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4—0089—01
一 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1. 课堂内朗读时间少。虽然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运用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繁花似锦,但朗读练习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是“雁过无痕”,虽然老师要求学生朗讀课文,但往往读不完课文,老师就拍手示意学生停下,马上又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事实上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
2. 学生朗读机会少。在课堂上不论是检查性朗读,还是讲析时所谓的有感情的朗读,老师往往盯住的只是几个尖子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使得大部分学生没有朗读练习的机会。
3. 朗读只讲形式不重实效。虽然课堂内老师要求学生分角色读、分组读,读的次数多达三四次,但只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多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又在老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事实上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中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1. 增加中学生的语文朗读时间,培养其朗读兴趣。教师在课堂内应力求教学环节精简,避免大量无效教学环节的出现或重复,在控制课堂纪律和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内尽可能地让他们展示各自的朗读才能,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以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
2. 力求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要求学生吐字清晰,发音准确,合乎普通话要求;“腔圆”就是读得流利自然,“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朱熹《学规类编》)。《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朗读要用普通话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或给学生创造标准普通话的氛围、环境,让学生过好普通话关,对个别学生发音不准,不正确之处教师要耐心地去纠正,使学生的朗读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和说话一样自然,流畅。
3. 確定朗读基调,培养良好的语感。朗读也是表达情意的主要手段,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朗读基调是由贯穿全文的情感基调决定的,不同作者,不同思想内容,不同文体有不同的情感和感情基调,因此在朗读时其激情、语感各异,这就要求在朗读时该激昂处激昂、该委婉处委婉、该悲伤处悲伤、在声泪俱下处力争做到声泪俱下,尤其要求学生读出抑扬顿挫,恰当运用重读、停顿、语气升降,这样才能显示语文这一语言的生命和感染力,也才能真正地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例如,我在讲《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观看有关录像,然后让学生概括出作者的感情,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作者对当局者的“愤恨”和对刘和珍的悼念及无限悲痛之情,这样把作者的感情基调找了出来,学生朗读时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基调,朗读出愤恨之音和悲壮的铿锵之声。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是录音的形式,让学生先试听,而后让其模仿朗读,或是让学生观看有关的辩论赛或演讲赛,以培养其良好的朗读语感。
4. 教师采用多种形式逐渐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或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反复的训练,才能做到熟能生巧。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途径,长期坚持,逐渐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范读。范读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有经验的老师常常把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年轻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录音等手段作为示范,让学生模仿跟读,学着朗读。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老师范读读得好,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加以品味、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能力会逐渐的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在教范仲淹的《渔家傲》一课时,我先放开喉咙,声情并茂地进行范读,并边读边做动作,全班同学都被我的神情和“表演”所吸引,甚至有些同学也开始手舞足蹈地模仿起动作来,为此学生感觉这篇课文特别有趣,从而产生了很强的朗读欲望和表演欲望,既激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也使学生学到了一些朗读的技巧。
(2)配乐朗读。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他们强烈的共鸣,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在朗读课文时,播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3)分角色朗读。为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使全体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而定,两人一组,或是多人一组,其原则是每个小组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角色。例如《荷塘月色》等许多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式。角色朗读不仅增添了课堂教学的情趣,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体验。编辑:刘於诚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4—0089—01
一 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1. 课堂内朗读时间少。虽然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运用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繁花似锦,但朗读练习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是“雁过无痕”,虽然老师要求学生朗讀课文,但往往读不完课文,老师就拍手示意学生停下,马上又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事实上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
2. 学生朗读机会少。在课堂上不论是检查性朗读,还是讲析时所谓的有感情的朗读,老师往往盯住的只是几个尖子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使得大部分学生没有朗读练习的机会。
3. 朗读只讲形式不重实效。虽然课堂内老师要求学生分角色读、分组读,读的次数多达三四次,但只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多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又在老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事实上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中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1. 增加中学生的语文朗读时间,培养其朗读兴趣。教师在课堂内应力求教学环节精简,避免大量无效教学环节的出现或重复,在控制课堂纪律和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内尽可能地让他们展示各自的朗读才能,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以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
2. 力求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要求学生吐字清晰,发音准确,合乎普通话要求;“腔圆”就是读得流利自然,“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朱熹《学规类编》)。《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朗读要用普通话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或给学生创造标准普通话的氛围、环境,让学生过好普通话关,对个别学生发音不准,不正确之处教师要耐心地去纠正,使学生的朗读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和说话一样自然,流畅。
3. 確定朗读基调,培养良好的语感。朗读也是表达情意的主要手段,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朗读基调是由贯穿全文的情感基调决定的,不同作者,不同思想内容,不同文体有不同的情感和感情基调,因此在朗读时其激情、语感各异,这就要求在朗读时该激昂处激昂、该委婉处委婉、该悲伤处悲伤、在声泪俱下处力争做到声泪俱下,尤其要求学生读出抑扬顿挫,恰当运用重读、停顿、语气升降,这样才能显示语文这一语言的生命和感染力,也才能真正地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例如,我在讲《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观看有关录像,然后让学生概括出作者的感情,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作者对当局者的“愤恨”和对刘和珍的悼念及无限悲痛之情,这样把作者的感情基调找了出来,学生朗读时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基调,朗读出愤恨之音和悲壮的铿锵之声。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是录音的形式,让学生先试听,而后让其模仿朗读,或是让学生观看有关的辩论赛或演讲赛,以培养其良好的朗读语感。
4. 教师采用多种形式逐渐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或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反复的训练,才能做到熟能生巧。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途径,长期坚持,逐渐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范读。范读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有经验的老师常常把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年轻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录音等手段作为示范,让学生模仿跟读,学着朗读。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老师范读读得好,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加以品味、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能力会逐渐的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在教范仲淹的《渔家傲》一课时,我先放开喉咙,声情并茂地进行范读,并边读边做动作,全班同学都被我的神情和“表演”所吸引,甚至有些同学也开始手舞足蹈地模仿起动作来,为此学生感觉这篇课文特别有趣,从而产生了很强的朗读欲望和表演欲望,既激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也使学生学到了一些朗读的技巧。
(2)配乐朗读。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他们强烈的共鸣,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在朗读课文时,播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3)分角色朗读。为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使全体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而定,两人一组,或是多人一组,其原则是每个小组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角色。例如《荷塘月色》等许多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式。角色朗读不仅增添了课堂教学的情趣,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体验。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