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信息化教育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打造多元化知识体系、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及营造“创新性”的教学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教育信息化;创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张超,男,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安全防范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3-0039-02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教育彰显专业特色。专业教师应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改造传统教学,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开展启发式、互动式、探索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1]智能化专业创新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一支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的创新型教学团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引领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理念创新。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从高技术应用型人才逐渐转化为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2]专业教师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加强对国、内外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学习及校企合作交流,追踪专业前沿。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建筑智能化专业开发了学校第一个专门创新教育的课程“TRIZ创新理论与应用”,结合专业群建设的特点和行业的发展需求,课程内容围绕创新理论、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作品研制等展开。通过对创新理论的学习以及创新实践的研究,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能主动获取本专业发展前沿信息,并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创新型教师团队服务创新教育
创新型的信息化教师团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学院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探索专业前沿信息、增加专业知识存量、更新专业知识内容、改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围绕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学院建立、建全科学的人才培养制度,创建有利于鼓励专业教师不断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引导专业教师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还要在教学和科研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与信息工具,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2012年3月,建筑智能化专业组建了本校首个创新教育工作团队,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勇于探索,在教学、科研和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的课题研究,先后完成了校级重点课题“我校深入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和“对我校学生创新人才梯队培养的研究”的研究工作,科研成果已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推广。同时,在省级以上期刊公开发表了《创新教育融入项目化课程教学探究》、《用信息技术点燃思想的火焰》、《深入开展创新教育的探究》、《探索创新团队的成长》等多篇创新教育方面的论文,提升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
三、信息化的教育环境支持创新教育
信息化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基础。职业院校要不断整合与优化现有的优质软、硬件教学资源,构建实用、高效、先进的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同时,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重点开发信息化课程,建立虚拟实验室和数字图书馆,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普及。
营造适合创新教育的环境和氛围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基础。建筑智能化专业与企业合作,先后投入500多万元,按照企业实际生产过程,逐步建成了电工电子、综合布线等6个实验室,以及消防报警及联动系统、智能建筑安防系统及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施工等6个校内实训基地,并与多家省内智能化领头企业签订战略协议,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发展机制。“智能建筑安防系统施工”精品网络课程已经建立,其余核心课程的微课也在建设中。
专业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信息化素养,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开展基于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开发和有效利用虚拟仿真实软件,将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实操有机融合,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营造了师生平等对话、互助互利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自主探究的教育模式促进创新教育
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创新教育的开展。专业教师运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在教师设定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充分發挥自身的主动能动性,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合理整合,并能灵活运用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此模式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组织整个教学过程,是学习意义建构的辅助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建构知识结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外,由学生自发组建了学生创新社团,开展基层的创新实践和交流活动。社团定期活动,活动内容多样化,包括知识讲座、交流讨论、成果展示、创新竞赛等形式。这样,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并能更多地关注社会,更深入地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五、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发展创新教育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深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学生能独立自主的分析、研究及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并在这一领域进行系统、深入的钻研;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搜取信息,让学习成为一种自发的思考探索过程。
建筑智能化专业组建了创新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模范带头作用。负责人有着丰富的创新经验,全面负责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工作,以学生创新社团为基础,从中公开选拔思维活跃、勇于探索、热爱创新的学生进入“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实行导师制,根据入选学生兴趣和特长为其制定一套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训练。导师辛勤的培育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筑智能化专业的学生先后研制了20多项创新作品,其中,获得江苏省职业学校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优秀奖5项。
教学改革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从学习者的学习成长过程与环境这一视角来观察分析问题,这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本身是一致的。建筑智能化专业的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个性化发展的培养,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把创新教育摆在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成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高水平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宇清.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信息通信,2014(10):152-153.
[2] 黄成.高校教育信息化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55-157.
[3] 马竹青.借鉴西方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北京教育(高教),2014(12):70-71.
[责任编辑 李 漪]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教育信息化;创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张超,男,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安全防范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3-0039-02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教育彰显专业特色。专业教师应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改造传统教学,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开展启发式、互动式、探索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1]智能化专业创新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一支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的创新型教学团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引领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理念创新。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从高技术应用型人才逐渐转化为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2]专业教师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加强对国、内外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学习及校企合作交流,追踪专业前沿。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建筑智能化专业开发了学校第一个专门创新教育的课程“TRIZ创新理论与应用”,结合专业群建设的特点和行业的发展需求,课程内容围绕创新理论、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作品研制等展开。通过对创新理论的学习以及创新实践的研究,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能主动获取本专业发展前沿信息,并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创新型教师团队服务创新教育
创新型的信息化教师团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学院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探索专业前沿信息、增加专业知识存量、更新专业知识内容、改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围绕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学院建立、建全科学的人才培养制度,创建有利于鼓励专业教师不断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引导专业教师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还要在教学和科研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与信息工具,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2012年3月,建筑智能化专业组建了本校首个创新教育工作团队,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勇于探索,在教学、科研和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的课题研究,先后完成了校级重点课题“我校深入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和“对我校学生创新人才梯队培养的研究”的研究工作,科研成果已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推广。同时,在省级以上期刊公开发表了《创新教育融入项目化课程教学探究》、《用信息技术点燃思想的火焰》、《深入开展创新教育的探究》、《探索创新团队的成长》等多篇创新教育方面的论文,提升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
三、信息化的教育环境支持创新教育
信息化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基础。职业院校要不断整合与优化现有的优质软、硬件教学资源,构建实用、高效、先进的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同时,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重点开发信息化课程,建立虚拟实验室和数字图书馆,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普及。
营造适合创新教育的环境和氛围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基础。建筑智能化专业与企业合作,先后投入500多万元,按照企业实际生产过程,逐步建成了电工电子、综合布线等6个实验室,以及消防报警及联动系统、智能建筑安防系统及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施工等6个校内实训基地,并与多家省内智能化领头企业签订战略协议,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发展机制。“智能建筑安防系统施工”精品网络课程已经建立,其余核心课程的微课也在建设中。
专业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信息化素养,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开展基于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开发和有效利用虚拟仿真实软件,将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实操有机融合,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营造了师生平等对话、互助互利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自主探究的教育模式促进创新教育
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创新教育的开展。专业教师运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在教师设定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充分發挥自身的主动能动性,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合理整合,并能灵活运用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此模式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组织整个教学过程,是学习意义建构的辅助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建构知识结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外,由学生自发组建了学生创新社团,开展基层的创新实践和交流活动。社团定期活动,活动内容多样化,包括知识讲座、交流讨论、成果展示、创新竞赛等形式。这样,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并能更多地关注社会,更深入地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五、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发展创新教育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深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学生能独立自主的分析、研究及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并在这一领域进行系统、深入的钻研;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搜取信息,让学习成为一种自发的思考探索过程。
建筑智能化专业组建了创新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模范带头作用。负责人有着丰富的创新经验,全面负责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工作,以学生创新社团为基础,从中公开选拔思维活跃、勇于探索、热爱创新的学生进入“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实行导师制,根据入选学生兴趣和特长为其制定一套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训练。导师辛勤的培育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筑智能化专业的学生先后研制了20多项创新作品,其中,获得江苏省职业学校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优秀奖5项。
教学改革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从学习者的学习成长过程与环境这一视角来观察分析问题,这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本身是一致的。建筑智能化专业的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个性化发展的培养,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把创新教育摆在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成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高水平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宇清.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信息通信,2014(10):152-153.
[2] 黄成.高校教育信息化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55-157.
[3] 马竹青.借鉴西方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北京教育(高教),2014(12):70-71.
[责任编辑 李 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