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mon2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又梦到我了,他站在半掩的门后,同样回我以望。
  所以我悚然醒来,额汗涔涔。而头脑一俟清明,那“我”的形象面貌,连同梦之本身,统统糊涂褪色了。这个无由来的梦令我不安,像蛞蝓爬上背脊。
  之医生表示,梦到自己是很常见的压力反应,据他所知,许多人都这样,不必多虑。他建议我回江南故乡休养一段时间,很快就会安心定神的。
  在这段话里,也在医生的眼里,我是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不高,偏瘦,近视,留寸头。以上短语似乎拼凑了一个“我”的形象。
  当然首先,我不满意这样化约至极的自我介绍,因为在我看来,我是一个鲜活个性的主体。其次,这些枯燥信息也不能满足你们读者的胃口,无论你有何种小说风格上的偏好,如果文本中可见某个主角,那你或多或少都会期待些什么,比如他或她的职业、阶级、社会关系、审美品位、个人癖好和关键回忆等等。基于这些,你才能去把握主角,理解其行为逻辑,进而共情地投入小说故事的走向中去。换言之,我们(即我本人和你们读者)达成了共识,都要呼唤一个看上去活生生的角色。不过,该呼唤在本篇小说中卡壳了。

1


  我听了之医生的建议。所以此刻,我正坐在回乡的火车上,琢磨自己。
  蒙尘的窗外,所见是似曾相识的南方景观:丘陵如伏,雾罩的、水道隔连的居所,以及绿的榛莽。细凝种种这般,忽远又近,对我陌生。
  我久久打量窗上(在玻璃的边侧,有一条细长的、乳银色的、某种软体动物留下的黏涎)映现的自己,疾退的南景模糊了它的轮廓:
  短发密匝,因未修整而显得张扬蓬杂,在后脑勺处有一道狭长的白疤,据说那是我幼时登高,不慎跌落留下的。我始终嫌恶自己发量过多,且发质太硬。曾留长发至肩,大概一副邋遢相,置气全剃了干净。可此刻,我已想不起那是何时,长发又是什么模样了。我的眉毛原本应该浓密过分,似乎奶奶和幼儿园老师都对此啧啧,现在它冒出几块不规律的疏处,尤其左眉尾像是截断一道。我鼻梁高,而鼻翼肥宽。戴一副方眼镜,银金属边框,灰蓝的樹胶镜腿。有人说过我的眼镜哐里哐当,像是簸路上的自行车,可准确来说,它更多时候是因沙眼症而耷拉眼角。我有发呆时抠嘴唇的习惯,偶尔还啃指节,所以我的下嘴唇常常是龟裂的,或发炎微肿。耳朵是我最寻常的五官。
  半身映像里,还见我的肩膀,因少锻炼它并不结实,与手臂大致同粗。我稍有驼背。穿着提花的蓝染古巴式衬衣,领口显露白背心的一截。卡其绿的长裤太低,未映入窗。我不习惯戴表。

2


  这般细致的自我介绍似乎让我具体可感了些,这能让你们稍有满意吗?当然现在,你们还远远不能对我产生共情,请稍安勿躁。
  旅途漫漫,我何时睡着,做了场记不起的久梦。再醒来时,前座坐着一位新乘客,他大约二十来岁,看上去似曾相识。可我想不起名字。而他主动寒暄起来。
  “你不记得我了吗?我是石梓元,”他说,“以前我们一个学校,你毕业那年我刚上初一。你那时是个体育好手,还是周边有名的好事分子啊。”他突然抛出许多信息,我不免一时惶惑,语塞了。
  “你最近都干些什么呢?”为了缓解气氛,我找了个话头。
  他好像想说点什么,又咽下了,肘支膝盖,半弯下腰来。这时火车进入隧道,光角变换的瞬间,我和他的窗中映像重叠了。或者确切说,两个映像抹消了前后之分,梦幻似晕染合一了。不过很快,黑暗沉下来,黯淡了这个异衍的合像,而窗面上那条乳银色的细长黏涎却反更明晰了。隧道顶部紧急灯的绿光有节奏地扫过车厢,石梓元手表反射着薄光,缓和,调子渐息。何时起,一层朦胧而浆白的雾罩在窗外生发,这一气象倏忽而来,火车也随之减速了。直到穿过长长的隧道,火车在某标识难辨的站台前停了下来。
  厢内的乘客一时间都起身了,其人数之多超出我的预料,他们(都背向我)极有条理地收拾各自的行李,没有任何骚乱。然后半分钟,或半小时,乘务员开始播报通知,大意是:由于气候突变,本趟列车将于此终止,请全体乘客自觉下车。石梓元长出一气,拍拍我的肩。“真不巧。不过我常来淡竹镇,带你去我常住的旅店。”他说,“之后天晴了你再回家不迟。”
  他如此说着,像是对我了如指掌。

3


  下车,发动机已停转了。这是个极小的车站。只有两道不足十米的月台,正四方酝酿的雾涌间,“淡竹站”的黑蓝色站牌似是悬于中空。扑面来湿重的水气,我环顾前后,勉强可辨两座半月形的绿湖,它们古怪,陷在莽莽的不知是青稻还是野草间。
  我同石梓元有一搭没一搭闲扯,向地下通道去,水泥立柱在余光中随步重合。远处某根后,探出一糊涂的半身,他着暗调上衣,还以蓝口罩蒙脸,古怪。月台上众客已散尽了。他显然半低着头正看向我。
  我加紧上了自动扶梯,借身旁不锈钢挡板的反射回顾背后,那个陌生怪客并没有跟上来。
  “别担心,一切我都会安排好的。老同学。”石梓元说。
  雾气沿扶梯沉降下来。我差点触着了扶手上的一只蛞蝓。它很大,很静定,不知是睡着还是死僵。

4


  我们来到“再来旅店”,其招牌上用蹩脚英文注着“Again Hotel”,不过内饰和构造有模有样。登记入住时,我发现自己丢了钱包,身份证等一概证照皆在里面。而我出行匆忙,也没带上补办证件所需的相关材料。
  于是石梓元疏通店主,让我在纸本记录上填写个人信息。我照做了。录写的条目相当详细,待填毕,我们身后已排起了长队。他们大概都是受大雾耽搁的旅客。取来房卡,正等电梯,店主叫住了我们,拎着登记簿手指年龄一栏:“你看,他像是三十四岁的人吗?分明都四十往上了。”
  石梓元侧身打量我,言之凿凿地表示:“我现在二十三,按道理,你应该是二十九才对嘛。”
  他们两个争论起来,大厅内的所有眼光都聚焦在了我身上。老板叫来一旁的清洁阿姨,让她下个论断,她只一瞥便甩甩手:“这小伙和我上小学的外孙差不多。”争论愈发不可收拾了,众人不知不觉中趋近上前,将我团围起来。   某刻,电梯到了,我能清晰看见反射在电梯内镜中的自我侧脸映像(一张五官平凡的亚洲脸孔。短发密匝,因未修整而显得张扬蓬杂。眉毛有几块不规律的疏处,左眉尾上截断一道因角度问题而不可见了……读者们,我仍如自己所绘叙那样),不过多次反射已让这幅肖像无可避免地变形,难辨年纪。人群中,冒出一尖锐的女声:“你们别再凑上去了,撞倒这老头就难办啦!”
  意见不能统一,石梓元用他的身份证开了一间单人房。于是,我终于暂住下来,以二十三岁石梓元的身份。
  “你好好休息吧,还……”临别时,石梓元冲着正闭合的电梯里的我说。
  随着叮一声,我的形象拼凑完整了。房间在三楼,号码是303。老式旅馆用的还是钥匙。

5


  意料中,我又失眠了,在黄昏或者午夜,久久地在房内踱着回形的步,所见是似曾相识的旅馆房间。
  左手边是梳妆台,长椭圆形的妆镜安置在旋转底座上,此刻是笔正的,在其同一水平轴上,依次看得到阳台(镂空的滑门紧闭着,雕纹细密,雾和隐风飘起纱帘)和浴室,那立一扇厚木门。门几步外,挂着休眠的有线电视。我清楚它的线条透视基本穿过房间正门的中轴。位于中央的是一张单人床,其上堆着一叠凌乱的被褥,那些热带植株的黑绿宽叶交迭密捱着。我记不清在何处也睡过此样的印花;而雾正弥散,这整个房间都带着一种似有若无的既视感。
  我凝向梳妆镜,出神了,抠摸嘴角的粗痂。在这段文本里,也在镜子的反映里,重现的是房间的半侧,那扇浴门,还有半掩门后露出的一面镜子。它光滑、乳银、空无一物,绸如蛞蝓的质地。
  私语声复透壁传来,窸窣的,时断时续,何人在何处密议什么。我唇上的旧创口又撕开了。
  心神不定,我决定下楼去找点酒来,松懈精神。穿过走廊,鼾声四起,波及旅馆中央的老式天井,似乎旅人多已睡去了。前台和大厅皆空,茶室里还亮着独灯,石梓元坐在靠门边一桌,身边坐着一个陌生女孩。
  而茶室暗处角落还有一人,隱约看得见上衣的暗调子。
  当时,我只能先回应二人的招呼,再回头,那人已经背身过去,勉强只见隐隐漆黑一轮了。
  “我就知道你会来。”接着,石梓元向我介绍女孩,“这是旅馆老板的女儿,你就叫她伊吧。”
  “他不用多说了吧,我刚跟你讲了不少他的趣事了。”他转向了伊。
  女孩面前摊着一本素描簿,微笑,问我是否喝茶。我表示想来点酒。她即刻去取。出走期间,我顺手抄起她的簿子,就着弱光打量,上面是画到一半的速写:前景是原型茶桌,石梓元半身侧脸是说话的势态,画幅中央空缺着,淡淡的人形轮廓静待。这里此刻正坐着的是我。我那无所适从又生发出来,似乎什么事只要涉及了石梓元,就预告了注定。
  伊从厨房带回了半瓶冬酿。昏暗里交递时,我先握到处子式轻凉的骨节,而后才接住酒瓶,一股厨房炉灶和黄酒性子杂糅的燠热。她埋下头来,重新画起那幅未完成的速写来。远灯光在她的绾发还有额头上打出一层菲薄的淡纱影。前刻那奥妙落差的触感勾勒伊在我头脑里的印象,不必再介绍了,我早先就见过她了。
  “我们刚才聊着高中故事,你还记得吗?”石梓元看向我,“重名那回事。伊可被逗笑了。”
  我摇了摇头。于是石梓元详细重复了一次,大致如此:
  念初中时,学校高中部也有个叫石梓元的学生。他是个好好学生。不过后者体格强健,身材高大,是周边校区闻名的好事分子。某天,酷暑,两人所在班级都在上体育课,当时学校里正在重修运动场看台,上面护栏都撤走了。到了下半课时,全体自由活动,高中石梓元何时从最高一阶斜栽到看台背后,老师赶紧派学生去通知相关人员。他恰好离事发点最近,好奇,绕过去看。然而那里空空,结果后续蜂至的老师、医生和同学围将过来,场面一片混乱,把他抬进医务室。
  “后来父母也来了。我怎么说他们也不信。非说我栽脑震荡了,架我去医院做CT。”石梓元补充。叙至此,酒劲渐起,我昏沉起来。而伊画完了,托腮问他:“所以那个石梓元去哪了呢?”“这你得问他,他是高中部的。”石梓元手肘支了支我。事实上,我对此一无所知,胡诌道:“那是外校混混找他麻烦。他拍拍屁股起来,就爬过看台后的学校围栏,找他们算账去了。”
  伊沉思片刻,郑重表示:“故事这么讲就没意思了。”
  晕浪从后脑阵阵来,坐立不住了,我支靠在茶桌上,脑袋很自然偏侧过去。远处那陌生男人何时挪了座位,换到了能直视我之处。他还戴上了口罩,模样极近月台立柱后的那个怪客。即刻,我感觉脊背湿凉,那种体验又发生了。我边说自己要回房休息,边起身,被桌腿绊得趔趄。石梓元扶住了我。
  “你喝不了酒嘛,让伊送你回去吧。”他说,“我们两个还要再聊一会。”
  雾已充盈中庭,井旁的玉兰已不得见了。或许因为酒精,原先那窸窣的私语此刻听来清晰可辨,众声两两一对,都在讨论某个可疑的陌生男人,表示要戒备这个捉摸不透的危险角色。
  伊沉默,直到房门口,她将那幅速写从簿子上取下,送给了我。
  而我一进门,衣裤也懒得换下,倒头睡去。我似乎做了梦,大概又没有,浑噩的长眠。

6


  翌日,挂钟指示近十点了,整幢旅馆出奇得静,连先前那私语声也止歇了。
  靠床背坐着,我回想起昨夜石梓元的告别来,他要同谁再聊一会,当时只剩下那个形迹可疑的陌生男人了,既然他们相识,为什么不共坐一张茶桌呢。抠着下唇沿,不知觉中血渗了出来,我琢磨不清。
  伊的速写丢在枕边,我拿起打量,同最初所见原稿,这画没有大变化,只是“我”之形象的轮廓线条似乎更密、更没有信心了。任何目睹该画的人都不难想象,作画人在捕捉这一形象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或许是因为光线的问题),她回旋地、竭力地削打肖像的轮廓,每每又推倒重画。这最后导出了一套彼此迭代的人形,不同角度的骨架共时呈现在了本该是一张脸孔的画位上。   门响了。是伊,她表示带我在镇里走走,这也是石梓元的意思。
  我进浴室洗漱,边问她:“雾这么大,出去也会迷路吧。”伊站在阳台上,没回话。待我走近,才发现她正盯着铁艺护栏,一只蛞蝓正蠕行,拖长了湿黏而银亮的尾迹。我浑身毛孔顿时紧收了,下意识往身后看去。
  “它很漂亮吧,”伊的食指略过蛞蝓表背(它舒展了),回头笑着,露出齐整、软绵的米白牙齿,“走吧,不会迷路的。我的脚,不是眼睛,已经记住镇上所有的路了。”
  说完,她转身将走。在原本被她挡住的视界中,我看到对街一个陌生男人正面朝这个阳台,他的上半身被招牌挡住了。我迟疑了,直到伊轻轻拽我衣角才回神过来。
  “我肚子不太舒服,你等会罢。”
  我低着头,又躲进了浴室,镜中的我早先一步静待了。镜旁挂着一张风景画。它绘的是某座镇子年代不详的日常景观,一个十字街口,可能因为浴室的水汽,铅炭晕染淡褪了,似蒙一层浓郁的雾罩,街道两侧店铺的招牌已无从辨认。
  在《回乡》的此段里,也在镜子的映像中,我站在画幅左部,也就是南北走向的街道上。没有行人,只有玻璃橱窗里还躺着几个歪斜的模特,它们已被扒光了。大家去哪了呢。在前突的、引导透视的十字街角处,那有一盏发廊转灯尤为突兀,它静止不动,或者说雾色抹去了那原本勾勒出的色带。这是一种多么似曾相识的故乡的南调啊。我目睹,自己的短发不再短了,它毛绒绒的,失掉了硬挺蓬杂的质地。这样的我看起来陌生极了,在回忆里我只有长发和短寸两种模样。突然我听见有人招呼我,原来是伊在这家理发店里,她说:“你的头发该剪剪啦。”言毕她拽我进了门,店内同样空空,头梳、刮刀、电推子还有圆掸都静码于桌上。
  伊叫我在中央对桌坐下,表示要给我理一个分头,这样才能遮住我后脑的那道白疤。应伊的要求,我(闭上眼回忆)还给她讲了这道疤的故事:
  据说我小时候,保姆带我去商场,那次周末人很多,我和她走散了。两个人贩子要挟走我,但保姆穷追不舍,他们扭打时我摔下来撞上了货柜。我父母知道了这件事,很受感动,自此给保姆加了工资。然而几年后,她要回老家了,却很懊悔地坦白那件事是她编造,那天在商场是我自己调皮瞎跑,才受的伤。不过我倒觉得人贩子的故事是真的,因为我真的能回忆起来,那种被横夹在胳臂间、在人群里挤搡的喘不过气的感觉。
  伊却表示:可能是你听了太多遍这个故事。谁知道呢。说不定,你也从学校操场的最高一级看台上跌下来过。
  我感觉到掠过肌肤和头颅的伊的指节,轻凉的,稍带湿意的触感如同蛞蝓一般。她随性讨论起记忆来,说它难以琢磨,又如何像哈哈镜那样易于变形。沉在闭眼的暗里,我似乎瞌睡了片刻。在这期间,伊离开了,她去了理发店的里间吗,还是丢下我出门去了。
  我不知道。我低头掸去脖颈上的碎发,然后解开了围布,然而镜中的我一动未动。迟疑着,我谨慎地朝面前的长镜探手,却直接穿了过去。坐面前的人只是回我以望。
  悚然中,我踉跄推门而出。所见的是旅馆房間303仍旧原样,左手边阳台的镂空滑门紧闭着,雾和隐风飘起乳色纱帘。伊正坐在床沿,显然被刚才唐突推门的声响惊扰到了,旋即嗔怨:“怎么这么久。我都以为你坐着睡着了。”
  “我感觉不太舒服。”我只能这么答。
  她躺倒下来,两手高举,捧着一只透明的玻璃管。我走近,发现里面装的是一只鲜活的小蛞蝓。它正沿着管壁回旋蠕行。恍惚,似乎透过瓶塞,或是它处,我又听见了那种密谋似的、窸窣连绵的声响。我请伊带我去趟镇上医院。
  “还是去那间私人诊所吧,”伊说,“之医生人好极了。我给你打电话预约看看。”
  临走前,我拿起梳子打算理理头发,好让分头的发缝看起来更明朗些。伊以怪奇的眼神打量我,表示我的短发根本用不着打理。

7


  穿过雾的淡竹镇,我失却了方向感,全凭走在前方的伊引路。她迈着少女式轻捷的歩调,挂在胸前的玻璃小瓶晃晃悠悠。依稀中,我途径几爿似曾相识的店铺,大概或许在浴室那幅炭笔风景画上见过。
  过了一刻钟或是半天,我们终于来到了之医生的私人诊所。它位于一条失修老街的尽头,未待近前,一个白大褂就从半升卷帘门后探头,热情招呼:“来吧。我们正等你呢!”
  进门,待诊椅上坐着那位陌生怪客,他照旧带着那副口罩。同我目光交错片刻,他便起身进了厕所,锁舌咔哒。
  伊同之医生寒暄起来,还向他炫耀自己的蛞蝓首饰。之医生夸赞:“这个小东西很健康呐。”我注意到待诊椅上留下了一袋药,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一管外用乳膏。主要功效就是缓解口唇炎,黄绿相间的包装,我一般也用它。这是那陌生人蒙脸的原因吗,我不知道。
  之医生招呼我进了诊室,伊等在外面,中隔一堵咖啡色的磨砂玻璃。不待他开口,我先问:“医生,能给我照个脑CT吗?”他面露难色,意思这项服务在县医院才有。“但我现在身份证丢了。”我说。他摊手表示无能为力,继而问诊。我坐在面向后窗的凳子上,外面是茫然的、如纸面般平整的雾白,我惴惴不安:“最近,我总梦到……呃……是实在感觉到,有人一直在偷窥我。大概因为这个,我浑身不太舒服。肠胃、脊背还有什么都不大舒服。之前医生建议……”
  之医生挥手打断了我,示意我躺上旁边的牙科床。无影灯的突然强光刺得我流泪。“别动,”他拿牙镊拉开我一侧嘴巴,“两颗大牙已经烂透了啊,神经都找不到了,所以你才不舒服。”我支吾。泪眼凸透的景观中,诊室门何时或是前一刻开了,那陌生怪客(没戴口罩)站在半掩的门后,回我以清晰地凝望。
  “打点麻药,拔了吧。”之医生说着已经动手了。牙齿被丢进托盘里,从背向我的孔洞里,黏水极缓地淌出,又或者是爬出了一条新生的小蛞蝓。我浑身紧绷,不敢动弹,而麻醉的效力又令我脸部松懈。在这种两相矛盾的体验中,我最后似是睡着了,悬空俯视其下牲肉般待牙科钳宰的自己。
  他是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五官平乏,寸长短发,左断眉,古板的眼镜及以下嘴角有唇炎的症状……

8


  很久或即刻后,三十来岁的青年从牙科椅上起身,穿过了我,成为了我。
  彼时,磨砂玻璃外的候诊室空空,之医生站在后窗前,感慨:“这雾天真是没完没了啊。”我上前,指着荒原似的、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的外面,问他:“再往前,就过了淡竹镇的地界吗?”
  “是吧,”他答,身形正渐淡,“但首先,它是一篇小说的边界。我这次作为之医生的戏份就到此结束了。”
  他补充:“你的口音听起来像是南方人。回乡休养一段时间吧,很快就会安心定神的……”
  所剩无几的之医生被我的呼吸扰乱了轮廓,他越发稀薄了,至于原被紧握的窗栏直接穿模了他的双手。我试着抓住他:“再等等……”诊室外突来一阵电话铃打断了我,急促的,无人应答的。
  我再强调:“我家在,”但之医生蒸发了。或者说,他融于雾了。
  呆伫于窗前,我琢磨那片无垠的雾原到底有什么意味,而其中是否也藏着怪客正对我投以窥视。不知觉的苦思间,我脱口而出:“喂!是你吗?你在看着我吗?”
  沉默。
  “我听着呢。”原先电话铃的方向传来一个人的声音。
  我推开门,进候诊室,发现之医生正坐着,无恙。他在打电话,听筒里依稀透出伊的声音,她在那头说起了自己有朋友不适。目睹这些,我恍悟了,种种怪相都讲通了。我转身要走。
  “记得带上,”之先生捂住收音口,指着蓝色候诊椅上的那袋唇炎药膏,对我说,“嘴角早晚各涂一次。”

9


  回旅馆途中我不出意外地迷路了,但我毫不担心。因为我已悲伤地明了,自己是一个人物,一个为梦到自己所苦的人物。明了不仅是悲伤,还暗示了我还得继续煎熬下去。
  而其之所以还没结束,是因为我还没履行自己作为人物的宿命,为此我需要厘清自己的人物欲望。它浓缩为一张身份证,会无可辩驳地确定我之为我,摆脱梦里二我相望、蛞蝓行背的恐怖体验。至为关键的是,有了身份证,我才能搭上南下的火车回乡。
  一辆晃悠悠的银色面包车驶经过我,停下来。司机探出头来问我要不要上车:“这种天气,你们外地人在淡竹一定会迷路的。”我点头,请他带我去淡竹火车站。他讶异,表示县城才有火车站。迟疑片刻,我问:“那去湖边吧,就是那两座半月形的小湖。”他点头,汽车启动了,似是漫无目的地向前。
  后视镜上挂着一只蓝色口罩,我取下问司机:“这是你的吗?”
  “好像是之前哪个外地人落下的。”他满不在乎地表示,“镇上人都不用这东西。你要的话就拿走吧。”
  我谢过他,仔细地、翻来覆去地打量这只口罩。它是中号的。完全崭新,不带褶皱,鼻梁条也是笔直。我小心戴上,朝旁侧的后视镜看去,其中映现的是一个形迹可疑的青年——寸长短发,再配上一边断眉,倦怠的眼神——这些种种综合一起,无不令人起疑,这人深怀不为人知的密谋,要刻意隐瞒自己。
  “我们到啦。二月湖。”下一刻,司机停车,指着面前的空霧如是说。
  我直行,印象中淡竹站在两湖所夹之间,脚下沙土的质地渐变得湿软。我直行。水漫过脚踝。我从来没体验到此刻般强健明晰的自我感。我游起来,在水雾不分的悬滞里游。没有水草,没有鱼蟹,因为写作者原本写作二月湖,只将其当做一个交代南境的背景,就像都市戏剧里油彩涂抹的平面霓虹。我会游到彼岸,登上火车站台。接着。我在站台上来回搜寻,而不得。雾的站台是空空。接着。走到尽头,我在护栏上发现一套勉强风干的衣服:白背心、提花的古巴式衬衣还有卡其绿的长裤。我换上它们,把湿衣服晾在原地。接着,我会躲在某根立柱背后,紧贴耳朵,耐心谛听那将从远方传来的、似曾相识的火车轰鸣。

10


  我和石梓元又来了,车门打开,他们随着人潮踏上淡竹镇似曾相识的地界。
  自现在起,我最好称那个不带口罩的我为他,或者说,异乡人。使用第三人称意味着,我同他划出界限了,相比暗示四目相交之对话的“你”,“他”代表了一个后脑勺,这个身体符号象征着,在不知情中其本人被讨论、被监视、被思索的被之状态。而异乡人的说法也是殊途同归。
  此刻,他来回张望着,以一种全然无措的神态。而我藏在柱后窥望,注意到了他卡其色长裤的右兜略鼓,猜想那里揣着钱包。他们向地下通道去,渐被两边及腰的矮墙遮挡,我不自觉地探出身去,恰好被回头的他察觉。我索性从暗处光明正大地出来,跟了上去。
  在通衢或小径上,抑或称不上路的平面上,我们三人行走。彼此不见彼此,灰雾抹消了轮廓。这就是所谓南方水乡的浓郁哀调吗,不见影光,只有耳畔不绝的绸线似的雾的水波。我试着回忆自己在故乡的童年,那里有明信片里的乌篷船和长蒿吗,黄酒坛上板结了的土泥质地如何,雨呢,漫无尽头的黄梅天里的青梅呢,青梅沿山坡滚下搁浅于沟的湿漉漉的腐败呢?这样的雾涌,这样的南方要素,如此种种都不真切,就像是我头顶的白疤一般,无论保姆还是爸妈,他们各有故事,都消解了彼此自以为真的回忆。只有此刻的行走是无疑的,我能感觉到自己双腿前后交替,遵循着一套无从追溯起源的生理记忆,不断完成行走这个复杂动作。
  对于他和石梓元来说,也是如此。我们时不时肩肩相撞,还踩踏彼此的脚背,膝盖接顶膝窝,脑门碰上后脑,甩起的手纠缠起来。有时碰撞是如此激烈,仿佛我们怀着无比强的恨意,要撞进对方那无形而中空的轮廓中去,宣布己方的主权。而有时,我们又远远分离,像一滴水珠被白铁菜刀劈分三瓣,摔进数不清的积洼。
  某一刻,有似人的开始发声了:
  “前几天,又还是几周前,医生说我应该回家去修养一段时间。回到家我会安心,压力自然就卸去了。”
  “我奶奶告诉我,满月抓周,我选了书本、算盘和秤砣。”
  “初中流行星座,前桌女生告诉我,你是摩羯座,它的形象是半马半鱼。可我头上没有角,下身也没长鱼鳞。”
  “高中时,我在一所军事化管理的学校念书。那时我只念书。”   “互联网算法时时追踪我的个人趣味。”
  “我有两年的烟龄,不过现在好像都流行电子烟了。”
  “上司教育,我该更social点,这对前途大有裨益。自我表现是现代关键。”
  “我爸告诉我,小时候我的理想先是成为科学家,后来是厨师。可我都毫无印象。”
  “起名时,一个先生说,我命里缺木。另一个说,我五行皆具,但贪生怕死。”
  “我有怪诞的性幻想。在现实里却总是古板又小心。”
  “坦白来说,我是个,有时候,秘密赶时髦的人。不过心有余而力不足,朋友们说我身上有股老干部气。”
  “有时,我向往中产阶级那种稳健的生活。有时我又恨之入骨,想懈怠时间,居无定所。”
  “每当有人夸奖我,我都非常戒备,怀疑别人话中有话。但当受了指摘,我定靡靡不振。”
  “每次自我介绍,我开口都举步维艰。性别、爱好、民族、外观、技能、荣誉这些种种,能够定义我吗,它们都只是古老榕树的无数气根之一簇而已。若是它们综合起来就有了意义,那么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又是什么呢。它是我之为我的关键吗。”
  我应该或许能确定自己不是说话者之一,可能是异乡人在自言自语,也可能是石梓元,当然不排除是多重独白的混响。雾罩使得听感也一同麻痹了。这场漫长的自白令我昏昏欲睡。谨慎地,在彼此碰撞中,我要摸索一个鼓囊囊的右兜,我的宿命就在那里面,它是一张薄薄的塑料磁卡,盖着权威的红符,搭配每人独一无二的数字,被小心保存在钱币的城池当中。
  身形交替,我再而三地摸索,不知道是在摸谁,又是哪一个是否已摸过多次的口袋。这个故事的大雾天把所有线索都搞得一团糟了。
  “Again Hotel”的招牌可辨时,他们已站在旅馆台阶之上了。而我躲在对街发廊的转灯背后,正准备打开盗来的钱包,却被发廊里的一个年轻女声打断了——“你觉得这个好看吗?”——伊坐在转椅上,朝我亮着她挂在脖子上的小玻璃瓶,蛞蝓正沿壁游行。我随便对付了她,把钱包彻底翻了个遍,没找到任何一张带身份资料的卡证。其中所有的是:三百元钱,及一张两寸的免冠照,其上是一位青年,偏瘦,近视,留寸头……
  “这是你吗?”伊从我身后探出头来,指着照片天真地问道。

11


  我进旅馆,在茶室坐下,刚好能瞥见大厅的前台。在那,老板、石梓元还有其他旅人,正争论那个他究竟几岁的老问题。我脱下口罩和衬衣,静待着。
  对面,木质水台上,齐列着玻璃茶壶,其旁是一台已停的坏钟,时针也不知所踪,扭曲的我之映像排开一列,回我以望。他们看上去苍老,满是瘢痕和皱纹。我厌烦他们了,起身倒了一杯水。于是他们中某位,不察觉间,又溜进了我面前的水里,晃曳着,愁眉苦脸。我一口喝掉了他。
  “你好好休息一场吧,还等着你表演吶。”传来石梓元的话音。
  这表示那异乡人正乘电梯上楼。我苦苦琢磨,既然他的表演才刚刚开始,那我的又要如何推进呢。现在只有三种可能性:身份证遗落在车,而火车已返程了;身份证沉入了淡竹镇的雾洋;身份证根本没被写进这则故事。无论何种是真,回乡宿命都无限搁浅了。陷于这般境地,我昏然了,反正沒什么值得着急,也没什么需要解决了。
  古典英雄所面对的难题是一个大写的问号,其允诺恶龙和宝剑,让人期待一场无论成败的恶斗,而异乡人角色呢,连省略号都不屑于象征他们的窘境,它是一道雾蒙的空景,薄土只孕抒情和带毒的苦草。
  一众旅人在我视界里来来回回,不知疲倦地,起身,又坐下,上了发条似的,热烈讨论着世上所有无关紧要的话题。我知道他们也是故事角色。
  我彻底放弃了回乡的打算,可能淡竹镇就是一个收容我这样失败角色的地方,我可以去开那种银色的面包车,要不就在这间“再来旅馆”当帮工,干什么都可以。我投降了。正当我如是决定,伊和石梓元走进了茶室,在靠门边的桌子坐下,后者又讲起他高中的重名故事。片刻后,那个异乡人也来了,他要酒喝。
  我累极了,只想好好睡上一觉,而且事已至此,我也无心伪装了。没带口罩,我光明正大从他们三人前走过。
  远远地,我听见那似曾相识的窸窣私语声从背后传来。“你们看到那人了吗?我觉得好像在哪见过他。”
  来到303号,我掏钥匙开门,目睹熟悉的房间和陈列令我舒畅不少。脱下衬衣长裤,赤足走进浴室准备洗漱,踏上冰凉瓷砖的那一刻我才反应过来:303已经是他的房间了。愣在原地,面前是镜子,还有镜中模糊的、无有界限的、似乎不同角度彼此重叠的我之映像。
  这异衍的叠相让我捉摸不透,以为是镜上蒙了雾的水汽,故而伸手去拭。轻轻用力,食指却戳进脸部中央,捅出一个黑洞。
  原来这不是浴镜,而是一张画着正脸的、A4大小的胶版纸。它此刻如下。

12


  青年,二十来岁的青年,不高,偏瘦,
  留密而硬的寸头,未修整而显得张扬蓬杂
  鼻翼肥宽,上夹一副银色金属边框的方形眼镜
  眼角因困倦而下耷着,能看到眼球中的隐隐血丝
  浓眉,但有几块不规律的疏处,尤其显眼的是左侧断眉
  嘴唇上薄下厚,右嘴角下沿带着暗红新痂,唇炎微肿
  多有挥拳,壮实的三角肌,肩膀显然大手臂一圈
  背挺笔直,脑袋不自觉地小幅歪向右边
  有仁心,睚眦必报,大众主义,赞同柏拉图的哲人王设想
  温柔是我冷硬是我超脱是我。想要爱满世间,蚊虫与盲流灭绝
  想要天道酬勤,禀赋是越不过的门槛。我是没有个性的异见分子
  我说我时想要说的是你,我说你时想要说的是他,我想要说他时说的是我
  左派的右派,手性对称的镜像。生活在此在的别处。一出场就死的生意盎然
  胡吃海喝而饥肠辘辘,在陆上行舟,在床上跋涉。我的恒久孤独一秒就结束。
  有愚拙的高见,甜蜜的痛苦。我的疯癫讲形式逻辑。我的文质彬彬是野蛮的。
  我静止地行走,我闭眼地凝视,我缄默地言语,我发呆地思考,我健忘地回忆。

13


  屏息,眯眼,我凑近那捅破的黑洞,妄想看一看。在小说的结尾,也在这张我的肖像画背后,藏着的究竟是不是故乡。
  责任编辑:张元
其他文献
父亲的第一行诗是关于我母亲  他在一片土地里种下麦子  又在一片天蓝种下一朵不散的云  他想过风调雨顺之前,是一场干旱与一场水灾  并沒有准备一个多大的粮仓  只有一只碗,两双筷子  父亲的第二行诗是关于姐姐  做了父亲就是一个怎样的人了呢?  “我就不敢属于我自己了”,是一个种子所需要  扎疼的土壤,于是松软  父亲的第三行诗关于我  这是月亮给予我的,可以回到故乡的方式  那童年里的我又回来了
期刊
1  他十九岁那年,跟随井队在内蒙古乌审旗一个荒凉偏僻的井场施工。那地方可真是荒凉啊,四周都是寸草不生的荒滩,看不见人烟,最近的一个村子也隔着一公里远。  井队太无聊了,一群汉子下了班以后无所事事,要么打牌,要么喝酒,要么睡觉。带过来的酒很快喝完了,他们就偷偷跑到最近的那个村子里去买酒喝。  村头开了一家小卖铺,是村里唯一的商店,也是方圆几公里内唯一的商店。他年纪小,总被师傅们打发着去买酒。师傅们
期刊
朋友,你知道禾木吗?  禾木?或许你会说是庄稼与木头。不不,禾木是新疆的一处仙境。  当初看旅游行程的时候,我并没有把禾木看成是一个景点,只是把它当成去喀纳斯湖的一个经停地。导游那天也只是说晚上住禾木。喀纳斯湖的名声太响了,禾木是什么地方,我们不知道,也从未听说过它的名字,然而它却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下午四点半的时候,我们从布尔津的五彩滩出发,一路向北,往喀纳斯而去。导游说这段行程大约需要
期刊
柿子,是江南秋天里最常见不过的水果,农村上随处可见,我家老屋前就栽有几棵柿树。柿子虽说现在不稀罕,但在我的童年时候,却是一种美味。  儿时比较淘气,曾爬上树偷采,一口咬下去,满嘴的涩即使吐出来也很难消除掉。于是就等待秋风来临,枝头红遍。最先等来的是一些麻雀,把最红的那些柿子啄个稀巴烂,剩下的那种外表橙红的依然是难以咽下。我曾捡起麻雀啄后落地的柿子,尝了尝,甜甜的没有涩涩的味道,于是感叹人的后知后觉
期刊
无想山,蝴蝶今何在  那日再去山中,山无语树无语水无语,天地清澈。有斜斜的光,有蔚然的影,停在窗外。一只蝴蝶就那样来到窗前,隔着玻璃,能够看到雨落晚霞。它慢慢地飞,飞过整扇窗,似乎要求我看见它全部的斑斓。但它仍然向后飞去,不伫不歇,不照顾你的贪。我只有用回望的方式去想它,想它飞过草,飞过天池的水,飞过它可能喜欢的那些枝头。  每一只蝴蝶都该有自己的信条,那是不是:我们只是飞,飞翔就是所有,所有就是
期刊
舒晋瑜: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助理  张 平: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  舒晋瑜: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文学创作,初学写作,您受到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张平:山西当代的作家,特别是50后60后的作家,受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等老一辈作家的影响比较大,这些老作家是后来一直被中国文坛认可和称誉的“山药蛋”派作家群。在建国十七年的文学创作中,这些作家曾占有主流地位,在全国产生过重大影响。我们几乎
期刊
吃完早饭,李增福准备去上班。  刚推出电动车,接到电话让他在家继续休息等通知。这个月已是下旬了,加起来上了不到十天的班。哎,又拿不到什么钱了!他不由在心里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三年前他与爱人春芬双双从原单位下岗了。这年头只要肯吃苦,就不愁找不到工作。俗话说“十字街头饿死懒汉”,勤快人总有活路。春芬很快找了份在食堂烧饭的活,一天忙早餐、午餐两顿,下午点把钟就到家了。在家歇不住,又去找了份家政的活,
期刊
出嫁时,带了几样嫁妆、几本书、一枚祖传的铜钱和一沓书信,我爸给的。  我爸是个粗枝大叶的男人,印象中,他从未给我买过一件衣服、一双鞋子。初二那年,他竟给我买了一套精编版的《三言二拍》和两支钢笔。图书馆的书泛黄了书页,一个乡下孩子,我从未见过包装如此精美的图书,于是天天带到班级里借给同学们看。书从一个同学手里传到另一个同学手里,最后借给了谁,我也不知道。我不敢告诉我爸,然而,这世上有许多事,你越想掩
期刊
这是暮春的午后,田野寂寂无人,万物拔节生长。如果凝神细听,会听到藤蔓游走在竹架上的声音;会听到麦子吸吮大地乳汁的声音;会听到流云拂过山峦的声音。天地辽阔,生命的喜悦都在这些不管不顾的植物体内蓬勃生发。  俯身在田里撸下一小撮麦穗,双手搓揉,吹去表面的浮皮和尚且柔软的青芒,放入口中咀嚼。灌了浆的麦仁有一股清香的甜味,嚼到麸皮与面浆分离,吐出麸皮,单留下面浆继续嚼,嚼出韧劲,用舌头将它裹成团,然后上唇
期刊
也许一颗心漂泊得太久,始终靠不了别处的岸。回家的念想,随着时光流逝,随着岁月更迭,变得一天比一天更强烈!这个家,不是简单意义的小家,是能找寻到我生命脉络的老家!  溧白路,东庐山下,一条景观大道笔直而宽阔,像一根劲道十足的风筝线,不怕再高,不怕再远,也能将在外的游子们往回拉。路的两侧,格桑花舞动着婀娜的身姿,行道树列队欢迎鼓掌。家,越来越近;情,越来越怯,隐于心底厚厚的相思,此刻如泉般喷涌。  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