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实例出发,结合教学活动的本质和信息时代教育资源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回应“教什么——信息时代的教学追问”。探讨了信息时代教学目的性的重组问题,阐述了以“传导信息采集方法,解读知识迁移原理,优化情感构建体系”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内容更新原则,以期信息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让教研活动尽快回归到教育的本源。
关键词 信息时代 信息采集 知识迁移 情感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1998年底,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访问,他们听了一位优秀教师的课。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内容清晰,方法灵活,过程活跃,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公认的好课。可美国专家却提出了这样的质疑: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是啊,这个问题问到了教育的根本问题——教学到底教什么?事实上。我们教的往往是教师认为应该让学生掌握的,学生原本并不清楚或认识比较模糊的,可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猜测。“学生到底需要我们教什么”,“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学习进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对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学习活动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等重要问题。却常常被教育者所忽略。
现代教育具有浓郁的功利色彩,正如诗人艾略特所说的:“个人要求更多的教育,不是为了智慧,而是为了维持下去,国家要求更多的教育,是为了要胜过其他国家,一个阶层要求更多的教育,是为了要胜过其他阶层,或者至少不被其他阶层所胜过……要不是教育意味着更多的金钱,或更大的支配人的权力或更高的社会地位,或至少一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那么费心获得教育的人便会寥寥无几了”。
社会转型对教育改革的呼唤,追问着教学应以怎样的姿态来回应人类社会转向信息时代这场历史变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现行的课程结构、课程体制,还是课程内容、课程评价,都需要加以变革,这种变革在现代浪潮的冲击下显得迫在眉睫,旧的教学体系在信息科技的追问下已无处可逃。要想解决好以上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教学活动的本质。
二、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教学现象的阶段性、区域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着人们对教学认识的评判标准的多元性,我们不能因为存在对教学的认识多元性,而轻易否定教学是什么的追问对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意义,恰恰相反,教学是什么的追问正是教学理论研究得以不断深化、提升的重要动力,也是赋予教学感性实践以理性认证的基本前提。
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年~1946年)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1883~1969)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一个灵魂推动另一个灵魂”,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是人类活动中最富于诗意的活动。
纵观国内外教育名家的论述,结合自身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笔者以为。教学活动通常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属性:
1.传承性
教学是传承知识与积聚智慧的过程,是人生价值引导与知识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整体,更是促使人类不断向理想境界进发的助力器。人受教育的过程是接受间接经验,掌握发展工具的过程,是学习、理解、选择、接受人类文明成果,使自己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进而向职业人转化的过程,也是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突破、有所前进的过程。
2.互动性
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学双方的活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更是一种交往实践行为。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沟通与交流,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以教育资源为中介的彼此交互影响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相互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和学,只有在教师合理组织下学生实现了有效学习的活动,才是教学。
3.指向性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流形式,它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指向性很强的智能体验,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主动的发展,并最终趋于或成为符合某些要求,具有某种特质的人。
4.实践性
由于“默会现象”的广泛存在和其在通常情况下的不可言传性,加之情境学习的普遍性,学生的学习并不只是知识的“获得”,还是一种对实践的积极“参与”。教师的组织活动不仅是讲解、讲述、指导、辅导,也包括展示、演示,还包括组织各种参观、操作活动以及释疑问难、激励评价等。
三、信息时代教育资源的特点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和教育资源密不可分的,要想真正研究好信息时代的教学问题,显然少不了对信息时代教育资源的了解。所谓信息时代的教育资源实质是指经过智能选取、组合、有序化的适合学习者身心发展的有用信息集合体。现就信息时代教育资源特点,从内容、形式、效用等方面加以阐述。
1.内容丰富
在网络信息中,除文本信息外,还包括大量的非文本信息,如图形、图像、声音信息等,这些信息常呈现出超地理、跨语种、多类别、非线性的特点。随着现代微电子技术不断发展,大容量、高密度、宽频率等硬、软配置为教育资源的信息化与海量化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加上互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美,搜索功能日趋强大,页内搜索、网间搜索、分类搜索、模糊搜索等技术早已进入相对成熟的实用阶段,因此,内容丰富看似“形散”的教育资源,却又可以在搜索引擎的作用下轻而易举地做到“神不散”。
2.形式多样
信息时代的教育资源的呈现方式已从静态的文本格式逐步发展到了包括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动态链接模式。信息时代的教学已经超越了一张脸、一块板、一支笔的传统模式。它借助悦耳的声音触动你的听觉神经,通过直观的图片愉悦你的视觉神经,透过流畅的细节变化让你体验动态的美感……这些不同的方式、多样的方法和灵活的手段,能从不同的侧面,激活学生的认知潜能,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成长效率。
3.效用明显
网络信息的效用远远超过其它任何一种信息,信息传播速度及影响范围使得信息的效用性增强。同时,网络信息表现手法多,增长速度快。更新频率高也是其它媒体信息所不能企及的。正是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时效性、强转移性、强选择性,使得它是一种成本低,产出高的可再生资源,具有很高的增值性。
四、信息时代教什么
研究表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是要取消学校,而是要重新构建与以往不一样的学校,是在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下的教育追求。在信息时代,学校仍是学习化社会的支撑点,但它不再像传统学校那样,指望把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给学生,而是期待学生能在信息化社会中
关键词 信息时代 信息采集 知识迁移 情感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1998年底,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访问,他们听了一位优秀教师的课。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内容清晰,方法灵活,过程活跃,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公认的好课。可美国专家却提出了这样的质疑: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是啊,这个问题问到了教育的根本问题——教学到底教什么?事实上。我们教的往往是教师认为应该让学生掌握的,学生原本并不清楚或认识比较模糊的,可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猜测。“学生到底需要我们教什么”,“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学习进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对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学习活动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等重要问题。却常常被教育者所忽略。
现代教育具有浓郁的功利色彩,正如诗人艾略特所说的:“个人要求更多的教育,不是为了智慧,而是为了维持下去,国家要求更多的教育,是为了要胜过其他国家,一个阶层要求更多的教育,是为了要胜过其他阶层,或者至少不被其他阶层所胜过……要不是教育意味着更多的金钱,或更大的支配人的权力或更高的社会地位,或至少一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那么费心获得教育的人便会寥寥无几了”。
社会转型对教育改革的呼唤,追问着教学应以怎样的姿态来回应人类社会转向信息时代这场历史变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现行的课程结构、课程体制,还是课程内容、课程评价,都需要加以变革,这种变革在现代浪潮的冲击下显得迫在眉睫,旧的教学体系在信息科技的追问下已无处可逃。要想解决好以上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教学活动的本质。
二、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教学现象的阶段性、区域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着人们对教学认识的评判标准的多元性,我们不能因为存在对教学的认识多元性,而轻易否定教学是什么的追问对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意义,恰恰相反,教学是什么的追问正是教学理论研究得以不断深化、提升的重要动力,也是赋予教学感性实践以理性认证的基本前提。
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年~1946年)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1883~1969)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一个灵魂推动另一个灵魂”,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是人类活动中最富于诗意的活动。
纵观国内外教育名家的论述,结合自身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笔者以为。教学活动通常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属性:
1.传承性
教学是传承知识与积聚智慧的过程,是人生价值引导与知识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整体,更是促使人类不断向理想境界进发的助力器。人受教育的过程是接受间接经验,掌握发展工具的过程,是学习、理解、选择、接受人类文明成果,使自己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进而向职业人转化的过程,也是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突破、有所前进的过程。
2.互动性
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学双方的活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更是一种交往实践行为。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沟通与交流,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以教育资源为中介的彼此交互影响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相互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和学,只有在教师合理组织下学生实现了有效学习的活动,才是教学。
3.指向性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流形式,它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指向性很强的智能体验,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主动的发展,并最终趋于或成为符合某些要求,具有某种特质的人。
4.实践性
由于“默会现象”的广泛存在和其在通常情况下的不可言传性,加之情境学习的普遍性,学生的学习并不只是知识的“获得”,还是一种对实践的积极“参与”。教师的组织活动不仅是讲解、讲述、指导、辅导,也包括展示、演示,还包括组织各种参观、操作活动以及释疑问难、激励评价等。
三、信息时代教育资源的特点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和教育资源密不可分的,要想真正研究好信息时代的教学问题,显然少不了对信息时代教育资源的了解。所谓信息时代的教育资源实质是指经过智能选取、组合、有序化的适合学习者身心发展的有用信息集合体。现就信息时代教育资源特点,从内容、形式、效用等方面加以阐述。
1.内容丰富
在网络信息中,除文本信息外,还包括大量的非文本信息,如图形、图像、声音信息等,这些信息常呈现出超地理、跨语种、多类别、非线性的特点。随着现代微电子技术不断发展,大容量、高密度、宽频率等硬、软配置为教育资源的信息化与海量化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加上互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美,搜索功能日趋强大,页内搜索、网间搜索、分类搜索、模糊搜索等技术早已进入相对成熟的实用阶段,因此,内容丰富看似“形散”的教育资源,却又可以在搜索引擎的作用下轻而易举地做到“神不散”。
2.形式多样
信息时代的教育资源的呈现方式已从静态的文本格式逐步发展到了包括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动态链接模式。信息时代的教学已经超越了一张脸、一块板、一支笔的传统模式。它借助悦耳的声音触动你的听觉神经,通过直观的图片愉悦你的视觉神经,透过流畅的细节变化让你体验动态的美感……这些不同的方式、多样的方法和灵活的手段,能从不同的侧面,激活学生的认知潜能,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成长效率。
3.效用明显
网络信息的效用远远超过其它任何一种信息,信息传播速度及影响范围使得信息的效用性增强。同时,网络信息表现手法多,增长速度快。更新频率高也是其它媒体信息所不能企及的。正是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时效性、强转移性、强选择性,使得它是一种成本低,产出高的可再生资源,具有很高的增值性。
四、信息时代教什么
研究表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是要取消学校,而是要重新构建与以往不一样的学校,是在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下的教育追求。在信息时代,学校仍是学习化社会的支撑点,但它不再像传统学校那样,指望把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给学生,而是期待学生能在信息化社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