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警挑战极寒等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6C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月8日8点30分,天山脚下,伊犁河谷深处的那拉提山,寒风劲吹,冰雪漫天。中国武警8662部队特勤连三班长黄旭斌将绒衣、棉衣、皮大衣次第套在身上,又往自己的大头鞋里塞进两层棉鞋垫,头戴皮帽子,手戴皮手套,还带了一个热水袋。黄旭斌穿好后来到保暖帐篷外的哨位上,冰冷的寒风像刀一样割在脸颊上。1分钟,2分钟,10分钟……慢慢感到身上厚重的衣服变薄了、变轻了。40分钟后,大头鞋被冻得翘起来。热水袋放在心窝上,外面是双层大衣,已分不清是热水袋暖心窝,还是心窝在暖热水袋。
  一个小时过去,天已大亮,黄旭斌满脸结满霜花。腿是直的,脚是硬的,双手冰冷,唯有心脏跳动的地方是热的。钻进保暖帐篷前,他看了一下温度计,零下33℃。据天气预报说,今天是入九以来最冷的一天。武警8662部队就在这样的天气里进行耐寒演练。
  
  挑战“天寒地冻”
  
  1月6日凌晨,部队长裴新亮下达了部队“出发”的命令。部队行进道路两旁的白杨结满长长的冰挂,狂风裹夹着雪团打得车窗“叭叭”直响。13时整,车至阿吾拉勒山,指挥部传令:就地宿营。官兵们迅速跳下车,仅8分钟,铺着复合伪装网的100多顶防寒保温帐篷从雪窝中“冒”了出来。保障分队忙着发电送电,指挥中心迅速向上级传发电报,炮兵分队快速构筑阵地,工兵分队清除积雪、设置雷场、构筑冰雪障碍,炊事人员带着冰凿和水桶到巩乃斯河破冰取水做饭……
  指挥中心北面向阳处,一些官兵堆起了一个个能容纳一个班住宿的雪屋,雪屋内温度为零下5℃,适合宿营。此时,保暖帐篷里的野战取暖器材也开始工作,12分钟后,帐篷内温度已经上升到13℃。
  稍作休息后,部队继续向前进发。据指挥车上的黄参谋长介绍,天寒地冻的天气对野战生存构成严重威胁。平时车辆蓄电池、装甲车、特种车辆、运兵车等装备不采取防寒防冻措施,在零下20℃两个小时就会冻坏冻损。针对这些问题,该部制订出冰雪地装甲车、汽车驾驶训练计划,编写出了5套冰雪地车辆驾驶教学课件,总结出11种严寒条件下的训练方法,制订了6种情况处置方案。
  军械股长宋兴国说:“这次演练,部队引进和革新的20余套抗寒保温器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说话间,部队又翻越了两座雪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进茫茫雪原……22时,部队准时到达那拉提山,无一车一装抛锚。
  
  挑战“生命极限”
  
  1月8日晨,吃过早餐,还没有缓过劲来,作训股长黄涛又拉着笔者一行去看他们的抗寒演练。
  冬训村正前方200米处,有100多名战士正在用雪洗浴,擦脸的、擦手的、擦身的,直擦得浑身通红,头顶上呼呼冒气,西侧的几个连队正在进行保持体温训练,战士们穿着多层服装,每一层都可方便地脱下,在体温升高时,能够散热。此外他们的头部、颈部等暴露部位全部涂抹了防冻膏。
  黄涛介绍,人体要维持正常的活动,体温必须经常保持在36℃~37℃,如果连续暴露在严寒中2~3小时,其手部力量就会降低20%至30%,神经传输作用就会受到阻碍,大脑有可能失去判断力。部队每年都要利用严寒气候条件进行演练,通过近似挑战“生命极限”来强化身体素质。据了解,经过多年的耐寒训练,这个部队已总结了一套抗寒的方法路子,严寒条件下的战斗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挑战“心理意志”
  
  1月9日,气温比昨天又低了2℃,演练进入第四天。在昨天晚上的演练小结会上得知,今天主要进行严寒条件下的心理训练。严寒条件下恶劣的作战环境对官兵的心理是个严峻的考验。害怕寒冷的心理状态还会抑制自身热量的产生,使御寒能力大大降低,而冻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恶劣的环境还会削弱官兵的意志力。
  特勤连连长陈斌带领战友们进行心理训练科目。一路上,凛冽的寒风夹杂着雪花,拍打在我们脸上,眼睛几乎都睁不开。陈斌说;“大家要做好挺一个晚上的准备。”快要摸到山顶时,陈连长对战友们说:“就在这儿停下吧,派几组人去找个好地方,生战术火。”所谓战术火,陈连长解释说,“就是找一个有许多大石头包围的地方,官兵躲在火后面,就不会被远处观察到。”
  派出的几个小分队,很快找了个好地点,周围都是冰冷的大石头。一进入里面,寒冷也驱散了许多,风也不如几分钟前那样大了,我们也帮助清扫了周围的积雪。放下背囊,血液立即就冲击到了笔者的肩膀和后背,那里的血液循环刚才都被背囊带给阻断了。但是,在寒冷的空气中,这也是个好现象,说明大家的身体功能都很正常。接下来,负责寻找柴火的战士找到30多公斤的木柴。很快,火生起来了,很暖和。
  两刊、时的休整时间完毕。陈斌—声令下:出发。一路上,陈连长都在问战友们冷不冷,对如何克服严寒及时提出很好的解决办法。“通过严寒恶劣条件下的演练,培养单兵在一定精神压力下,克服困难完成使命的能力非常重要,这在欧洲和美洲国家都进行过。”陈斌说。
  5天综合性抗寒演练,中国武警挑战极度深寒。该部多方向、多点位同时展开多个内容的演练,昼夜连续实施。通过演练,一套适应冬季严寒条件下的战法和训法呼之欲出。有15个训练弱项全部达到标准,攻克各种技术难题30多个,探索出雪野机动、雪野捕歼等10多种战法。部队长裴新亮说,“每次战斗都与实战十分接近,通过演练解决协同中存在的机动、通信、保障等突出性问题,提高了部队严寒条件下的协同作战能力。”
  
  军嫂走进社区
  吴 溪 焦玉庆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每每听到这首歌,就会想起可敬的军嫂们。因为是军人的妻子,她们承受了更多的家庭重担,品尝了更多的生活苦涩。两地分居的日子是艰难辛苦的,随军后的日子幸福却又伴着很多无奈。为了支持丈夫安心部队建设,很多军嫂随军随丢了自己的事业,无奈地待业在家。这一切让原本甜蜜的团聚,多了另一种苦涩。然而,走进大连,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番可喜的景象,是随军军嫂事业、家庭的双重幸福与成就,是她们创建和谐社区立新功。
  在大连这座美丽城市的社区里,活跃着一群聪慧能干的军嫂们。她们用真情为民服务,靠作为赢得地位,在平凡的社区岗位上创造了骄人的成绩,在百姓心目中树立了军嫂可亲、可敬、可爱的新形象。这都归功于大连市的“军嫂进社区”工作新路子。让军嫂进入社区工作,并命名军嫂就业较为集中的社区为“军嫂社区”。如今,“军嫂社区”像一簇盛开在双拥热土上的美丽鲜花,在军地爱的阳光和雨露滋润下,吐香怒放,越开越艳。
  
  军嫂说:“大连市委,市政府给军嫂开辟了就业门路,咱没理由不珍惜社区这个岗位。”
  
  谁也没想到,在家待业3年多的军嫂葛志芳,刚到社区工作了7天,说啥也不去上班了。葛志芳的丈夫是海军驻大连某部的 副参谋长,他最了解妻子的心思。葛志芳随军前在某企业办公室任助理工程师,管理着200多人的车间。1995年随军到大连当企业保管员。两年后由于单位转制,成了一名失业军嫂。2001年初,街道和社区领导来到家里,介绍大连市为了拓宽军嫂安置渠道,推出了“军嫂进社区”的安置政策。在丈夫的积极鼓动下,葛志芳成为所在街道第一个进社区的军嫂,负责社区卫生工作。头几天是清楼道、刷残标、搞卫生,她怕遇到丈夫的下属,用纱巾把面部包得严严实实,后几天葛志芳脸上挂不住了,感到整天面对一些婆婆妈妈的琐事,工资又不高,就打起了“退堂鼓”,进而对社区来了个不辞而别。
  “你是军嫂,应该有军人不服输的劲头。只要想干,在哪儿都能干出个样儿来。”丈夫的激将法让好强的葛志芳一下脸红起来。在接下来的两天里,社区领导又到家里跟她谈社区工作虽然都是小事,但小事做好了,就是维护社会稳定团结、巩固基层政权的大事。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葛志芳抱着“决不给军嫂丢脸”的想法,回到了社区工作岗位。这一干就是5年。葛志芳不仅在社区入了党,还从一般专干成长为社区副主任、主任。在2005年第5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中,她以满票被居民推选为居委会主任,同时被社区党员推选为社区党总支书记。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顾自己的就业和创业经历,葛志芳千言万语凝聚成一句话:大连市委、市政府对军嫂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给军嫂开辟了就业门路,咱没理由不珍惜社区这个岗位。葛志芳的话,道出了在社区工作的军嫂们的普遍心声。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原有依靠政府指令性安置军嫂就业的路子越走越窄。大连市驻军多、兵种全、随军干部家属多,给大连市政府安置军嫂就业带来了很大压力。2001年,大连市进行街道改社区的试点工作,组织第一次民选进社区。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军嫂进社区”的新思路,实行军嫂竞选当社区干部、招聘当社区工作者、安置上公益岗位“三位一体”的办法,使每一位进社区工作的军嫂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为了把这个节点“焊接”好,他们采取“先培训,后上岗”的办法,加强对军嫂的技术培训。
  几年来,大连市先后联合举办各类军嫂岗前培训班20余个,培训军嫂系统学习社区事务管理、现代社区建设、法律常识等业务知识和技能,使军嫂能够很快地适应社区第一任职的需要。沈阳军区某船运大队登陆艇艇长赵云鹏的妻子焦秋红和其他7名军嫂同时参加社区干部竞选,成功地走上了社区工作岗位,所在社区也成为大连市首家“军嫂社区”。她们靠着“逢人便问好,工作带小跑,下班找得到”的工作作风和服务精神,很快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和尊重。为此,焦秋红先后被大连市评为“十佳巾帼建功标兵”,获得了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还被评为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她所在的社区先后荣获大连市“文明社区”,辽宁省“体育先进社区”和全国“青年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自从第一个“军嫂社区”成立以来,在各区和街道的大力扶持下,大连市先后涌现出7个“军嫂社区”,各项工作在大连市500多个社区中都名列前茅。这7个“军嫂社区”犹如7朵鲜艳的奇葩,怒放在大连市这块拥军沃土上,感召了更多的军嫂走进社区。
  
  社区居民说:“我们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走进社区的军嫂们,但她们用真情和爱心打动了咱们社区老百姓。”
  
  社区工作复杂而繁琐,不仅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协助政府做好社会保障、退休和失业人员管理,还要负责安置就业、计划生育和社会综合治理,搞好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和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的服务等,共计6大项、120多小项工作。军嫂们到底能不能胜任社区工作?刚进社区那会儿,不仅许多社区居民投来怀疑的眼光,连她们自己心里也没有底。但军嫂们认准了一条: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是干好社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台扩社区有一位孤寡老人刘希星,从小父母双亡,又没有兄弟姐妹,过着举目无亲、孤苦无依的日子。周玲等几位军嫂到社区后,在走访时了解到他的情况,就定期轮流到老人家里,像女儿一样嘘寒问暖,并帮助打扫卫生、买菜做饭。端午节,她们送来了粽子、煮好的鸡蛋,中秋节,带来了月饼、水果,过年的时候,端来了热腾腾的饺子。2005年2月22日是老人70岁生日。往年,老人一把挂面一袋大酱就算过生日了。但这次过生日,军嫂们不但专门买来了生日蛋糕和水果,还围在他身边唱生日歌。说到这里,老人的声音哽咽了,感动地落下了幸福的眼泪;“这是第一次由别人给我过的生日,也是最好的一次生日。社区军嫂就是我的亲闺女呀!”
  在每个军嫂社区,在每个军嫂身上,像这样的事例很多很多。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很多社区老大爷、老大妈主动找来,谈的都是军嫂的故事。有一位48岁叫周平的女居民,一见到记者就滔滔不绝:“在林景社区,谁都知道我是个爱挑毛病的人。说实话,起初军嫂进社区,我是看热闹的,心想这些军官太太白白净净的,坐办公室还行,社区工作能干得了吗?但是她们用行动让我服了。”一开口几句话,足以看出周平的泼辣劲。原来,2005年7月的一天,社区组织清理楼道卫生,周平居住的楼道由刚走进社区的年轻军嫂李重阳负责。这个楼道卫生多年没人清理,一至六层堆满了居民装修剩下的水泥、沙子、砖头以及腌菜缸、旧家具和生活垃圾等。周平眼瞅着白皙柔弱的李重阳,从一楼清起,将各种杂物装进编织带后,扛到几十米外的垃圾场,一趟、两趟、三趟……一楼、二楼、三楼……李重阳的衬衣湿透了,脸上也被灰尘弄成了大花脸。当周平听说李重阳从小生活在城市,还是一名大学生军嫂时,一下子震动了。她回到家里,拿起扫帚,主动帮助李重阳干了起来。从此,社区居民发现周平变了,不仅积极参加社区活动,还义务做起了社区的义工。
  “我们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走进社区的军嫂们,但她们用真情和爱心打动了咱们社区老百姓。”周平的转变,是社区居民接纳社区军嫂的一个缩影。
  军嫂们感到,社区是政府的最基层组织,它一头连着基层政权,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党和政府与居民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她们每天早出晚归,时常穿梭于大街小巷,通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做到了“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大到居民动迁、子女就业,小到门铃安装,墙上信箱等,她们事事挂心,件件做得让居民满意。
  如今,社区居民有心里话都愿意同军嫂说,有什么困难也愿意找她们解决。在社区中,常常出现居民外出把家门钥匙交给军嫂,请她们常到家里看看水、电、煤气,浇浇花、养养宠物等。2005年5月,社区居委会干部改选,全市395名符合条件的军嫂参加竟聘上岗,无一落选。   
  市民政局长说:“在社区工作的军嫂们都很要强,她们靠着自身的能力素质在社区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在2005年大连国际服装节上,长利社区下岗工人制作的布贴画作品,成为国内外游客的“抢手货”。在记者采访时,一提起这件事,居民纷纷夸赞他们社区的好书记、好军嫂张丽萍。长利社区下岗失业人员中女性多、年龄大,求职难的问题特别突出。2001年初,张丽萍走上社区工作岗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寻找就业门路。一个偶然的机会,张丽萍走访了一位研究布贴画的老艺人李敏。交谈中,张丽萍觉得布贴画里蕴藏着商机,于是谋划在社区建一个手工艺品厂。张丽萍邀请李敏做老师,开设培训班。没有启动资金,她从积蓄中拿出2000元钱,配置教学用具和材料。学员做出了第一批布贴画,张丽萍又四处打听销路。2004年8月,她听说辽宁省下岗工人创业成果展洽会召开,便自费印制了宣传册,带着50多幅作品去沈阳参展。一次次挫败又一次次站起,张丽萍和她的姐妹们终于盼来了第一份订单、第一次产品出厂和第一笔货款到账。几年来,这个手工艺品厂先后培训了7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使166名下岗职工走上了工作岗位。
  兰青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军嫂刘小娜,曾是部队一名优秀护士。到社区工作后,她发挥自身特长,开设了“小娜工作室”、“小娜热线”,经常为社区居民提供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妇幼保健等方面的咨询服务,还免费为社区育龄夫妇发放药品、光盘等,深受社区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大连市民政局局长杨爱民深有感触地说,社区军嫂随军前有的是教师、公务员,有的是医护或技术人员,也有的是复转退伍军人。她们都很要强,依靠自身的能力素质在社区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不仅巩固了就业岗位,还推动了社区工作的创新发展。
  在社区工作实践中,军嫂们认识到,光靠为民服务的热情和决心远远不够,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为此,她们借助大连市为鼓励军嫂在社区创业而出台的免费培训、参加大专和本科学习一律报销学费等优惠政策,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自学考试和函授学习。截止目前,在社区工作的795名军嫂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413名,其中在读大学本科有75人,在读大专有159人。为了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她们借鉴部队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交接班、定期检查、总结讲评等工作制度。
  几年来,社区军嫂大胆搞创新、谋发展,创造了大连市社区建设史上的诸多第一。比如,她们率先提出了“创建和谐社区,争当学习型社区工作者”的目标,比如,首次提出了以现代化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化服务管理模式,开办了“军嫂社区服务网站”,比如,在军嫂社区第一个建立了社区数字化居民求助呼叫系统,24小时昼夜开通,比如,建立了“社区讲坛”,定期组织居民开展演讲和讨论交流活动:比如,创办了第一家社区内部刊物《社区通讯》,免费发放到社区每户家庭:比如,创建了第一家“社区夕阳红学校”……
  辛勤劳动换来丰硕回报。近年来,“军嫂社区”先后获得了辽宁省示范社区、大连市文明社区、大连“十佳社区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省委领导说:“军嫂进社区不只是就业,她们以特有的优势在巩固基层政权,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明显的骨干作用。”
  
  社区是个小社会,平均每个社区都有几千户、一两万居民,既有下岗工人、孤寡老人,也有失足少年和刑满释放的劳改劳教人员,既有流动党员、外地打工人员,还有逃避计划生育人员和社会闲杂人员等。人员繁杂,社情复杂。前些年,大连市各个社区都有上百名流动党员,他们大多是企业下岗、军转退役人员,离开原单位后组织生活无法参加,党费有时也不知往哪里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军嫂社区按照区域划分分别成立了党支部、党小组,建立了社区党建联席会、在职党员联络站和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如今,这一做法已在大连市推广,全市近万名流动党员都能定期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定期收缴党费、定期组织党员开展各种活动。徐春山是一个有40年党龄的老工人,退休后由于单位转制就再没参加过组织生活。2004年11月,老人搬入兰青社区。人住的第二天,负责社区党建工作的军嫂李玉萍就将社区季度党员活动教育计划交给了他。老人逢人就说:“我又找到组织了!”
  社区流动人口多,计划生育工作是件难事。但军嫂们凭着强烈的责任感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硬是攻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2004年8月,团结社区军嫂何珍在入户检查流动人员婚育情况时,发现一对男女青年未婚同居,并且已经怀孕。由于这名男青年刑满释放后没有及时落户,结婚证和一胎生育指标都没有办理。如果这个孩子生下来就是计划外生育,一旦处理不当就容易激化矛盾。对此,何珍苦口婆心地反复对他们讲道理、做工作,还多次出面帮男青年办理了落户手续、结婚登记和计划生育指标,避免了一起计划外生育。
  上为政府分忧,下为居民解难。在构建和谐社区中,军嫂们关注最多的还是低保户、下岗工人和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她们在社区建立了“爱心慈善超市”或“军嫂便利超市”,内设捐助专柜,救助对象可以免费领取各种捐赠的衣物,还有生活用品专柜,低保户可以持证平价购买到生活必需品。同时,她们组织了维权法律队、治安队、计生监督队等8支志愿者服务队,常年活跃在社区。为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她们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社区配置了健身器械,建起了文化活动园地,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军嫂社区”犹如一个温暖可爱的家园,处处洋溢着稳定、祥和、和谐的气氛。
  2002年6月11日,胡锦涛同志来到大连视察时,亲切接见了大连市以军嫂焦秋红为代表的新一代“小巷总理’,并对她们寄予厚望。2004年8月29日,吴邦国委员长到大连军嫂社区视察,对军嫂社区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肯定,并与军嫂们亲切交谈。
  2005年,在大连市军嫂进社区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原辽宁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孙春兰动情地说:“军嫂进社区不只是就业,她们以自身特有的优势,在巩固基层政权、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出明显的骨干作用。”
其他文献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艺与技尤其如是。对于书法,路运忠当屑于“乐之者”。因其一“乐”,书法成了他毕生的一种嗜好和追求。将爱好与职业合而为一实乃是人生一大幸事,路运忠做到了,而且艺业双赢,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将军书法家。  路运忠1951年生于齐鲁大地古运河岸边的茌平农村,不息的古运河涛声唤醒了他休眠的童年。他自幼聪颖过人,学生时代,剪纸、绘画、刻印便誉满乡里。1970年投笔
期刊
草对于草原来说,像人的脸面,如动物的皮毛。如果草原没了草,那种丑陋,那种恐怖是不可想象的。提到草原的草,人们往往与夏季联系。比如蓝天白云,比如绿草鲜花,比如风吹草低见牛羊……其实那很肤浅。如果真正认识了草原,喜欢上了草原,并且读懂了草原,那么,任何时候的草原都是生动的,包括毫无绿意的冬季,毫无生命的枯草。  草原的草,是有灵性的草。当这种灵性成为茫茫草原上随处可见的现象时,你会对草原的神秘和深奥平
期刊
不了解应华的人,很难把他与高原联系在一起。一米六几的个头,瘦瘪干巴的身体,硕大的摄影行囊挎在他的肩上,走起路来歪歪斜斜的,总让人为他担心。可是,在他驻守的云贵、西藏高原上,他却能个头不高站得高,双腿不长跑得快,常年碎步如飞,穿梭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蓝天白云的比衬,雪山圣河的洗礼,使他在不断的追寻中越发显得年轻并充满活力。  这当然有些赞美。主要是,初见他的人,很难相信那一幅幅记录高原军人和边关风采
期刊
2005年8月。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一个大型展览以北京为中心向外辐射,亿万中华儿女被一种精神深深震撼了。由临沂市委、临沂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沂蒙精神大型展览历时10天,中央各级领导、首都各界的18万名观众参观了展览。  这次展览的“总导演”就是中共临沂市委书记、临沂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群。  李群走马上任临沂市市委书记,首先确定了“国防建设与
期刊
他叫吴永生,武警福建总队漳州市支队教导大队大队长。他个子很矮,自称1.63米。可别看他个儿矮,经他手下培训的预提班长们却都惧他,因为在考核时,所有军训科目成绩只有超过他或者持平才算过关。他说:“我34岁了,他们才20来岁儿,光达标还不够,我们培养的可是一班之长,军事素质不高人一哥能带出好兵嘛?!’  今年他终于为父母和自己了却了一件心事儿,娶了个城里姑娘。媳妇儿比他个头高,问他有时会不会很尴尬,他
期刊
同志哥 刘同春  最近,中央电视台在做一期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访谈节目时,特别在湖南、江西等早期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地区做了个调查,被调查的30多名中小学生居然都不能完整地回答出长征或长征的来龙去脉。节目组的同志带着疑惑和惊讶,在著名的将军县采访一位90多岁的老红军时,想在他这里找到最权威的忠告,哪知他回答得十分平静:“忘记就忘记吧,当初我们长征就是为了今天的孩子不长征,当初我们打仗就是为了今天的
期刊
9月2日,总参某通信团参加野外驻训的几名官兵在帐篷之间吃得津津有味。虽然是野外训练,但是他们的伙食和住宿条件一点不比营区差。该部在野外驻训中加强后勤保障工作,以保证官兵在驻训中精神抖抖擞,士气高涨。部队通过在严寒酷暑季节摸拟实战环境的野外训练,以锤炼部队,提高部队战斗力    杂志的作用    9月6日,新疆军区某部政治部主任张辉在基层检查工作时要求基层官兵要做好读刊学刊用刊工作。军队媒体在巩固和
期刊
昔日杀声震天的一座座营盘,一夜之间变成了空荡荡的营区……  部队走精兵之路,先后几次精简整编,空闲出大量营区房产,这些“铁打的营盘”作为重要战备资源,随时随地都可能被调整起用。  看管好、利用好、储备好这些闲置军产,将会大大提高战时应急作战保障能力。沈阳军区沈阳房地产管理处几年来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探索管护空闲军产房的新路子,一座座空闲营区被管理得井井有条。    把空闲军产管出战斗力  
期刊
70年前,当红军长征经过贵州这片热土时,为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建农会,战天灾、除人祸、建家园,使群众有了自己的土地和家园,红军的光辉形象深深地根植在了老百姓的生命中。  70年弹指一挥间。驻守在贵州高原上的武警贵州总队,始终坚持用红军精神建队育人。让驻地群众又看到了当年红军的光彩,被高原人民亲切地赞誉为“红军传人”。    扶贫帮困,武警官兵忠实履行新时期的和平使命    当年红军长征经过贵州,
期刊
那一纸暖情温意的好年华    这是一味需围着香炉品着清茗方可下咽的佳食,这是一首用尽一生也读不完的美妙诗章,后人称它“绝唱”,它便是《红楼梦》。我第一次读它,便深深为那几个水袖云鬓的女子吸引。然而,毕竟彼时才情有限,入眼的只有莺莺燕燕的姓名,除了一个泥做的才子和一个水做的才女,为他们“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记世外仙妹寂寞林”的爱情心伤,别无他得。  稍长一点,我已能将那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