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出任金爵奖评委会主席的,是塞尔维亚著名导演库斯图里卡。库氏在他影片中的想象力之神奇、瑰丽,犹如误入凡间的精灵,除了让观众失望,啥都干得出来。
1985年,一部《爸爸出差时》让库氏荣获戛纳金棕榈大奖:影片主线由米萨小儿子的梦游串联,以梦游时狡黠的微笑结束。仿佛在说:一个国家和民族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一直都在梦游,但终有觉醒的一天。
《荷马史诗》将人性赋予神,而人则充满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性;库氏反其道而行之,赋予动物以神性,揭示人的兽性和异化,以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反衬人类社会自我相残的恐怖,似有基督、释迦牟尼担负人间所有罪恶之意,与荷马形成路径不同的两座人文主义高峰。
在他的镜头里,巴尔干的战争、爱情和友谊交织着惊心动魄的写实和不可思议的狂欢:绝望的生命、充满希望的未来,在黑色幽默、吉普赛音乐的包裹下,欢欣、痛苦都呈现出疯癫的状态,与狂乱的世界达到一种微妙、动态的平衡,艺术品质高得让人必须脱帽致敬,实可谓:言浅意深,韵趣高奇;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今年电影节上“向大师致敬”单元特设了“金爵奖主席回顾展”,放映了《寻梦亚利桑那》《地下》,让上海观众得以从大银幕领略大师风采。
除了自由,还有什么值得你魂牵梦绕?每次看到中国农民自制飞机、坦克的新闻,我都会想起《寻梦亚利桑那》:你好,哥伦布!尽管从巴尔干来到亚利桑那,吉普赛手风琴换成了墨西哥吉他,对自由的热爱仍是库氏不变的火红乐章,在梦想与命运的冲突中折射生存困境,赞美人类勇于冒险的珍贵品质。
而《地下》一片,荒诞、犀利、神经质,又充满赤子情怀,用歇斯底里的酒神精神表达对自由、理性的向往。哲学家的睿智与人生的苦涩狭路相逢,用精英视角呈现大众口味,出其不意的恶趣味和反英雄叙事,大量的象征和隐喻,历史镜头的穿插和嫁接,让167分钟的影片异彩纷呈。
唐骏说:能骗到所有人就是成功。《地下》让人想起2005年的《罪恶之城》——权力来自说谎,谎言大到这个世界也跟着你玩。难怪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家伙狂赞劳动,独裁者对人民的歌颂响彻云霄,脑满肠肥的将军躲在后方大喊勇气和牺牲精神,领袖总是煽动别人去当烈士。
《地下》的两位主角马克和库夫,不复《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影片里高大全的革命者形象,取而代之的是对他们无情、辛辣的嘲讽。影片开场戏是德军轰炸贝尔格莱德,正在嫖宿的马克,在性工作者惊慌逃命之际,于漫天炮火之中,依然有条不紊地通过自慰达到高潮;而库夫不顾妻子的劝阻,火烧眉毛仍坚持大快朵颐。这些令人捧腹的细节深刻地反映了马克和库夫的个性:前者是个无耻的享乐主义者,而后者是个无所畏惧的亡命徒。抢军火为的是卖了钱寻欢作乐,刺杀德国军官也是因为争风吃醋,抢人家的情婦娜塔丽。
为欺骗地下的人们继续生产武器,马克处心积虑制造战争正在进行的种种假象——假命令、假新闻、假警报、假情书、假勋章、假装被纳粹毒打;德寇亡我之心不死、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恐惧使人团结并放弃理性思考,中外皆然。小到地下兵工厂,大至整个国家,封闭的环境是谎言盛行的温床。
看完这两部影片,对库斯图里卡不让荒诞、狂放流于荒唐、粗俗的控制能力和分寸感,我表示五体投地。而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及独超众类的表现,也将电影艺术的魅力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犹如暗夜里衔枚疾进的铁血军团,气势磅礴,无可抗拒。
1985年,一部《爸爸出差时》让库氏荣获戛纳金棕榈大奖:影片主线由米萨小儿子的梦游串联,以梦游时狡黠的微笑结束。仿佛在说:一个国家和民族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一直都在梦游,但终有觉醒的一天。
《荷马史诗》将人性赋予神,而人则充满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性;库氏反其道而行之,赋予动物以神性,揭示人的兽性和异化,以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反衬人类社会自我相残的恐怖,似有基督、释迦牟尼担负人间所有罪恶之意,与荷马形成路径不同的两座人文主义高峰。
在他的镜头里,巴尔干的战争、爱情和友谊交织着惊心动魄的写实和不可思议的狂欢:绝望的生命、充满希望的未来,在黑色幽默、吉普赛音乐的包裹下,欢欣、痛苦都呈现出疯癫的状态,与狂乱的世界达到一种微妙、动态的平衡,艺术品质高得让人必须脱帽致敬,实可谓:言浅意深,韵趣高奇;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今年电影节上“向大师致敬”单元特设了“金爵奖主席回顾展”,放映了《寻梦亚利桑那》《地下》,让上海观众得以从大银幕领略大师风采。
除了自由,还有什么值得你魂牵梦绕?每次看到中国农民自制飞机、坦克的新闻,我都会想起《寻梦亚利桑那》:你好,哥伦布!尽管从巴尔干来到亚利桑那,吉普赛手风琴换成了墨西哥吉他,对自由的热爱仍是库氏不变的火红乐章,在梦想与命运的冲突中折射生存困境,赞美人类勇于冒险的珍贵品质。
而《地下》一片,荒诞、犀利、神经质,又充满赤子情怀,用歇斯底里的酒神精神表达对自由、理性的向往。哲学家的睿智与人生的苦涩狭路相逢,用精英视角呈现大众口味,出其不意的恶趣味和反英雄叙事,大量的象征和隐喻,历史镜头的穿插和嫁接,让167分钟的影片异彩纷呈。
唐骏说:能骗到所有人就是成功。《地下》让人想起2005年的《罪恶之城》——权力来自说谎,谎言大到这个世界也跟着你玩。难怪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家伙狂赞劳动,独裁者对人民的歌颂响彻云霄,脑满肠肥的将军躲在后方大喊勇气和牺牲精神,领袖总是煽动别人去当烈士。
《地下》的两位主角马克和库夫,不复《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影片里高大全的革命者形象,取而代之的是对他们无情、辛辣的嘲讽。影片开场戏是德军轰炸贝尔格莱德,正在嫖宿的马克,在性工作者惊慌逃命之际,于漫天炮火之中,依然有条不紊地通过自慰达到高潮;而库夫不顾妻子的劝阻,火烧眉毛仍坚持大快朵颐。这些令人捧腹的细节深刻地反映了马克和库夫的个性:前者是个无耻的享乐主义者,而后者是个无所畏惧的亡命徒。抢军火为的是卖了钱寻欢作乐,刺杀德国军官也是因为争风吃醋,抢人家的情婦娜塔丽。
为欺骗地下的人们继续生产武器,马克处心积虑制造战争正在进行的种种假象——假命令、假新闻、假警报、假情书、假勋章、假装被纳粹毒打;德寇亡我之心不死、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恐惧使人团结并放弃理性思考,中外皆然。小到地下兵工厂,大至整个国家,封闭的环境是谎言盛行的温床。
看完这两部影片,对库斯图里卡不让荒诞、狂放流于荒唐、粗俗的控制能力和分寸感,我表示五体投地。而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及独超众类的表现,也将电影艺术的魅力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犹如暗夜里衔枚疾进的铁血军团,气势磅礴,无可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