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P教学与传统教学中学生参与情况的比较研究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d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学界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直关注的重要话题.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性,我国基础教育中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成都市龙泉驿区从2008年起进行了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DJP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DJP教学的全称“导学讲评式教学”,是指学生利用学案的引导和帮助,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内容、初步建构知识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师生共同的评析,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评价的目的\[1\].学生的讲解式参与是DJP教学的显著特征,但DJP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如何?学生参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有多大影响?它与传统教学中的学生参与有何区别?等,这些都是值得关注和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运用Nvivo视频分析工具,采用了视频分析的方法,从量化分析的角度对两种教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1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两节随堂录像课,分别记为class1和class2.其中class1使用的是DJP教学方式,class2使用的是传统教学方式(指目前教学中广泛存在的教师讲解和师问生答的教学方式).两节课所在班学生人数均为40人左右,学生层次相当,课堂中学生表现均活跃.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运用Nvivo视频分析工具.NVivo是澳洲QSR公司发行的一款功能强大的质性分析软件,能够有效的分析多种不同的数据如大量的逐字稿文字、影像图形、声音和录像带数据,是实现质性研究的最佳工具.
  1.2.2编码设计
  学生的课堂参与可分为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2\].在对学生课堂参与的研究中,以前的研究是通过观察课堂视频实录,统计学生在课堂中应答行为的次数和时间来进行的\[3\].本研究认为,仅仅从学生课堂应答的次数和时间来衡量学生课堂参与的情况不够全面和深入,还需要分析学生表达内容思维的深度和情感态度,即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因此,本研究选取了两个维度进行编码设计:一是课堂中学生参与的广度与状态,主要考查学生参与的次数、时间和情感态度;二是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深度,主要考查学生讲解思维的深度.
  1.2.2.1课堂中学生参与的广度与状态的编码
  在学生参与的广度与状态的研究中,本研究在学生课堂交流的次数和时间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参与时间分布与参与的情感态度这两维度,目的是更清楚的看到学生在课堂中不同时间段的参与情况,便于了解学生的参与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因此,本研究将从四个维度来考查课堂中学生参与的广度:学生参与的次数、时间、参与时间的分布及参与的情感态度.编码的具体解释如表1所示.
  次数1学生每回答一次问题或上台讲解一次则记为一次参与.学生参与的
  时间1学生每次参与的时间从学生站起来讲解开始计时,到学生回答完问题或讲解完相关内容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下结束.学生参与的
  时间分布1根据上述学生参与时间的统计方法,Nvivo软件可以呈现出学生参与时间的分布图学生参与的
  情感态度1学生参与的情感态度分为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两个方面.如果学生举手,老师让他来回答或者学生主动站起来讲解则记为主动参与,反之,则记为被动参与.
  1.2.2.2课堂中学生参与深度的编码
  除了考查在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次数和时间,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学生参与深度.DJP教学中学生知识理解有以下三个水平层次:工具性理解、关系性理解和价值性理解\[4\].通俗的讲,工具性理解就是“知其然”和“怎么用“,关系性理解就是“知其所以然”和明白“为什么这么做”,价值性理解就是知道该知识的价值作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层次反映了他们在课堂中参与的程度.基于此,本研究将从三个维度来考查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深度:回答教师提问,说出是什么(浅度参与)、解释为什么(中度参与:明白“为什么这么做”)、探究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深度参与:探究发现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明白价值作用).编码的具体解释如表2.表2课堂中学生参与深度的编码
  编码1编码解释应答
  (浅度参与)
  1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说明是什么?但不解释原因.
  例如:
  老师: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是什么?
  学生:三个角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解释
  (中度参与)
  1学生解释自己讲解的内容,说明为什么,呈现出思维过程.
  例如:
  老师: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吗?
  学生:不一定,这要分两种情况考虑.当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或底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顶角(或底角)相等时,两个三角形相似;当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或底角)等于另一个三角形的底角(或顶角)时,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例如三个角分别为90°,45°,45°的三角形和三个角分别为45°,67.5°,67.5°的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有一个角相等,但是它们并不相似.
  探究
  (深度参与)
  1探究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发现新知,运用解决问题,认识价值和作用.教学中学生清楚表达自己探究发现新知的思维过程,通过互动对话,展示寻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使别的同学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作用并从中学会怎么处理类似的问题.
  例如:一位学生讲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学生讲解:刚刚我们已经回顾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也知道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三个角对应相等,三条边对应成比例.现在我们在具体的图形中来看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大家看着黑板上的图(右图),若△ABC∽△ADE,有哪些边对应成比例呢?我找一个同学来回答.   同学A:AB1AD=AC1AE
  讲解的同学:好,请坐.(当然,同学A回答错误了,讲解的同学并没有意识到,同学们为他指出了错误,我们将在后面讨论)
  讲解同学:那么怎么找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共有些什么方法吗?先讨论一下我们再一起来探究.
  2学生参与编码的统计分析
  2.1学生参与广度的统计分析
  (1)传统课堂中学生参与的面广,行为参与突出
  从表3中可以看出,传统课堂(class2)中,学生参与的次数达到了31次,除去个别同学重复回答问题的情况,约70%的学生在课堂中回答了问题.而DJP教学的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次数仅为15次,仅有40%的学生在课堂中参与了回答问题,参与面较小,行为参与不够突出.但是从录像中可以看出,传统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大多是回答老师提出的较简单的问题,参与的人数、次数多,但是每次参与的时间很短,课堂活跃、学生外在行为参与突出.
  (2)DJP教学中学生参与的时间长,覆盖了一节课的主体部分
  从图1与图2中可以看出,传统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时间短,仅有7.2分钟,学生参与的时间集中在课堂的开头和结尾.DJP教学的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时间较长,达到20分钟以上,学生参与的时间集中在一节课的8~35分钟,覆盖了一节课的主体部分.从录像中还可以看到,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角,主宰了学生学习的全程,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学生只是配角.而DJP教学中学生是主角,课堂上享有充分的话语权,教师是一位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参与者.
  (3)DJP教学的课堂中学生更多的是主动参与
  从图中可以看出,class1中学生参与的时间长而且都是主动的,class2中学生参与的时间短且有一半的时间都是被动参与.由此说明,DJP教学的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更积极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更浓.
  (4)两种教学方式的教学中,男生参与的比例均远远大于女生参与的比例
  我们发现,尽管两节课的教学方式不同,但都出现了男生参与的次数和时间远远高于女生的现象.男生参与的次数和时间约为女生的3~4倍.这种男女参与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是初中课堂中的普遍现象还是选取样本造成的特殊情况,本研究无法做出判断,还待进一步研究.
  2.2学生参与深度的统计分析
  根据上述编码,对两节课的学生参与的深度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
  从图3中可以看出,class1的学生参与深度明显高于class2的参与深度.在class2中,学生仅仅是回答老师提出的简单问题,教师没有要求学生解释说明为什么,思维的深度不够,只局限于浅度参与.在class1中,只给出答案的(回答)的非常少,约90%的学生是进行解释和探究.这是由于DJP教学的课堂中学生要讲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与同伴进行交流,而且要让别人听懂,就必须要进行解释.其它同学在倾听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反思,不时提出质疑要求解释;讲解者对于一些自己还不能完全解答的问题,还要与同伴进行交流讨论,共同探究进行解决.在这个“讲解——质疑——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还要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探究解决问题,学生的参与中思维的深度很高,是深度参与.
  (2)DJP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深度参与的重要标志,也是探索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从录像和图3中我们还看到,Class2没有学生提问,Class1的学生在讲解过程中会伴随着很多提问.这些提问,有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有的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是为了突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重难点,有的是为了问倒同学等等.他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并不是突发奇想,是伴随着他们的讲解自然发生的,是他们讲解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从本节课中,Class1中学生共提出了八个问题:
  问题1:(在学生讲解三角形的性质的时候)若△ABC∽△ADE,有哪些边对应成比例呢?我请一个同学来回答.
  问题2:那么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去找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角和对应边呢?
  问题3:在△ABC和△ADE中,并没有说对应角是相等的,为什么我们能得到对应边成比例呢?
  问题4:(一名学生讲解例1)我们先找出三角形中的对应角,大家一起说他们的对应角是哪些?
  问题5: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问题6:我们知道了其中两个角是45°和40°,那么另一个角是多少度?
  问题7:知道了对应角,我们再来一起找对应边,请大家一起告诉我.
  问题8:现在我们有三组边对应成比例,我们要构成一个等式,需要划去哪一组呢?
  3几点启示与思考
  (1)课堂教学中应该留足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表达交流的机会
  传统教学中,老师是课堂的主角,课堂中的问题是老师预先设计好的,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学生只需要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就好了.老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很短,学生进行简单的思考就急着举手,当问题比较简单的时候,学生绝大部分能回答得很好,而且课堂很活跃,但是当问题稍微复杂一点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往往就会出现不完整不准确的情况,这是因为在较短的时间里,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度思考.而且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很少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仅仅满足于答案是否正确.长期这样,学生会产生惰性,不愿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虽然课上的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复习,通过一些资料的辅导,如学案,让学生对课上将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一些前期思考.在课堂上,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还能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2)中国学生并不是提不出问题,而是没有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机会   很多研究表明,中国的课堂中很少有学生提出问题的现象.但是在DJP教学的课堂中学生提出问题很多,有些还有一定的深度.因为他们为了把一个问题讲清楚,为了吸引同学的注意力,他们会绞尽脑汁提出问题,而且会不断的模仿老师.所以,不是中国的学生提不出问题,而是没有给他们提问的时间和机会.只要你给他们机会和舞台,他们一定会“还你一个精彩”,给你带来无限的惊喜.
  (3)课堂教学要减少浅层参与,注重参与的深度,提高学生参与的质和量
  本研究的给我一个重要的启示,在要求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不要追求课堂上表面的热闹,减少浅层参与,加强学生参与的深度,既要有行为的参与,更要追求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提高学生参与的质和量.
  (4)数学课堂中应该更多的关注女同学的参与情况
  本研究发现在两个不同教学方式的课堂中,都呈现出了男生参与次数和时间远远高于女生的情况.众所周知,初二是数学学习的分水岭,很多同学特别是女同学特别容易在初二掉队,而且和男生相比,女生更内向一些,不善于表现自己,这些都是导致女生课堂参与度低的原因.所以初中教师应该更多的关心女同学的数学学习情况,鼓励她们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
  参考文献
  \[1\]王富英,王新民,谭竹.DJP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J\].中国数学教育,2009(7,8):8.
  \[2\]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1-31.
  \[3\]斯海霞,叶立军.基于视频案例下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参与度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1(4):10-12.
  \[4\]王富英,王新民.让知识在对话交流中生成——DJP教学知识生成的过程分析\[J\].中国数学教育,2013(11).
  \[5\]曹一鸣,李俊扬,大卫·克拉克.数学课堂中启发式教学行为分析——基于两位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100-102.
  \[6\]曹一鸣,贺晨,初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形式的定量研究——基于LPS项目课堂录像资料\[J\].数学教育学报,2009(5):38-41.
  作者简介赵文君,女,1988年1月出生,四川绵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数学教学论研究.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来,全省各市在中考命题中都凸显了新课标的要求,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出现了不少好题.其中2012年南京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第26题就是一道亮眼的“活动经验”型试题.
期刊
刚刚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数学“四基”的概念,也就是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基”的提出,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关注点,也使我们观察和分析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视角。本文将在介绍相关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数学活动经验的视角对一课例进行观察分析。
期刊
分割的艺术
期刊
2013年5月24日,浙江外国语学院组织的浙江省“百人千场”送教下乡活动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的锦绣中学举行.此次活动特邀笔者(王利庆)执教“梯形第一课时”(浙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下).现将课堂实录展现如下.  1课堂实录  1.1剪拼齐下,归纳梯形特征  师:小学里我们已经学习了梯形,认识了梯形的形状及梯形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将系统地学习梯形的性质及应用.(呈现课题)  师:现有三个任务,分别请同学们协
期刊
笔者参加了2013年浙江省舟山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试卷命题及第22题的阅卷工作,命题时我们怀着美好的懂憬,把握试题特色与亮点,围绕立足基础,注重教材开发;体验数学活动,提高探究能力;稳中求新,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突出过程与思想方法的考查,难度系数主观愿望控制在0.65左右.但阅卷时美好的愿望成为泡影,实考难度系数为0.43,考生的平均得分为4.33分(满分10分),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错误
期刊
1写在前面  1.1专家对整体教学的认识  章建跃博士认为:日常教学,概念一个个地教,定理一个个地学,容易迷失在局部,见木不见林.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坐井观天、思路狭窄、思维呆板,局限于一招一式的雕虫小技而不能自拔.把握好整体性,对内容的系统结构了如指掌,心中有一张“联络图”,才能把准教学的大方向,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结构化的、联系紧密的、迁移能力强的知识.  孙维刚老师认为
期刊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这真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那样:“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培养对象会课研讨活动中,笔者有幸执教了题为“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期刊
平面几何习题教学是对平面几何的语言教学、概念教学、命题(公理、定理)教学成果的综合应用与全面检验.在习题教学中,通过解题学习的过程,使受教育者产生情感的投入,激发起创造的热情,并依此而形成深度数学经验.所谓深度数学经验,就是学生经由数学猜想、证实(或证伪)猜想、发现结论等一整套探究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经验,它已经不同于简单的接受外在他人的经验,实际上,形成了学生对自我的开放,感知的扩展,意识的觉醒,智
期刊
习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无论是中考还是模考,命题者偏爱抓习题资源,进行挖掘,进行再创造。因此在教学中善于抓住习题资源,引导学生类比探究,使习题功效深化,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三道习题,运用面积法进行证明,并加以拓展探究,让师生从中体会研究数学习题的价值。
期刊
问题提出: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1].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属于学生的主观性数学知识的范畴,它形成于学生的数学活动过程之中,伴随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而发展.笔者于2013年9月22日参加江苏省教研室“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网络教研活动,为广大网友展示了苏科版义务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