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肺复苏术是急诊医学教学中必须掌握的重要的急救技术,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章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章节,本文对心肺复苏模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进行了改革,目的是让学生正确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在临床上正确使用心肺复苏术,提高心肺复苏抢救的成功率。
一、概述
急诊医学是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它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教材上和教学上有许多需要改革的地方。心肺复苏是急诊医学重要的章节,心肺复苏是抢救生命最基本的医疗技术,也就是在心脏骤停时用人工通气、胸外按压和电除颤来进行急救的一种技术,使病人恢复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有研究证实,如果在4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超过6分钟,成功率仅4%。所以如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急诊医生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临床教研室一直研究的课题。
二、目前我国心肺复苏教学的现状
现在我们国家心肺复苏教学通过3个途径:①对医学院校在校生开设急诊医学心肺复苏理论课;②在实训课上进行模拟教学;③在临床实习中观察学习。
在心肺复苏的理论教学上学生应该掌握心脏骤停的病因、临床表现、心脏骤停的处理。在实训课的模拟教学上学生应该掌握心脏骤停的判断、呼救、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及胸外按压。在临床实习中掌握心肺复苏的并发症及高级心肺复苏。
在实训模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①学生在意识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病人呼唤声音太小,如果在室外环境噪音大容易把有意识的病人错误判断为无意识;学生对病人摇动用力过猛容易造成病人的第二次受伤。②学生在求救中存在的问题:模拟教学中学生没有亲临其境造成求救意识差,不求救或不拨打120直接进行心肺复苏;因为紧张表达不清楚导致120不能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降低抢救成功率。③学生在开放气道中存在的问题:模拟教学中模拟人口鼻中无异物造成学生忘记清理口鼻中的异物或者清理不干净,影响有效的人工通气;清理异物的手法不正确造成气道梗阻;开放气道不完全,降低抢救的成功率、增加死亡率。④学生在人工通气中存在的问题:人工吹气不足、反复吹气和开放气道造成无法及时进行胸外按压;吹气过急过大可造成胃内容物反流引起误吸,常常把叹气样呼吸误认为有呼吸而不给病人进行人工呼吸。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强调,成人心跳骤停1分钟可表现为叹息样呼吸,应该按无呼吸处理,需立即实施人工呼吸,提高复苏的成功率。⑤学生在胸外按压中存在的问题:按压的正确部位为胸骨下半部,双乳头之间,按压与放松的时间相等,胸骨下限4~5厘米,按压频率100次/分钟,放松时手掌不离开胸面避免移位。按压部位不准,按压力度过大,容易引起肋骨骨折、心包积血或心脏压塞、气胸、血胸、肺挫伤、肝脾撕裂伤和脂肪栓塞等并发症,影响抢救的成功率。
三、心肺复苏模拟教学改革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教研室对心肺复苏模拟教学进行了如下改革:①模拟环境的改变,将环境模拟成嘈杂的菜市场并且有模拟家属给学生亲临抢救现场的感觉,纠正了学生声音过小,情绪紧张等问题,使学生临急不乱,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②针对开放气道中学生忘记清理口鼻中异物及手法不正确的问题,在模拟人口鼻中放一些物体,如果不清除则无法把气体吹到模拟人的肺中,反复练习强化学生养成习惯。③在人工通气方面为避免学生吹气过大及吹气不足、吹气时间及吹气间隔等问题上,把模拟人进行改造,设置吹气量的上下限、吹气时间与间隔的正常范围,超过范围模拟人提醒学生错在哪里,反复练习后把空洞的数字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知道心肺复苏时该怎么办。④胸外按压是学生出错最多的地方,针对定位不准,模拟人会报警告诉学生定位错误,按压力度使成人胸骨下陷4~5厘米,用力过大或不足也会报警,反复锻炼使学生掌握了胸外按压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减少了胸外按压的并发症。⑤在心肺复苏练习完成后进行现场模拟考试,两人一组,尽量减少按压中断。只有在气管插管时可中断10秒,除颤时中断15秒,检查心律时停5秒,在心肺复苏过程中2分钟应交换按压与人工通气的人,交换时间在5秒内完成。每人工通气2次应按压30次,这样5个循环为1个周期,5个周期交换1次人,避免体力下降导致心肺复苏的效果下降。
经过上述模拟心肺复苏教学的改革,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技能与技巧。临床教研室在公众健康教育中努力推广心肺复苏的内容,降低心脏骤停的死亡率。在急诊教学中要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心肺复苏术。
参考文献:
[1]刘桂华.2231例危急症抢救与影响因素分析[J].急诊医学,1997(6).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一、概述
急诊医学是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它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教材上和教学上有许多需要改革的地方。心肺复苏是急诊医学重要的章节,心肺复苏是抢救生命最基本的医疗技术,也就是在心脏骤停时用人工通气、胸外按压和电除颤来进行急救的一种技术,使病人恢复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有研究证实,如果在4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超过6分钟,成功率仅4%。所以如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急诊医生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临床教研室一直研究的课题。
二、目前我国心肺复苏教学的现状
现在我们国家心肺复苏教学通过3个途径:①对医学院校在校生开设急诊医学心肺复苏理论课;②在实训课上进行模拟教学;③在临床实习中观察学习。
在心肺复苏的理论教学上学生应该掌握心脏骤停的病因、临床表现、心脏骤停的处理。在实训课的模拟教学上学生应该掌握心脏骤停的判断、呼救、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及胸外按压。在临床实习中掌握心肺复苏的并发症及高级心肺复苏。
在实训模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①学生在意识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病人呼唤声音太小,如果在室外环境噪音大容易把有意识的病人错误判断为无意识;学生对病人摇动用力过猛容易造成病人的第二次受伤。②学生在求救中存在的问题:模拟教学中学生没有亲临其境造成求救意识差,不求救或不拨打120直接进行心肺复苏;因为紧张表达不清楚导致120不能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降低抢救成功率。③学生在开放气道中存在的问题:模拟教学中模拟人口鼻中无异物造成学生忘记清理口鼻中的异物或者清理不干净,影响有效的人工通气;清理异物的手法不正确造成气道梗阻;开放气道不完全,降低抢救的成功率、增加死亡率。④学生在人工通气中存在的问题:人工吹气不足、反复吹气和开放气道造成无法及时进行胸外按压;吹气过急过大可造成胃内容物反流引起误吸,常常把叹气样呼吸误认为有呼吸而不给病人进行人工呼吸。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强调,成人心跳骤停1分钟可表现为叹息样呼吸,应该按无呼吸处理,需立即实施人工呼吸,提高复苏的成功率。⑤学生在胸外按压中存在的问题:按压的正确部位为胸骨下半部,双乳头之间,按压与放松的时间相等,胸骨下限4~5厘米,按压频率100次/分钟,放松时手掌不离开胸面避免移位。按压部位不准,按压力度过大,容易引起肋骨骨折、心包积血或心脏压塞、气胸、血胸、肺挫伤、肝脾撕裂伤和脂肪栓塞等并发症,影响抢救的成功率。
三、心肺复苏模拟教学改革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教研室对心肺复苏模拟教学进行了如下改革:①模拟环境的改变,将环境模拟成嘈杂的菜市场并且有模拟家属给学生亲临抢救现场的感觉,纠正了学生声音过小,情绪紧张等问题,使学生临急不乱,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②针对开放气道中学生忘记清理口鼻中异物及手法不正确的问题,在模拟人口鼻中放一些物体,如果不清除则无法把气体吹到模拟人的肺中,反复练习强化学生养成习惯。③在人工通气方面为避免学生吹气过大及吹气不足、吹气时间及吹气间隔等问题上,把模拟人进行改造,设置吹气量的上下限、吹气时间与间隔的正常范围,超过范围模拟人提醒学生错在哪里,反复练习后把空洞的数字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知道心肺复苏时该怎么办。④胸外按压是学生出错最多的地方,针对定位不准,模拟人会报警告诉学生定位错误,按压力度使成人胸骨下陷4~5厘米,用力过大或不足也会报警,反复锻炼使学生掌握了胸外按压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减少了胸外按压的并发症。⑤在心肺复苏练习完成后进行现场模拟考试,两人一组,尽量减少按压中断。只有在气管插管时可中断10秒,除颤时中断15秒,检查心律时停5秒,在心肺复苏过程中2分钟应交换按压与人工通气的人,交换时间在5秒内完成。每人工通气2次应按压30次,这样5个循环为1个周期,5个周期交换1次人,避免体力下降导致心肺复苏的效果下降。
经过上述模拟心肺复苏教学的改革,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技能与技巧。临床教研室在公众健康教育中努力推广心肺复苏的内容,降低心脏骤停的死亡率。在急诊教学中要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心肺复苏术。
参考文献:
[1]刘桂华.2231例危急症抢救与影响因素分析[J].急诊医学,1997(6).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