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孟面皮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l19800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孟是杨陵区大寨镇孟寨村人,卖面皮40多年了。我刚开始吃老孟面皮那会儿,觉得这面皮很特,跟我们西府的调法不一样。后来去了武功镇,才找到了根儿。原来老孟面皮的调法是正宗的老武功吃法,只是少了武功镇的豆面糊配对儿。
  老孟四十年如一日,跟他老婆俩人卖面皮。一个切、搅,一个端饭,收碗,打扫卫生。老孟调面皮除了盐、醋、辣子之外,另外要放芥末和芝麻酱,配菜是黄豆芽、绿豆芽二选一。芥末的辛辣和冲劲儿与芝麻酱的油香味一中和,芥末不再那么辣,那么激,芝麻酱的油腻劲儿也去掉了一大半儿。所以,老孟的面皮儿调出来粘粘和和油津津地,吃在嘴里,各种香味相互刺激,有一种莫名的快活劲儿。
  听老孟自己讲,他当年第一次出摊是在绛帐街赶“二月二会”。摊子摆在西街戏园门口,老小伙那阵三十出头,還羞脸大,摊摊支起来不敢吆喝。加上天下大雨,摆了一天才卖了不到八十碗。我没问那阵子老孟调面皮放啥菜,是西府还是东府的调法。不过,头一场的失利,却没有影响小伙子的对职业前景的判断和坚守。他相信做生意总比种地来钱快些,出力少些。
  老孟身高一米六左右,长年调面皮久坐弯腰,现在腰有些弓。但是精神头儿好得很。人精瘦,面如核桃皮,两眼放光。外人搭眼一看,就会发现老孟是个精明人。由于是卖吃食的,老孟特意带个白帽子,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回民。好多人吃老孟面皮,不光为了吃饭,还为了听老孟谝闲传。
  老孟的面皮店是个小广播站,到他那里吃面皮的人三教九流,各行各业,上至政府领导,下到逛站赶集的农民。无形中老孟的面皮店成了一个信息集散地。小到城管检查,大到领导换届。从杨陵公社谝到管委会成立,从杨坚陵说到穿云关。从五泉街道谁敲寡妇门来,说到火车站谁绺人钱包了。杨陵城乡发生的大小事,老孟都知道,也能讲的津津有味。仿佛每件事情他都在现场一样,当然,说者一说了之,听者哈哈一笑就过去了。
  老孟在闲谝时嘴里话不停,手底下并不闲着。一把面皮往锅里一撂,捏两块面筋,再抓一把豆芽,挑两根面皮依次把盐,醋,芥末,油辣子和芝麻酱蘸到锅里。调和放完后,用一个小瓷碗盖住面皮和调米,碗顺着锅边转,筷子顺着碗边转,左搅三圈,右搅三圈,调料豆芽和面皮都搅匀了,另拿一个碗放锅边。用搅面皮的瓷碗一刮,用筷子一拨,搅好的面皮就全到锅边碗里了。老孟的老婆就上场了,一手端了面皮碗,一手拿了一次性筷子找食客。
  来老孟店里吃饭的食客大部分都是回头客和老食客。老孟对每个食客的口味都了如指掌。老熟人来了,一落座,啥话都不说,老孟就知道,老哈数。端上来的面皮,咸淡适合,辣子红淌淌地。有人有些小要求,一坐下就给老孟说。老孟,最近口淡,盐重些,多放些干辣子。老孟应一声,成咧。有一段时间,一些大姑娘小媳妇吃了几回面皮,给老孟提上意见了。她们轻声细气地说,孟叔叔,你调面皮时甭说话,唾沫星都溅碗里了,不太卫生。听到这话,老孟老婆先把老孟白了一眼,老孟脸上挂不住了。干笑着说,我娃说地对呢,你叔这就改,明儿个就改。
  第二天大家再去吃面皮,所有人都觉着气氛怪怪地。老孟除了戴白帽,还戴了个白口罩。熟人来了打招呼,老孟不答腔。隔着口罩在嘴里哼哼唧唧地胡乌拉。别人都清不清楚,又不好意思问。老孟的小广播也播不成了,店里边有一种怪异的安静。有些好事的悄声说,老孟得是得啥传染病咧,旁边一个说,老汉肯定感冒咧,昨天我看着不停给脚后跟抹鼻涕呢。一听这话,吃完没吃完地食客都起了身,把钱一撂,也不说话,人都走咧。
  到了大中午了,切好的面皮还堆得跟小山一样。老孟看着心急,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点了一根烟,咳一口痰,骂了一声娘。干着急,没法子。后来,植物所老黄出来给孙子买面皮,顺口问了一句,老孟,你得啥病咧,戴口罩干啥。老孟说,我没病呀。有人提意见说对着锅说话不文明,我才想了这个办法。老黄一听,哈哈大笑。老孟,你今儿生意不好,都怪你猴戴帽子装人—穷文明,把人都吓跑了。
  老孟一听这话在理。一把就把口罩扯下来,狠狠地踩了两脚。日他娘,我着几个碎婆娘的活咧。戴上这个,跟个牛笼嘴一样,说不成话,抽不成烟,气都换不上来,还把我生意都耽搁咧。
  过几天,那几个大姑娘碎媳妇还来吃面皮。老孟故意对着锅说话,可是人家几个人吃得一个比一个香。也没有人说要去投诉老孟。
  听说老孟两口子靠卖面皮把几个儿都供成了大学生,甚至好几个孙子也是大学生。有人就说,老孟,你年龄这么大了,放城里都领十几年退休金了,你还给他干啥呢。早早摊摊折造了,在家抱娃收鸡蛋。老孟别过脸去,假装郁闷地说,自己挣钱自己花,气长。娃们现在负担也重,咱现在能走能跑,不能给娃添麻烦。到干不动的那天了去球。
  老孟面皮没配豆面糊,却配了绿豆稀饭。油油的面皮,就着清亮的绿豆稀饭也是绝配。老孟的面皮其实有两种,一种是蒸面皮,这是他们自家小麦磨的面加工的。一种是擀面皮,是别人加工好送来的。据说老孟一年卖面皮,把自家几千斤麦子用完,还要向村子人买麦。自己加工面皮有一个好处,一来卫生安全自己能把关,二来面皮的质量或者说工艺比较稳定。这恐怕也是老孟面皮几十年生意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最起码他用的面粉没有什么添加剂,面皮加工过程也是放心的。虽然老孟的面皮像80粉蒸出来的馍一样,有些黑有些黄。但是吃起来人心里却是踏实的和放心的。因为外头很多外表粉白的吃食,都是后天“加工”出来的。
  吃面皮,有些人很讲究。有专吃面筋的。调和啥都放一样,只是不见面皮,调了一碗面筋。还吃得津津有味,美其名曰,这是粗纤维。经常吃人不发胖,还有保健功效。碰到这类食客,老孟调完面皮,点上一根烟,看着这人把面皮吃完。这人起身后,老孟嘿嘿一笑,瓜怂么,面筋就是洗完面水剩下地渣渣一个,胡讲究,可说是啥粗纤维呢。那跟吃树叶叶有啥区别呢,能保健个屁—瞎怕。
  老孟有个老食客,从小谢吃成了老谢。刚参加工作就在老孟店里吃面皮。他吃面皮有个特点,半碗面皮半碗辣子,无辣不欢。别人是把油泼辣子拌在面皮上,除了好看,还能尝到辣味道。小谢是在一碗油辣子里寻面皮儿。小谢吃饭很快,吃完了面皮,用卫生纸把嘴一擦,碗往桌子里面一推。捋一把汗,点一根芙蓉王,冒个烟圈,说一声“爽”。抬屁股走人。后来才知道,这小谢是湖南人,现如今都升了副处长了。有好事的就说,老孟,这小谢一个人一年能把你一半辣子吃了。现在辣子这么贵,你要给他加钱。老孟笑着说,谝起起,咱打开门做生意,卖面的不怕人吃八碗。盐咸醋酸,生意几十年,也有不吃辣子的人么。只要小谢爱吃,下回来还是半碗辣子,挣那么钱,歘呀。
  老孟的面皮在杨陵街道还真是养活几代人呢,也包括很多大学生。吃得次数多了,越吃越觉得香。有时候去了店里,老孟很自豪地说,小伙,刚才你叔地面皮可上飞机咧。老熟人回一趟国,硬要给家里人捎,二十份这会都快到日本咧。
  我从2002年开始吃老孟面皮,一吃就是十四年。后来肠胃不太好,吃得次数少了。西农路这一改造,我有大半年都没去吃过了。老孟知道我的口味,盐醋轻,芥末辣子少,芝麻酱多,放绿豆芽。我一进门,老孟就问我,小伙,还是老哈数!?
  写到这儿把肚子里馋虫又叫醒了,不行,明儿个老孟面皮见。不知道老孟还骑他那个建设100摩托不?
其他文献
一片幽蓝的天如同一块不纯的布  蝙蝠,这夜的灵魂这时出巢  舔尽了光明的源头  这制造黑暗的技师啊  我无论如何不能抗拒这伟大的昭示  蝙蝠,桀骜不驯,拒绝光明  夜的长剑会比白昼更加耀眼  而守待天明的人正在喝酒或谈论爱情  幽暗的长夜最能表述蝙蝠的神力  凭谁问  蝙蝠都是对白昼的最大讽刺和藐视  反省自己黑暗的一生  所有的执著都用来完成你刻意谋划的孤旅  这把黑色的锁终于锁尽了最后一丝光明
期刊
帝舜曰“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夫尧舜之道,昭明百姓,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立天道信仰,钦若昊天,禅让为君,于是天下为公。皋陶之治道,敬慎于典,庶官政事勤勉。治道之凝定,以刑弼教,君子恪尽职守。  周文王既受命,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济济多士,文王初以宁。武王伐殷,天下若未定;周公制礼,华夏共同体。文武之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齐其礼,不易其俗;君臣之道,分封天下
期刊
轻车万里出榆林,紫塞途经松柏森。  栈道明修秦岭朔,陈仓暗度蜀山阴。  兴邦须继武侯志,忧国谁怀子美心。  大梦草堂春睡足,浣花溪上试清砧。  一曲情歌映日斜,西行康定梦京华。  云山永忆归白雪,世事轮回入浮槎。  到胆寒时惊铁锁,于心动处奏胡笳。  由来天地扁舟小,萧瑟秋风满落花。  随风旧梦对朝晖,横渡三江上翠微。  贡嘎峰高难马越,折多山险有鹰飞。  浮生长恨此生老,国事可堪心事违。  夜宿
期刊
让我们凝神那片沙漠吧  伸出双手托住那速飞的夕阳  青春的花在这片坦荡里盛开着  昨日的梦只是一首少年的牧歌  起程了  风啊  吹吧  雨啊  下吧  让我们凝神那片沙漠吧  解下那束红色的纱巾  包起那缕柔柔的目光吧  唱起那首古老的“驼铃”  做一只沙漠中的船  起航了  风啊  吹吧  浪啊  打吧  让我们凝神那片沙漠吧  穿上那件绿色的风衣  放飞那缕绿色的的情思  做那沙漠中的一只雁
期刊
这篇小说是我在一个空间极其逼仄的出租屋里完成的,时令大概是在二零一五年十月份的一个夜里,那些天,我心情很不好,甚至有些抑郁,经常坐在书桌前望着窗外浩瀚的星空而发呆。我几乎怀疑起了人生,怀疑起了生命的存在价值,望着那轮悬于中空的月牙儿,我神情沮丧,一时难以平复自己的疑虑。《簸箕耳》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成的,两年来,我将这篇小说藏在文件夹里的一个相对隐秘的地方,不愿被人发现,我做到了,好长时间里我自己
期刊
喜马拉雅  我心中的神  多少传奇  湮灭在漫天风雪中  多少滄桑  化作不息的冰水  夜夜流过我不眠的枕边  千万年的孤寂  千万年的等候  终于白了头  终于白了头的你  仍然日夜昂头挺立  千年 万年  也有阳光  也有遍野的格桑花  可是月光  亘古不变的月光啊  夜夜荒芜  于群山之巅  于万川之上  你茫然四顾  四顾茫然  没有对手啊  没有对手的英雄  也会寂寞  寂寞的  还有我
期刊
柏相,祖籍陕西扶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现为陕西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著有诗集《早安,首善街》(宁夏人民出版社)。  范墩子是陕西小说界近些年来横空出世的一匹黑马。他之所以在陕西小说界最新一代的作家中最是引人注目,不仅仅是因为他年轻,只有二十五岁;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诸多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总是闪耀着空旷的幽思与粗粝的阔远,有着自己独特的小说向度;而且,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带给了陕西小说界,乃至整个
期刊
虚构出的一场雪,不会空走一遭  人间的留白,只是臆想中的剧情  怀抱着棉麻和烈酒,注定  我是一个有着月光一样惨淡的偷渡者  被北风高挂在枝头的冬天  内涵不只是空旷那么简单  纵情的喉咙喷吐不出火焰  沉寂或消亡成为多项的选择  如果你率先一步  让歌声替代一度活跃的鸟鸣  我就循声而至,抖动霜落一片的肩头  承接你,無处安放的碎梦残片
期刊
《吕氏春秋》将每个季节分为三部分,既是孟、仲、季。以春季为例,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夏秋冬亦是如此。季春的“农科城”杨凌,是一年当中最美的季节。我们正是在这样春风醉人的日子里,组织三十多位文艺工作者采风,沿湋水、至渭水,领略春日里杨凌迷人的迤逦风光。  这次采风活动与以往不同,除了看风景,我们想让大家更多了解杨凌的人文历史,所以邀请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位重量级教授加入采风队伍,他
期刊
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南门,便是五台山。所谓“五台山”,其实是五组台阶组合,每组台阶有二三十级踏步,杨凌人称之为“五台山”。站在“五台山”顶,放眼远望,一条宽畅笔直的大道直通渭河岸,大道两旁是一溜两行的毛白杨,若在夏秋季,郁郁葱葱,蔚为壮观。这条大道以陇海铁路为界,南边称邰城路,北边的为西农路。西农路在杨凌,犹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外滩、西安的解放路。  杨凌的地势呈台阶状,由北向南分为三个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