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的战场

来源 :爱你·心灵读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wlg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6年2月,著名的凡尔登战役爆发,法国军队伤亡超过50万,史称“凡尔登绞肉机”。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爆发,英国军队伤亡超过40万(法国又赔进去20万士兵),史称“索姆河地狱”。
  经历两年多的战争,英国和法国国内的男性青壮年几乎都被征召入伍,奔赴前线。后方劳动力奇缺,工厂里的大量岗位的工作已经是由妇女来承担了。在这惨烈大战还看不到结束迹象的时候,人成了决定胜负的一大砝码。所以,英国和法国自然想到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
  1916年5月,天津大经路(今中山路北侧的二马路仁寿里口)突然出现了一家叫惠民的公司。这家公司没有其他的业务,就是专门负责招聘劳工,然后向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泥潭的英国和法国输送劳力。
  江苏丹阳的农民朱桂生(他是最后一个辞世的华工,活到105岁)曾回忆当初看到的招聘广告:“带着至少5年的合同去法兰西吧!你的年收入将达到2000法郎,回来时你将成为大富翁!”告示一贴,报名者无数。
  1916年8月,第一批华工,大约1000名,搭乘轮船抵达法国马赛港。在先后抵达欧洲的14万华工中,英国人要走了10萬,法国人要走了4万,法国后来还转借给了美国人1万名华工,为美国欧洲远征军服务。
  按照最初的约定,中国派出的华工是不参加战斗的,可在战火连天的欧洲战场,华工怎么可能置身事外?前面提到的朱桂生,编号“27746”,一开始被送到法国拉罗谢尔附近的面粉厂工作,后来人手吃紧,就被安排向前线运送粮食弹药。
  在法国的朱桂生还算是幸运的。英国招收到华工后,直接把他们都投放到了前线:挖掘战壕,修筑工事,掘埋尸体,清扫地雷,修路架桥……英国人用华工替代了自己国家的码头工人和运输工人,让他们承担了最艰苦、最繁重甚至是最危险的工作。
  可能你现在很难想象,一群从农业国家走出来的人进入到现代文明国家中,并且直接遭遇最惨烈的战争,会是怎样一幅景象。
  有一批华工刚刚抵达英国阵地,恰逢德国的轰炸机前来轰炸。第一次看到飞机的华工纷纷走出工事好奇地抬头看天,然后被扫射和轰炸得血肉横飞。
  华工最初都是承担最底层的体力工作,但很快就成为各个工厂中的“第一流工人”。在那个时候,在法国后方的港口、车站、仓库等,只要看到有起重机,在里面操作的基本都是华工。
  法国军队总司令福煦曾在给法国总理的信中写道:“(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在炮弹的狂射之下他们能保持很好的姿态,毫不退缩。”
  (摘自《历史的温度》中信出版集团 图/刘哲)
其他文献
陈平投奔汉王刘邦的时候,曾发生过一宗险事。  那是春夏之交的时节。一天中午,楚王项羽的军营里走出一个人。这个人身穿将军服,佩带一把宝剑,警戒地四下看着,顺着田间小路急匆匆地向黄河岸边赶去。这个人就是陈平,他想偷渡黄河去投奔汉王刘邦。  陈平赶到河边,轻声叫来一艘渡船。船上有四五个人,都是粗莽大汉,脸上露出凶相。当时陈平已察觉到上这条船有些不妙,但又没有别的去路,他担心误了时间楚兵会追过来,只好上了
期刊
巴尔博是墨索里尼手下的四大亲信之一,组建了意大利皇家空军,并将其打造成一支拥有一千多架战机的精锐之师。巴尔博不仅业务能力强,而且年轻英俊、风流倜傥。巴尔博的外表为他加分不少,他是墨索里尼指定的接班人和最要好的朋友。  但谁也没有想到,不靠谱的意大利军队竟然将最让意大利人期待的巴尔博元帅干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意大利站在德国一边,对盟国宣战。  墨索里尼决定参战有
期刊
小青每天下夜班都要经过一条漆黑、狭窄的小巷。以前倒也没什么,可最近小城里流传着一件可怕的事,说是每到半夜,有恶婴的灵魂躲在漆黑的角落里啼哭,寻找夜行者附体。每次想到这个,小青就后背发凉。闺蜜阿芳看小青每天紧张兮兮的樣子,就给她出主意,说是笑声能驱赶恐惧,让她一进那条小巷,就拿手机看幽默段子并哈哈大笑。小青如法炮制,果然,这笑声确实能给她壮胆。  可几天后,小青在那条小巷里隐约听到了婴儿的啼哭声,阿
期刊
圣埃克苏佩里写了本《小王子》,娶了个小女子。小女子叫龚苏萝,不但年龄小,个头也娇小,是个小美人。书中的小王子发誓要珍惜自己生命中的玫瑰,那朵玫瑰的原型就是龚苏萝。  龚苏萝出生于薩尔瓦多一户富有的咖啡农场主之家,在嫁给圣埃克苏佩里之前结过两次婚,第一任丈夫里卡多是名墨西哥军官,第二任丈夫戈麦斯是名危地马拉外交官。1930年,龚苏萝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料理戈麦斯的后事,与圣埃克苏佩里不期而遇,坐上他开的
期刊
世人都知道明代有一位“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然而,历史上并非只有这一位唐伯虎,宋代就另有两位唐伯虎,他们一位在四川眉山,另一位在广西桂林。  四川眉山的唐伯虎,本名瞻,字望之。他博学多才,尤其对《易经》和《春秋》颇有研究。唐瞻的父亲是北宋的经学大师唐淹。后来,唐瞻改名为唐伯虎,字长孺。他的弟弟名叫唐庚,在当时是位很有名的诗人。  宋元佑三年,唐淹远游泸南,唐伯虎和唐庚
期刊
高俅和鲁智深,一个是人人唾弃的奸臣,一个是除暴安良的好汉,可是他们的命运异常相似。他们都改过名,都被人当成皮球踢来踢去,最相似的一点是,他们的人生最终柳暗花明。  先说高俅。他原本不叫高俅,叫高二,是京城附近的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喜好舞枪弄棒,最拿手的是踢球,在京城踢出了一点儿名气,所以人送外号“高毬”。那他做什么工作呢?帮闲,就是专门陪着大贵族、大官僚等消遣玩乐,从中赚点儿好处。可是,高俅不走运
期刊
我们来到印度的达尔湖畔时,正是十分热闹的午前时刻。码头旁聚满了张着棚子的小船,船夫等着把我们这些观光客送到湖中心停泊着的大船上去。大船是一排排停在水上的旅馆,叫“船屋”。 带我们来的中国导游告诉我们,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放在船屋上,不用怕丢掉,因为喀什米尔的伊斯兰教徒对自己的节操很自豪,不会有任何偷窃的行为。  船夫说要带我们去看水上市场。第二天,我们好早就起来了。船在开阔的湖面上前行,山峦看上去都在
期刊
南宋淳熙年间,吴兴有一个叫作张仲远的文人,名气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就如现在的一些小导演。  张仲远的妻子也读过书,知书达礼,不过她生性多疑,是出了名的“醋坛子”,对张仲远约束极严。  文艺圈的朋友登门拜访,按宋朝的礼仪,一般要先递上名帖——相当于现在的名片。妻子总是抢先接过名帖,然后再三盘问张仲远:“这是什么人?是不是要请你喝花酒?”张仲远只好拼命解释:“都是诗友,只交流写诗。”  张仲远要出门,
期刊
老李年年绩效考核都是乙等。他一直努力工作想挣个甲等的荣誉,这样就能多加一点儿薪水。但甲等名额有限,竞争者多,总轮不到他。老李没有发过什么牢骚,倒是有些同事为他鸣不平。  且说这年又到了发绩效通知单的时候,老李接过封套,拆开一看,面色肃然,沉默不语。恰巧这时李太太来找丈夫,她从老李手中接过那张印刷精致的纸片,看在眼里,苦在心头,做不得声,扑簌簌流下眼泪。又是乙等!这是第几个乙等了!  这恼了另外一个
期刊
我一直不知道,是因为外婆有颗玲珑心才手巧,还是手巧心玲珑?  儿时的我喜欢静静地坐在一旁看外婆干活,也就是拾掇废物——错了错了,我这样说外婆肯定会生气的,因为在她眼里,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废物,只有待用的宝贝。  向人讨来书店里打包、捆书用的塑料编织袋,先染色,红的绿的,当然还有本色的白。晾干后,忙里偷闲,外婆就编出好几个篮子,大的小的,方的圆的,绿的草红的花。外婆似乎不喜欢独自占有,编多了就送给亲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