的时候,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幅幅画面,再让学生说体会,他们的想象空间已经打开,所说的体会也滔滔不绝,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二、朗读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阶段的具体要求是: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么教师要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呢?
(一)明确训练目标,读出层次
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初读、再度、精读、熟读”四步走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相关训练。首先,初读课文,指导读正确。可以采取自读课文、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相机正音;其次,再读课文,反复读流利。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同桌练;指名学生读;仔細观察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互相说说内容;第三,品读课文,学习感情朗读。方法有:再读课文,提出问题,找寻答案;通过指名读、分组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感情朗读并展示。第四,熟记成诵,强化阅读积累。通过提示诵读、检查诵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熟读成诵,通过延伸课外,强化积累,并学会运用。
(二)朗读方法灵活,读出乐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能够读出效果,读出精彩,我们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式。第一,示范朗读,激发感悟。学生都有向师性,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他们的榜样,这点是示范朗读的一大优势。教师可以在把握课文节奏和感情的基础上,把自己独特的感情表达方式融入朗读中,让学生从语音语调中得到朗读的启发,从而达到朗读指导的目的。第二,比较朗读,强化感悟。通过增、减词比较和换词比较让学生明白原句的好处和学习表达方式,增强语感。第三,边读边思,加深感悟。在朗读前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带着问题去读,去寻找答案和体会感情,让朗读有目的,有兴趣。第四,创设情境,加快感悟。有些课文比较深奥,设置适当的情景,可以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经验,唤起学生情绪和内心想法,真正走进教材。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传承,语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语言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语文作为我们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只有被用起来才能活下去,要用起来就必须表达出来,表达的第一步就是朗读,让朗读激发学生走进中华文化的兴趣,让朗读促进学生对中华语言文字魅力的感悟,让朗读增强学生对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让语文中的精华随着朗朗读书声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