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本和相应的古诗文选中收录的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颗瑰丽璀璨的宝珠。它们琅琅上口,字字珠玑,意境优美,思想深刻,能开拓学生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但是,由于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文字凝练,且时间都已久远。因此,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怎样去学习、理解古诗词呢?各人有各法:有人把它当作古文去逐字解读,有人把它当散文去欣赏,但他们忽略了诗中还有意境的存在、语言韵律的组合……
简单来说,古诗教学的方法就是朗读与分析相结合,两者要求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一、朗读
鲁迅先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这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反复吟诵,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体现整委婉。虽不一定摇头晃脑,但却可以有意拖长腔调,夸张抑扬,读出节奏。入忘我之境地,就会欣赏到优美的意境,通晓诗人的心情。这样的吟诵,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初步感受诗意。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有些古诗,诗题便是内容的眼,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朗读时语速可平缓些,语调可略微低沉些,要读出思乡的情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要以豪迈的语气去指导朗读,体会到河山的壮丽,诗人的喜悦之情;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要以喜悦的自由的语气指导;陆游的《示儿》,要突出诗人的悲痛心情与悲壮的气概。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初读时就使学生的感情有所定向,有利于理解诗意。
第二阶段:加深理解。初读是感受,是较为朦胧的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在朗读中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然后经过分析得知这样美好的河山已被金所占,再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直到体会到对祖国深沉的爱。在这个阶段,通过分析朗读,使学生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
第三阶段:深化理解。由于古诗短小、精悍,因而留给我们联想的空间极为广阔,也正因为诗歌以极简略表现极丰富,所以读诗时难免靠“猜”,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把握住有限的诗句,去了解诗歌的主题:或反映民间疾苦,或抒发个人胸臆,或痛斥朝政腐败,或自怜悲惨身世。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辨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这个阶段的朗读中借助插图和分析,使学生的脑海中再现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场景:在美好的季节,李白在黄鹤楼愉快地送孟浩然到景色迷人的扬州去,当孟浩然的船扬帆远去了,李白还在江边目送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同时品味“烟花三月”的宜人景致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真情表达的方式:以浩浩长江水暗指自己起伏的心潮,也就是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与自己的无比向往之情。
简言之,反复朗读是古诗教学中的主要方法,指导朗读时必须要有目的,不是光把诗背熟,而是要循序渐进。教师要明白这是教法,也要让学生明白这是学习古诗的最主要的方法。
二、分析。
古诗分析必须因“材”而定。
1.了解作者、历史背景。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如文天祥写作《过零丁洋》时,正值宋兵被金兵围攻,宋军面临着兵败的危险,看到这一切,作为接触爱国将领的文天祥,发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感叹。可是,由于朝廷的腐败无能,他眼见报国无望,最后以一句流传千古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教学时,如能恰如其分地补充、介绍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让学生学会在学习古诗时,邀游一番历史时空。
2.把握重点、品味意象。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中国古代诗歌形象,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如花、草、山、河等表现主观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时,还应透过这些事物的表象,看到内蕴的情感。如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何“烟”会“直”?为何“长河”会“圆”?其实这诗句写出了边塞烽烟的坚毅、劲拔之美,同时“圆”字给人以亲切而略带苍茫的感受,这也是当时被排挤出京城的王维的内心感受。
3.拓展思路,培养能力。由于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在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借助画笔,将诗中描绘的情境简单地勾勒出来,或将古诗改写成小故事等等。如把《寻隐者不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要求展开合理想象,写出当时的情境,要按一定的顺序,内容具体,语言通顺。改写时,教师要激发想象;是什么人问童子?在什么地方问?可能问了些什么?童子是怎样回答的?当时山上是什么情况?找到了吗,为什么?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便得到拓展,有助于读写能力的加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总之,教学古诗有“法”而又无“法”,我们要因教学的诗歌而定。关键是要给学生一条学习的捷径。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教学一首诗时不仅仅要重视让学生明白一首诗的诗意,更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怎样去学习、理解古诗词呢?各人有各法:有人把它当作古文去逐字解读,有人把它当散文去欣赏,但他们忽略了诗中还有意境的存在、语言韵律的组合……
简单来说,古诗教学的方法就是朗读与分析相结合,两者要求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一、朗读
鲁迅先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这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反复吟诵,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体现整委婉。虽不一定摇头晃脑,但却可以有意拖长腔调,夸张抑扬,读出节奏。入忘我之境地,就会欣赏到优美的意境,通晓诗人的心情。这样的吟诵,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初步感受诗意。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有些古诗,诗题便是内容的眼,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朗读时语速可平缓些,语调可略微低沉些,要读出思乡的情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要以豪迈的语气去指导朗读,体会到河山的壮丽,诗人的喜悦之情;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要以喜悦的自由的语气指导;陆游的《示儿》,要突出诗人的悲痛心情与悲壮的气概。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初读时就使学生的感情有所定向,有利于理解诗意。
第二阶段:加深理解。初读是感受,是较为朦胧的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在朗读中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然后经过分析得知这样美好的河山已被金所占,再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直到体会到对祖国深沉的爱。在这个阶段,通过分析朗读,使学生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
第三阶段:深化理解。由于古诗短小、精悍,因而留给我们联想的空间极为广阔,也正因为诗歌以极简略表现极丰富,所以读诗时难免靠“猜”,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把握住有限的诗句,去了解诗歌的主题:或反映民间疾苦,或抒发个人胸臆,或痛斥朝政腐败,或自怜悲惨身世。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辨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这个阶段的朗读中借助插图和分析,使学生的脑海中再现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场景:在美好的季节,李白在黄鹤楼愉快地送孟浩然到景色迷人的扬州去,当孟浩然的船扬帆远去了,李白还在江边目送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同时品味“烟花三月”的宜人景致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真情表达的方式:以浩浩长江水暗指自己起伏的心潮,也就是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与自己的无比向往之情。
简言之,反复朗读是古诗教学中的主要方法,指导朗读时必须要有目的,不是光把诗背熟,而是要循序渐进。教师要明白这是教法,也要让学生明白这是学习古诗的最主要的方法。
二、分析。
古诗分析必须因“材”而定。
1.了解作者、历史背景。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如文天祥写作《过零丁洋》时,正值宋兵被金兵围攻,宋军面临着兵败的危险,看到这一切,作为接触爱国将领的文天祥,发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感叹。可是,由于朝廷的腐败无能,他眼见报国无望,最后以一句流传千古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教学时,如能恰如其分地补充、介绍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让学生学会在学习古诗时,邀游一番历史时空。
2.把握重点、品味意象。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中国古代诗歌形象,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如花、草、山、河等表现主观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时,还应透过这些事物的表象,看到内蕴的情感。如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何“烟”会“直”?为何“长河”会“圆”?其实这诗句写出了边塞烽烟的坚毅、劲拔之美,同时“圆”字给人以亲切而略带苍茫的感受,这也是当时被排挤出京城的王维的内心感受。
3.拓展思路,培养能力。由于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在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借助画笔,将诗中描绘的情境简单地勾勒出来,或将古诗改写成小故事等等。如把《寻隐者不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要求展开合理想象,写出当时的情境,要按一定的顺序,内容具体,语言通顺。改写时,教师要激发想象;是什么人问童子?在什么地方问?可能问了些什么?童子是怎样回答的?当时山上是什么情况?找到了吗,为什么?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便得到拓展,有助于读写能力的加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总之,教学古诗有“法”而又无“法”,我们要因教学的诗歌而定。关键是要给学生一条学习的捷径。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教学一首诗时不仅仅要重视让学生明白一首诗的诗意,更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