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对生活的感悟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悟生活,就要深入思考生活,对生活的思考,是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到普遍、从表象到本质的逐步深入的过程。在写作中,要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认识社会生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善于透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发现事物的本质,力求发掘深刻。
  苏轼登庐山,正是反复认真地观察,才知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并且由此深入思考,才感悟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而才有了千古绝句《题西林壁》,这是观察、感受、思考的结果。
  感悟生活,要善于联想,联想可以“由此及彼”,如,“由花草树木联想到人,联想到某种精神”。还可以“由表及里”,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或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亦可“由个别到一般”,将个别情感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绪和情感的概括,使这种情感具有典型意义。
  写作训练范例:
  以“感悟xx”或“xx的感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解题:感悟——感受、领悟。应先具体叙事、描述,再由此阐发感悟。写好此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谓感悟必须是哲理性的,是自己深刻领悟出来的。题目拟定既要符合话题题旨,更应提示文章内容。如,写“我的父亲母亲”就谈不上悟,只有感;而“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则符合要求。
  2.选材——要选择自己感受深刻的事物或事件。
  3.布局——“文似见山不喜平”,最好写出认识的变化。感悟需要一个过程,这也是此文要先叙述描写再阐发感悟的原因,《我与地坛》即是一例。
  4.结尾要注意扩展,深化感悟。
  比如,写“感悟秋叶”,需要多角度联想、感悟。
  (1)成熟之美——枫叶,霜叶红于二月花,人需要经历挫折、磨难的历练,方能走向成熟。
  (2)奉献——化作春泥更护花。
  (3)世界是一个生死交替的过程,正因秋叶飘落,才给新叶的生提供了机会。
  (4)无怨无悔,经历了五彩人生,不留一丝遗憾。
  (5)虽然飘落,并不标志着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要永存希望。(分明,在你心灵深处,隐藏着一丝希冀,对绿的希冀,对生活的希冀。)
  (6)感恩——树叶在其生命终止时,最后去亲吻那曾经给了他生命的大地。
  学生佳作·精彩片段:
  “沉思片刻,才知在某种意义上这既是秋叶的一种结束,也是秋叶的一种开始。秋叶在枝头上尽完责任后结束了枝头生涯,落归大地,去尽在另一岗位上的义务——腐烂化作肥料,为大地增添养分。”
  “是的,任何一个自然创造的生灵都无法抗拒它的诞生与消亡,这也许就是生命之所以可贵的原因吧!如今落叶也经历了旺盛后走向衰竭的过程,这是必然。但每片秋叶的落下,都孕育着来年的一片春色。它的生命,又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因为它热爱着生命,所以它那有限的生命可以永恒。”
  学生佳作:
  回归平凡
  风起了,寒意更浓。
  独自漫步于秋林,双眸静赏着萧瑟的秋景,双足轻踏着凄凉的大地,而那一颗心,不停地在天际追问——天,是否可以长久雄壮,云,可否永久缥缈?
  无言,低头,行走。
  忽的,是什么东西落在了我的身上?是一片树叶——昨日的它,如此之青翠,那鲜艳的绿色,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灵魂,还似乎要征服大地,激情万丈,可现在………
  环顾四周,不是吗,叶已开始脱落。无论是哪一片秋叶,不管你昔日多么的光彩,多么的不可一世,面对秋风,面对这注定了要到来的寒冷,你又可以怎样?
  挣扎,抗拒!你摇晃着身体以示不满,你声嘶力竭地呐喊以示愤恨,你打着旋儿………然而,这都无济于事,飘落是你唯一的结局。
  你,一片秋叶,终究要回归大地,回归到最平凡、最自然的状态,还原到你萌芽的那一刻。
  的确,天再雄壮,也要回归蓝色;云再缥缈,也是天空的一朵。
  而人,不管你的过去有多么的轰轰烈烈,你的现在又如何的光彩绚烂,你的将来,始终只是一个:平凡。如狂风骤雨后的海面,如辉煌开放后的花瓣。
  因此,人是应该保持一颗朴素的平常心,平静地面对一切?还是,要成为秋叶,不愿面对飘落,不肯接受事实,不甘重回平凡?
  我想,我知道了答案。
  秋到了,这就是一个不可以改变的事实,飘落是一个注定的结局。回归大地,拥抱平凡,是需要足够大的勇气,因为你必须放弃你曾引以为自豪的一切东西。
  其实,做秋叶也是有它的骄傲的。它又可以重新做起,分解自己,融入大地。或许某一天,在哪棵树上,哪个枝头,就又会看见它,又有它的身影、奇迹。
  不要奢求永远的强大,平凡才是真,回归亦是福。
其他文献
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以下简称《云》,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文字绘出的图画”专题)是一篇写景散文佳作。  苏教版语文高中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选取的《云》一文,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蕴涵了极为深刻的哲学道理。文中的许多语句,表达的不仅与西方现代哲学的许多思想暗合,而且更符合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境界。  一般来说,写景散文的阅读途径为:第一,把握景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包括形态、
期刊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
期刊
介词虽小,用处很大。介词虽然不能独立充当语法成分,但是它能与紧随其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结构构成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或补语。一旦使用不当,便会产生语病,影响表达效果。翻阅2009年各地的高考试卷,因介词使用不当而产生的语病很多,基本涵盖了常见的介词语病。将它们整理归类,可分为六大方面:  一、介词与主语  由于介词能与名词或名词性结构构成介宾短语在句子中充作状语,使用不当,很容易导致句子结构出错。主
期刊
《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春、江、花、月、夜五种良辰美景,被誉为“孤篇横绝”,以至于奠定了诗人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这首诗,不仅营造出让人难以忘怀的、如仙境般的意境之美,而且透过隐藏着的、细腻而复杂的情感还折射出诗人深厚的情感之美。  一、思情激荡千万里  在中国的人文世界里,月亮具有母性所特有的“矜持”“缠绵”与“柔情”,因而历来成为广大文人骚客笔下女性的象征。诗中作者通过借喻的手法,将自己对心中女神
期刊
一、研读考纲和历年高考试卷,了解命题意图  1.明确高考文言文考点: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2.明确高考文言文考查要点:①理解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18个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③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④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⑤分析综合,包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把握高考命题形式:选择题、解答
期刊
何谓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修身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材的第一道门坎。己身之道德不修养,情操不陶冶,私欲不约束,你就做不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精神完美的人,更做不了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恰同学少年》的第八章“简朴为修身之本”中,讲到这样一个情节:王子鹏和刘俊卿因家里送来好的饭菜,而将食堂打来的窝
期刊
《逆境也是人生的恩赐》出自高中选读课本《中外人物传记》,节选自《从文自传》,全文共有四个章节组成:《我读一本小书也读一本大书》《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保靖》《一个转机》。前两章主要叙述了沈从文青少年时期的读书生活,后两章主要叙述了他的从军生涯。从前两章,不但可以了解沈从文的成长轨迹,更重要的是它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自然是人生最好的老师。  第一章,《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其中,“
期刊
文房用具是中国古代文人在书房中必备的实用器具,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书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房中富有书香墨趣的雅具,除了传统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还包括一些辅助的器具,砚滴就是其中一雅。  砚滴为滴水入砚的文房用具,也称水滴、水注、书滴、蟾注等。砚滴的历史悠远,居文房用具第七位。它的出现与书画密切相关,宋代赵希鹄的《洞天清录》记载:“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
期刊
身为教授的当代作家贾平凹有一幅对联时时鞭策着我:百无聊赖何为教,一事无成怎做授。21世纪,新时代教师的寄托是什么?精神支柱何在?在我看来,两字回答足矣,那便是看似轻实则重的“师德”。  何谓师德?我想,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再恰当不过。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从走上三尺讲台到现在已10个年头,走的时间越长,越感到现在学生的叛逆,越感到自己的茫
期刊
当初,诸葛亮选择了实力与能力远逊于曹操的刘备,希望帮助刘备建立不朽的功业。姑且不论诸葛亮的选择是否正确,现只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用人,来探究诸葛亮失败的根源。  诸葛亮自出山以后,先是全心辅佐刘备打江山,后是一心帮助后主刘禅保江山,建立的功业也不可谓不大。而且,他凭借自己的实力,很快就在刘氏集团中掌握了调兵谴将的权力,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由于他在用人上的一再失误,最终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