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视角与理论平台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i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马克思在对传统哲学进行全面考量和现实社会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批判和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历史观,以现实生活世界作为理论平台,以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作为理论出发点,以关注人的辩证生存本性作为理论终极关怀,以社会关系作为历史的核心,从而用一个崭新的世界观和全新的方法论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创立 方法论
  作者简介:朱永祥,宁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2-165-02
  
  一、唯物史观的创立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一生中两个科学发现之一,作为研究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唯物史观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为了创立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经历了一个艰辛的探索历程。
  (一)唯心主义阶段
  马克思早年的思想已转向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了。他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很多观点,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它为马克思创立唯物辩证法提供了理论来源,也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条件。
  (二)人本主义唯物主义哲学阶段
  费尔巴哈看到了黑格尔哲学的缺点,第一个举起了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大旗,真正揭露黑格尔体系的秘密,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恢复了唯物主义哲学。同时,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编辑时,就同青年黑格尔派之间在理论上和政治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马克思坚决反对这种脱离现实生活、陷于抽象的空洞的哲学争论,并肯定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思想,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于是1844年马克思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标志着他脱离黑格尔唯心主义。在书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宗教创造人的观点,提出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的观点,从而揭示出宗教的真正本质。同时马克思阐述了革命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提出革命理论必须同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相结合的基本结论。在此,马克思第一次阐述了无产阶级是唯一的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制度的创立者的思想。这些重要论述标志着他已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
  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坚持用唯物主义观点去观察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彻底批判了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坚持了社会生产方式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对历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唯物主义基础,为唯物史观走向成熟创造了条件。
  (三)在历史观上实现转变阶段
  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的指导。但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史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为此,1845年春,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成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纲》揭露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第一次明确地把实践的观点作为新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分界线,并正确解决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马克思还明确提出关于人的本质的新的科学见解,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改变客观世界的基本观点。
  1845年秋至1846年5月间,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较系统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规定了人的本质,即在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单个人所固有抽象物。还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唯物史观的观点,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这表明从物质实践出发还是从观念出发,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界限。同时,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集中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中。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这样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得到了严格的验证和科学的证明。
  1847年,马克思完成了《哲学的贫困》,对唯物史观进一步作了科学的表述。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恩格斯言简意赅的阐明了他们所创立的新世界观的基本原理,运用他们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趋势,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最终形成。
  二、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启示
  对其方法论启示的初步探讨,以期我们在新的时代对马克思唯物史观有了个正确的理解。
  1.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以现实生活世界作为理论平台的。传统哲学企图用思辨的伎俩,通过理性逻辑的推演把握现象世界后面的本质世界,最终囿于抽象的概念王国的窠臼之中。传统哲学的此种路径与其说在追寻着某种智慧,不如说只是玩弄着概念的文字游戏,它把人及其现实世界遮蔽并彻底遗忘,早把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抛在脑后,从而使他们的哲学观偏离了海德格尔式的对存在的追问,相反,遗忘了存在。就历史观而言,传统哲学把上述思考逻辑与方法论作为其理论视角,历史只能是一种知识论路向下的思辨体系,其中既无历史的现实基础的关照,又无历史的辩证性阐释,完全是一种空洞的说教,一种按照某种绝对精神统摄下的终极真理观。
  马克思敏感地意识到传统历史观的根本缺陷,即传统历史观缺乏真实的根基。而马克思确立了历史观的真实根基,即一切历史都是现实的,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人类一切理论和实践活动的基础,是科学历史观的理论平台,从此视角作为切入点,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得科学的历史观成为可能,因为一切理论活动都应从现实世界中寻找答案,离开现实世界的理论只能是无源之水,没有真实的根基与载体,一切理论必然是一种理论僭越,对事实和历史本身的僭越。所以说马克思以现实生活世界作为一个理论视角和平台,从而使得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有了一个坚实的根基,并从而成为一种新的方法论。
  2.马克思以感性的对象性活动作为其历史观的出发点。传统哲学由于陷于思辨的知性逻辑中难以自拔,历史观在他们那里要么拜倒于在个人英雄楷模的脚下,要么沉醉于抽象人道主义的宣讲当中,传统历史观无视人的社会实践,无视人的能动性,不懂得历史是由广大群众创造的,其结果必然是一种残缺缺的历史观。
  马克思认识到了“批判的武器始终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认识到了“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在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他把人的感性活动作为理论出发点,从而确立了人在历史中应有的地位,使人在历史当中确证着自身。马克思不无感慨地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得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设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一版,118页)历史人的历史,而且是现实的人的历史,马克思把人的实践置于历史当中,才彻底超越了传统哲学把人变成历史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的历史宿命论的神秘化观念,从而确立了科学的历史观。
  3.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的辩证生存作为理论关怀。传统哲学的历史观无视人的生存现状,忽略人的生存境遇,把历史理解成一种抽象实体或意识观念的运动,从而失缺了理论的终极关怀。相反,马克思始终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其理论的根本关照,把解放全世界乃至人自身作为其根本信念,以一个辩证逻辑的思考路径观照历史本身,这一辩证逻辑并非传统哲学中知性逻辑的抽象,而是以人的生存本体作为思考对象,认识到了人的历史性生存。马克思把历史看成是一个双重否定的过程,其目的意在告诉我们历史本身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结合体,任何历史都是一种“否定的辩证法”(阿多诺语)批判的结局。也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把历史唯物主义推向了高潮,尽管任何历史活动因其否定批判本性必有其当下的暂时承诺,但就其根本而言,都无不以人的辩证生存为其终极关怀,也正是这一思维范式,马克思颠覆了旧的历史观,从而开创了新的历史观。
  4.马克思是从社会关系中理解历史的。传统历史观忽视了任何历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特征,而把历史置于社会关系之上,这种历史观必然是一种抽象的、毫无任何根基的历史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痛斥了黑格尔把国家置于市民社会之上的观点,得出了要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必须从市民社会中去考察国家,正如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所说的:“马克思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出发,得出这样一见解: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大厦之顶’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那样藐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马克思如此重视市民社会,根本原因就在于市民社会中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在印证着历史,并决定着历史的过程。这一理论视角的开启,打开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之门,为后来他的阶级斗争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以上我们对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理论视角和思维方式中,得出了长期以来被学界没有重视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的方法论——人的实践及其现实生活世界。由于受苏联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影响,我国学界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用一种僵化的思维模式去理解,要么把其限定在二元两分的唯物与唯心的对立的既定框架中,要么极端地片面强调阶级斗争而无视人的现实需要,都无视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现实生活需要。自从80年代中国后期以来,随着我国学界对南斯拉夫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中“实践”观点的重视,才使得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本来面目被揭示出来。因为实践不仅沟通了作为对象性存在的人与自然界的最初关联,而且融通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而确证了社会世界和人自身。这一理论视域方法论的开启,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不仅对于我们重新阐释和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而且有益于科学发展观的推进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的诚信状况相对于社会上的人来说,普遍比较高,但是近年来,在大学生中诚信缺失的问题明显突出。本文主要以陕西民办高校诚信教育的特殊性为研究对象,对民办高校的诚信现状、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寻找民办高校诚信教育建设的思路和对策,为培养出健康、优秀的大学生而努力。  关键词助学贷款 诚信教育 民办高校  作者简介:吴维维,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基础课部助教,主要从事民办教育研究。
摘 要 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公司的ipad商标之争,引发各界关注。本文通过苹果公司对ipad商标步步为营的整合及其诉讼策略,分析了苹果公司面对在中国诉讼的重重障碍而依然全力诉讼的深层原因和苹果公司借诉讼之名行谋划中国市场之实的战略意图,指出了我国企业战略谋划的缺少。  关键词 商标战略 诉讼谋略 教训总结  作者简介:冯克法,山东龙头律师事务所律师,二级律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D9
摘要本文旨在说明论述证据保全与诉讼紧密相关的诉讼程序、诉讼证明和裁判结构的关系,对正确认识正确保全的功能和证明保全实现由行为转为程序的改革指明方向。  关键词证据保全诉讼证明标准  作者简介:黄晓丰,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3-112-02  证据保全程序是指对于那些等到诉讼上正式调查期日开展调查就很可能无法进行或者难以取
一、行为性质争议  “甩掷鱼杆”钓鱼触碰架空高压电行为性质难认定,在高压电力线路保护区内“甩掷鱼杆”钓鱼行为性质争议更大。有人认为,在高压电力线路保护区内“甩掷鱼杆”钓鱼触电损害是间接故意行为,且是《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第十四条禁止的行为,因此具有法定“免责”事由,电力设施经营权人无需赔偿;但也有人认为,“甩掷鱼杆”钓鱼触电损害不是间接故意行为,也不是《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第十四条明令禁止的行为,因此
摘 要 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致死虽被我国刑法分则进行了区别的规定,但是因为我国刑法规定过于简单,在实践操作当中产生了诸多的分歧,对二者的界定也就成为了一项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本文将以一件刑事申诉案件为例,谈谈如何界定故意杀人及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法律界限  关键词 故意杀人 故意伤害 法律界限 刑事申诉  作者简介:李燕华,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摘 要 本文以大学校园危机现象为研究对象,深入到浙江省永康市的朱明村、四路村、桥下村三个村落,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对校园危机的内涵、特征进行了探讨,得出校园危机隐蔽性、危害性、突发性、传播性、双刃性的特点。并对成因、类型、管理现状进行了论述。结合调查数据,根据调查结果,为如何处理校园危机,加强危机管理,以构建和谐校园提出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 校园危机 大学生 危机管理  作者简介:方伟康,西
摘要一个法治国家的建立,必然存在着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人民监督机制为视角,并以新修订的《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为例,探讨我国在进行法治国家建设时,如何完善我国的人民监督机制。  关键词巴黎公社原则人民监督法治建设  作者简介:刘晔,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书记员。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3-142-02  一、“公社原则”中
摘要 本文以《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为出发点,主要围绕我国的控烟必要性及其实际情况作了简要的论述和分析,以期对我国的控烟工作的有效开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 烟草 控烟 公约  作者简介:李贞霏,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10-186-02  2012年5月31日,第25个世界无烟日的到来再一次将生命和烟草放于天
摘 要 在现代法治社会,刑事诉讼法始终被称为法治国家的大宪章、宪法测震仪或应用之宪法。刑事诉讼法其保护的是人的最主要最基本也是最低要求的权利——自由和生命,因此刑事诉讼法又称之为人权保障法。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特别引人关注,其在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及审判方式的改革方面,更注重保障人权也更具有现实操作性, 本文主要以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为视角来阐述我国刑事证明责任和审判方式的分担。  关键词
摘要:婚内财产分割是我国法律一项新的规定,其突破了传统的夫妻共同财产只能在离婚时分割这一束缚,更为有利的保护婚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的财产权益,这与国外的非常夫妻财产制度有类似之处,本文通过婚内财产分割的法律地位及分割后的财产性质、损害行为所涉财产的分割、婚内财产分割后对新债权人的效力的分析,对我国婚内财产分割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以求能在法规适用及未来立法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婚内财产分割;非常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