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居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yu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才妈妈打电话来,悄悄地爆料说:“主任,你爸爸又加了一组柜子,房间越看越小了,怎么说都不听……”
  我对妈妈说:“交给我,我回去对付他。”
  打从新家装修以来,我这个“装修办名誉主任”和我妈就开展了单线联系的地下工作,重点在于不屈不挠地和我爸“柜子多了好放东西”的老旧思想作斗争。装修嘛,总是会有分歧,吵吵闹闹之间其实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期待,就连争执不下生气的时候也还是挺开心的。
  啊!终于要搬家了。周末再回家的时候,分明就觉得现在住的房子有了些旧居的感觉。最爱干净的妈妈甚至会说这样的话:“你的主持服就扔那儿吧,反正也要搬了,到时候再收拾。”而我也假惺惺地在这个时刻对这所一直一直住着也没什么特别感觉的房子有了格外的留恋。
  从小到大,我们家加上这次搬过三回,真是不算多的,而且每次也不过是围着工作单位街这边街那边的小动。我小时候特别羡慕那些搬过很多次家的人,如果是隔市跨省地搬来搬去就更加引起我的崇拜,在我心里他们格外有一种浪迹天涯的豪气和见多识广的老到。只有我们家,稳定得分明有些乏味。可是现在回忆起来倒是庆幸小时候爸爸妈妈给了我安稳的童年,起码在梦里出现的过去有着固定的场景,不至于众多的旧居画面支离破碎,胡搅蛮缠。
  最开始住的地方当然很小,是两个小房间加一个小厨房。卫生间在楼梯口,是公用的,洗澡当然也要去单位的公共浴室,不过很小的时候大人用一个大澡盆在狭窄的厨房帮我洗澡,抬头就可以看到我家的灶台和锅碗瓢盆,一直都是磨灭不去的有趣印象。
  那所房子在我们家的历史上是唯一冬天有煤炉取暖的。一到冬天,我爸爸就会把一节一节的铁皮烟道接起来,从房间中央的小煤炉一直接到房门上的玻璃窗,那里有个圆洞,烟囱就从那里伸出去,洞口还要安一个塑料袋,接住烟囱口渐渐滴下来的不知什么油。那些冬天,炉子上总是坐着一壶水,房间里升腾着水气,很温暖。南方的冬天手脚最容易生冻疮,我每年都首当其冲地肿了手指脚趾,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手脚放到暖暖的烟道上摩挲,一暖和生冻疮的位置就会奇痒无比,我总是偷偷地想去挠一挠,立刻就会听到妈妈怒喝一声:“不准抓!会破的!”有一次家里人不知从哪里听说了一道偏方,说是烧烫的萝卜片可以治冻疮,于是决定试一试。切好了萝卜片就在煤炉边烤着,差不多烫得软软的时候就拿下来往生冻疮的地方一敷,我就配合地一声惨叫。现在听起来真的很像“满清十大酷刑”,可是那时候也没觉得怎么疼,只是好像后来也没怎么见效。
  我读中学的时候我们家搬进现在住的地方。是两室一厅,所谓厅其实也就是个过道,不过终于有了自己家的卫生间。搬家之后爸妈非常开心,花了好多时间在布置摆放上,那时我已经开始了每周才回家一次的住宿生活,每次周末回家都会惊奇地发现家具好像又都不在原来的位置了,哥哥在外当兵,家里也没别人,真不知我爸我妈他们两人是找到了哪个支点撬动了那些庞大的家具,而且他们俩在家居陈设这件事情上真是花样百出,乐此不疲,我也就只能每周末分别对沙发放东头或摆西边这类层出不穷的新花样表示出同样的赞赏。
  当时我们家是在过道式的客厅里开饭。饭桌临着玻璃窗,边吃还可以边跟楼下的邻居打招呼。有一年长沙下大雪,我周末归心似箭的时候公共汽车竟然都在路上罢了工,我实在无法忍受在车里无休止的等待,下了车冒着雪踉踉跄跄跑回家去。路不好走,天又很快暗下来,书包不知道为什么越来越重,我的鞋子很快就湿了。上气不接下气的我满脑子在想:“我不管,我就想早点回去!”到家的时候已经很晚了,爸爸妈妈都挺担心地没吃饭等着我,我一进门就开始傻乐,觉得家里暖暖和和的真好真好。身上早汗透了,妈妈边“啧啧”边把我的十几斤重的棉鞋拎到阳台上去。洗完澡火锅也开了,我们就着窗口看着雪景热腾腾地吃火锅,不一会儿,窗户上就蒙了一层水气,我边吃边用手指在上面画小人,心里满满的,想着要永远住在这么幸福的地方。
  后来我们这幢楼扩建了一次,每家又接出去了一间大客厅,又正赶上了装修热。在这方面我们家怎么可能落在别人后面。那时候我在北京读大学,不怎么在长沙,只知道我爸妈是扎扎实实过了一段艰苦日子。比如说把客厅接出去还没接好那会儿,我们家根本就是只有三面墙。我老劝爸妈出去住,就不肯,我就正好毫不留情地讥讽他们一个教授一个政工师敞开着睡在外面。还有我的朋友亲眼见到我妈妈站在屋里直接跟楼下院子里的同事聊天,通通透透。那阵子,我们家的金银细软全都转移到最里面的卧室,因为卧室的门已经成为了我家的唯一防线。
  你能想象吗?边装修边住!我一直到今天还是没有弄明白我爸我妈是怎么做到的。好像是装书房的时候所有的家具搬卧室,人挤在卧室睡,装卧室的时候呢?对了,所有的家具搬书房,人挤在书房睡。斗智斗勇,终于是人定胜天,赶在我假期回家之前全部工程完工,我见到了一个光鲜亮丽、宽敞大方的新家。
  那天妈妈兴致勃勃地领着我参观,爸爸神气不语地跟在后头。我赞不绝口地使劲表扬他们,也努力忍住对一些明显不合我品位的瑕疵缄口不提。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妈妈大声地说着:“多大!多大!住多少人都够了。”仿佛房间真的大到会有回声似的。
  时间真快。新居变旧居的过程好像都没怎么留意,已经又要搬家了。这次我们家的定位据说是:“高标准,严要求,多快好省,一步到位。”爸妈的注意力已经全部转到新房子上,本来就仙风道骨的爸爸好像又瘦了不少。我人在北京,只能偶尔地插插手,倒是可以腾出心思在这里怀念怀念旧居了。
  电话又响了,还是我妈。估计柜子的事情果然搞不定了,好了,装修办名誉主任开工了。
其他文献
他和她亲梅竹马,从小开始,他就是她的守护神,只要有人欺负她,他总会挺身而出,而不管对方的块头比他大多少。因此他常常被打得鼻青脸肿,而她总会温柔地擦拭他脸上的伤口。他每次都说,长大后,我要娶你为妻。她笑笑,一脸的灿烂。  初二那年,她得了肾病,休学一年。他得知后,每天都会按时到她家进行辅导,他做了两份笔记,一份给自己,一份给她。  他画了一个小老鼠在上面。他说,你看,那就是我,我以后天天缠着你,他又
期刊
有一个男人被老板炒了鱿鱼。这对他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工作难找,而他的家人都指望他的工资过日子呢。老板最后对他说的那句话,反复在他的脑际中回荡:“走吧,我这儿不需要你了!”  伤心的男人垂头丧气地回到家,见到妻子,他禁不住难过地哀叹:“我的工作丢了!我真无用!连一份工作也保不住!”  家里的空气骤然紧张。  然而,过了一会儿,妻子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犹如一缕轻风吹起:“多好的消息啊!”她说,“
期刊
那个冬日我们站在池边,  太阳苍白,像上帝在责备。  干枯的草地上仅有几片叶子  树叶都变成了灰烬,只剩下  这几片灰白的叶子。    你看着我的眼神像游动着的  多少年前乏味的谜语;  我们之间说来说去的那些话  恰恰因为我们的爱而失去    你嘴角的笑容让人可怕地  负有足够的勇气去寻死;  你那辛酸的笑容轻轻扫过  像不祥的鸟的翅膀。    从那以后,爱情的欺骗和扭曲,  活生生地教我记住 
期刊
2006年10月13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在挪威奥斯陆宣布,将今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孟加拉国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及其创办的乡村银行。在过往的历史上,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大多都是声名显赫的政治人物,经济学家和经济组织荣膺这项殊荣非常罕见。  “持久的和平,只有在大量人口找到摆脱贫困的方法后才成为可能,尤努斯创设的小额贷款正是这样的一种方法。”30年前,尤努斯创办乡村银行,开始致力于帮助穷人,唤醒他们的自
期刊
50年代初,上海淮海路、陕西路路口有一家永丰寄售行,牌子虽挂寄售行,店里几乎全是音乐唱片,而且是清一色的外国唱片。那时,“左”风未兴,青年们西装革履地聚在一起,听听唱片、喝喝咖啡、跳跳舞,还是件很时髦和上“品”的事情。“发烧友”们常常把这新开的小店挤得水泄不通,因为这毕竟是上海滩唯一的一家专售外国唱片的商店。  店主邵祖丞,正是邵洵美的儿子,那时20来岁。  唱片生意好得出奇,当时一般服装店只能赚
期刊
三十几年前,他们在武汉一所大学相遇,一个湖南一个河南,却同姓。同学们起哄:“你们认个兄妹吧。”  他说:“行。”  她没作声。可是下学年开学的时候,她对他说:“俺跟俺娘说了,俺认了个哥!”  他们应该毕业那一年,“文革”开始了,天下大乱,没有管事,他们就凭空多读了一年。那年没有功课,同学中多的是激进分子,一把把的“司令”、“总指挥”,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俩只跟着老师,勤勤恳恳地,在校园里的道路两侧,
期刊
我生命中的生命,  你在我的眼内,  好比苍白的橄榄树,  或是褪色的玫瑰。  不过你也不缺乏魅力,  不论你在哪儿,  你总给我带来了欣慰。  不论你跟着我,  还是远走高飞,  你把我甜蜜地消融,  溶化,捣得粉碎。
期刊
我是一个孤儿,也许是重男轻女的结果,也许是男欢女爱又不能负责的产物。是哲野把我拣回家的。  那年他落实政策自农村回城,在车站的垃圾堆边看见了我,一个漂亮的,安静的小女婴,许多人围着,他上前,那女婴对他璨然一笑。他给了我一个家,还给了我一个美丽的名字,陶夭。后来他说,我当初那一笑,称得起桃之天天,灼灼其华。  哲野的一生极其悲凄,他的父母都是归国的学者,却没有逃过那场文化浩劫,愤懑中双双弃世,哲野自
期刊
当我还是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时候,报刊杂志上曾刮起一阵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微风,文章写了一些,议论也发表了一通。我看过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没有参加进去。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讨论本身就无意义,无价值,不如实实在在地干几件事好。  时光流逝,一转眼,自己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我的预算。有人认为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
期刊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你是否还要永久地期待……”1987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坐在轮椅上的战斗英雄徐良深情高歌。一夜之间,徐良红遍大江南北。  20年,几经风雨,现在的徐良过得如何?1985年,经部队和学校的层层审查,还差一年就要大学毕业的徐良投笔从戎了。入伍第三天,他所在部队开拔到祖国的南疆,接着就是3个月的“战前加强训练”。  19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