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型孵化场的管理人员不可能对雏鸡生产和质量的各个方面以及孵化机的维护都负起责任。同样,他们也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直觉观察来获得高质量的雏鸡,必须要有一个包括孵化流程、指标以及质量目标在内的管理系统来协助控制整个孵化过程和孵化团队。
中图分类号:S81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8)09-0040-03
孵化场管理人员有责任组织整个孵化过程,协调不同的团队来完成特定任务。人们有必要制定标准操作流程(Standard Operational Procedures,SOPs),并建立与关键过程指标相配套的关键控制点(Critical Control Points,CCPs),这将有助于衡量孵化流程和最终产品(即1日龄雏鸡)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管理人员必须评估每一个团队的成绩和质量以及其综合结果。
下面是一个关于1日龄雏鸡生产标准操作流程的例子:
● 接收种蛋的质量控制;
● 种蛋消毒;
● 种蛋预热;
● 种蛋孵化及孵化程序;
● 移盘/疫苗接种;
● 出雏程序及出雏机的操作;
● 拣雏及雏鸡质量控制;
● 雏鸡运输。
传统上,CCPs与食品安全程序中的风险分析有关。然而,今天我们逐步认识到CCPs不仅与不含有害污染物(细菌、真菌等)的食品生产有关,而且跟影响雏鸡质量的其他因素也有关。
1 种蛋接收时的温度及种蛋储存室的温度
种蛋在孵化场接收时的温度是一个关键控制点,因而我们可以对种鸡场或种蛋供应商的种蛋储存条件进行评估。
同样,评估孵化场种蛋储存室不同部位的温度也很重要。早期胚胎会表现出像变温动物一样的行为,并会受周围温度的影响。
胚胎在24 ℃以下不会发育,该温度称为“生理零度”,其目的是使所有的胚胎处于同一个发育阶段,以便形成一个均匀的出雏期。
图1显示了使种蛋损失尽可能少的理想温度曲线,需要注意的是,在到达储存温度之前,温度是逐渐降低的,在预热前不能升温。
在接收种蛋时测量蛋温,可评估种鸡场或种蛋供应商的种蛋储存条件,同时也可评估种蛋运输条件。
同样,种蛋在孵化场中也应储存在一个温度均匀且可控的环境中。温度发生波动将会导致种蛋达到孵化温度所需的时间有差异,进而造成出雏时间不同,这会拉长出雏期并影响初生雏鸡的质量。
2 预热时的蛋温
巷道式孵化系统必须协调处理处于吸热发育中的胚胎和放热生长中的胚胎,以维持可接受的孵化条件。当种蛋采用巷道式孵化系统进行孵化时,我们的目标是使所有胚胎都能尽快地达到理想的温度。
当种蛋温度与孵化机的控制温度相差较大时,种蛋达到理想温度的时间就会较长,这对胚胎均匀发育、均匀出雏期以及雏鸡质量均有不利影响。
其他的不利因素是温度的突然变化和凝结(俗称“种蛋出汗”)。在温度为37.5 ℃和相对湿度为55%的孵化条件下,种蛋蛋壳表面发生凝结的温度约为27 ℃,因此,如果我们进行预热就可以避免种蛋出现这种现象。
不过,要实现这一目标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一个专用的预热室,此预热室的设计要能够满足生产需求,同时室内的气流能使所有种蛋均处于相同的推荐条件下。
有效的空气循环和正确的室温对种蛋实现均匀预热非常重要。不正确的预热会导致出雏期拉长,这正好与预热要达到的目标相反。
无论初始温度如何,即使空气流通良好,种蛋也需要6 h才能达到30 ℃。空气流通不良时,这个时间会加倍。
因此,我们建议:
● 为种蛋提供良好的通风;
● 进行6 h~8 h的预热。如果种蛋储存期超过7 d,每多保存1 d~2 d,预热时间应增加1 h,最长预热时间为12 h。
Kaufman (1938)和Steinke (1972)发现,较长的储存时间会导致种蛋在孵化开始时胚胎的早期发育延后。
在预热过程中,应确定升温速度以避免种蛋出现凝结现象。大部分现代箱体式孵化机执行这个过程,并且预热可以成为孵化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且不需要额外的空间来进行预热。由箱体式孵化机供应商所进行的试验表明,与进行6 h、12 h或24 h的预热相比,进行4 h预热较为理想,这对雏鸡的出雏更有利。
重要的是要定期检查预热室以及预热用箱体式孵化机内不同部位的温度,以监控预热过程、避免由于出雏推迟造成的损失。
3 孵化过程中的胚胎温度
显然,温度是孵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多项试验和田间实践显示了空气温度上的微小差异如何影响胚胎发育、种蛋孵化率、雏鸡脐带质量和雏鸡出雏后的生产性能。孵化过程中的温度会影响雏鸡器官的重量、心血管系统以及肌肉和肌腱的发育。
然而,决定性因素不是空气温度,而是反映胚胎温度的蛋壳温度。蛋壳温度介于 37.50 ℃~38.06 ℃对胚胎发育最为适宜。
孵化期间蛋壳温度偏高(39.4 ℃)的胚胎在雏鸡出雏后,表现出胫骨、股骨和趾骨较短,脐部评分较差,体长短,体重轻,残余卵黄含量高,胃、肝脏和心脏较小。
孵化期间升高温度(37.8 ℃对38.8 ℃;蛋壳温度40.1 ℃~40.6 ℃,相对湿度65%±2%)会阻碍法氏囊和胸腺的发育,同时在1周龄雏鸡上会观察到免疫抑制的症状。
孵化期间较高的蛋壳温度(38.9 ℃)会影响胚胎心肌的发育,并有可能会导致右心室肥大、雏鸡死亡率增加,尤其是因腹水综合征引起的死亡数增加。
另一方面,孵化过程中的低温也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孵化温度低会延长出雏时间、增加最终的死亡率、出现延迟出雏以及含水量过高的雏鸡。
图2显示的是胚胎在整个孵化过程中的产热量曲线,产热量在孵化10 d后显著增加,在出雏时达到高峰;孵化第18~19天——即将转入出雏箱前——是孵化温度维持在所需参数范围内的关键期。
现代箱体式孵化机安装了扫描仪,可以监控整个孵化过程中入孵种蛋的蛋壳温度,可以调整孵化机的参数设置以充分满足胚胎发育的需要。这些工具能使温度控制变得更容易,并能更好地管理数据以取得更好的结果。
然而,巷道式孵化机没有安装这种工具,我们只能使用数字型耳式温度计监测温度;此时,需在蛋架的顶部、中间和底部以及在孵化机机箱内的后部、中间和前部进行测量,并标出超过38.9 ℃的高温点,以进行必要的校正。
进行这种测量的理想时间点是尽可能地接近入孵种蛋转箱的时间,即孵化的第17~18天,这是种蛋产生热量的最关键时刻。
正如在图3中所看到的,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将能估计有多少区域受到高温的影响以及临界点在哪里。
蛋壳温度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出雏期和雏鸡品质。高温下的胚胎会提前出壳,正如处于低溫下的胚胎会推迟出壳一样。
(待续)
中图分类号:S81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8)09-0040-03
孵化场管理人员有责任组织整个孵化过程,协调不同的团队来完成特定任务。人们有必要制定标准操作流程(Standard Operational Procedures,SOPs),并建立与关键过程指标相配套的关键控制点(Critical Control Points,CCPs),这将有助于衡量孵化流程和最终产品(即1日龄雏鸡)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管理人员必须评估每一个团队的成绩和质量以及其综合结果。
下面是一个关于1日龄雏鸡生产标准操作流程的例子:
● 接收种蛋的质量控制;
● 种蛋消毒;
● 种蛋预热;
● 种蛋孵化及孵化程序;
● 移盘/疫苗接种;
● 出雏程序及出雏机的操作;
● 拣雏及雏鸡质量控制;
● 雏鸡运输。
传统上,CCPs与食品安全程序中的风险分析有关。然而,今天我们逐步认识到CCPs不仅与不含有害污染物(细菌、真菌等)的食品生产有关,而且跟影响雏鸡质量的其他因素也有关。
1 种蛋接收时的温度及种蛋储存室的温度
种蛋在孵化场接收时的温度是一个关键控制点,因而我们可以对种鸡场或种蛋供应商的种蛋储存条件进行评估。
同样,评估孵化场种蛋储存室不同部位的温度也很重要。早期胚胎会表现出像变温动物一样的行为,并会受周围温度的影响。
胚胎在24 ℃以下不会发育,该温度称为“生理零度”,其目的是使所有的胚胎处于同一个发育阶段,以便形成一个均匀的出雏期。
图1显示了使种蛋损失尽可能少的理想温度曲线,需要注意的是,在到达储存温度之前,温度是逐渐降低的,在预热前不能升温。
在接收种蛋时测量蛋温,可评估种鸡场或种蛋供应商的种蛋储存条件,同时也可评估种蛋运输条件。
同样,种蛋在孵化场中也应储存在一个温度均匀且可控的环境中。温度发生波动将会导致种蛋达到孵化温度所需的时间有差异,进而造成出雏时间不同,这会拉长出雏期并影响初生雏鸡的质量。
2 预热时的蛋温
巷道式孵化系统必须协调处理处于吸热发育中的胚胎和放热生长中的胚胎,以维持可接受的孵化条件。当种蛋采用巷道式孵化系统进行孵化时,我们的目标是使所有胚胎都能尽快地达到理想的温度。
当种蛋温度与孵化机的控制温度相差较大时,种蛋达到理想温度的时间就会较长,这对胚胎均匀发育、均匀出雏期以及雏鸡质量均有不利影响。
其他的不利因素是温度的突然变化和凝结(俗称“种蛋出汗”)。在温度为37.5 ℃和相对湿度为55%的孵化条件下,种蛋蛋壳表面发生凝结的温度约为27 ℃,因此,如果我们进行预热就可以避免种蛋出现这种现象。
不过,要实现这一目标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一个专用的预热室,此预热室的设计要能够满足生产需求,同时室内的气流能使所有种蛋均处于相同的推荐条件下。
有效的空气循环和正确的室温对种蛋实现均匀预热非常重要。不正确的预热会导致出雏期拉长,这正好与预热要达到的目标相反。
无论初始温度如何,即使空气流通良好,种蛋也需要6 h才能达到30 ℃。空气流通不良时,这个时间会加倍。
因此,我们建议:
● 为种蛋提供良好的通风;
● 进行6 h~8 h的预热。如果种蛋储存期超过7 d,每多保存1 d~2 d,预热时间应增加1 h,最长预热时间为12 h。
Kaufman (1938)和Steinke (1972)发现,较长的储存时间会导致种蛋在孵化开始时胚胎的早期发育延后。
在预热过程中,应确定升温速度以避免种蛋出现凝结现象。大部分现代箱体式孵化机执行这个过程,并且预热可以成为孵化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且不需要额外的空间来进行预热。由箱体式孵化机供应商所进行的试验表明,与进行6 h、12 h或24 h的预热相比,进行4 h预热较为理想,这对雏鸡的出雏更有利。
重要的是要定期检查预热室以及预热用箱体式孵化机内不同部位的温度,以监控预热过程、避免由于出雏推迟造成的损失。
3 孵化过程中的胚胎温度
显然,温度是孵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多项试验和田间实践显示了空气温度上的微小差异如何影响胚胎发育、种蛋孵化率、雏鸡脐带质量和雏鸡出雏后的生产性能。孵化过程中的温度会影响雏鸡器官的重量、心血管系统以及肌肉和肌腱的发育。
然而,决定性因素不是空气温度,而是反映胚胎温度的蛋壳温度。蛋壳温度介于 37.50 ℃~38.06 ℃对胚胎发育最为适宜。
孵化期间蛋壳温度偏高(39.4 ℃)的胚胎在雏鸡出雏后,表现出胫骨、股骨和趾骨较短,脐部评分较差,体长短,体重轻,残余卵黄含量高,胃、肝脏和心脏较小。
孵化期间升高温度(37.8 ℃对38.8 ℃;蛋壳温度40.1 ℃~40.6 ℃,相对湿度65%±2%)会阻碍法氏囊和胸腺的发育,同时在1周龄雏鸡上会观察到免疫抑制的症状。
孵化期间较高的蛋壳温度(38.9 ℃)会影响胚胎心肌的发育,并有可能会导致右心室肥大、雏鸡死亡率增加,尤其是因腹水综合征引起的死亡数增加。
另一方面,孵化过程中的低温也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孵化温度低会延长出雏时间、增加最终的死亡率、出现延迟出雏以及含水量过高的雏鸡。
图2显示的是胚胎在整个孵化过程中的产热量曲线,产热量在孵化10 d后显著增加,在出雏时达到高峰;孵化第18~19天——即将转入出雏箱前——是孵化温度维持在所需参数范围内的关键期。
现代箱体式孵化机安装了扫描仪,可以监控整个孵化过程中入孵种蛋的蛋壳温度,可以调整孵化机的参数设置以充分满足胚胎发育的需要。这些工具能使温度控制变得更容易,并能更好地管理数据以取得更好的结果。
然而,巷道式孵化机没有安装这种工具,我们只能使用数字型耳式温度计监测温度;此时,需在蛋架的顶部、中间和底部以及在孵化机机箱内的后部、中间和前部进行测量,并标出超过38.9 ℃的高温点,以进行必要的校正。
进行这种测量的理想时间点是尽可能地接近入孵种蛋转箱的时间,即孵化的第17~18天,这是种蛋产生热量的最关键时刻。
正如在图3中所看到的,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将能估计有多少区域受到高温的影响以及临界点在哪里。
蛋壳温度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出雏期和雏鸡品质。高温下的胚胎会提前出壳,正如处于低溫下的胚胎会推迟出壳一样。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