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自主方能自信唯创新彰显实力

来源 :科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89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来了,创新的春天也来了!
  “天神”交会举世瞩目,“神威”超算雄居榜首,“天眼”开启搜寻宇宙,中国专利申请量首次在单一年度突破百万件,总量冠绝全球……不久前的一则消息同样令人振奋:太钢造出圆珠笔笔尖钢。
  十年磨剑、五年“磨”出笔芯核心技术,太钢集团终于看到了添加剂分布均匀的笔尖钢,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钢材出炉,骄傲地写上了“中国制造”的标志。
  但是,直至“太钢造出圆珠笔笔尖钢”这一消息传出,人们才恍然大悟。“我们可以造出高铁、大飞机,怎么就造不出一个小小的笔尖钢呢?”同样的发问来自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2016年年初,李克强总理发出“圆珠笔头之间”,引起业内强烈反响。在5轮近百次的试验中,太钢先后在材料的易切削性、性能稳定性、耐锈蚀性等7大类难题上取得突破,掌握了贵重金属合金均匀化、夹杂物无害化处理等多项关键技术,终于啃下了自主生产笔尖钢这块硬骨头,且在未来两年将替代进口。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圆珠笔生产国,光鲜的数字背后却是核心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沉思。我国圆珠笔头生产技术及材料之所以一直靠进口,固然有多方面的客观和主观原因,但自主创新意识不强、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或许是个关键因素,找不到突破口、研发不出自己的核心技术,就只会止步不前。
  创新,是驱动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挺进新时代的一张通行证。当今社会,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在独立的研发能力上,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也越来越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上。只有拥有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才不会受制于人。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只有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自主权。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嫦娥一、二号”发射成功,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雄居世界第一……这一项项攻坚成果,都是我国坚持自主创新发展路线的成功实践,道出了“事在人为”的真理,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拿出足够的耐心、做出足够的努力,完全可能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奠定我们自己的技术优势。
  开发当自主,创新图自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自主创新的征程中,没有坦途,没有捷径,只有勇于开拓创新,不畏困难、不惧艰险,才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其他文献
设计  创作绘出适合各类绣品的彩色画稿。如日用品上的花形,有一枝花、散花、团花等。题材有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也有新的几何图案。艺术欣赏品则有花鸟、山水、人物等,有的是绘画稿,有的是摄影作品。设计时要考虑刺绣工艺的特点,尽量概括简练,以适合刺绣工艺用针线表现画面、图形的特点。勾稿  在设计定下的绣稿上覆一张半透明纸,用铅笔或墨笔描下绣稿的单线轮廓,即勾出画稿的线稿。上繃勾绷  将勾稿钉在底料反面,
期刊
千百年来,泥塑被当作一种艺术语言传播于世界各地,诉说着古老國度的历史文明。泥塑艺术是中华民间艺术的一种,民间艺人用天然的材料,制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艺品,博得民众的喜爱。泥塑艺术的每件作品均是手工制作,皆为孤品,独一无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欣赏角度也极为丰富和多样化,更能贴近人们的生活。  平遥泥人雕塑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代表,被大众所熟悉,2014年被列入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期刊
泥塑的产生至今已有千余年,它作为中华文明的民间文化载体,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伴随着民间文化的不断发展传承,中国的泥塑从陶器皿、陶佛像,到儿童的玩具,从没有间断过。在千年的演变流传中,几乎全国各地都有泥塑的生产。人们以泥土为泥塑的原料,通过手工捏制的方式,结合中国书画技艺中勾勒、描绘、染色等手法,极具乡土情怀。  在古老的自然环境下滋养的平遥泥人雕塑艺术,虽不如北方的“泥人张”和南方的“
期刊
民间泥塑,这种早先的立体视觉艺术,携带着与生俱来的原始魅力,历经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在人们的意识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泥塑讲究的是独创,要是一味地去模仿别人,塑造的永远都只是赝品。  平遥泥人雕塑艺术是人、土地和自然的故事,是每个人心灵的故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长河之中,它以其简单原始的材料——泥土,塑造出诸多的艺术形象,记载了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為我们呈现出一个绚丽的艺术空间。
期刊
泥塑是一种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技艺独特,像一颗明珠,在民间艺术宝库中闪闪发光。泥塑的发展历史,是悠长而曲折的。它在历史的沉浮中经得住考验,在与日俱增的民间艺术中增加创新元素,它的发展让民间艺术有了不竭的生命力。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000~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000~7000年
期刊
当“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被岁月的潮水卷走,现代化的进程让传统刺绣逐渐难觅踪迹。面对现实的困境很多人放弃了刺绣,这门手艺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赵桂琴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着这门手艺,并致力于对刺绣的创新与传承。在飞针走线的跳越中,把民间刺绣实现由简单到复杂,由古代到现代,由传统到时尚的演变。可与工笔绘画相媲美的绣法——挑绣,是赵桂琴的独创技艺。人物的一根头发、一个眼神,自然界的一片树叶、一缕水波,赵桂
期刊
泥巴,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东西,在艺术家的手中,经过精雕细琢,就变成了被赋予强大生命力的艺术品。一抹泥巴,足以展现每个泥塑手工艺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对泥巴的塑造,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传承。他从泥土中走来,无门无派,自学成才,凭借一双天生的巧手和对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用一把泥土和多年的心血,塑造出了一尊尊惟妙惟肖令人赞叹不已的泥塑作品,他就是平遥泥人雕塑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张荣。  遇见张荣,彼时
期刊
说起人脸识别,想必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作为生物识别领域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日常生活的很多场景当中。比方说,不少标榜科技范儿的公司,都已经实现了刷脸打卡。然而,在更加广泛的生活服务领域,人脸识别的应用却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譬如,旅客在登机时还需要通过人工检票,警察还需要通过模糊的监控画面来辨认犯罪分子,老师在课堂上还需要人工点名来记录考勤,等等。不过以上
期刊
源远流长的中医正骨疗法是汉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它以“不开刀、不吃药、康复快、花钱少”的特色,治疗骨折、关节脱臼等骨伤疾病,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民国以前,民间称中医骨伤科医生为“法师”“水师”。常有车子载过来痛苦呻吟的骨伤病人,别人一碰就惨叫,可骨伤专家不用麻药,不用开刀,不用X线照片,采用手拉、推、按、提、压等手法复位后,伤员神奇般安静,不觉剧痛,一旦复位成
期刊
大夫医人,师者医心。医生和教师可谓这世上最富神圣使命的两种职业,可敬可亲。然而,在山西平遥,有这么一个人,亦医亦师,温和儒雅,为四方患者医病救疾,为后生学徒答疑解惑,为老弱妇孺、贫难群体爱心义诊、慷慨解囊。他就是一贯浅笑敷面、饱受赞誉称道的正骨名医,“平遥米氏正骨疗法”市级传承人米晋明大夫。本期传承专题制作、非遗项目采访,记者一行走进了平遥晋芸正骨医院,于人头攒动、几近爆满的人群中,实地目睹了米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