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的尝试和探讨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展活动教学的必要性
  
  1、课程标准的要求。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要求,以加强实践教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阶段至少有20%的时间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据此精神,新版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新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活动教学方案。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兴趣在他们的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新的思想品德课设置了种种活动,目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新课程很强调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而无论是哪种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的兴趣,只有创设各种活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从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二、活动教学的优势
  
  1、活动教学形式活泼,学生乐于接受。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兴趣”成了焦点,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设计和展开教学活动。一堂课的好坏往往和课堂的气氛有关,也就是说一堂好的课,往往必须是教师创设一些有趣的活动,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
  2、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实践探究、表演体验、谈话辩论、写作总结等。这些活动能面向全体学生,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潜力,张扬个性。
  3、活动教学过程突出探究,让学生大胆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在进行“追寻高雅生活”教学时,笔者设计了“讨论角”这一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表演同龄人小佳热衷于玩电脑游戏而吵着让妈妈买电脑这一事件,然后提出问题:小佳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让学生体验、讨论、探究得出:“正确运用好奇和从众心理是追寻高雅生活的起点。”
  4、活动教学内容开放性强,给学生设置了更多的思考研究的空间,有利于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在学习“用智慧保护自己”时,笔者设置了“遭受火灾时,我会……”,让四人小组讨论探究自救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上台表演,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锻炼了学生的自救能力。
  
  三、活动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该自觉树立“以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念,尊重、引导、激励学生进行各种自由、自主、自觉的活动。也就是像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那样,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在这过程中,既要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创造恰当的条件、机会、场所和更多的选择自由,又要参与、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创新学习活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者和参与合作者,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交往、平等對话的关系。
  2、活动设置必须境中含情。活动设置的重要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是所设置的活动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所以活动设置必须境中含情,要把握住学生的情感兴奋点,将教材、教师、学生的情感统一在活动之中。
  3、活动设置必须理寓其中。在教学中设置活动只是一种教学形式与手段,其目的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所以,活动设置必须理寓其中,将教学与教育内容寓于活动中,使其具有深刻内涵,才能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4、抓住学生的心理。好强、好胜、好奇、好表现是学生共有的心理特点,也是我们教学中要注意抓住的学生心理特点,只有抓住以上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活动设计,才能在课堂中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群情激动、兴趣高涨,达到高潮迭起的目的。一堂好的课,教师往往通过创设活动激发起学生好强、好胜、好奇、好表现的心理,使课堂牢牢抓住学生的心,然后通过学生以上心理不断得到满足而使课堂不断推向高潮,这样的课学生自然是兴趣高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5、必须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活动“参与”流程,让学生活动、探索、思考、尝试解决问题,通过行为的体验获得感性认识,在活动教学中应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根本所在。因为课堂就如是一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的戏,只有导演入戏是没用的,只有演员都入了戏才能演好戏,课堂中只有全体学生都进入角色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过去那种教师包办代替的做法不但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连教师自己也没兴趣。如:在教学初一思想品德《磨砺意志学会坚强》时,笔者以“意志银行”为线索,设计了“猜一猜”、“看一看”、“演一演”、“说一说”、“存一存”、“做一做”等系列活动,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因为有了自主权,合作学习也有了内容和真对性,学习自然也就主动和积极了。课堂中要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从“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只有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也才会喜欢你亲近你,对你的课和你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同时,“做一做”活动延伸到课外,导之以行,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
  总之,活动教学必须坚持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化的统一。一方面,设计实践探究、表演体验、谈话辩论、写作总结等种种活动进行教学,为实现内容活动化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夯实、扩展、提升经过学生思考、体验、感悟形成的理性认识,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导之以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
其他文献
传统历史教学大多采用苏联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测效果”。应该承认,这一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常规教学常用的一种模式。但是这一模式又有其自身的不足,即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存在“满堂灌”、“填鸭式”、“独角戏”等弊端。要想改变这些弊端,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一、以人为本的历史教学应
期刊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我在十几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结构化学习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把握本学期、本年度、整个初中的知识框架结构,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地接受知识。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结构化学习方法进行教学是成功的。    一、结构化学习方法培养的必要性    1、从现在的教学目标来看  现在的教学体制对
期刊
【摘要】在施教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过程中,地理教师要由知识传授的权威转变成平等探研中的首席,由“讲师”转变为导师,教学资源由单一转变为多样,由专业型教师转变为复合型教师。运用多种技能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地理新课程 教师角色的转变 多种技能施教    高中课改的关键在教师。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就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加强对新课程的学习、了解、研究,明白其要求,转变其角色,树立新的教学理
期刊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练习不能局限于巩固知识、操作技能和对常规问题的解决,应有注重预感实验、尝试、归纳、猜想、类比等非形式推理的问题,有条件不完备、解题策略多样或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有在求解时无现成步骤可循的非常规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
期刊
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能主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实践和改造社会的主体。面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粗浅
期刊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的课堂教学应避免形式主义和脱离实际的倾向,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发挥。    一、要认真学习创造学理论    认真学习了创造学理论,就会了解创新精神的表现,从而爱护学生的创新精神,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好创造性思维
期刊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主要有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之分。那么他们有何不同呢?下面简要分析如下:  1、大资产阶级:即买办资产阶段、官僚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为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服务的资产阶级。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例如:外商在中国设立商行、公司、银行等机构中雇用中国代理人。他们既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又与中国的地主阶级相勾结,压迫工农、小资产阶段和民族资产
期刊
传统的历史教学只注重教师的讲授,以教定学,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为学而学,为考而学,缺乏主动性、创造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歷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认真思考课堂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是摆在每一位历史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下面,我就近年的一些教学实践
期刊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为此,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
期刊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基本理念之一是:“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被动接受式学习,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由教师呈现出来,学生的任务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学习中过分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