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这种细细咀嚼、辨别滋味的过程,就是训练诵读、培养语感的过程。
诵读,即出声朗读。《语文课程标准》在测评建议里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文章朗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朗读,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看来,应按照《标准》的“建议”,尽快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课堂诵读测评标准。用这个标准来指导学生的诵读,让诵读真正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试金石。
但当前,诵读测评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1.单调。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诵读测评,尽管注意了积极性导向,但相对于学生来讲仍然是一种单调刺激。例如,“好”“读得不差”“真有感情”等积极性测评语,在同一学生身上及不同学生身上频繁使用,刺激过多,会使学生习以为常,从而使激励作用“贬值”。
2.模糊。“好”“不错”等测评语本身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学生难以具体了解“好在哪里”。这就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不清楚自己思维优势的可延传性,缺乏针对性,难以有效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3.频繁。有一些教师喜欢就学生的某一闪光点加以频繁表扬,这样的表扬往往会造成“表扬廉价”,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4.夸大。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的诵读水平常常予以夸大,表扬过度。如,“你的诵读比倪萍还棒”,“你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了不起的播音员”,等等。这种表扬不利于学生对好的强化,反而会容易产生退缩、排斥心理,甚至认为教师也说谎。
教师测评语言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诵读情况的认识。那么,怎样正确地进行朗诵测评呢?
1.准确性测评。对学生的测评语言要准确而得体,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要有针对性地作出测评,使这些测评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从而收到理想的测评效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信息,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让学生一步步做到诵读的基本要求:快慢适度,富有节奏,态度大方,语言流畅。这样的测评语,才是准确得体的测评语,才能使学生的诵读一次比一次好。
2.个性化测评。其实,测评不应拘于一种形式,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应全身心地投入,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测评。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朗诵的优点,让学生得到新的肯定,使鼓励的效果更好。
3.赏识性测评。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教师和同学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赏的眼神、默许的点头等,都能使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的快乐,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树立自信。
4.机智性测评。学生的语感、诵读节奏感都需要培养,学生在诵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等,都是难免的。可有时学生的诵读错误百出,或是对诵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教师如果也是一味地夸“棒”“好”,就是不负责任;若是见学生的表现与要求相差甚远,教师干脆用“谁再来”的方法另请高明,频繁地换学生,直至找到高手,才啧啧称赞,这也是不可取的。好的教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测评学生,做到引而不发。和谐幽默,一语道破,这样的测评语,使教学信息的传导风趣而高雅。
5.生动性测评。对于诵读,大多测评主体习惯抽象测评,诸如,“读得不熟练”、“读得没有感情”等。评语缺少变化,针对性差,堂堂语文课都采用,对被测评者与测评者都无益处。只有生动的测评,才能真正发挥测评的作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6.多元化测评。诵读测评有很大的局限性,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每一个体被测评的机会有限。因此,要提倡测评主体的多元化,测评主体除了教师、同学外,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家长等,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诵读,即出声朗读。《语文课程标准》在测评建议里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文章朗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朗读,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看来,应按照《标准》的“建议”,尽快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课堂诵读测评标准。用这个标准来指导学生的诵读,让诵读真正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试金石。
但当前,诵读测评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1.单调。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诵读测评,尽管注意了积极性导向,但相对于学生来讲仍然是一种单调刺激。例如,“好”“读得不差”“真有感情”等积极性测评语,在同一学生身上及不同学生身上频繁使用,刺激过多,会使学生习以为常,从而使激励作用“贬值”。
2.模糊。“好”“不错”等测评语本身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学生难以具体了解“好在哪里”。这就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不清楚自己思维优势的可延传性,缺乏针对性,难以有效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3.频繁。有一些教师喜欢就学生的某一闪光点加以频繁表扬,这样的表扬往往会造成“表扬廉价”,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4.夸大。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的诵读水平常常予以夸大,表扬过度。如,“你的诵读比倪萍还棒”,“你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了不起的播音员”,等等。这种表扬不利于学生对好的强化,反而会容易产生退缩、排斥心理,甚至认为教师也说谎。
教师测评语言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诵读情况的认识。那么,怎样正确地进行朗诵测评呢?
1.准确性测评。对学生的测评语言要准确而得体,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要有针对性地作出测评,使这些测评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从而收到理想的测评效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信息,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让学生一步步做到诵读的基本要求:快慢适度,富有节奏,态度大方,语言流畅。这样的测评语,才是准确得体的测评语,才能使学生的诵读一次比一次好。
2.个性化测评。其实,测评不应拘于一种形式,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应全身心地投入,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测评。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朗诵的优点,让学生得到新的肯定,使鼓励的效果更好。
3.赏识性测评。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教师和同学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赏的眼神、默许的点头等,都能使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的快乐,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树立自信。
4.机智性测评。学生的语感、诵读节奏感都需要培养,学生在诵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等,都是难免的。可有时学生的诵读错误百出,或是对诵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教师如果也是一味地夸“棒”“好”,就是不负责任;若是见学生的表现与要求相差甚远,教师干脆用“谁再来”的方法另请高明,频繁地换学生,直至找到高手,才啧啧称赞,这也是不可取的。好的教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测评学生,做到引而不发。和谐幽默,一语道破,这样的测评语,使教学信息的传导风趣而高雅。
5.生动性测评。对于诵读,大多测评主体习惯抽象测评,诸如,“读得不熟练”、“读得没有感情”等。评语缺少变化,针对性差,堂堂语文课都采用,对被测评者与测评者都无益处。只有生动的测评,才能真正发挥测评的作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6.多元化测评。诵读测评有很大的局限性,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每一个体被测评的机会有限。因此,要提倡测评主体的多元化,测评主体除了教师、同学外,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家长等,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