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在中国的上层社会中出现了无数的精英,穆藕初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人物档案】
穆藕初(1876-1943)名湘玥,生于上海浦东。出身于棉花行学徒,是我国著名的实业家。他出生于上海浦东,34岁时留学美国,攻读植棉、纺织和企业管理,获硕士学位。学成回国,先后创立植棉试验场和上海德大、厚生、郑州豫丰3家大型纱厂 ,还创办了华商纱布交易所、中华劝工银行等,被沪人称为“棉纱大王”。穆藕初还是一位教育家,译有《科学管理原理》等。
20世纪初,在中国的上层社会中出现了无数的精英,他们献身于振兴实业、自由企业和经济合理化的思想体系,对当时世界的现实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并且比较不受旧传统的束缚。
穆藕初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身体力行,以毕生心血和智慧开拓了以棉纱为主的实业王国,这个实业王国不受时局的限制,不受传统的束缚,一度以科学管理成为中国企业的完美范本。与此同时,他热心参与外交与社会活动,是一个活跃的企业改革家与社会活动家,他也曾从政,也曾天真的打造一个“理想的中国”。
然而,他的这种“天真”不同于同时代实业家张謇的“天真”,所谓,此“理想”非彼“理想”也!他之“天真”,称得上是在俯瞰世界最先进管理思想的基础之上的“天真”。不过成也匆匆、败也匆匆的实业历程,却与张謇的结局如出一辙,只能说近代的中国从来就不缺少“失败”的英雄!
他委实低估了旧中国顽固势力的腐朽渗透,也实在左右不了内忧外患的政治时局。最终,这位名噪一时的大实业家,却在佛学与昆曲中找到了精神的归宿,是得还是失,是超脱还是妥协?穆藕初一生尘埃的落定,令人唏嘘感叹。
“和而不同”
穆藕初是一个“阿拉”上海人,却快言快语,不拘小节,有着急风劲雨的男子气质与鲜明的时代特征。
1876年,穆藕初生于上海浦东一个普通棉商家庭,名湘玥,字藕初。由于家道中落,他只读过8年私塾,14岁那年就进到棉花行当学徒。19岁那年,甲午战争爆发,与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他深受国耻的刺痛,“求西学之决心于是时始”。随后,他发奋学好英文,在每天的辛苦劳作之后,数年如一日的去夜校学习。5年之后,25岁的他考入了由洋人主持的海关。
从此,穆藕初一脚踏入上流社会,结交了一些日后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是也备受洋人的歧视。这更加使他发愤图强,他坚持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西方历史、算术等学科,看“天演论”等新学说,“知淘汰之可畏,争存之必要,从自强不息中,锻炼出新吾来”。后来,受考入南洋公学的兄长穆杼斋的影响,他结识了这个圈子中最一流的人杰,与黄炎培、李叔同等人结为好友。
此时,穆藕初已在上流社会小有名气。然而,杰出的人物总是紧扣时代的步伐,假如他不考虑民族危亡,只想着一己之私;假如他没有卓识远见,以为自己已经出人头地,那么他不会成为影响时代的杰出实业家。
1905年5月,美国政府坚持续订歧视和排挤旅美华人的《华工禁约》,国人为之义愤填膺,上海掀起了抵制美货的运动。穆藕初当时已经担任海关董事,他邀集海关、邮政的华人员工,号召合力抵制美国的不合理政策。这遭到当时美国籍副税务司的嫉恨,而穆藕初早就受够洋人的歧视,这次更是不加思索,弃职而去。
也就是在这一年,两个英雄相逢,只是一个正值辉煌,一个还在求索。
1905年前后是张謇人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在南通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在南通唐闸建立起了大生集团,是声名远播的救国实业家。此时,张謇正在主持江苏铁路公司,需要延揽人才。素闻穆藕初颇有才干,且品行高洁,就邀请他担任江苏铁路警察长。
两人的相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穆藕初的人生目标。警察一职,使他有机会沿着铁路,广泛目睹中国凋敝破败的农村地区,他开始了探索中国出路的漫漫求索。一方面由于出身棉纱业的家庭,一方面又深深受到贫弱现状的触动,由此形成了他实业救国思想中的的重农倾向。他曾写道:“在诸般实业中,占中心势力者莫如农”,“必须首先改良农作,然后可以图强”,“故昔日研究经济之志,一变而定研究农业之趋向,深愿投身于农业。”
他深深敬佩张謇,然而他却不拘泥于张謇的救国思路。张謇正在立足本土,寻求一种封闭式的实验,苦心经营他的理想南通城;而穆藕初则将目光投向西方,他认为中国的大门已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必须重新审视中国的民族工业。他的眼界是开放的,他把眼光投向了西学。
4年之后,也就是1909年,年过而立的穆藕初毅然辞去了警察长一职,怀着以西学救国的目标,漂洋过海去了美国。
穆藕初是当时中国留美学生中年龄最大的人之一,被戏称为“留美三老”。他34岁留美,先后就读于威斯康辛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和德克萨斯农工专修学校。等到从德克萨斯农工专修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时,已经年近40。留学期间,他把课程安排得十分密集,学习内容大大超出课程要求,既学工、学农,另外还学管理。
在德克萨斯农工专修学校学习工厂管理课程时,穆藕初接触到了全球管理学的奠基之作、美国人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十分向往,便不远万里,几番从美国最南部前往东北部的费城,向泰勒当面求教。他算得上是唯一一个与泰勒当面切磋过的中国人。
惊鸿一瞥
1914年,穆藕初修得农学硕士学位回国,开始了创业之路。
当时,纺织业属于热门行业,他与兄长穆杼斋筹集了20万两银子,买下了杨树浦的一处厂房,创办了德大纱厂,于次年6月端午节开机。1年后,德大所生产的宝塔棉纱在北京商品陈列质量比赛中名列第一,不仅超过一般华商,也优于外商,颇有一夜成名的意味,十分畅销。
由于德大的成功,穆藕初接受了4位上海颜料商的邀请,筹建新厂,取名“厚生”。“厚生”总资本120万两,穆藕初是总经理,但不占有股份,纯粹是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当时一战“正到酣处”,从国外订购的机械在洋面上毁于交战国家的炮火,缺损近半,无法组装整机。经过一年多的辗转,到1918年所有机件才到位。等到电力一发,全厂机轴平稳转动,穆藕初心中大石头方才落地,回家后一觉睡了两天两夜,还是起不了床。经医生确诊,他为用脑过度。前来诊治的德国医生问他月薪多少,答曰400元。又问每月花费多少,答曰伙食费6元,房租24元。德国医生惊奇地说,400元月薪,你用的不足十分之一,希望穆先生爱惜自己身体,为国家社会效力。
这位德国医生有所不知,眼前这个中年男子虽不爱惜自己身体,对企业的管理却井井有条。他是第一个将弗雷德里克·泰勒出版于1911年的《科学管理原理》翻译为中文的中国人,是整个中国企业界的知名人物。据说外国人给他写信,不用写门牌号码,只要写Mr.MOHShanghaiChina(中国上海穆先生),他就能收到。
建起纱厂之后,穆藕初便不遗余力地推广美国棉花品种,厚生纱厂便成了华产美棉的试验基地。实践证明了美国棉种适合中国的气候、土壤,穆藕初为此写了《试验移植美棉纺纱能力之报告》见诸报端,在当时引起了纺纱市场的震动。穆藕初既是学者又是企业家,同时还是活动家,他毫无隐瞒的接待前来咨询的同行,还应社会团体之邀四处演讲,他说多一家华商,就多一份与外商竞争的力量。
在德大、厚生相继走上正轨后,穆藕初又来到郑州考察。当时,郑州地区盛产棉花,并且品质优良,全国各地的大纺织厂都有专门的采购员派驻在郑州坐地收购。穆藕初认为在这里办纱厂,不仅原料就近采购,燃料和劳动力便宜,并且可以和上海联动,相互调剂。回沪后,他立即着手办厂,告诉朋友们:“阿拉上海人一定要在郑州办纱厂,办大纱厂。”穆藕初做派雷厉风行,其雄心壮志可见一斑。
1919年,穆藕初联合几家沪商,集资200多万两白银,成立了郑州豫丰纱厂股份有限公司。因穆氏是发起人,股金最多,被股东推为董事长兼总经理。1920年,位于郑县窦府寨(即现在的郑州市布厂街)的豫丰纱厂建成投产。由豫丰纱厂开始,郑州在30年后成为中国6大纺织基地之一。穆藕初也因为3大纱厂而成为上世纪20年代的四位“棉纱大王”之一。
然而很快,军阀混战与外敌入侵便打乱了这一切。1920年,皖直战争与奉直战争先后爆发,在炮火之下,银行与钱庄大起戒心,使豫丰的资金链发生断裂。而且,哪一路军阀占领郑州都要住进纺织厂,吃喝抢使得刚刚办起的纱厂穷于应对。外患也已袭来,一战后,西方国家重新开始了对华市场的抢夺,中国棉纱业的黄金时代很快结束了,穆藕初的3家棉纱厂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1923年底,穆藕初被迫把家产抵押转卖,将款项输往郑州,仍不能挽回颓局,穆藕初只好将工厂交给美国慎昌洋行经营。1931年豫丰刚有好转,次年又发生了“一二·八”沪变,慎昌失去信心,最后由中国银行接管。1924年9月,德大也停产了,之后将全部资产拍卖抵债,于1925年4月,由荣氏的申新公司以65万元收购,改称申新五厂。
除去这3家纱厂,穆藕初创办的实业还包括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和上海中华劝工银行。纱交所的角色是棉花、棉纱和棉布期货交易,代客买卖,自身不做买卖。穆藕初个人投资10万元,担任副主任。1924年,穆藕初负债累累,只能把个人资产交出,其中包括纱交所的10万元股票。纱交所在抗战前夜卷入金融丑闻,随着抗战全面爆发,纱交所也于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后停业。
3家大规模的纱厂,加上一个交易所和一家银行,都是在穆藕初回国后8年内创办的。然而,失败的速度也快,在10年的时间内,他所创办的企业一个个关闭了。
对于穆藕初的能力,当时美国著名学者艾萨克·马可逊这样说:“穆藕初在自己本身和工业两方面的建设性进步,任何一个美国企业大王能超过他,都是值得怀疑的!”
“衣被后方”
1928年,商场失意的穆藕初跨入政界,这个新上任的国民政府工商部次长,又制订出众多现代工商法规,包括《工厂法》、《工会法》、《劳资争议处理法》等。多年的美国留学经历,让这个熟悉美式商业理论精髓的管理者认定:“在人事日趋繁颐,社会日趋复杂的现在,无论什么团体,都要以法治为本,然后有一定的轨道可循,有一定的规矩可遵。”后世的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了这段历史后,发出惊叹:“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或者想做的,正是穆藕初当年提倡和实行的。”
穆藕初经商多年,积累财富丰厚,日常生活却十分简朴,常身穿旧衣。他的万贯家财,都用来扩大企业和资助教育。纱厂刚刚盈利,他便慷慨地向北京大学捐银5万两,请北大校长蔡元培和蒋梦麟、胡适、马寅初3位学者,推荐一批年轻学子去美国留学,条件只有一个,要选送培养真正的人才,学成后报效祖国。选送的5个人,后来都成为大家——罗家伦、康白情、段锡朋、周炳琳、汪敬熙。出于感激,这些学者又集资一万元,设立了以“穆藕初”命名的奖学金。第一批荣获这个奖学金的学生里,便有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
抗战时期,棉布紧缺,时任农业官员的穆藕初,发明了“七七棉纺机”,提醒国人别忘了“七七事变”国耻。新纺机的生产效率超过旧式手摇纺机数倍,在国统区和延安根据地都大为流行。不过,这样的“技术创新”,跟最初他费尽心力对中国企业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已全然不是一回事了。
不久,穆藕初患肠癌去世,去世前,他吩咐家人,寿衣不用丝绸,要用土棉。在他的奠堂之上,有悼念者送来挽联,写着醒目四字—“衣被后方”。
拯救昆曲
1943年9月19日,67岁的穆藕初病故,中央社发布的消息对实业家、棉纱巨子穆藕初评价至高。《新华日报》9月21日在头版发表悼文说,“穆先生一生奋斗的历史,正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部活的历史”,认为他的去世“是我国民族工业界的一个损失”,其实又何止是民族工业界的损失,他的助学、办学,他为保存昆曲这一独特戏曲文化所做出的贡献同样都令人肃然起敬。
穆藕初热爱昆曲,即使是在办三个纱厂,忙得不可开交时,他也坚持每天中午研习曲艺一小时,数年不曾间断。这是爱好,但决非一般的娱乐。他联合江浙曲界的名流成立“昆曲保存社”,组织研习昆曲的曲社“粟社”,为创设“昆剧传习所”募集基金组织义演。1920年,他花高价请法商百代公司为昆曲大家、号称“江南曲圣”的俞粟庐灌制唱片三张,刊行《度曲一隅》一书,保存了国宝级的戏曲文化遗产。这一切都可以看出他的文化志趣来。
1921年,他出资5万元在苏州办“昆剧传习所”,那正是昆剧面临最危机的时刻,他以发扬光大昆曲为使命,以文明的新法办学,培养了一代演员,到1925年第一次在杭州正式公演,赢得好评。
昆曲艺术自清末以来日渐衰微,这一剧种的一脉星火得以延续与穆藕初的鼎力提倡是绝对分不开的。在昆曲史乃至戏剧史上,都应该有“穆藕初”这个名字,不能忘记他为保存昆曲艺术的心力。
虽然穆藕初在五十自述的自序中感慨“一生事业,几等浮云;半世精神,悉成幻影”,然17年后,当他谢世,挽联如云,国共两党,社会各界,无不众口一词对他生平事业、精神给予好评。最贴切简明的,恐怕还是冯玉祥送的这一副挽联:
重农重工,为兴实业树模范;
立言立德,足与后人作典型。 (编辑/王薇)
【人物档案】
穆藕初(1876-1943)名湘玥,生于上海浦东。出身于棉花行学徒,是我国著名的实业家。他出生于上海浦东,34岁时留学美国,攻读植棉、纺织和企业管理,获硕士学位。学成回国,先后创立植棉试验场和上海德大、厚生、郑州豫丰3家大型纱厂 ,还创办了华商纱布交易所、中华劝工银行等,被沪人称为“棉纱大王”。穆藕初还是一位教育家,译有《科学管理原理》等。
20世纪初,在中国的上层社会中出现了无数的精英,他们献身于振兴实业、自由企业和经济合理化的思想体系,对当时世界的现实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并且比较不受旧传统的束缚。
穆藕初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身体力行,以毕生心血和智慧开拓了以棉纱为主的实业王国,这个实业王国不受时局的限制,不受传统的束缚,一度以科学管理成为中国企业的完美范本。与此同时,他热心参与外交与社会活动,是一个活跃的企业改革家与社会活动家,他也曾从政,也曾天真的打造一个“理想的中国”。
然而,他的这种“天真”不同于同时代实业家张謇的“天真”,所谓,此“理想”非彼“理想”也!他之“天真”,称得上是在俯瞰世界最先进管理思想的基础之上的“天真”。不过成也匆匆、败也匆匆的实业历程,却与张謇的结局如出一辙,只能说近代的中国从来就不缺少“失败”的英雄!
他委实低估了旧中国顽固势力的腐朽渗透,也实在左右不了内忧外患的政治时局。最终,这位名噪一时的大实业家,却在佛学与昆曲中找到了精神的归宿,是得还是失,是超脱还是妥协?穆藕初一生尘埃的落定,令人唏嘘感叹。
“和而不同”
穆藕初是一个“阿拉”上海人,却快言快语,不拘小节,有着急风劲雨的男子气质与鲜明的时代特征。
1876年,穆藕初生于上海浦东一个普通棉商家庭,名湘玥,字藕初。由于家道中落,他只读过8年私塾,14岁那年就进到棉花行当学徒。19岁那年,甲午战争爆发,与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他深受国耻的刺痛,“求西学之决心于是时始”。随后,他发奋学好英文,在每天的辛苦劳作之后,数年如一日的去夜校学习。5年之后,25岁的他考入了由洋人主持的海关。
从此,穆藕初一脚踏入上流社会,结交了一些日后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是也备受洋人的歧视。这更加使他发愤图强,他坚持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西方历史、算术等学科,看“天演论”等新学说,“知淘汰之可畏,争存之必要,从自强不息中,锻炼出新吾来”。后来,受考入南洋公学的兄长穆杼斋的影响,他结识了这个圈子中最一流的人杰,与黄炎培、李叔同等人结为好友。
此时,穆藕初已在上流社会小有名气。然而,杰出的人物总是紧扣时代的步伐,假如他不考虑民族危亡,只想着一己之私;假如他没有卓识远见,以为自己已经出人头地,那么他不会成为影响时代的杰出实业家。
1905年5月,美国政府坚持续订歧视和排挤旅美华人的《华工禁约》,国人为之义愤填膺,上海掀起了抵制美货的运动。穆藕初当时已经担任海关董事,他邀集海关、邮政的华人员工,号召合力抵制美国的不合理政策。这遭到当时美国籍副税务司的嫉恨,而穆藕初早就受够洋人的歧视,这次更是不加思索,弃职而去。
也就是在这一年,两个英雄相逢,只是一个正值辉煌,一个还在求索。
1905年前后是张謇人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在南通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在南通唐闸建立起了大生集团,是声名远播的救国实业家。此时,张謇正在主持江苏铁路公司,需要延揽人才。素闻穆藕初颇有才干,且品行高洁,就邀请他担任江苏铁路警察长。
两人的相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穆藕初的人生目标。警察一职,使他有机会沿着铁路,广泛目睹中国凋敝破败的农村地区,他开始了探索中国出路的漫漫求索。一方面由于出身棉纱业的家庭,一方面又深深受到贫弱现状的触动,由此形成了他实业救国思想中的的重农倾向。他曾写道:“在诸般实业中,占中心势力者莫如农”,“必须首先改良农作,然后可以图强”,“故昔日研究经济之志,一变而定研究农业之趋向,深愿投身于农业。”
他深深敬佩张謇,然而他却不拘泥于张謇的救国思路。张謇正在立足本土,寻求一种封闭式的实验,苦心经营他的理想南通城;而穆藕初则将目光投向西方,他认为中国的大门已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必须重新审视中国的民族工业。他的眼界是开放的,他把眼光投向了西学。
4年之后,也就是1909年,年过而立的穆藕初毅然辞去了警察长一职,怀着以西学救国的目标,漂洋过海去了美国。
穆藕初是当时中国留美学生中年龄最大的人之一,被戏称为“留美三老”。他34岁留美,先后就读于威斯康辛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和德克萨斯农工专修学校。等到从德克萨斯农工专修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时,已经年近40。留学期间,他把课程安排得十分密集,学习内容大大超出课程要求,既学工、学农,另外还学管理。
在德克萨斯农工专修学校学习工厂管理课程时,穆藕初接触到了全球管理学的奠基之作、美国人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十分向往,便不远万里,几番从美国最南部前往东北部的费城,向泰勒当面求教。他算得上是唯一一个与泰勒当面切磋过的中国人。
惊鸿一瞥
1914年,穆藕初修得农学硕士学位回国,开始了创业之路。
当时,纺织业属于热门行业,他与兄长穆杼斋筹集了20万两银子,买下了杨树浦的一处厂房,创办了德大纱厂,于次年6月端午节开机。1年后,德大所生产的宝塔棉纱在北京商品陈列质量比赛中名列第一,不仅超过一般华商,也优于外商,颇有一夜成名的意味,十分畅销。
由于德大的成功,穆藕初接受了4位上海颜料商的邀请,筹建新厂,取名“厚生”。“厚生”总资本120万两,穆藕初是总经理,但不占有股份,纯粹是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当时一战“正到酣处”,从国外订购的机械在洋面上毁于交战国家的炮火,缺损近半,无法组装整机。经过一年多的辗转,到1918年所有机件才到位。等到电力一发,全厂机轴平稳转动,穆藕初心中大石头方才落地,回家后一觉睡了两天两夜,还是起不了床。经医生确诊,他为用脑过度。前来诊治的德国医生问他月薪多少,答曰400元。又问每月花费多少,答曰伙食费6元,房租24元。德国医生惊奇地说,400元月薪,你用的不足十分之一,希望穆先生爱惜自己身体,为国家社会效力。
这位德国医生有所不知,眼前这个中年男子虽不爱惜自己身体,对企业的管理却井井有条。他是第一个将弗雷德里克·泰勒出版于1911年的《科学管理原理》翻译为中文的中国人,是整个中国企业界的知名人物。据说外国人给他写信,不用写门牌号码,只要写Mr.MOHShanghaiChina(中国上海穆先生),他就能收到。
建起纱厂之后,穆藕初便不遗余力地推广美国棉花品种,厚生纱厂便成了华产美棉的试验基地。实践证明了美国棉种适合中国的气候、土壤,穆藕初为此写了《试验移植美棉纺纱能力之报告》见诸报端,在当时引起了纺纱市场的震动。穆藕初既是学者又是企业家,同时还是活动家,他毫无隐瞒的接待前来咨询的同行,还应社会团体之邀四处演讲,他说多一家华商,就多一份与外商竞争的力量。
在德大、厚生相继走上正轨后,穆藕初又来到郑州考察。当时,郑州地区盛产棉花,并且品质优良,全国各地的大纺织厂都有专门的采购员派驻在郑州坐地收购。穆藕初认为在这里办纱厂,不仅原料就近采购,燃料和劳动力便宜,并且可以和上海联动,相互调剂。回沪后,他立即着手办厂,告诉朋友们:“阿拉上海人一定要在郑州办纱厂,办大纱厂。”穆藕初做派雷厉风行,其雄心壮志可见一斑。
1919年,穆藕初联合几家沪商,集资200多万两白银,成立了郑州豫丰纱厂股份有限公司。因穆氏是发起人,股金最多,被股东推为董事长兼总经理。1920年,位于郑县窦府寨(即现在的郑州市布厂街)的豫丰纱厂建成投产。由豫丰纱厂开始,郑州在30年后成为中国6大纺织基地之一。穆藕初也因为3大纱厂而成为上世纪20年代的四位“棉纱大王”之一。
然而很快,军阀混战与外敌入侵便打乱了这一切。1920年,皖直战争与奉直战争先后爆发,在炮火之下,银行与钱庄大起戒心,使豫丰的资金链发生断裂。而且,哪一路军阀占领郑州都要住进纺织厂,吃喝抢使得刚刚办起的纱厂穷于应对。外患也已袭来,一战后,西方国家重新开始了对华市场的抢夺,中国棉纱业的黄金时代很快结束了,穆藕初的3家棉纱厂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1923年底,穆藕初被迫把家产抵押转卖,将款项输往郑州,仍不能挽回颓局,穆藕初只好将工厂交给美国慎昌洋行经营。1931年豫丰刚有好转,次年又发生了“一二·八”沪变,慎昌失去信心,最后由中国银行接管。1924年9月,德大也停产了,之后将全部资产拍卖抵债,于1925年4月,由荣氏的申新公司以65万元收购,改称申新五厂。
除去这3家纱厂,穆藕初创办的实业还包括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和上海中华劝工银行。纱交所的角色是棉花、棉纱和棉布期货交易,代客买卖,自身不做买卖。穆藕初个人投资10万元,担任副主任。1924年,穆藕初负债累累,只能把个人资产交出,其中包括纱交所的10万元股票。纱交所在抗战前夜卷入金融丑闻,随着抗战全面爆发,纱交所也于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后停业。
3家大规模的纱厂,加上一个交易所和一家银行,都是在穆藕初回国后8年内创办的。然而,失败的速度也快,在10年的时间内,他所创办的企业一个个关闭了。
对于穆藕初的能力,当时美国著名学者艾萨克·马可逊这样说:“穆藕初在自己本身和工业两方面的建设性进步,任何一个美国企业大王能超过他,都是值得怀疑的!”
“衣被后方”
1928年,商场失意的穆藕初跨入政界,这个新上任的国民政府工商部次长,又制订出众多现代工商法规,包括《工厂法》、《工会法》、《劳资争议处理法》等。多年的美国留学经历,让这个熟悉美式商业理论精髓的管理者认定:“在人事日趋繁颐,社会日趋复杂的现在,无论什么团体,都要以法治为本,然后有一定的轨道可循,有一定的规矩可遵。”后世的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了这段历史后,发出惊叹:“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或者想做的,正是穆藕初当年提倡和实行的。”
穆藕初经商多年,积累财富丰厚,日常生活却十分简朴,常身穿旧衣。他的万贯家财,都用来扩大企业和资助教育。纱厂刚刚盈利,他便慷慨地向北京大学捐银5万两,请北大校长蔡元培和蒋梦麟、胡适、马寅初3位学者,推荐一批年轻学子去美国留学,条件只有一个,要选送培养真正的人才,学成后报效祖国。选送的5个人,后来都成为大家——罗家伦、康白情、段锡朋、周炳琳、汪敬熙。出于感激,这些学者又集资一万元,设立了以“穆藕初”命名的奖学金。第一批荣获这个奖学金的学生里,便有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
抗战时期,棉布紧缺,时任农业官员的穆藕初,发明了“七七棉纺机”,提醒国人别忘了“七七事变”国耻。新纺机的生产效率超过旧式手摇纺机数倍,在国统区和延安根据地都大为流行。不过,这样的“技术创新”,跟最初他费尽心力对中国企业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已全然不是一回事了。
不久,穆藕初患肠癌去世,去世前,他吩咐家人,寿衣不用丝绸,要用土棉。在他的奠堂之上,有悼念者送来挽联,写着醒目四字—“衣被后方”。
拯救昆曲
1943年9月19日,67岁的穆藕初病故,中央社发布的消息对实业家、棉纱巨子穆藕初评价至高。《新华日报》9月21日在头版发表悼文说,“穆先生一生奋斗的历史,正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部活的历史”,认为他的去世“是我国民族工业界的一个损失”,其实又何止是民族工业界的损失,他的助学、办学,他为保存昆曲这一独特戏曲文化所做出的贡献同样都令人肃然起敬。
穆藕初热爱昆曲,即使是在办三个纱厂,忙得不可开交时,他也坚持每天中午研习曲艺一小时,数年不曾间断。这是爱好,但决非一般的娱乐。他联合江浙曲界的名流成立“昆曲保存社”,组织研习昆曲的曲社“粟社”,为创设“昆剧传习所”募集基金组织义演。1920年,他花高价请法商百代公司为昆曲大家、号称“江南曲圣”的俞粟庐灌制唱片三张,刊行《度曲一隅》一书,保存了国宝级的戏曲文化遗产。这一切都可以看出他的文化志趣来。
1921年,他出资5万元在苏州办“昆剧传习所”,那正是昆剧面临最危机的时刻,他以发扬光大昆曲为使命,以文明的新法办学,培养了一代演员,到1925年第一次在杭州正式公演,赢得好评。
昆曲艺术自清末以来日渐衰微,这一剧种的一脉星火得以延续与穆藕初的鼎力提倡是绝对分不开的。在昆曲史乃至戏剧史上,都应该有“穆藕初”这个名字,不能忘记他为保存昆曲艺术的心力。
虽然穆藕初在五十自述的自序中感慨“一生事业,几等浮云;半世精神,悉成幻影”,然17年后,当他谢世,挽联如云,国共两党,社会各界,无不众口一词对他生平事业、精神给予好评。最贴切简明的,恐怕还是冯玉祥送的这一副挽联:
重农重工,为兴实业树模范;
立言立德,足与后人作典型。 (编辑/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