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泉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man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凌有个五泉镇,五泉镇有个五泉村,五泉村是我出生的地方。16岁以前,我的全部世界就只有五泉那么大。后来,上学的路越走越远,到了杨陵,到西安,又到南京,人像风筝一样飘,心却始终被一根线牵着,最终还是回到了家门口,尽管当时找了很多个借口,其实我知道,回来的真正理由,只是割舍不了对故乡的依恋。
  五泉的地界上,有一座皇帝的寝陵,是隋文帝的泰陵,可老百姓都叫杨陵。五泉原来隶属于宝鸡市扶风县,饮食习惯、风土人情,甚至说话的口音都与扶风人相同,可是,没有五泉的杨陵,怎么听都有点儿名不副实,所以在1983年,五泉被省政府划入了咸阳市杨陵区,五泉人成了杨陵人。1997年,杨陵之外,又多了个杨凌,还成了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人就觉得五泉人沾杨凌的光,可五泉人却说,没有五泉,就没有杨凌,是杨凌沾了五泉的光。不管怎样,成了杨凌人的五泉人,说话间有浓浓的扶风腔,总是把门盆棍说成蒙朋共。杨凌人总觉得五泉人应该是扶风人,我上杨陵中学那阵子,就常常被笑话,即便是现在,老婆还觉得我不是杨凌人。
  五泉不是个有名的地方,没有山,没有水,却偏偏有个好名字。听老辈人说,这里原来有五眼泉,一年四季都沽沽地流,可以饮用,可以灌田,所以这里风调雨顺,没闹过饥荒,即便是历史上最厉害的年馑,村里也没饿死过人,只有娶进来的媳妇,很少嫁出去的闺女。虽然谁也没见过这五眼泉,但从心里都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五泉人向外人说起家乡的时候,一脸的自豪,说是这里有一支王姓是王莽的后代,一支马姓是马援的后代,而那个在绛帐撒帐教学的马融,也是标准的五泉人。这些说法,虽然不被认可,但在民间一直流传。其实,有没有名人支撑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是从五泉走出去的人,无论这里多么富有,或者多么贫穷,都会一辈子牵挂着,得空想起来的时候,心头总是暖乎乎的。
  在我小的时候,五泉是一个安静的小村子。下午放学后,我們常常提上篮子,满田野乱跑,挖野菜,割猪草,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儿,日子简单而快乐。我们爱围着大人们听故事,嫦娥奔月,孟姜女哭长城,鹊桥相会,三国演义等等,都是那个时候听来的;还有很多充满智慧的民谚,云往东一场风,云往南水飘船,云往西水滴滴,云往北收拾叵篮(一种农具)晒干麦,干冬湿年,八月十五有雨正月十五不干等等,也都是那个时候听来的。实在没事做,就呆呆地坐在地头的柴垛子上,看秦岭如画,看落日西斜,看炊烟四起,看清风明月。直到村里的大喇叭都不唱秦腔了,父母的喊叫一声高过一声,我们才急勿勿地回家,回家多半要挨骂,但没人当回事,远比现在的孩子皮实。回想起来,有父母呵斥的童年,该是多么幸福!
  五泉有五个生产小队,一二三四队一个挨着一个,五队离得远些,好像不属于五泉似的,有一个独立的名字,叫花家庄。我十岁的时候在花家庄看电影,觉得自己挺厉害的,能一个人去也能一个人回来,就没有和小伙伴一起,结果在风高月黑的晚上,走丢了。每每回想起这段经历,我并不觉得委屈,相反,会有一种很温暖的感觉。
  三队的村口,有一棵古树,这树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我不知道,但从我记事的时候,她就是空心的,我们常钻到树肚子里去玩,没见过她长过叶子开过花,老人说这是咱村的庇护神,于是就没人敢动了。细想起来,她确实给孩子和村民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记忆。村里最年老的老人都不记得她的年份,只好笼统地说,这树,大概有几百年了吧。逢年过节的时候,村里人就聚在树旁,敲锣打鼓,手里的家伙会什儿夸张地舞显着,每个人都神采飞扬,虽然可能饿着肚子,但并不觉得苦,反而很开心。舞显,是本地方言,有刻意表演的意思。我觉得舞显真是很有表现力的一个词,各种表演,说是舞蹈不是舞蹈,却比舞蹈夸张,配合上丰富的表情,身临其境,或许就能明白艺术确实是源自于劳动间隙的休闲娱乐,《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轻松自然,真情流露,即便是表演有些刻意,也还是感人的。虽然这棵古树是神一般的存在,却仍然挡不住时代前进的步伐,不知道在哪一天,终于被推倒挪走。没有了古树,村里就很少有特别热闹的场面了。
  村里的人爱谝闲传,也爱下棋。哪里人多,那里就是闲传中心。人们从地里回来,男人端起饭碗就出门了,围一圈,闷着头,呼噜噜吃得山响,吃完了,碗往旁边一放,高喉咙大嗓子地谝开了。女人们并不催着男人回家,她们也是三五成群,所不同的,是手里有活儿,纳鞋底的多,也有干其他事情比如剪窗花的,边做边说。农村人的闲传,张家长李家短,听起来没有意义,却总是会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谁家女人把男人踹下了炕,谁家儿女不孝敬父母,谁家投机钻营发了大财,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 村东头知道了,一会儿就传到了西头,一个人知道了,全村人就都知道了,所以,那些没做好事的人,最害怕成了闲话中心的谈资。
  农闲的时候就下棋,一下就是一晌午,不管是谁,只要有棋,就拿出来。开始是两个人下,一群人围观,后来是一群人下,围观的全成了下棋的;有人给这边支着,没人听,就又给那边支着,还是没人听,于是就着急上手,上手的人多了,棋就乱了,这边才走了一着,那边已经走了好几着,往往是棋没下完,摊子就刨乱了,摊子都刨乱了,还一个不服一个,互相骂臭棋篓子;都说是落棋不悔真君子,村里下棋的男人,好像都做不了君子,你不悔,别人替你悔,看起来是你在下棋,不知道都是谁在走着,走的全不是你的路子。在村里的男人看来,下棋就是在找乐子,输赢是最不重要的。
  后来,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家户户都忙了,说闲话的少了,下棋的更少了,再后来,地里的活不够做,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村里就只剩下老头儿老太太。老头儿老太太实在没事干,就去庙里烧香,以前被毁掉的乡庙就重新翻修,香火也越来越旺了。五泉村也有一个小庙,但进了庙里的老人们,却不见得就一定相信鬼神。母亲在世的时候也常去,有时候烧几柱香,但更多的时候,就是见见同龄人,说说家常话,回来就开心好几天。春秋时郑国的子产不毁乡校,觉得乡校是老百姓畅所欲言的场所,最能观风俗,正得失。如今的乡庙,就像是春秋时的乡校。前年春节,村主任让我给村里的小庙作个春联,我用心地做了,上联是“庙小亦有神灵福佑五泉也”,下联是“人稠常怀慈悲助善八方哉”,横批是“如如不动”。如今的五泉,和中国所有的乡村一样,日子越来越好,人却越来越少,留守的老人们,盼望着天伦之乐,却无奈地忍受着孤独和悲情。当老人们只能在乡庙里寻找寄托的时候,乡村文化的建设迫在眉睫。
  五泉的农民,现在都不种地了,集体所有的土地要么长期承包给企业,要么流转给合作社,他们很快就要搬进新建的居民小区,因为小城镇建设搞得好,五泉成了全国示范镇,前一段时间还入选住建部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就像所有中国人都觉得月是故乡明,我也觉得五泉的月亮,是全中国最亮的月亮,五泉的人,是全中国最好的人。
其他文献
轻车万里出榆林,紫塞途经松柏森。  栈道明修秦岭朔,陈仓暗度蜀山阴。  兴邦须继武侯志,忧国谁怀子美心。  大梦草堂春睡足,浣花溪上试清砧。  一曲情歌映日斜,西行康定梦京华。  云山永忆归白雪,世事轮回入浮槎。  到胆寒时惊铁锁,于心动处奏胡笳。  由来天地扁舟小,萧瑟秋风满落花。  随风旧梦对朝晖,横渡三江上翠微。  贡嘎峰高难马越,折多山险有鹰飞。  浮生长恨此生老,国事可堪心事违。  夜宿
期刊
让我们凝神那片沙漠吧  伸出双手托住那速飞的夕阳  青春的花在这片坦荡里盛开着  昨日的梦只是一首少年的牧歌  起程了  风啊  吹吧  雨啊  下吧  让我们凝神那片沙漠吧  解下那束红色的纱巾  包起那缕柔柔的目光吧  唱起那首古老的“驼铃”  做一只沙漠中的船  起航了  风啊  吹吧  浪啊  打吧  让我们凝神那片沙漠吧  穿上那件绿色的风衣  放飞那缕绿色的的情思  做那沙漠中的一只雁
期刊
这篇小说是我在一个空间极其逼仄的出租屋里完成的,时令大概是在二零一五年十月份的一个夜里,那些天,我心情很不好,甚至有些抑郁,经常坐在书桌前望着窗外浩瀚的星空而发呆。我几乎怀疑起了人生,怀疑起了生命的存在价值,望着那轮悬于中空的月牙儿,我神情沮丧,一时难以平复自己的疑虑。《簸箕耳》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成的,两年来,我将这篇小说藏在文件夹里的一个相对隐秘的地方,不愿被人发现,我做到了,好长时间里我自己
期刊
喜马拉雅  我心中的神  多少传奇  湮灭在漫天风雪中  多少滄桑  化作不息的冰水  夜夜流过我不眠的枕边  千万年的孤寂  千万年的等候  终于白了头  终于白了头的你  仍然日夜昂头挺立  千年 万年  也有阳光  也有遍野的格桑花  可是月光  亘古不变的月光啊  夜夜荒芜  于群山之巅  于万川之上  你茫然四顾  四顾茫然  没有对手啊  没有对手的英雄  也会寂寞  寂寞的  还有我
期刊
柏相,祖籍陕西扶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现为陕西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著有诗集《早安,首善街》(宁夏人民出版社)。  范墩子是陕西小说界近些年来横空出世的一匹黑马。他之所以在陕西小说界最新一代的作家中最是引人注目,不仅仅是因为他年轻,只有二十五岁;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诸多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总是闪耀着空旷的幽思与粗粝的阔远,有着自己独特的小说向度;而且,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带给了陕西小说界,乃至整个
期刊
虚构出的一场雪,不会空走一遭  人间的留白,只是臆想中的剧情  怀抱着棉麻和烈酒,注定  我是一个有着月光一样惨淡的偷渡者  被北风高挂在枝头的冬天  内涵不只是空旷那么简单  纵情的喉咙喷吐不出火焰  沉寂或消亡成为多项的选择  如果你率先一步  让歌声替代一度活跃的鸟鸣  我就循声而至,抖动霜落一片的肩头  承接你,無处安放的碎梦残片
期刊
《吕氏春秋》将每个季节分为三部分,既是孟、仲、季。以春季为例,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夏秋冬亦是如此。季春的“农科城”杨凌,是一年当中最美的季节。我们正是在这样春风醉人的日子里,组织三十多位文艺工作者采风,沿湋水、至渭水,领略春日里杨凌迷人的迤逦风光。  这次采风活动与以往不同,除了看风景,我们想让大家更多了解杨凌的人文历史,所以邀请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位重量级教授加入采风队伍,他
期刊
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南门,便是五台山。所谓“五台山”,其实是五组台阶组合,每组台阶有二三十级踏步,杨凌人称之为“五台山”。站在“五台山”顶,放眼远望,一条宽畅笔直的大道直通渭河岸,大道两旁是一溜两行的毛白杨,若在夏秋季,郁郁葱葱,蔚为壮观。这条大道以陇海铁路为界,南边称邰城路,北边的为西农路。西农路在杨凌,犹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外滩、西安的解放路。  杨凌的地势呈台阶状,由北向南分为三个台
期刊
老孟是杨陵区大寨镇孟寨村人,卖面皮40多年了。我刚开始吃老孟面皮那会儿,觉得这面皮很特,跟我们西府的调法不一样。后来去了武功镇,才找到了根儿。原来老孟面皮的调法是正宗的老武功吃法,只是少了武功镇的豆面糊配对儿。  老孟四十年如一日,跟他老婆俩人卖面皮。一个切、搅,一个端饭,收碗,打扫卫生。老孟调面皮除了盐、醋、辣子之外,另外要放芥末和芝麻酱,配菜是黄豆芽、绿豆芽二选一。芥末的辛辣和冲劲儿与芝麻酱的
期刊
冬夜里的话题难免与雪有关  一个十指刨过泥土的人,替幼年的麦子  喊叫着冷,而那些新鲜的根須  暗里向深处的温暖盘结  村庄被疲惫拽向黑暗  失眠的鸡鸣狗吠,守着庭院的风吹草动  一根枯枝的断裂声也有可能成为宿敌  只要一场雪落下,离我而去的三分薄田里  梦就不会醒来,而一片白  正被另一片白覆盖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