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引关注:当代父母的必修课

来源 :青春期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2653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2016年10月26日,河南省成立了国内首家“母亲学院”,据介绍,该学院的成立旨在提升母亲综合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河南母亲学院”由河南省妇联和郑州大学共同成立。郑州大学称,招生对象主要针对已婚女性;课程包括思想教育、職业技能、婚姻家庭、智慧生活等四个方面;教师均是从事女性问题研究、亲子教育、心理健康等领域的专业教师和社会各界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以弘扬良好的家庭、家教、家风为己任。河南省妇联和郑州大学共同成立“河南母亲学院”的这一举措,在社会上收获诸多点赞。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正确引导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当有人犯错,尤其是年轻人做错事时,我们总会反思家庭教育的不足,从他们身上找到家庭教育的失败因素。许多为人父母者,未必会做父母,这是当前社会的一大尴尬。所以说,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或父亲,怎样教育出一个合格的孩子,很多家长对此都无法解答。当然,这不是说每一位父母都应当去学校上课学习,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家长教育这一环节不能因此缺失,怎样做父母这一课,还是要通过其他途径补上。具体说来,通过研读相关教材资料来自学,或是由长辈过来人口传心授等,都可以使家长教育得到普及和延续,帮助更多人成为更加合格的父母。当然,不管为人父母者是否上过母亲学院或父亲学院,作为父母都不能少了“家长教育”这一课,学会如何为人父母,应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必修课。当父亲母亲的角色担当得到明晰,所有人都能正确把握并胜任自己的家庭和社会角色,每一个家庭都会更加美满幸福,社会也会变得和谐。
  近期,一项关于家庭教育的在线调查显示,89.8%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因孩子学习而焦虑的父母多,其中40.2%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多。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不同社会阶层生存生态的鲜明反差,让许多家长渴望“争上游”。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流动的渠道,又能够打破“出身论”这一曾经影响了人们几千年的陈规陋习。就此而言,“为孩子学习焦虑”折射了家长们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认同,同时也隐伏着他们对社会流动向上的深切渴望。
  在今天,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可以说教育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连续谱,任何一个环节掉队,都有可能让孩子在社会分层中处于劣势地位。说到底,纵向社会流动既包括“向上爬”,也包括“往下跌”,在教育竞争中落败,意味着孩子难以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过上一种有尊严的生活。为此,父母在家教中的环节必不可少,甚至十分重要。按照著名人类学家闫云翔的说法,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仅说明了一种亲子关系,也恰恰表现出中国文化特有的人格建构模式。作为一种关系性的存在,父母这一个体必须扮演好家教中重要的角色,只有父母给予孩子正确的家教,孩子才能成为一个人格完整、富有理想、最终走向成功的人。
  当然,在道德义务和情感责任的驱使下,时下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将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在应试教育的竞赛场里绝尘狂奔。许多时候,家长不是不懂快乐童年对于孩子的价值,而是担忧孩子将来在社会流动中“往下跌”,所以,许多家长在学习上不断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几乎是剥夺了孩子们的快乐童年和玩乐的自由。其实,作为家长,首先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这样才能培养出好的孩子。最优秀的家长就是引导孩子找到一生的志趣,这个志趣包含学识和道德,涵盖人格、格局、修养、健康、性格等诸多方面。孩子的志趣有了,一生的路也就定了、稳了,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人生的方向难道就只是“考个好大学”
  “别睡了!赶快起来上学去!”梓轩的妈妈彩霞每天早上都在重复这样的话:“再不赶快去上学就要迟到了!”而刚刚上一年级的梓轩,每天起床都会迷迷糊糊地嘟囔:“为什么要去上学呀?”梓轩家住在县城郊区的一个镇,在城区上学,每天妈妈开车送他上学,大约需要20分钟。彩霞每天早晨6点起床,忙活着弄点早饭,6点半把儿子叫醒洗漱吃饭,7点出门,把儿子送到学校,自己再去上班。
  对于孩子“为什么要上学”这个问题,彩霞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她总是这样重复:“好好上学,争取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彩霞说,她之所以重复这句话,原因是自己几乎从小学第一天开始,身为农民的爸爸就这样鼓励自己的,“好好学习,长大后找个好工作,就不用在家里种地了。”在爸爸的鼓励和督促之下,彩霞从小就坚定了考大学的志向,埋头苦读,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考上了一所一本院校,毕业后考取了县级公务员,进了现在的单位。
  “我的经历,也许是农村孩子好好上大学的励志版本。”彩霞自嘲地说,“可是遇到我对象,我觉得这种励志,带着嘲笑。”彩霞和丈夫张志元,高中曾是同学。高中一年级还没结束,张志元就因为“实在弄不明白那些化学方程式”而辍学回家。之后,他养过猪,收过鸡鸭,最后选择了办饲料厂,从年产几百吨越滚越大,现在年产量在几十万吨。挣钱多自不必说,最关键的是,张志元对待这份事业,淡定从容,不汲汲于销量,对客户以诚相交,即使在养殖效益不太好的这两年,也依然有着稳定和忠诚的客户群。
  彩霞每天做着数字统计工作,稳定的收入还算可以,责任心让她尽职尽责,可没有多少热情。小时候,自己曾有段时间痴迷做手工,织毛衣、做衣服、绣手绢,屡次被父母和老师训斥“不务正业”,彩霞不情愿地把全部精力又投入到学习、考试当中。“不好好上学,我可能没有现在的工作。”彩霞无奈地叹息着说。
  其实,孩子考上大学,无论多好的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车站,而不是终点。被父母老师教导“考个好大学”的孩子,一旦上大学后,经常会出现时间或短或长的迷茫,甚至沉沦到极点,有可能毁了以前所有因学习成绩优秀带来的成就和优越感。而且,很多大学每年都会清退一批考试不及格、补考也不及格的学生。
  人生天地间 各自有禀赋
  记得以前认识一位小时候在家长的督促下努力学习,决心长大后考上一所名牌大学的年轻人。这位名叫刘君的年轻人当初以理科670分的高分接到省内某顶尖高校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成为全家甚至全村人的骄傲。为此,刘君的父亲在镇上接连3天摆宴庆祝,谢老师谢乡邻谢同学……一时,在那个有2000多人口的村里,风光无限。“儿子,你是咱村里第一个考上山大的,好好干!”刘君的父亲高兴地说,“到大学后好好学习,以后有好日子等着你!”   进入大学后,刘君的确“好日子”来了,早晨睡到8点甚至10点,也没人执意喊他起来,更不会有人上课时在他耳边“谆谆教导”。高中三年,一直有母亲陪读的刘君,进入大学后,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他高兴地认为,自己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过这样的快乐。其实刚开始时,他按点起床去吃饭、上课,慢慢地,他发现冬日里从暖暖的被窝里出来穿越小树林到餐厅,再走上近千米到教室,成了一件难事,并且也不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儿,于是开始迟到、旷课,在宿舍里要外卖,自己不会也不愿洗衣服,攒着送到洗衣店,甚至连喝水,都让送水工2元一桶送到宿舍内……打游戏成了生活,日夜颠倒成了常态,班长说、辅导员劝,他也提不起精神,“都已经考上大学了,还是这么好的大学,还学习干嘛?”
  第一学期,刘君4门挂科;第二学期,又是4门挂科,补考的只有一门通过……到大二下学期,刘君被开除回家。曾经的风光犹在眼前,现在儿子却被开除回家。父母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刘君自己更是接受不了。刘君的经历,也许有些极端,但把考上名校作为上学的目标,的确害苦了一大批人。
  为此,有关专家分析说,这些年来,我在世界各地见过很多优秀的孩子,他(她)们个个天资聪颖,勤奋刻苦,一路过关斩将,从未失手,总是处于同龄人最顶尖的群体之中,挑选最好的学校和最好的班级,是其他人艳羡的“别人家的孩子”。然而,几乎很少有人能体察他(她)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迷茫。有不少北大或哈佛的学生告诉我,上北大或哈佛是他们从小树立的目标,但有一天当他们真的置身于无数次在梦中出现的校园时,却常常会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接下来又该做什么呢?仿佛一个登山运动员在珠穆朗玛峰上的困惑,下一座山在哪里呢?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这首诗,如果放在“为什么要上学”这个框架里来解读,那么,上学就是为了“发现自己的禀赋”。我们可以从网上流传深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篇演讲中得到佐证——奥巴马于学校开学的第一天在电视演讲中对学生解释为什么要上学的问题时说;“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每一个人都是有用之材,而发现自己的才能是什么,就是你们要对自己担起的责任。教育给你们提供了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引导孩子找到一生的志趣
  上述可见,教育不是培养一批批高考生而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我们天天谈教育,那么教育到底是什么,是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考生吗?显然这个理解是错误的。英文“Education”这个单词是苏格拉底发明出来的,是3个词根的拼写,前面那个“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导,“tion”是名词,即引导出来。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
  让孩子学习是为了考上好的大学,还是为了将来有份好工作,抑或说是为了成为一个社会机器的螺丝钉?看来,从教育最初的本质来看,并非以上这些,而是为了让心里那个最好的自己走出来。教育应该是倾听孩子的声音,帮助他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在未来的生活中找到他想要的幸福。

  现在有很多的家长,为了孩子有个好的未来,不惜举家搬迁去择校,宁可花掉每月工资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生怕自己的孩子比別的孩子学得少。而孩子内心的声音却湮没在没完没了的学业里,对照教育本来的涵义,可以说偏差太大。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塑之处,都有他的兴趣所在,也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真的没必要千篇一律,扼杀个性。真正爱孩子、尊重孩子的家长应该是发现孩子的潜能和发展方向,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唤醒他、引导他,帮助他成为他自己,让他找到他想要的幸福。
  所以说,身为现代父母,您知道现代孩子该怎样教育吗?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四五岁学英语,上学后要上辅导班,成绩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实践证明,这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误解。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人的生命过程,一切事物的高峰低谷,健康与疾病、成功与失败,都完全按照自然规律和因果定律来运行。如果能够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并践行,就遵循了道德,就可以运化自如,实现生命真正的健康和意义。基于此,有教育专家认为,教育孩子也要遵循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孩子在家庭、学校、社会受教育,目的都是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在许多方面都在遗传或复制父母的特征。父母与其抱怨孩子身上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不如换一个角度,看看自己在成长中缺失了哪些,家长一定要做孩子心灵的同伴。
  这样才能让孩子树立客观向上的心态,学会感恩,懂得宽容,具备直面挫折的勇气,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并且培养出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心态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其他文献
名誉顾问顾问特约顾问社长主编副主编编委于北辰张玉岭冯国治陈寿朋孙磊徐萍洪国良吴群周秉高杜秋岭和志蓉(按姓氏笔划排列)丁培杰(大连工人大学副教授)于学钎(通化市职工大
1.观察季节变化所引起的大自然的变化,是发展孩子自然智能的一个好方案。例如,选定一个公园或是一棵树,随季节转换观察它的变化。孩子可以把同一个地方、不同季节里的情景,拍
Q女儿6岁,该上小学了,因为一些现实的困难,我们想让她上寄宿制学校,每周只有周末接回家。她生活自理能力强于同龄的孩子,性格也很开朗活泼,但是我不知道寄宿制会不会对孩子的
当前中职数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虽然与中职生的数学基础有着很大关联,但也必然受目前中职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影响。如何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帮助中职生培养学习兴
“印刷术”一直是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之一,毕升的故事家喻户晓。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上,这位中国印刷者的鼻祖又被他的后人以雕像的形式请入
我的孩子今年5岁,正在上幼儿园大班,根据学校要求和安排,笔者在日常空余时间也常陪孩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由于平时工作较忙,笔者陪同孩子学习传统文化不多,形式也较为单一,
一本好书,曾经是我们懵懂时期的好友;一本好书,它是我们走出黑暗的指路灯!在那些没有娱乐的年代,书伴我们走过美好时光!在都市喧嚣的今天,书给我们安静的港湾! A good book,
期刊
第七届全国广播电视技术研讨会(NSBT ’2002)定于2002年5月22日至5月24日在北京京丰宾馆举行,现将本届会议的征文提纲列于下,请踊跃投稿,稿件请在2002年4月5日前寄回。 The
Q儿子5岁半,几乎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说在班里谁谁谁又欺负他了,还眼泪汪汪地描述得有鼻子有眼的。我去找老师询问,老师说在班里他最淘最皮,跟老师贫嘴顶嘴,还总是去招惹别的
上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南怀瑾说:“朗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韻学。”网友们说:“长大后,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很多人向往的人生,有诗有远方,有歌有田园。一场充满诗情画意的“阅读潮”已经悄然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