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基解密是网络时代的揭秘者和举报人的大本营,它向公众提供了解更多真实内幕的机会,也让政府陷入被动却无可奈何。
美军的海外行动又被好事者“揭了伤疤”,这一次,制造麻烦的是一家叫作“维基解密”(Wild Leaks)的网站。
维基解密于7月25日公开了9万多页美军在阿富汗的战地情报机密文件,时间跨度为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文件展示出了阿富汗战争中的数千例“罪行”,而更猛的“料”则是其中巴基斯坦暗中支援塔利班、共谋打击美军的内容。
随后,《时代》周刊网站列出了“美国历史上十大泄密事件”。最新的“维基解密事件”排在第一位,导致尼克松辞职的“水门事件”、五角大楼越战文件被曝光以及不久前维基解密披露的美军直升机射杀伊拉克平民的视频都在榜单当中。
保存了全球百万份机密
“维基解密”与著名的“维基百科”毫无关联,之所以也带“维基”二字,意思是该网站要像“维基百科”那样开放和自由。
该网站建立于2006年,不到一年时间,其数据库就收集了120万份档案,如今每天平均有1万多份秘密文件人档。网站为所有文件提供者保密,工作人员会对材料真实性进行评估,确认可信后,不加任何删节地放到网上公开。
维基解密声称,截至2010年3月,超过100万份来自亚洲、中东、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前苏联的政府或企业的机密文件已可以自由浏览,这将是公众揭发黑幕的大胆尝试。
维基解密网站首页上的宣传语非常醒目,表明这个备受争议和打压的网站“可能会和信息自由法案一样,成为新闻工作者的重要工具”。这句话并非夸张或自我膨胀,而是引自《时代》杂志今年1月的一篇文章《揭秘者的互联网百科》。
近日引起关注的美军阿富汗作战文件泄密,只是该网站“揭黑”的冰山一角。今年4月,维基解密公开了一段2007年美军在伊拉克射杀平民、导致12人死亡的录像,死者中包括两名路透社的员工。这段视频题名为“附属谋杀”,同时被公布的还有一些军事机密文档。最后,在军方的调查下,22岁的情报员布拉德利·曼宁被逮捕。据报道,曼宁承认在网上与一名黑客交谈后,向他提供了内部资料。
阿富汗战争的文件被发布后,维基解密曾一度无法登陆。而在网站瘫痪之前,维基解密已经把文件分别发给了《纽约时报》、英国《卫报》和德国《明镜周刊》。《纽约时报》认为,其中“许多内容能够为这场持续九年多的反恐战争带来新的观点和见解。”
到底是谁或者什么力量隐藏在泄密事件的背后?按照常人的想象,敢在美军“头上动土”的告密者应当是隐藏身份的神秘人物,但维基解密的网站主编阿桑奇却主动出击,成为公众熟悉的面孔。他频繁出现在公共视野中,从美国电视节目《希尔伯特报告》到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不断宣扬网站的宗旨——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将减少贪腐,塑造更强大的民主。阿桑奇在伦敦专门为此次泄密事件召开新闻发布会,宣称文件当中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罪行。
主编喜好漂泊与“翻墙”
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被誉为“黑客中的罗宾汉”。作为维基解密网站的主编和“形象代言人”,他坚信,公开与透明对公众有百益无一害。
在外媒的报道中,阿桑奇是一个居无定所、喜欢背着双肩包和笔记本电脑环游世界的奇人。关于他的履历十分有限——他拒绝在采访中告知自己的年龄和确切住址。《时代》周刊认为,他在7月26日公开的9万多页有关美军在阿富汗的作战报告,将有可能改变媒体的行为方式,甚至是历史的发展进程。
有报道称,阿桑奇出生于1971年,出生地是澳大利亚东北部的汤斯维尔。童年的大多数时间里,他都是在家中自学。阿桑奇习惯于四海为家,到14岁时,他和母亲已经搬家达37次之多。
阿桑奇16岁时开始对电脑和黑客技术产生兴趣,并展示出了惊人的天赋。1991年,20岁的阿桑奇和几个“同行”闯入了加拿大电信公司北电网络的主终端。最终,他被警方逮捕,并被控25项罪名。法官认为阿桑奇“极度聪明、好奇心强”,最终只判定他上缴一部分罚款。
阿桑奇后来进入墨尔本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并不适应大学生活,声称平淡温顺的大学校园让他感到压抑,只有“翻墙”进入政府机构网站、窥视权威部门不为人知的秘密时,才让他体会到内心的释放。
2006年,阿桑奇决意创建维基解密网站,他认为信息的自由与交换将结束那些非法的政府行为。也有报道称,阿桑奇并非网站的创建者,只是现任主编。维基解密将主服务器放置在瑞典——那里对于举报人给予强有力的法律保护。阿桑奇和其他“解密者”偶尔也会进入各种官方或企业网站寻找值得一“晒”的秘密文件。2006年12月,维基解密打响了建站“第一枪”,发布了索马里过渡政府总统谢赫试图暗杀索马里极端势力首领的文件。
在随后的几年中,维基解密不断发布各种机密的文件,其中不乏“重磅炸弹”:它曾披露英国国防部有一份反战活跃分子的黑名单,也曾曝光英国极右翼团体英国国家党的成员名单,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气候门”邮件也是维基解密的“得意之作”。
机密公开引发新思考
官方自然对维基解密顶风而上的行为大为光火。美国白宫国家安全顾问詹姆斯·琼斯怒批维基解密“毫不负责”,表示“美国政府强烈谴责那些泄露机密、将美国军人和盟军生命置于危险之地、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个人和组织”;8月5日,五角大楼要求维基解密“做正确的事”,删除网站上近十万页阿富汗战争秘密文件,并将还未公布的其他文件归还军方。
五角大楼的新闻秘书杰夫·莫雷尔宣称,该网站公布的内容为塔利班和其他军事组织提供了洞悉美军装备和战术的机会。但真正让五角大楼担忧的是,维基解密网站声称将在未来发布的1.5万页新文件。英国政府对机密外泄一事表示遗憾;德国国防部也强烈批评此次事件——该国在阿富汗驻有4600名士兵;美国国防部于7月27日宣布,已经开始对维基解密展开调查。
阿桑奇本人对于调查和恐吓早就习以为常。2007年,他曾对美国《纽约客》杂志说,不要小看维基解密——它拥有一个庞大的资料库,共有近120万份秘密资料,这些秘密或是政府核心机密,或事关知名大企业的隐私,一旦公布将震惊世界。维基解密是否真有这个庞大资料库以及通过何种渠道获得这些资料,仍是个秘密。
新美国基金会的媒体研究专家克里斯·安德森认为,维基解密也许能够开启一个新的新闻时代——这是一个属于网络举报人的时代,它为记者的调查提供了更多线索和更大便利。安德森同时表示,记者在拿到新闻素材后,首先应确认其可靠性。因为维基解密不属于任何一个传统的媒体种类,他们并非新闻人,也不是真的黑客。
维基解密带来了公众对一些信息的窥探机会,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当一个泄密者本身的身份是隐藏的,其公开的机密能否真的推动信息公开?另一方面,政府是否让公众得到更多信息,使泄密者无法掌握主动权?
美军的海外行动又被好事者“揭了伤疤”,这一次,制造麻烦的是一家叫作“维基解密”(Wild Leaks)的网站。
维基解密于7月25日公开了9万多页美军在阿富汗的战地情报机密文件,时间跨度为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文件展示出了阿富汗战争中的数千例“罪行”,而更猛的“料”则是其中巴基斯坦暗中支援塔利班、共谋打击美军的内容。
随后,《时代》周刊网站列出了“美国历史上十大泄密事件”。最新的“维基解密事件”排在第一位,导致尼克松辞职的“水门事件”、五角大楼越战文件被曝光以及不久前维基解密披露的美军直升机射杀伊拉克平民的视频都在榜单当中。
保存了全球百万份机密
“维基解密”与著名的“维基百科”毫无关联,之所以也带“维基”二字,意思是该网站要像“维基百科”那样开放和自由。
该网站建立于2006年,不到一年时间,其数据库就收集了120万份档案,如今每天平均有1万多份秘密文件人档。网站为所有文件提供者保密,工作人员会对材料真实性进行评估,确认可信后,不加任何删节地放到网上公开。
维基解密声称,截至2010年3月,超过100万份来自亚洲、中东、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前苏联的政府或企业的机密文件已可以自由浏览,这将是公众揭发黑幕的大胆尝试。
维基解密网站首页上的宣传语非常醒目,表明这个备受争议和打压的网站“可能会和信息自由法案一样,成为新闻工作者的重要工具”。这句话并非夸张或自我膨胀,而是引自《时代》杂志今年1月的一篇文章《揭秘者的互联网百科》。
近日引起关注的美军阿富汗作战文件泄密,只是该网站“揭黑”的冰山一角。今年4月,维基解密公开了一段2007年美军在伊拉克射杀平民、导致12人死亡的录像,死者中包括两名路透社的员工。这段视频题名为“附属谋杀”,同时被公布的还有一些军事机密文档。最后,在军方的调查下,22岁的情报员布拉德利·曼宁被逮捕。据报道,曼宁承认在网上与一名黑客交谈后,向他提供了内部资料。
阿富汗战争的文件被发布后,维基解密曾一度无法登陆。而在网站瘫痪之前,维基解密已经把文件分别发给了《纽约时报》、英国《卫报》和德国《明镜周刊》。《纽约时报》认为,其中“许多内容能够为这场持续九年多的反恐战争带来新的观点和见解。”
到底是谁或者什么力量隐藏在泄密事件的背后?按照常人的想象,敢在美军“头上动土”的告密者应当是隐藏身份的神秘人物,但维基解密的网站主编阿桑奇却主动出击,成为公众熟悉的面孔。他频繁出现在公共视野中,从美国电视节目《希尔伯特报告》到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不断宣扬网站的宗旨——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将减少贪腐,塑造更强大的民主。阿桑奇在伦敦专门为此次泄密事件召开新闻发布会,宣称文件当中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罪行。
主编喜好漂泊与“翻墙”
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被誉为“黑客中的罗宾汉”。作为维基解密网站的主编和“形象代言人”,他坚信,公开与透明对公众有百益无一害。
在外媒的报道中,阿桑奇是一个居无定所、喜欢背着双肩包和笔记本电脑环游世界的奇人。关于他的履历十分有限——他拒绝在采访中告知自己的年龄和确切住址。《时代》周刊认为,他在7月26日公开的9万多页有关美军在阿富汗的作战报告,将有可能改变媒体的行为方式,甚至是历史的发展进程。
有报道称,阿桑奇出生于1971年,出生地是澳大利亚东北部的汤斯维尔。童年的大多数时间里,他都是在家中自学。阿桑奇习惯于四海为家,到14岁时,他和母亲已经搬家达37次之多。
阿桑奇16岁时开始对电脑和黑客技术产生兴趣,并展示出了惊人的天赋。1991年,20岁的阿桑奇和几个“同行”闯入了加拿大电信公司北电网络的主终端。最终,他被警方逮捕,并被控25项罪名。法官认为阿桑奇“极度聪明、好奇心强”,最终只判定他上缴一部分罚款。
阿桑奇后来进入墨尔本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并不适应大学生活,声称平淡温顺的大学校园让他感到压抑,只有“翻墙”进入政府机构网站、窥视权威部门不为人知的秘密时,才让他体会到内心的释放。
2006年,阿桑奇决意创建维基解密网站,他认为信息的自由与交换将结束那些非法的政府行为。也有报道称,阿桑奇并非网站的创建者,只是现任主编。维基解密将主服务器放置在瑞典——那里对于举报人给予强有力的法律保护。阿桑奇和其他“解密者”偶尔也会进入各种官方或企业网站寻找值得一“晒”的秘密文件。2006年12月,维基解密打响了建站“第一枪”,发布了索马里过渡政府总统谢赫试图暗杀索马里极端势力首领的文件。
在随后的几年中,维基解密不断发布各种机密的文件,其中不乏“重磅炸弹”:它曾披露英国国防部有一份反战活跃分子的黑名单,也曾曝光英国极右翼团体英国国家党的成员名单,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气候门”邮件也是维基解密的“得意之作”。
机密公开引发新思考
官方自然对维基解密顶风而上的行为大为光火。美国白宫国家安全顾问詹姆斯·琼斯怒批维基解密“毫不负责”,表示“美国政府强烈谴责那些泄露机密、将美国军人和盟军生命置于危险之地、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个人和组织”;8月5日,五角大楼要求维基解密“做正确的事”,删除网站上近十万页阿富汗战争秘密文件,并将还未公布的其他文件归还军方。
五角大楼的新闻秘书杰夫·莫雷尔宣称,该网站公布的内容为塔利班和其他军事组织提供了洞悉美军装备和战术的机会。但真正让五角大楼担忧的是,维基解密网站声称将在未来发布的1.5万页新文件。英国政府对机密外泄一事表示遗憾;德国国防部也强烈批评此次事件——该国在阿富汗驻有4600名士兵;美国国防部于7月27日宣布,已经开始对维基解密展开调查。
阿桑奇本人对于调查和恐吓早就习以为常。2007年,他曾对美国《纽约客》杂志说,不要小看维基解密——它拥有一个庞大的资料库,共有近120万份秘密资料,这些秘密或是政府核心机密,或事关知名大企业的隐私,一旦公布将震惊世界。维基解密是否真有这个庞大资料库以及通过何种渠道获得这些资料,仍是个秘密。
新美国基金会的媒体研究专家克里斯·安德森认为,维基解密也许能够开启一个新的新闻时代——这是一个属于网络举报人的时代,它为记者的调查提供了更多线索和更大便利。安德森同时表示,记者在拿到新闻素材后,首先应确认其可靠性。因为维基解密不属于任何一个传统的媒体种类,他们并非新闻人,也不是真的黑客。
维基解密带来了公众对一些信息的窥探机会,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当一个泄密者本身的身份是隐藏的,其公开的机密能否真的推动信息公开?另一方面,政府是否让公众得到更多信息,使泄密者无法掌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