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师范生“说”的训练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rea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说话能力是师范生一项重要的教师基本功,要想掌握这项基本功必须加强有效的训练。通过设计学生熟悉的内容开展活动让学生敢说;利用课堂内外这一平台,设计实践活动项目推动学生能说;通过全方位设计课程,建立训练体系、评价机制,搭建展现平台让学生会说。开展“说”的能力训练对于师范生成长为准教师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 师范生 说话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 -0082-03
  众所周知,高等师范学校是培养准教师的摇篮,而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除了具备一般大学生的基本能力之外,还要具备比普通大学生更标准、更流利、更有逻辑性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即“说”的能力。至于这一能力的具体规格要求,国家教委1993年3月颁布的《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试行)》规定:“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教师职业口语是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表达的,符合教育、教学要求的专业用语,是师范院校学生首要的职业基本技能……”也就是说,作为师范生最基本的是要能够说一口流利、词语与句式使用得体、语境适合、准确表现专业特点的普通话。这一要求看似简单但却是不容易达到的。因为一般师范院校除了开设教师教育类《教师口语》课程,《学科教学法》课程之外,再无专门训练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课程。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就成为师范生最好的训练平台。本文试结合历史学专业课堂实践活动来说明按项目、带任务、分层次进行“说”的能力训练的做法及作用。
  一、设计学生熟悉的内容开展活动让学生敢说
  对于大学生来说,自学专业基本知识以及提高读写能力,应该不是太难的问题,而具有较高水平“说”的能力却是不容易做到的。一般来说,师范生入校时说话能力普遍较低。表现为:一是不敢说。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正式登台作过发言的机会很少。二是不会说。甚至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说不清楚。三是不规范。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针对这一现状,从激发学生“敢说”开始,通过推动学生“能说”到使学生“会说”,即进行系统的“说”的训练不仅必要的而且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规范的敢说
  让学生敢说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张开嘴敢于表达,而且是比较规范的表达。
  所谓规范表达,是要求师范生通过训练逐步具备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口头语言表达并创造规范话语的能力。主要表现为:
  首先,规范性。即语言符合语法、逻辑,语句要完整、简洁,说话要有中心、有条理,能说较标准的普通话,仪表大方,表情自然,口齿清楚。
  其次,精确性。即语句简明、扼要、清晰、准确。
  再者,趣味性。语言既要抑扬顿挫,又要生动形象,叙事状物,绘声绘色,妙趣横生,富有感染力,能激起学生的共鸣。
  第四,职业性。即说者要具体考虑到未来实际的听者的状况。应适当运用切合说话对象的语言。
  以上关于说的规范性内容学生会在《教师口语》中受到比较规范的教和严格的练。
  (二)项目驱动,引导学生敢说
  第一,积极鼓励,从最熟悉的做起,让学生敢说
  敢说的核心是不害怕说。学生往往心存顾虑,缺乏勇气,要求学生首先克服惧怕心理和畏难情绪,能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而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积极鼓励,让他们树立信心,同时要创设条件及情景使学生有内容可说,有时间保证。
  第二,设计学生活动项目,引导学生从最熟悉的做起
  学生最熟悉的当然是自己身边的、或者从小就亲身经历过的、再者有要表达的想法,因此设计像课堂教学“课前五分钟说话”活动效果较好。首先从简单的说起,如向新同学、新朋友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点;讲自己大学的规划等等。文体或叙述事件,或介绍景物,或阐述见解,或表达思想。教师对学生说话内容和表达方式不作硬性规定,只要能做到态度大方、表情自然、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即可。活动前学生可事先准备讲稿或课件,但不能念稿。
  此项活动由于与期末成绩相联系,又是学生熟悉的,因此,学生有的说、也愿意去说,甚至为了宣传自己的家乡竭尽全能地去说,这项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动进行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超时,不过为了鼓励学生都让学讲完内容再做评价。这一活动起到了锻炼学生胆量,增强了自信心和勇气,为让学生进一步去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课堂内外这一平台,设计实践活动项目推动学生能说
  能说是在学生克服了害怕心理基础上 “说”的水平的提高。所谓能说,就是要说得清。要求学生说话不偏离中心,做到观点鲜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表达完整流利,表情自然恰当。但是,能说并不是要学生瞎说,是要让学生围绕主题、有理有据的说、说的有条理,这里的“说”既要体现出专业性,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规范、流利地去说。因此,应该首先让学生具备“说”的能力。
  (一)准备能说的素材和基础
  第一,能说的内容
  要让学生能说的首要前提就是学生要有足够说的内容,即活动主题。它包括教材上讲到的、课外扩展的、技能方面的、通用能力等。因此,这就要求从本专业能力培养出发、通过设计必须让学生“说”的项目推动学生去“说”。
  第二,进行写作训练
  学生在敢说之后,要想提高说的质量必须首先要写出来,并且要写得好。因为语言表达的两个方面即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是密切相连的。书面表达是表达的内在形式,即思路和依据,而口语表达则是表达的外在形式,即展现和可见。在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针对“说”的指导。比如规范性的口语表达;突出主题,观点鲜明;语言准确与流畅;有逻辑性、层次性等等。
  (二)有意设计“说”的主题,推动学生能说
  第一,设计合适的活动内容,推动学生能说   要让学生做到能说必须要设计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学生活动项目。选择让学生能说的项目提前布置、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效果较好。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顺序设计学生要说的问题,课程进行中讲到这一问题时让学生先讲,教师再评价基础上详细讲解。要求学生清楚、完整、全面阐述一个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求听的同学注意说的人说了什么,并能进行较为准确、客观的评价。这样对“说”与“听”的每一名学生而言,因为自己曾经说过,有深切的感受;因为听别人说过,有间接的经验,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根据认识规律、学生特点设计活动进行专门训练
  为了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在熟悉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及时根据所讲内容设计专门的训练,设定有关学生能说的范围以及主题,供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说”的专门训练,这些主题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应该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原则,循序渐进的进行。同时,定期展示说的训练成果也会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
  此外,安排一些有关听、说、写相交叉的训练项目,如限定时间内(3—5分钟)的听讲问题进行复述与讲解;设计章节教学内容并制作课件讲解(限定十分钟);历史与现实的现场报道、口试考试等等。这些专题训练,对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听说能力大有裨益。
  总之,有意识地设计突出听说训练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并进行方法指导、及时评价,在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方面会大有帮助,也是推动学生能说的好方法。
  三、全方位设计课程,建立训练体系、评价机制,搭建展现平台让学生会说
  会说就是不仅敢说、能说还要说的得体。所谓得体是要求师范生通过训练逐步掌握恰当选择语言材料、采用表达策略与手段以及主动利用语境条件而进行适宜表达的基本技能。也就是说,会说就是要具备恰当表达的能力,能够使口头语言表达具有可解释性、可接受性。
  (一)创造学生会说的条件
  第一,掌握“说”的技巧
  会说是要求说得好,而要想说得好,就必须掌握说的技巧。这些技巧包括:
  一是说话的音量、力度的控制以及运用辅助手段——表情达意的能力;
  二是说话的得体、语言的推敲和快速敏捷的机智能力等。
  三是说话的灵活与语境的贴切程度。
  以上内容说明“说”是比较复杂的活动,只有不断训练才能做到。
  第二,逐步建立有利于“说”的训练的教学实践体系,适时搭建“说”的训练展示平台
  “说”的复杂性使得“说”的能力的提高不能只靠课内训练达到,必须建立完整的训练体系,并通过课堂内外、校内外等多种渠道来完成。有人说过,教育不等于训练,教育改变的是观念,训练才能改变行为。尤其是对于师范生来讲,“说”是经常性的行为,更是职业能力的体现,因此,适时搭建“说”的训练展示平台,不仅可以检验而这一能力是否能在训练中不断在提高,同时比赛这一展示平台对于师范生学习 “说”的经验、总结教训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逐步建立有助于强化“说”的训练的教学实践体系就成为了说得好的必要前提。
  第三,构建“说”的训练评估机制
  “说”的训练既然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要完成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教学理念的转变、课程建设以及师资、教学设备等基本教学设施的建设,也必然涉及教学评价机制。因为在进行“说”的训练时借助的是课堂教学这一平台,所设计的项目又多与该课程的综合考核相关,因此,要想让“说”的训练产生较好的效果,实时采取过程性评价就提到上日程。
  (二)进行课程建设,逐步建立教学实践体系、评价机制,搭建展现的平台让学生会说
  第一,进行课程建设,按项目、带任务、分层次进行训练
  在现行的绝大多数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框架内,“说”的训练主要是通过《教师口语》、《学科教学法》等课程中进行的。为了提高“说”的质量,结合师范生的实际需要,开设一些便于学生学习以及 “说”的训练和应用的专题性选修课程,并以丰富的活动进行有计划的训练。此外,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也按部就班地按照口语训练的要求设计一些实践教学活动项目。低年级的活动侧重“说”的常用表达方式训练,高年级侧重提高“说”的技巧训练。通过训练在提高“说”的能力的同时,促进读、写、听等多种能力同步提高。
  第二,通过多种渠道逐步建立有利于“说”的训练的教学实践体系
  一是借助阅读和写作进行连带性训练。众所周知,听、说、读、写四种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为用的完整的体系。所以说,“说”的训练可以在开展阅读和写作训练的同时进行。
  这是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无论是字、词的解读,还是句、段的评析,同时都在进行着“说”的训练;无论是阅读能力的培养,还是阅读方法的选择,都需要“说”来参与、展示。“熟读精思范文,说话贯穿其中”正是对“读”中见“说”的训练的凝练与升华。
  二是进行课堂延展性训练。社会生活中的说话是大量的、经常性的,这也是学生“说”的能力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课堂教学进行“说”的训练的必要延伸。这种训练可以从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展开。一方面在校内开展行之有效的以展现“说”的训练效果的比赛活动。如历史典故读讲大赛、英语朗读大赛、主持人大赛、演讲赛、辩论赛、讲课大赛、说课比赛以及微课比赛等,这既可以检验学生训练的成果,同时为学生展现“说”的能力、拓展“说”的内涵、提升“说”的能力提供绝佳的机会。二是走向社会进行说的训练。延展到社会上进行说的训练的目的在于升华“说”的训练效果,达到从无意到有意、从盲目到自觉以至养成习惯的目的。不过,虽然这种训练实用性强,实际效果好,学生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但是,仍然需要设计可行的项目来开展,像旅游景点宣传讲解、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都是效果很好的训练项目。这些训练不仅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口语听说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总之,通过多种渠道逐步建立有利于“说”的训练的教学实践体系,以丰富多彩的“说”的活动促进“说”的学习与训练,以广阔的社会大课堂来巩固课堂 “说”的训练成果,不仅必要而且也是在提升说的能力方面最有效的措施。   第三,建立适合于“说”的训练的形成性评估机制
  对学生能力特别是“说”的能力高低的测定绝对不能只依靠一门课程、一次笔试、一次测试就能完成的,必须通过训练分阶段、按项目、笔试、口试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因此,结合“说”的训练逐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评估机制,形成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个人在校学习期间的、比较完善的形成性评价机制就成为进行“说”的训练研究最有意义的成果。
  这里的分阶段、按项目是要看学生“说”的能力方面的进步与提高。如果说《教师口语》课是“说”的训练基础,平时各任课教师的实践活动是这一基础的延展和提高的话,那么《学科教学法》就是校内“说”的训练的一次大检验,而教育实习活动则可以说是学生在校期间听、说、读、写能力的一次综合检测,也是对师范生“说”的能力提高具有催化作用的活动。因为在此期间,说话能力较强的学生,能扬己所长,使语言表达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而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则能从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出原因所在,并以实习作为契机,加强说的训练的自觉性,为回校后的学习训练提供宝贵的反馈信息。
  笔试是考查学生掌握“说”的基本知识的程度,这是“说”的是否规范、精确、有趣味、具有职业特点的保障。而口试则着重考查“说”的标准和流畅与否、口语运用和实际表达能力。这是“说”的训练效果的真实展现,更是“说”的基本知识掌握牢固与否、运用是否得当的展示。
  综上所述,“说”的能力作为高校师范生的一项重要的教师基本功应该在平时就加强专门的训练,坚持将“说”的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的整体目标,特别是在整个师范教育学程中持之以恒、按计划有序地进行。与此同时,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师资、教学设施建设,有步骤地进行课程建设、教学实践体系建设,形成性评价体系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说的三个层次——敢说、能说、会说的跳跃,展现师范生特有的风采,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准教师。
  参考文献:
  [1]赵静琴.培养“说”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新职教.1999.2
  [2]曹颖利.提高高校文科学生“说”的能力的途径与方法[J]黑龙江z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3
  [3]潘东山.谈师范生说的能力的培养.[J]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4
  [4]梅云霞.试论师范生教学语言技能的训练.[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3
  [5]孟建安.高校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的建构———以肇庆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J] 肇庆学院学报.2010.6
  [6]谢玲.简论加强师范生“说”的能力培养.[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7]侯琳波 何丽.师范生说话能力培养浅谈.[J]人文社会科学.2010.6
  [8]胥永强.论师范生口语表达中心理障碍的克服[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3
  [9]黄莹.浅淡如何激发师范生口语训练的兴趣[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4
  [10]闫斌.师范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尝试[J]科技资讯.2007.4
  [11]赵惠霞.提高师范生口语能力的几点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2]杨莉.应强化师范生口语表达技能的训练[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0.1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成果(课题编号为:13090008)
其他文献
“小秦写的稿子见报啦!”兴化县荻埠乡郜家村的干部群众在争相传阅一篇新闻:《做“嫁娘”不宜早学技艺要争先——罗晓芹、秦立静用手头的嫁妆钱办起了缝纫店》。这是今年3月
近两年来,我们在新闻工作中紧紧围绕改革这个主旋律组织报道,努力使报纸可信可亲,入耳入心,以期达到帮助读者增强改革意识、明确改革性质、坚定改革信心、加快改革步伐的目
企业报不同于其它大报,它专职报道人员少,因此,培训业余通讯员,加强同他们的联系,调动他们的写稿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1986年以前,我们《茂名矿工报》为半月刊,信息容量虽然
【摘要】每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都是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实验教学由于其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如今已经成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本文从优化实验教学为出发点,探究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实验 探究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 -0079-02  初中化学教学是由课堂教学
水稻深层追肥是一项经济用肥,稳产高产的新技术。为了进一步研究利用这项新技术,我所在去年县示范场和陆家公社任家大队试验获得显著增产的基础上,今年又进行了结合全层施肥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其中风/光发电以其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特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微网是风/光发电的理想组织形式和大规模应用模式,其中离网型微网功率平衡和系统稳定较并网型微网更加困难,是制约其应用的关键难点之一。针对风光储离网系统功率平衡及无功配置技术,本文研究了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or,DG)功率最大化控制策略、风光储离网系统有功
1983年我们在惠明公社新合大队,赤土公社等处分别种旱地杂稻3亩,供试品种为威优6号和汕优6号,用早稻作对照。种植情况见表1。 In 1983 we Huimin Commune, New Zealand Bri
城市垃圾车工作路线较为固定,经常在低速下行驶,发动机处于怠速阶段的时间很长,且要求垃圾车的频繁启停,这样的行驶工况必然造成垃圾车高油耗、高排放的特点。本文对液压混合
紧耦合式排气歧管是发动机排气系统的重要部件之一,它的性能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功效和工作可靠性,同时也与发动机的排放性能密切相关。随着发动机性能需求的不断提高,相关受热零部
[丰产3号]品种来源:西北农学院用“丹麦1号”和“6028”杂交,于1964年育成。特征特性:弱冬性。中熟。幼苗匍匐,分蘖力中等。叶色深绿,拔节后叶片挺直。茎秆粗壮,株高1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