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日贸易摩擦的现状
自1971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经济贸易交流取得了迅速的发展。2000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达到831亿美元,比1972年的11亿美元增加70多倍,2001年双方期待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然而,中日间的贸易摩擦也随着双边贸易的扩大而不断升级。
1.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的份额迅速扩大
日本消费者历来对外国产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有较大的抵抗感。他们往往嫌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质量差、外观不好看,而宁可 花成倍的价钱买日本产及其他发达国家的产品。据笔者90年代初在日本留学时的体验,当时日本的菜市场、超市、百货店很少有中国产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产的商品。然而,这种状况在90年代中期得到了迅速改观。以大葱、香菇、兰草席这3种农产品为例,2000年中国生产的兰草(席)6万吨,占日本市场份额达60%,比1996年增加了30个百分点;香菇4万吨,占日本市场份额的30%,比1996年增加了15个百分点;大葱约1万吨,占日本市场份额的9%。其他象自行车、筷子、毛巾、领带、鳗鱼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占了日本市场相当的份额。面对大量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进入日本市场,一些原本生产这些产品的日本厂家由于缺乏产品竞争力,不得不转产、移迁海外甚至停业。给素有"世界制造业工厂"之称的日本产业界,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一些企业产生了危机感,一些日本人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更有一些人甚至将日本物价下落、失业增加的原因归结于进口了中国大量价廉物美的产品。进而对中国的产品产生了一些抵抗感。
2、日本产品在中国市场频频失意
与日本市场上中国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从2000年开始,日本产品在中国市场却频频失意。继东芝笔记本事件之后,2001年初,媒体又发表了三菱汽车存在着安全隐患的问题。接下来,松下手机大规模返修,先锋功放机也出了毛病。一系列产品质量问题和售后服务问题使得中国消费者对日本产品的迷信大打折扣,中国消费者开始远离日本产品。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客观条件下,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的营销理念仍然停留在80年代上,即一流产品和二流产品或留在国内或出口欧美,三流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这必然带来日本产品失去了我国一部分高消费者的市场。
3、中国产品与日本产品在东南亚争夺市场
我国产品与日本产品除了在中日两国之间的市场展开激烈的竞争外,在围绕着东南亚市场上,两国之间也正在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争夺战。日本企业抢先于欧美企业在东南亚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建立了一大批独资、合资企业。特别是家电、摩托车、计算机等行业 ,日本产品在东南亚国家有着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并享有很高的信誉。以摩托车为例,90年代以前,日本企业生产的摩托车在越南、印尼的市场份额达90%以上。然而,进入90年代后期,我国的家电、摩托车、计算机零部件等产品以价格便宜、质量稳定迅速抢占了东南亚的一部分市场,打破了日本在家电、摩托车、计算机零部件等霸主地位。2000年我国对越南摩托车的出口首次超过日本产摩托车,约占越南市场份额的一半。由于我国产品在价格上只有日本产品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在价格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中国产品在东南亚市场份额的扩大,使得日本 的厂家感到中国产品已对日本品牌构成威胁。
二、引起两国贸易摩擦扩大的原因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实质上是在各国经济一浪接一浪的增长过程中出现的、跨越国界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摩擦,即比较优势产业与比较劣势产业之间的摩擦。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和日本的一部分产业从比较优势产业向比较劣势产业转化,在中日之间出现贸易摩擦也是难免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经济摩擦可以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具体说来,中日贸易摩擦的表面化是自由贸易发展过程中的副产物和日本国内经济地盘沉下带来的政治右倾化所引起的结果。
1.日本国内经济的萧条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地推进本国贸易的自由化。然而,纵观世界贸易的发展历史就不难发现,自由贸易的时期往往与经济发展的上升时期是相吻合的。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自然资源贫乏,发展工业的原材料、能源等初级产品必须大量从国外进口。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成了战败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振兴本国经济,日本政府把贸易立国作为不变的国策,重点扶持出口产业的发展。借助于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恩惠,战后日本的对外贸易额增长十分迅速,1950-1992年的40多年间,日本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为16.3%,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和工业发达国家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依靠贸易的拉动的作用,日本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期,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原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日元的升值和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出现了持续10年的经济停滞局面。特别是进入2001年以来,受美国经济减速、股市暴跌的严重冲击,日本经济迅速进一步恶化。2001年3月16日,日本政府宣告经济的温和复苏已经停止,并首次承认日本处于通货紧缩之中。2001年1-3月份,日本工矿业生产指数比上个月减少1.1%;制造业进一步恶化,大大低于预期的指数;对外贸易出口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5%,进口只增长了6.3%;新建住宅开工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0%。严重的通货紧缩使得日本国内贸易保护主义迅速抬头。一些日本国民和民间机构往往将物价下落的原因归结为大量廉价的外国产品的进入,并对日本政府施加压力。面对生产继续下降、库存增加、雇拥和加班时间减少、进口增加速度减慢、以制造业为主的设备投资正在减少这样的严峻局面,日本政府想通过限制进口来扭转经济的萧条,刺激国内市场的消费。
2、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随着日本经济的大国化和日元的升值,日本劳动力工资成本急剧上升,达到周边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几十倍。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日本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生产和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其国际价格竞争力很弱,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局面。日本政府一直不愿意大胆地调整产业结构,开放日本的市场,而是采用财政补贴、关税等手段来遮挡外国产品的竞争,以此来保护国内产品的一部分市场。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日本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日本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农产品为例,日本政府每年要投入35000亿日元(约合300亿美元)的财政资金来补贴农业,并对农业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日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缺乏竞争力。相反,过多的政策保护,使得这些部门自身缺乏调整产业结构的动力,长期把发展寄托在政府的保护上。由于近几年日本经济持续的不景气和失业率的不断攀升,日本政府也试图通过财政补贴等政策性措施来保住国内的生产和就业。
3、轻视消费者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从我国进口价格比较低廉的农产品及其他产品,将有利于他们实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日本经济一直不景气,人们的收入水平增长十分缓慢。生活物价的下落,有利于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得以维持,而且也对解决日本经济长期存在的内外价格差问题(即日本国内的物价水平高于其他国家)大有帮助。加之我国生产的农产品采取有机栽培方法,也符合日本消费者追求健康食品的需求。
然而,正如上面提到的那样,由于日本自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很弱,我国廉价产品的进入,对日本的生产者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优质廉价的农产品和其他轻工业品的涌入,导致日本的许多农户和生产厂家经营陷入困境,由此而引起一定的惊慌和摩擦的扩大。4、中国产品质量的提高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发展中国家追赶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的周期大大缩短。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技术,再加上大量外国的投资和技术的进入,就带来我国工业的技术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特别是从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质量,特别是农副产品、纺织服装等产品的质量与日本产品的差距越来越小。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当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差不大时,在贸易上就容易引起摩擦。
三、中日贸易的发展前景
中日两国是近邻,一个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一个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自1972年建交以来,两国贸易额迅速增长,形成了贸易与直接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1998年由于日本经济衰退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原因,中日贸易额首次出现负增长,但在1999年又恢复到1996年的600亿美元以上的水平,2000年达到831.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7%。目前,中日贸易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达18%,日本已连续8年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我国对日的出口货物中,按金额计算占比重最大的是纺织品,约占我国对日出口总额的30%;其次是机械产品,占26%;食品占11%。在食品当中,水产类和蔬菜占了很大比重,我国成为向日本提供廉价农副产品的基地。另一方面,从日本对华出口的商品来看,主要是通信设备及电子产品,其次是小轿车、音像设备、汽车零部件、精密仪器等。2000年日本对我国出口比上年增加25.7%,创下历史最高记录,在日本贸易总额中首次达到10%,仅次于对美贸易(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25%),我国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因此积极地推进两国之间的贸易,不仅有利于中日两国之间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推进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1、日本一贯支持中国的自由贸易化进程
尽管中日间在政治问题上摩擦不断,但扩大与中国的经济交流符合日本的国情已成为日本国民和政治家的共识。因此,在对于推进我国贸易自由化的问题上,日本政府一直采取积极的态度。1999年,在中美、中欧有关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日本又有意识地与美国等西方七国拉开距离,宣布结束两国在服务领域的谈判,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中第一个与我国达成有关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的国家。
2.日本是中国最大的经贸合作伙伴
进入90年代后,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日本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贸合作伙伴。从中日双边贸易关系来看,自1993年起,两国贸易是一年上一个"百亿美元"的台阶,目前中日贸易总额已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分之1左右,预计今年将突破1000亿美元的大关。从日本对华投资来看,截止1999年为止,日本累计对华直接投资协议金额达340多亿美元,位居外国对华投资之首。在经历了近10年的观望之后,日本企业开始加快了对华投资的力度。预计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日本仍有许多可为我国所用的潜在资金实力,并将成为我国最大的外资源。
3.中国加入WTO将会为日本提供更多的市场商机
加入WTO后,我国将信守与WTO各个成员国达成的协议,进一步开放我国的商品市场,大幅度地降低关税,并陆续撤销现有的一些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一系列措施将大大降低我国市场的准入条件,从而有助于外国与我国商贸合作的发展和扩大。在这一点上,日本是最大的受益者。第一,在我国进口的国别(地区)构成中,日本所占的比重最大,以1999为例,日本全年对华出口338亿美元,占我国外贸进口总额的20%,高于美国的11.8%和欧洲的19.7%;第二,日本对华出口主要集中在机械、电子等产品上,这些正是我国开放市场措施的主要对象;第三,相对成熟的市场和不断完善的市场法律、法规将带来新一轮的日资企业投资热潮。进入90年代后,由于我国的市场尚不成熟,过于追求稳健的日本企业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对华投资的机会,减少了对我国投资的比重,落后于后来居上的欧美同行。WTO的加盟和我国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大,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又正在展开新一轮的攻势,以期后发制人,将在汽车、家电、通讯等行业加速进军我国市场,扩大在我国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