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bu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君
  2017年12月14日,一条消息占据了所有媒体的头条:台湾著名诗人、文学家余光中病逝,享年89岁。在我们还不懂得“乡愁”二字的含义的年纪,往往便已读过了先生的《乡愁》。然而《乡愁》的光芒太过耀眼,很容易遮盖先生的其他作品。今天,就让这头的我们,漫溯过时空长河,去探寻那头的他。
  01人物简介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族人命名“光中”,光耀中华之意。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所以他常常自称“江南人”。1949年余光中随父母迁居香港,次年赴台。余光中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对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均有涉猎,自称“四度空间”。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他本人也因其文笔与爱国主义情怀为大家所铭记。
  02他人评价
  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梁实秋
  余光中走了,在七十年的台湾文化史上,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从疼痛彻骨的迁徙流亡思乡,到意气风发的“希腊天空”的追寻,到回眸凝视决定拥抱枋寮的泥土,到最后在自己拥抱的泥土上又变成异乡人,余光中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龙应台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人民网
  03人物印象
  余光中的五宗“最”
  最深情
  先生生于南京,9岁时因战乱逃离故乡,避难于重庆。在巴山蜀水深处度过中学时代后,1947年余光中就读于金陵大学外文系。原以为可以就此驻足,却未料又迎来了第二次逃亡。先生的一生,就这样因为战争而数次离乡,辗转南下,直至定居台湾。他不到40岁便写下《当我死时》,在诗中幻想着生命的终结处仍然是故乡。除了最著名的《乡愁》,他还有许多动人的作品都体现出了浓烈的家国情怀。
  最勤奋
  2017年4月,余光中接受采访时说,目前他最想做的事就是先让《守夜人》《英美现代诗选》两本增订版出版。他还在写东西,2016年大陆、台湾、香港都有发表他的作品。“我还有很多作品未出版,要搜集、校对,再给我5年,到95岁,我要订一个五年的工作计划。”他每天早晨会读读古诗,看会儿书,写写文章。“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这四样,我还是不停的。尽管身体不是很好,但头脑并没有坏。身体允许的话,还会散散步。”余光中还说,写作遇上“难题”时,还会查阅大量的书籍,“磕”到底。
  最经典
  余老逝世的消息在朋友圈里都被转疯了,转发的人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基本都学过余老先生的诗。诗歌爱好者贺俊浩说,余光中的逝世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直接原因是那首《乡愁》被大家广泛认可,可以说,余光中写出了一代人,甚至是所有中国人对两岸统一的期望。此外,余光中的诗歌有人生体验,意象富有现代诗歌鉴赏的“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既朗朗上口,又非常对称,符合中国人的古典审美习惯。“很多人也把这首诗与自身经历结合到一起,转发的不仅是对余老的缅怀,也有每个人对自己童年的追忆。”
  最幽默
  余光中先生以言辞幽默著称,无论是课堂上还是生活里经常把周围人逗得前仰后合。2003年,75岁的余光中回到祖籍地闽南永春县,当天被拍到一张自己无意中微笑的照片,他特别喜欢那张照片,开心地说:“可以和蒙娜丽莎的微笑相媲美。”当地余光中文学馆馆长周梁泉调侃他,是不是想到初恋而偷笑?老人机智地回答:“记不起来了,就是记起来也不能告诉你,因为太太就在身边。”
  最时尚
  余光中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除了看书写作,他平时也关注时尚生活,甚至也会沉迷追剧。2017年大火的电视剧《琅琊榜》,先生已经看了四五遍,甚至买了整套碟片,方便随时看:“这部戏,一半是历史一半是传说。里面的人物,小侠飞流,梅宗主都很好。很好看,没想到会那么好看。”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只是走出了时间
  □牛皮明明
  余光中的前半生,充满了坎坷,遇到两次战争。第一次是中日战争,炮声一响,母亲就带着九岁的余光中逃亡到南京。一路上为了躲避日寇追捕,母子两人睡过草地,钻过狗洞。睡过佛寺大殿的香案下,也睡过废弃房子的阁楼上。母亲安慰他: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而余先生却说:其实,大难不死即福,又何必说后福呢?
  国破山河,颠沛流离,后又辗转重庆,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而苦难不过是一场风掠过沙地,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后余先生又辗转台湾,走过一生,匆匆忙忙一归客,常寄愁心与明月。
  在台湾的文人圈里,余光中是唯一不上牌桌的人,也不抽煙,不喝酒。喜吃苦瓜,出门也是一杯清茶就够了,素简到了极致。1972年1月21日,他别离大陆整整23年,23年不见故乡一茶一饭,也不见故乡一丝尘埃。正如古诗所说:“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余光中便是这样的征人,不知梦归何处,因为孤独所以写诗,因为思念,所以情绪饱满。余光中在台北厦门街家里,花二十分钟写下了《乡愁》。这首诗先刷了语文课本,又在今天刷了朋友圈。余先生写《乡愁》,只用了二十分钟,却用尽了几十年的情。往后四十多年,这首诗感动了亿万个炎黄子孙,并且也将继续感动下去。
  乡愁,一直是中国人最质朴的情感。是李白诗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也是杜甫诗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袁凯诗中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故乡还在,人呢,却成了雪中的他乡之客,常把异乡当故乡。   1985年,余先生57岁,到高雄市定居,任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他总是西装、领带,儒雅之风。而熟悉他的人,却懂余先生的幽默。他的女研究生毕业后,给余先生祝寿。他和学生们打趣:不要以为毕业离校,老师就没用了。写介绍信啦,做证婚人啦,为宝宝取名字啦,售后服务还多着呢!女学生们笑得前仰后翻。内心细腻的人,总是能从苦难中获得勇气和力量。不管人世间多么嘈杂,总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足,而表现出儒雅和风趣。
  1992年,余光中64岁,他消瘦的身影相隔43年,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余光中离开大陆时,还是那歌楼上听雨的少年,归来时却是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余先生后来在演讲中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浪子老了,唯山河不变。
  2001年4月余先生首次到山东,终于看到黄河。在诗中,他常常写黄河,在梦里也常梦见黄河。但是在生命的73年里,他却从未见过黄河,也从未到过祖国的北方。那天,余先生蹲下身去,摸了黄河水,还叫女儿也摸一摸。触手的是水,也是故乡的滋味。回到车上,同行的人都忙着刮去鞋底沾上的泥浆,但余先生不舍得,把鞋子上的泥土带回了台湾。泥浆干成了黄土,余先生小心地存放在盒子里,摆放在书架上。这就是诗人,别人看起来不重要的,他却看得比命还重。后来余先生说: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的书房里就传来隐隐的黄河水声,像是听到故乡。
  而今天,生活在大陆这头的我们,我们的乡愁更抽象,也更具体。更复杂,也更迷离。
  我们的镜头和目光,跟不上故乡消亡的速度。即使我们的目光保持静止,而眼睛里看的空间也早已面目全非。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是奔走在回到故乡的路上,而遠方的故乡却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遥远。
  余光中壮年时,含泪写了遗嘱式的诗篇《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现在,余光中先生走了,他用一生别离之痛,点亮一颗星,也点亮了诗。当诗人告别没有诗的年代,高贵的灵魂选择在白昼漆黑如墨之中凝望。群蚁奔忙着无望的奔忙,诗行又重新成为最好的悼亡。
  对于余先生来说,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时间。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听听那冷雨,他已在故乡!
  04诗文选段
  月色与雪色之间
  你是第三种绝色
  ——《绝色》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
  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
  ——《独白》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寻李白》
  人生有许多事情,正如船后的波纹
  总要过后才觉得美的
  ——《余光中精选集》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
  昏而温柔
  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
  ——《听听那冷雨》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浪子回头》
  期待是一种半清醒半疯狂的燃烧
  使焦灼的灵魂幻觉自己生活在未来
  ——《塔》
  有客自远方来
  眉间有远方的风雨
  ——《读脸的人》
其他文献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日,多名游客向媒体反映,称在庐山旅游时遭店家价格欺诈、强买强卖,原本8元一斤的草药打成粉末后变成8元一克,游客拒绝付钱被威胁。执法部门介入后,商铺将几位游客款项全额退回。但执法人员称,因“取证难、立案难”,只能进行罚款并加强监督,且所售商品是自主定价,很难认定价格欺诈。  近年来,游客在风景区被宰的现象时有发生,引发纠纷不断。  阅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
期刊
“轰隆”!随着车尾的尘土飞扬开去,如散开了一朵沙质小花,迷了我的双眼。父亲麻利地扭动着黑漆漆的车把手,紧了紧厚厚的棉手套,扶直了剧烈震动的车身——好一个“大块头”。沾满污泥的车轮子,劣质的车座皮革已经裂开了,车身也震动起来,真让人担心它会不会垮下来。但正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大块头”,陪伴我度过了跌跌撞撞的童年……  母亲常戏称父亲的摩托车是“老爷车”,也不过是叹它的破旧罢了。的确,似乎从我记事的
期刊
【适用话题】童年 精英 为人处世 成功与辛酸  我的童年有一段时间扮演着孩子王的角色。  所谓的“孩子王”,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带头冲锋陷阵的本事,大家不敢做的事,你咬着牙也得做,大家敢做的事,你则要做得比别人好。还有,千万不可随便掉眼泪,即便受伤快痛晕过去了,那眼泪也要往肚里吞,唯一能往外流的体液是血,鼻涕眼泪尿液都属禁制之列。  比如跳水沟这件事,每隔一段时间,我们便要寻一条水沟来挑战,看自己的腿
期刊
【适用话题】心态 思维模式 直面现实 人性的弱点  早年,美国播出了一个很轰动的节目。主持人请一位心灵导师出场。心灵导师向观众展示一只有许多小抽屉的木箱,然后转过身背对观众。他要表演的是:透视你的心。  第一个上来的是一名家庭主妇。心灵导师并不回头,说:“请主持人打开编号为‘6’的小抽屉,取出里面的信,交给这名观众。”主妇看完信,顿时泪如雨下,说:“导师,你看到了我心底的酸楚。你一定是上帝派来的。
期刊
名师押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山东卫视播出《国学小名士》的第一期节目。这期节目以“月”为主题,其中两位小才女在短短3分钟的时间共过招25轮,说出了49句带“月”的古诗词,引发社会各界对“国学继承”问题的激烈讨论。赞成者认为,小才女们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她们是“国学继承”忠实的践行者,即使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还是值得鼓励与提倡的;反对者则认为小才女们重背诵而轻理解,从国学
期刊
【适用话题】说真话 交流艺术 相处之道  无论中外,也无论古今,大家都要求“老实话”,可见“老实话”是不容易听到见到的。常听人说“我们要明白事实的真相”,既说“事实”,又说“真相”。说出事实的真相,就是“实话”。买东西叫卖的人说“实价”,问口供叫犯人“从实招来”,都是要求“实话”。  人们为什么不能不肯说实话呢?归根结底,关键是在利害的冲突上。自己说出实话,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虚实,容易制自己。就是不
期刊
【适用话题】团结合作 民主 集体主义 科学分工  【素材分析】豺狗確实颇具“豺智”:是否去打猎,它们会以打喷嚏的形式投票决定;如何猎食,它们分工明确,并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战术。动物尚有这般智慧,人类理应超乎其上,在这个推崇合作双赢的时代,只有将个人融入团体之中,才能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迸发更大的力量,就像一颗颗的沙子与一滴滴的水、一粒粒的水泥混合后,变得比花岗岩还坚韧一样。  【速用名言】 
期刊
【适用话题】目标 志向 劳动 年老与年轻  俗话说“鬼怕恶人”,阎王爷其实也是个欺软怕硬的家伙。  在我寓所不远处的一个小区,有个年逾八旬的老者,我经常见他四处捡垃圾,走路总爱小跑,忙得不轻。每次见到他,心里禁不住泛起阵阵苦楚:“一大把年纪了,还要靠捡垃圾为生,子女实在不孝。”后来了解,他是国企退休职工,儿子是个不小的老板,家道富裕,儿孙满堂。儿子觉得父亲捡垃圾难堪,曾恳求父亲不要捡垃圾,家里不缺
期刊
【适用话题】教育心得 天性 才情 感悟 欣慰  【素材分析】天性和才情是挡不住的,它是与生俱来的闪光点。就像和“我”用书信来往讨论的学生、英语词汇量高达7000个的嵇遇存,他们给了“我”安慰和希望。虽然这样的学生不多,但是他们已经是“稻穗里最饱满的一束”了。其实,反过来,作为学生来说,也不要因为懒惰而遮挡了自己的天性和才情。  【速用名言】  1.尽量发挥自己的天赋,用得其所,将来一定能在成功的路
期刊
【适用话题】门 等待 情趣 希望与绝望  【素材分析】门象征着隐秘、回避,象征着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者任由悲伤的秘密搏击。门内隐藏着诸多的悬念和奥秘。于是,开门就成了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它意味着生命不会静止不动,永远有新的惊喜在一扇门后等着。我们的生命也像一扇门,它的出生和消亡,正如门的开启和结束。  【速用名言】  1.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法国作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