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心而论,今天人们对经济强国、政治强国、军事强国的理解,恐怕要比对文化强国的认识更加深刻。在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的背景下,文化强国的建设,不可避免地需要提上议事日程。
如今,世界上已有不少被称为文化强国的国家,观察它们的发展足迹,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别样的启发。
释放大众文化
与流行文化的特殊能量
文化强国的文化有什么特征?如果作粗略的观察,会得出一个略显尴尬的结论:许多文化大国的代表性文化都很“俗”。
比如,日本算得上是文化产品大国,它的漫画、游戏打遍天下,影响了全球许多青少年。可是,漫画和游戏,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恐怕都难算是高雅文化。近年来,韩国也被认为是亚洲的文化产品强国,“韩流”的主要代表是韩剧等,也属于喜闻乐见但“格调”不算太高的流行文化。美国的标志性文化产品就更典型了,就连美国的一些文化人士都觉得遗憾:好莱坞每年拍了不少意蕴深刻、洞察现实的电影,可为什么全世界一说到美国就想到天翻地覆的动作片?
调侃归调侃,但对这样的现象,还是有必要从规律上加以认识和研究:文化强国在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往往是其通俗文化,其相关文化优势,通常是文化市场自然发展的结果。通俗文化主要满足人们的娱乐和情感需求——可能是人类最普遍的文化需求,因而具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市场反过来又给通俗文化提供了成长的内在动力。因此,今天人们所说的文化强国,在一定意义上,往往是指文化产业强国。
因此,要建立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要推动文化“走出去”,对于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绝不能简单采取轻视态度,因为它所反映的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娱乐需求,往往更容易实现跨越和相通。
高雅与通俗在历史的发展中是可以转化的。古代中国的士人见到街边的百姓围成一圈插科打诨,会觉得这难登大雅之堂,可相声艺术发展到今天,也成了专业艺术家在厅堂上的表演。那么,今天的广场舞音乐和舞步,未来会不会成为国家的文化遗产呢?
既尊重多元文化,
也强化核心价值观
文化的多元性是现代文化强国的共同特征。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面临着与生俱来的多元文化挑战。两百多年来,随着移民的成分越来越复杂,文化也越来越多元,但美国仍保持着文化稳定性,并且创造出了相当强的文化发散力,成为西方文化强国的代表。
综观世界各国的情况,文化多元化是大势所趋,是由工业化和全球化等历史力量推动的。更重要的是,要在多元和自由的文化环境中形成一条反映国家特色和价值的文化主线。从形式上看,美国的文化非常多元,但其主流文化非常鲜明和强大;法国、德国、日本、韩国、西班牙、荷兰等文化强国,也都有自己鮮明的文化标签。
在活力与风险叠加的当代文化环境中,强大的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犹如定海神针,能够保证国家时刻保持稳定的航向,在文化转型和融合过程中发展出适应新时代的特色文化,构建出强大的国家软实力。
二战结束后,随着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美国梦”的外延不断扩大,以至于世界上不少国家和民众言必称美国。
“美国梦”不仅是美式“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向世界输出美式价值观的载体。传播“美国梦”的过程,就是美国构建文化软实力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的操作手法,一方面是以麦当劳、微软、美国文化交流协会、卡特基金会等为代表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跨国公司,在全球化发展中同时输出美式价值观,另一方面是好莱坞影视等文化产品被用作“不是宣传的宣传”“外交政策的有力工具”,以铺天盖地的架势和不由分说的“自信”向全世界渗透美国主流价值观。
对于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诉求的中国而言,对“中国梦”的传播,也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价值自信。在方式上,可借鉴通过各种机构、媒介与世界良性互动的做法,对中国主流价值观进行理直气壮又深入人心的推广。
软实力与硬实力不能割裂
说到软实力,这种非强制性的吸引力可以帮助它以低成本获取各种资源,也可以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需要明确的是,软实力不等同于文化吸引力——文化可以是软实力,但软实力不只靠文化。
比如,美国的主流文化继承了源远流长的欧洲文化,即使到今天,跟欧洲文化比起来,美国文化也并没有更多高明和精致之处;至于令人过目难忘的文化特色,美国甚至未必比得上印度、泰国、土耳其这样的国家……总体来说,美国文化就是一个“大号”的英国文化,并容纳了世界各地移民的文化作为支流。两百多年来,英国和美国的文化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是,英国不再像19世纪那样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国家。这背后,是它们国力对比的变化。
除提升文化吸引力外,科技、财富、外交政策甚至军事实力这些通常被归为硬实力的因素,实际上也可以转化为国家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曾谈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
近些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明显提升:孔子学院全球布局,世界兴起学习汉语热;一些国产优秀电视剧受到海外观众的追捧;莫言、屠呦呦在诺贝尔奖的舞台上放出异彩……凡此种种,又从文化层面印证了中国的不断进步与成长。
(摘自《环球》2016年第5期)
如今,世界上已有不少被称为文化强国的国家,观察它们的发展足迹,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别样的启发。
释放大众文化
与流行文化的特殊能量
文化强国的文化有什么特征?如果作粗略的观察,会得出一个略显尴尬的结论:许多文化大国的代表性文化都很“俗”。
比如,日本算得上是文化产品大国,它的漫画、游戏打遍天下,影响了全球许多青少年。可是,漫画和游戏,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恐怕都难算是高雅文化。近年来,韩国也被认为是亚洲的文化产品强国,“韩流”的主要代表是韩剧等,也属于喜闻乐见但“格调”不算太高的流行文化。美国的标志性文化产品就更典型了,就连美国的一些文化人士都觉得遗憾:好莱坞每年拍了不少意蕴深刻、洞察现实的电影,可为什么全世界一说到美国就想到天翻地覆的动作片?
调侃归调侃,但对这样的现象,还是有必要从规律上加以认识和研究:文化强国在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往往是其通俗文化,其相关文化优势,通常是文化市场自然发展的结果。通俗文化主要满足人们的娱乐和情感需求——可能是人类最普遍的文化需求,因而具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市场反过来又给通俗文化提供了成长的内在动力。因此,今天人们所说的文化强国,在一定意义上,往往是指文化产业强国。
因此,要建立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要推动文化“走出去”,对于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绝不能简单采取轻视态度,因为它所反映的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娱乐需求,往往更容易实现跨越和相通。
高雅与通俗在历史的发展中是可以转化的。古代中国的士人见到街边的百姓围成一圈插科打诨,会觉得这难登大雅之堂,可相声艺术发展到今天,也成了专业艺术家在厅堂上的表演。那么,今天的广场舞音乐和舞步,未来会不会成为国家的文化遗产呢?
既尊重多元文化,
也强化核心价值观
文化的多元性是现代文化强国的共同特征。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面临着与生俱来的多元文化挑战。两百多年来,随着移民的成分越来越复杂,文化也越来越多元,但美国仍保持着文化稳定性,并且创造出了相当强的文化发散力,成为西方文化强国的代表。
综观世界各国的情况,文化多元化是大势所趋,是由工业化和全球化等历史力量推动的。更重要的是,要在多元和自由的文化环境中形成一条反映国家特色和价值的文化主线。从形式上看,美国的文化非常多元,但其主流文化非常鲜明和强大;法国、德国、日本、韩国、西班牙、荷兰等文化强国,也都有自己鮮明的文化标签。
在活力与风险叠加的当代文化环境中,强大的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犹如定海神针,能够保证国家时刻保持稳定的航向,在文化转型和融合过程中发展出适应新时代的特色文化,构建出强大的国家软实力。
二战结束后,随着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美国梦”的外延不断扩大,以至于世界上不少国家和民众言必称美国。
“美国梦”不仅是美式“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向世界输出美式价值观的载体。传播“美国梦”的过程,就是美国构建文化软实力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的操作手法,一方面是以麦当劳、微软、美国文化交流协会、卡特基金会等为代表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跨国公司,在全球化发展中同时输出美式价值观,另一方面是好莱坞影视等文化产品被用作“不是宣传的宣传”“外交政策的有力工具”,以铺天盖地的架势和不由分说的“自信”向全世界渗透美国主流价值观。
对于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诉求的中国而言,对“中国梦”的传播,也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价值自信。在方式上,可借鉴通过各种机构、媒介与世界良性互动的做法,对中国主流价值观进行理直气壮又深入人心的推广。
软实力与硬实力不能割裂
说到软实力,这种非强制性的吸引力可以帮助它以低成本获取各种资源,也可以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需要明确的是,软实力不等同于文化吸引力——文化可以是软实力,但软实力不只靠文化。
比如,美国的主流文化继承了源远流长的欧洲文化,即使到今天,跟欧洲文化比起来,美国文化也并没有更多高明和精致之处;至于令人过目难忘的文化特色,美国甚至未必比得上印度、泰国、土耳其这样的国家……总体来说,美国文化就是一个“大号”的英国文化,并容纳了世界各地移民的文化作为支流。两百多年来,英国和美国的文化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是,英国不再像19世纪那样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国家。这背后,是它们国力对比的变化。
除提升文化吸引力外,科技、财富、外交政策甚至军事实力这些通常被归为硬实力的因素,实际上也可以转化为国家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曾谈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
近些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明显提升:孔子学院全球布局,世界兴起学习汉语热;一些国产优秀电视剧受到海外观众的追捧;莫言、屠呦呦在诺贝尔奖的舞台上放出异彩……凡此种种,又从文化层面印证了中国的不断进步与成长。
(摘自《环球》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