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这也就决定了科学课活动多,材料多,实验多。要活动、要探究就得有材料。但事实上,现在的许多科学课存在着实验材料误导学生、学生实验操作前目的不明确、学生对材料缺少主动支配权、材料与学生的探究能力不相适应等教学低效的现象。因此,如何实施材料优化,组织学生实验,是提高实验教学质效不可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实验;学生
一、熟悉材料,贴近生活实际
要上好科学实验课,首先就得通读整册科学教材,对整册教材所需材料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列出清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材料准备,才能得心应手。而如果在准备具体某一课时才去准备材料,就难免会发生措手不及的情况,影响科学课的教学。每册教学参考书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单,上面列出了本学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在开学初就应该认真通览,做到心中有数。
如五下教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设计的探究活动是:“胡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更小,还会浮吗?”但是由于教师课前没有熟读教参,也没有预实验,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发现胡萝卜整个沉在水底,继续实验,发现萝卜不论大块的还是小块的,还是沉的。这一实验结果令学生傻眼,它如何说明“同种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其轻重、大小无关”的论点呢?显然这是一堂失败的科学课。课后再次观察研究发现,新鲜的、水分足的胡萝卜沉在水底,而存放时间久的、比较干瘪的胡萝卜就会浮在水面上。可见,教师课前对材料的熟悉与否,会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
二、预做实验,贴近学生实际
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这个实验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一项器材要换,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教师课前做好实验,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才能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防止教学中的失误。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课前教师的预实验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课前的预实验,能让教师在课前掌握实验所需的较为精确的时间、熟悉实验操作流程、选择并改进实验材料、充分预见实验中的意外因素,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促使实验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
如《用水测量时间》一课,用饮料瓶制作简易水钟的分组实验,需要重复实验以提高数据准确性,基于四种情况的滴漏实验,每组做三次,再加上“古代水钟的介绍”,差不多需要一节课的时间。如果按照教参的课时安排,把“实验数据分析”、“水的流速分析”、“选用滴漏进行计时的原因”等讨论挤进这一课时,那么时间就完全不够了。因此,在教学前,我对饮料瓶盖上孔的大小进行反复实验并计时,最终确定了孔的大小,节约了多次实验的时间。这样,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从容不迫”地完成,学生学得也非常扎实。
教学意外是课堂中的“不速之客”,它同样“埋伏”在实验探究中,很多时候因为它的出现使得一些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不符,甚至“南辕北辙”,让老师处于尴尬的境地。预实验有助于预见教学意外,从而以周密的防范措施保证学生的实验探究获得“预期”的效果。
三、自制教具,贴近教学实际
自制教具就是教师和学生利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具。自制教具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对科学知识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在进行演示实验时,由于受到实验器材的限制,常常会造成教室后面的学生看不清实验现象。为此,我们可以“化小为大”,针对实践性比较强的实验,用自制的教具进行演示,让学生不仅能直观地观察实验现象,还能亲自动手操作。
如科学六上教材中有四季星座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各星座的相对位置以及在春夏、秋冬季节根据北斗七星和仙后座寻找北极星的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星座在天空位置的改变。这些内容教师若纸上谈兵,学生则很难理解,面对茫茫星空,他们会无所适从,难以辨认。我便根据星座的特点制作了一个模拟活动星空的演示伞,这把伞制作简单,操作方便,材料易得,经济美观又非常实用,而且教学效果甚佳。把本来离学生远而大的星空概念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真正掌握了认识星空的本领。材料准备:太阳伞1把(黑色最佳),莹光笔1支(银色最佳)。制作方法:利用伞内原有的八块面,将其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区域,每两块为一个区域。先定好北极星的位置,再根据实验室提供的活动星座的平面图安排每个星座的相对位置和所在区域即可。使用方法:打开伞,辨认即可。顺时针旋转体现随时间推移各星座的移动情况。
自制教具造价低廉、实用性强、贴近教学,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可以弥补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这不仅容易做到人人动手实验,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动手能力及探究精神。学校的科学实验活动,也因为有了自制教具这朵小花的绽放而更加精彩!
发现是科学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如果教师能通过实施材料的控制,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也就截然不同。所以,教师课前对材料实施控制,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使其在活动前和活动中体验材料所蕴含的概念,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这是科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3-64
[2]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133~137
[3](美)乔治.C.洛比尔.小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吕娜,张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40~43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关键词】科学;实验;学生
一、熟悉材料,贴近生活实际
要上好科学实验课,首先就得通读整册科学教材,对整册教材所需材料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列出清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材料准备,才能得心应手。而如果在准备具体某一课时才去准备材料,就难免会发生措手不及的情况,影响科学课的教学。每册教学参考书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单,上面列出了本学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在开学初就应该认真通览,做到心中有数。
如五下教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设计的探究活动是:“胡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更小,还会浮吗?”但是由于教师课前没有熟读教参,也没有预实验,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发现胡萝卜整个沉在水底,继续实验,发现萝卜不论大块的还是小块的,还是沉的。这一实验结果令学生傻眼,它如何说明“同种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其轻重、大小无关”的论点呢?显然这是一堂失败的科学课。课后再次观察研究发现,新鲜的、水分足的胡萝卜沉在水底,而存放时间久的、比较干瘪的胡萝卜就会浮在水面上。可见,教师课前对材料的熟悉与否,会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
二、预做实验,贴近学生实际
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这个实验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一项器材要换,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教师课前做好实验,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才能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防止教学中的失误。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课前教师的预实验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课前的预实验,能让教师在课前掌握实验所需的较为精确的时间、熟悉实验操作流程、选择并改进实验材料、充分预见实验中的意外因素,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促使实验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
如《用水测量时间》一课,用饮料瓶制作简易水钟的分组实验,需要重复实验以提高数据准确性,基于四种情况的滴漏实验,每组做三次,再加上“古代水钟的介绍”,差不多需要一节课的时间。如果按照教参的课时安排,把“实验数据分析”、“水的流速分析”、“选用滴漏进行计时的原因”等讨论挤进这一课时,那么时间就完全不够了。因此,在教学前,我对饮料瓶盖上孔的大小进行反复实验并计时,最终确定了孔的大小,节约了多次实验的时间。这样,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从容不迫”地完成,学生学得也非常扎实。
教学意外是课堂中的“不速之客”,它同样“埋伏”在实验探究中,很多时候因为它的出现使得一些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不符,甚至“南辕北辙”,让老师处于尴尬的境地。预实验有助于预见教学意外,从而以周密的防范措施保证学生的实验探究获得“预期”的效果。
三、自制教具,贴近教学实际
自制教具就是教师和学生利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具。自制教具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对科学知识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在进行演示实验时,由于受到实验器材的限制,常常会造成教室后面的学生看不清实验现象。为此,我们可以“化小为大”,针对实践性比较强的实验,用自制的教具进行演示,让学生不仅能直观地观察实验现象,还能亲自动手操作。
如科学六上教材中有四季星座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各星座的相对位置以及在春夏、秋冬季节根据北斗七星和仙后座寻找北极星的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星座在天空位置的改变。这些内容教师若纸上谈兵,学生则很难理解,面对茫茫星空,他们会无所适从,难以辨认。我便根据星座的特点制作了一个模拟活动星空的演示伞,这把伞制作简单,操作方便,材料易得,经济美观又非常实用,而且教学效果甚佳。把本来离学生远而大的星空概念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真正掌握了认识星空的本领。材料准备:太阳伞1把(黑色最佳),莹光笔1支(银色最佳)。制作方法:利用伞内原有的八块面,将其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区域,每两块为一个区域。先定好北极星的位置,再根据实验室提供的活动星座的平面图安排每个星座的相对位置和所在区域即可。使用方法:打开伞,辨认即可。顺时针旋转体现随时间推移各星座的移动情况。
自制教具造价低廉、实用性强、贴近教学,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可以弥补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这不仅容易做到人人动手实验,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动手能力及探究精神。学校的科学实验活动,也因为有了自制教具这朵小花的绽放而更加精彩!
发现是科学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如果教师能通过实施材料的控制,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也就截然不同。所以,教师课前对材料实施控制,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使其在活动前和活动中体验材料所蕴含的概念,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这是科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3-64
[2]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133~137
[3](美)乔治.C.洛比尔.小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吕娜,张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40~43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