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照猫画虎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BAOLA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教作文或学作文,着重仿作以求速成的办法像是颇为流行。这表现为“小学生作文”和“中学生作文”之类的书刊为数不少,据说销路也颇为可观。这类书刊选录的文章,大多为学生的习作,有的附有老师或语文专家的批改。显然,这是兼讲作法的范本,意思是还不够这样水平的,可以体会仿效,急起直追。这种办法究竟好不好?
  我的看法是适度地用,有好处;如果超过限度,把它看作唯一的灵丹妙药,那就会欲速则不达。
  先说好处。前面一再说过这个意思,学作文也要取法乎上,以求至少能够仅得乎中。可是对初学者,取法乎上有时候会感到困难,这就是孔子大弟子颜回说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总之是不知道妙处在哪里。还有时候,大致知道妙处在哪里,可是自己的本领与之差距太大,心有余而力不足,是欲接近又不得其门而入。如旧时代许多文人对《庄子》,就是这种心情,高山仰止,可是上不去,于是不得已,退而学韩柳,甚至更退而学方苞、姚鼐,甘心作桐城派的末流。再举近代大作家为例,鲁迅的作品,大家都承认是至高的范本,可是学它却不容易。至于初学,据我所知,有些人就常常看不懂,不懂,其妙处在哪里尚且不知,自然就更谈不到学它了。这里的问题是理想与可能的兼顾或暂时偏顾的问题。取法乎上是理想,做不到,只好舍兼顾而暂安于偏顾,先要“可能”。“小学生作文”和“中学生作文”之类的优越性就在这里。你说它不够“上”吗?确是如此。可是它是可能拿到手的,容易拿到手的,根据“手里的麻雀大过天空的鹰”的原则,我们当然应该抓住它不放,就是说,把它看作入门之路,好好利用它,让学习的人于照猫画虎的练习中,将不知道如何作的变为知道如何作,不能通顺的变为能够通顺。
  得其门而入,提高快,是偏顾“可能”的好处。但不可因此而放弃了兼顾,就是说,不应该停在这里,而不向“理想”或“取法乎上”前进。如果真就停滞不前,那就是利用仿作超过了限度,过犹不及,好处会变为坏处。坏处是下面这些:
  (一)受拘束,不利于放。有时候,我听见有的老人物或半老人物评论报刊上的某些文章,说是“不脱中学生气”。这意思是,题材范围窄,立意浅易而平常,表达方面,用全力修饰,所得却是疲弱而不自然。这评论自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说中学生时代的文章还不能高,不能深,不能放,这意见是不错的。仿作,以这类文章为范本,就像是在有围墙的体育场里跑步,无论你怎样驰骋,冲到围墙以外的可能是没有的。
  (二)难得博取就不能取法乎上。由道理方面说,强调仿作的办法未必就不能兼顾博取,但事实是,既然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小学生作文”和“中学生作文”之类上,想同时研读鲁迅以及五四时代及其后的许多作家的许多作品自然就不容易了。其结果是,文思和文笔的泉源仅仅来自学生作品之猫,照样画,即使成绩好,能够完全不走样,也不过完成个同样的猫,想画成呼啸山林的虎是做不到的。成猫而不成虎,这是能得近处之小利而不能得远方之大利,度长短,计得失,是不合算的。
  (三)难得大提高。仿作的范本当然超过低标准,因为不只是没有揪住辫子的错误,而是平稳通顺,在立意、取材、条理、表达等方面都合乎作文的规程。有的人也许会想,这就够了。知足,不好高骛远,自然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不过,以学习书法为喻,昔日文人写小楷,只求平整匀称,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这就自己说是有成为书法家的机会而不利用,由别人看是甘居中游,总之是未免可惜。学作文也一样,只致力于仿作,满足于平稳通顺,有再提高的机会而不求提高,也是未免可惜。求提高,就不能在仿作的范围内踏步不进,因为仿作有个极限,是逼真范本,而范本,充其量不过是超过“学生气”不多的作品,只满足于此,最多也只是取法乎中了。
  由以上的分析看来,仿作的办法,其价值有正反两面:初学,有利于速成;但过于依赖它,就会阻碍向高处、远处发展。稳妥的利用办法是取其所长而舍其所短,具体说可以这样:(1)就时间说,早期多用一些,随着程度的提高,逐渐减少。(2)就范围说,即使是早期,也可以兼仿学生作品以外的作品,举例说,读了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作为样本,模仿写两篇回忆也未尝不好。(3)时时记住,仿作是儿童的学步车,扶着它走,目的是终于有一天,能够离开它蹦蹦跳跳。作文的蹦蹦跳跳是广取众长,融会成自己的所见所知和表达格调。这要到他人的汗牛充栋的篇章里去摸索,自己的千百次的胡乱涂抹里去摸索,总是坐在小书桌前照猫画虎是不成的。
  (选自《作文杂谈》)
其他文献
【名家阅读】  水 缸  □董改正  水缸在灶台对面,老釉彩,粗腰身,盛满了日子。母亲清晨就挑水去,开一道门,又一道门,再一道门,还有两道门等着她开,一道是东厢房的耳门,她要走过天井边的长长窄窄的过道。这时候她必须侧身,以使前后水桶在一条线上,莫碰到了板壁,然后再是大门。大门两道栓,栓下有一个暗钮,母亲此时要横过扁担,以使水桶平行于大门,才能拨一下暗钮,把门打开——再高明的窃贼,也无法用薄薄的长刀
期刊
时间翻开了二零一六年的日历  有人说  他听到了中国梦越来越近的脚步  好多声音说  你看  广袤的农田翻起了一层新绿  沾着泥巴的拇指开始拨动手机  我们的农民穿着西装、开着别克  我们的农村奔跑着现代化机器  城市的夜晚比白天还要美丽  高科技让未来触手可及  互联网让世界同步呼吸  不必远行万里就可坐观东海日出  漫看云卷云舒  不必走出家门就可目睹卫星升天  亲历绕月奇迹  我说  不  
期刊
A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弟子问禅师:“师父,您有时候打人骂人,有时又对人彬彬有礼,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吗?”师父说:“对待上智之人直指人心,可打可骂,以真面目待他;对待中智之人最多隐喻他,要讲分寸,不能苛责;对待下智之人要面带微笑,双手合十,他很脆弱,装不下指责与训斥,那就只能用世俗的礼节。”弟子挠头,说:“师父,这样是不是太累了?”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何感想?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朋友圈”是一个由熟人、半熟人组成的“关系圈”,是现实社交在网络世界的延伸,也是个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人们喜欢在“朋友圈”上晒晒自己的见闻,分享生活的感悟,领略千里之外的风光,看看异国他乡的美食……可慢慢地,大家忽然发现:心灵鸡汤励志上进,看多了也会觉得虚假;旅途见闻能开阔眼界,发多了也会觉得乏味;商业广告频频出现,更让人觉得多了几分物欲、少了几分情谊……  “朋
期刊
午后的日光慵懒地洒在书案上,清风吹动书页,映入眼帘的是霜雪中一枝寒梅悠然飘香,是骄阳下一朵带刺玫瑰展颜怒放,是碧池里一朵白莲顾影神伤。这一幅幅画面定格在我的记忆里,更定格在历史的断层中。  大漠寒梅  你海棠般娇羞的容颜,你菊花般孤傲的身骨,你柳絮般飘飞的思绪,你桃花般残退的泪痕,都在茫茫大漠中消隐。你如一朵寒梅在大漠中悠然绽放,为了国家和人民免受战火的摧残,你毅然接受了和亲的使命,奔赴那片未知的
期刊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和谐”  □张 扬  人们都在谈“和谐”,媒体天天谈“和谐”。我也常谈,而且很喜欢这个字眼。回过头来一想,这不奇怪,我们这些经历过漫长的极“左”时期,经历过“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经历过“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人,当然会更喜爱这个字眼。经历过那一切,更能珍惜今天这看似平淡的一切,领会“和谐”的可贵,深刻感受“和谐”对全社会的极端重要性。 
期刊
你,走过来不惊世人,低调平静;你,走过去悄然安定,就如笼着蓝天的一层薄纱,那样神秘;你又如席卷一切的台风,我想赶上你,握住你的手——时间。  细细回忆,走过家旁的公园,寻找儿时的味道,但我发现都变味了。随着时间的匆匆流逝,那个昔日带给我快乐的秋千以及划破我许多裤子的滑梯,如今都布满了尘埃与铁锈,滑梯的扶手断了,秋千的链子老旧了,就连公园的保安叔叔,白发也爬上了两鬓。而我,再难找到儿时的感觉,岁月不
期刊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彭蠡湖晚归  □白居易  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  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  何必为迁客,无劳是病身。  但来临此望,少有不愁人。  1.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具体赏析。  答:  2.古人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就此简要谈谈你对本诗的理解。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 远  □杜 甫  肃肃①花絮晚,菲菲②红素
期刊
三、关联词位置不当  【典例】  ①你因为不努力学习,(你)所以成绩下降。(同一主语)  ②因为你不好好学习,所以老师很为你的成绩担心。(不同主语)  【典例解析与方法归纳】  上述两句话,同样都是由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联接起来的因果复句,为什么关联词语的位置却不一样呢?主要因为两个句子前后分句的主语情况有别。句①的两个分句主语都是“你”,句②前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你”,后一个分句主语则是“老师”,
期刊
世上没有两只毫无差异的昆虫,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没有两座完全相同的山。“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这地上文章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怎样才能写出山的特征与意蕴,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呢?  首先,须仔细观察,了解山本身的特征。塔山、剑山、狮峰山、象鼻山、石钟山、莲花峰等,从山名上就可看出它们各自鲜明的特点。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峨嵋之秀,青城之幽……不同的名山各有特色。  其次,注意地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