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同志少年读书旧址

来源 :建筑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an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恩来同志少年读书旧址”是1910年春天,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随伯父从江苏省淮安来到东北,在沈阳求学读书的地方。这个学校当时叫“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简称“东关模范学校”。当时,正值辛亥革命的前夜。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里,十二岁的周恩来同志为了肩负起“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还利用假期,深入民众,进行社会调查。1913年夏,十五岁的周恩来同志,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在这里毕业。他怀着“同心努力,万里前程指日登”的革命气概离别了 “Comrade Zhou Enlai’s youth reading site” was in the spring of 1910. Premier Zhou Enlai went with his uncle from Huai’an, Jiangsu Province to the northeast where he studied in Shenyang. The school was then called “Bengti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Guandong Secondary Model Primary School”, referred to as “Dong Guan Model School” for short. At that time, it was on the eve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 In that time of change, Comrade Zhou Enlai, aged 12, took up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untry’s future arduous task,” and “reading for the rise of China.” He also used the holidays to go deep into the people and conduct social investigations. In the summer of 1913, 15-year-old Comrade Zhou Enlai graduated here with excellent academic performance. He said goodbye to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concentrate on efforts, point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with thousands of miles ahead.”
其他文献
这个资料是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为了适应京津地区开展群众性抗震加固工作的需要,针对“京津地区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试行)”要求加固的项目,参照北
水田筑埂是一项繁重而费工的劳动。及时而优质的筑埂是水稻生产的基本措施之一。我省水稻产区的贫下中农和农场工人迫切要求实现筑埂机械化。当前生产的是仿苏“ZKG”型牵引
炉灶是家家少不了,天天都要用的。但当前广大农村家家户户使用的炉灶,多是传统的旧灶,结构不合理——灶堂空间大、添柴加煤的灶门大、灶膛底下无篦子、有的甚至连个烟囱也没
手扶拖拉机具有外廓尺寸小、重量轻、通过性好、制造维修方便和坡地使用较安全等优点,所以希望通过对它的试验研究,摸索出一条解决山地机械化的有效方法。 在坡地农、林作业
本文介绍了用空间平板组合结构的有限元法计算机床大件刚度的基本原理和所编制的通用计算程序的主要特点。介绍了对不同粗细网格的立柱模型用有限元法进行计算的结果,并和解析
1974年,我们在成都纺织学校教学楼工程上进行了框架轻板式建筑试验。实现了内、外墙板,无接头整柱式框架,预应力钢弦混凝土窗,铝箔隔热屋面等几项技术革新。1976年建成以来
机动洛阳铲是供爆扩桩成孔用的一种简易机具,这种成孔机,装有起重量为1吨的卷扬机以起落铲具。利用铲具自重,急速下落,冲击土壤,使土粘附于筒形铲具内,上提铲具,将土压出,如
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质,如何把这些废弃物质变为有用的东西为“四化”建设服务的问题,已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将废弃物利用情况综
建国以来,我国农田灌溉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修建了大量灌溉工程,在抗御干旱灾害,促进农业增产上起了巨大作用.但从经济管理观点来看,其中还有许多工程是投资大,而经济效益小.
受水利电力部科学技术司和农田水利司的委托,由农田灌溉研究所和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联合召开的全国灌溉排水科学实验经验交流会,于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八日到七月五日在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