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化学问题在科学探究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0405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来自现实生活中未知结论的原始化学问题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突出对科学探究要素的论证,也有助于组织课堂讨论。真实化学问题探究教学,教师事先要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然后编写适合学生的问题。探究过程包括提出猜测、运用证据的论证、评价与交流等环节。
  关键词:真实化学问题;科学探究教学;论证;课堂讨论
  一、真实化学问题及其探究
  (一)真实化学问题的概念
  真实化学问题指与化学相关,且没有现成结论和解决方法的实际问题。真实化学问题可以来自日常生活、化学实验、互联网、课本。例如以下的这些问题。
  问题1:学生做盐的性质实验时,在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应该全部溶解。但是,一部分学生的沉淀却没有全部溶解。
  问题2:为什么洁厕剂中的无机酸通常使用盐酸而不是硫酸?
  问题3:微信中流传食醋能去除蔬菜中的残留农药,食用小苏打包装袋上写着小苏打能去除蔬菜中的残留农药。
  问题4:用土豆能鉴别加碘盐和无碘盐。
  问题5:洗发剂和护发剂的酸碱性。
  上述问题1来自化学实验,问题2来自日常生活,问题5来自化学课本。问题3、4是互联网中与化学、生活相关的传言,一种网络传言。
  (二)新知识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
  使用探究的方法学习课本中的化学知识,如质量守恒定律、二氧化碳的性质、水的组成等等,称之为学习(或探索)新知识的探究。学习新知识的探究教学存在两个问题。首先,难以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学生面对的是未知的化学知识,等待解决的是陌生又抽象的理论问题,而不是现实中学生熟悉的问题。而且,45分钟的时间限制,学生没有时间阅读大量的背景资料,没有时间准备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离开熟悉的情境,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与经验,学生就提不出有争论价值的观点,只能被动地应付教师的提问。其次,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究中的论证(argumentation)。论证有名词和动词两种含义,名词的论证由主张或结论和这些主张或结论的辩护(或理由、支持)构成[1]。动词的论证指运用证据来辩护自己主张的过程。论证是科学探究的一个要素,也是科学探究的一个特征。学生要学会运用证据辩护自己作出的解释,学会评价别人的论证、进行反论证[2]。科学探究中,收集证据后,利用证据和掌握的知识、经验解释提出的主张,判断主张的合理程度,证实或修改甚至推翻主张,得出最可靠的结论,这是一个(科学)论证过程。学习新知识的探究,有正确的结论和探究方法做参照,提出和结论一样的猜测,收集的是少数和结论一致的证据,然后顺利地得出唯一的结论。结果,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论证被排除在外。
  (三)真实化学问题探究与新知识探究教学的区别
  真实化学问题探究和学习新知识的探究不同。前者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也是校外许多人关心的问题。学习新知识的探究是一种外加的学习任务,解决真实化学问题很大程度是出于自觉的生活需要,能给日常生活提供一定的帮助。探究真实化学问题除了复杂程度、运用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深度外,本质上和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一样。另外,教师事先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亲身的体验,有助于指导学生。总之,和学习新知识的探究相比,真实化学问题探究更有助于调动参与者(学生和教师)的探究主动性,更有助于设计科学论证与课堂讨论。解决真实化学问题的探究和学习新知识的探究的区别如表1所示。
  二、真实化学问题探究教学的主要过程
  (一)前期准备:问题的筛选与设计
  发现真实问题后,一般不适宜直接交给学生。教师要亲自动手实验,经历一遍完整的探究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熟悉探究中可能产生的各种情况,评估问题的可探究性,最终设计出适合学生的问题。以前面的问题1为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究问题。实验中部分学生发现异常现象后,由于异常现象有多种合理的解释,无法立刻给出明确的答复,当时只告诉学生可能是药品问题或者是实验操作问题。课后教师通过实验检测到碳酸钠溶液中的氯离子。原因是碳酸钠固体含有微量的氯化物,微量的氯离子和银离子就能产生显著的白色浑浊现象。
  教师经过亲身探究后,将问题1改为:上次做盐的性质实验时,一部分同学发现一个异常现象:在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没有全部溶解。通过探究解释遇到的这一异常现象。探究所需药品:①待检测的稀硝酸、碳酸钠溶液、硝酸银溶液;②用于检测的稀硝酸、硝酸银溶液、氯化钡溶液、稀硫酸;③盛有碳酸钠固体的原装瓶子。
  为了得出不同的探究结论,在待检测的稀硝酸中,有些组的稀硝酸含有氯离子,另一些组的稀硝酸不含杂质,碳酸钠溶液都含有氯离子(药品本身带来,不是准备实验时特意加入)。但是,为了避免问题过于复杂,待检测试剂中没有混入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重新设计问题后,与初始提出的问题相比,减小了问题的发散程度,更适合学生探究,但依然是个真实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过程
  真实问题解决过程除了包括平常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外,有两个不同之处。第一,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背景知识与技能。例如,食醋能否去除蔬菜中的残留农药的实验,要学会残留农药的检测方法;回答土豆是否能鉴别加碘盐,要知道加碘盐中的碘是什么物质。第二,强调运用证据的论证和交流与评价。运用证据的论证是利用证据为主张(猜测与结论)辩护的过程,交流与评价是口头讨论或辩论的过程。下面主要论述运用证据的论证和交流与评价这两个环节。
  1.运用证据做出论证 得出暂时的结论
  以问题1为例。回顾盐的性质实验情境,出示编写的问题。指导学生联系氯化银和硫酸钡等物质性质,提出各种猜测(探究记录单见表2)。设计实验、收集证据。然后根据证据进行论证,得出暂时的结论,如表2所示。
  从问题1的解决过程可以看出,利用真实化学问题设计探究教学,学生不仅有更多讨论机会,而且突出科学探究中的论证特征。提出猜测、交流与评价主要是口头辩论活动,是运用证据辩护自己主张的过程,是“课堂科学辩论”。科学辩论指运用证据与推理“解决科学争端的社会互动过程”[3]。课堂科学辩论是高层次的课堂讨论。运用证据的论证环节,不是口头形式的相互辩论,是个体意义上的科学论证,是个体内部的科学思维活动。虽然没有学习新的化学知识,但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促进科学探究中交流表达能力与论证能力的提高,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问题1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扩展。初中化学实验室中的碳酸钠含有氯化物杂质,也含有硫酸化合物杂质,硫酸化合物含量比氯化物还高。做碳酸钠和硝酸银反应实验时,产生的氯化银影响实验效果。与氯化钡反应,应该会产生硫酸钡沉淀,但是没有观察到硫酸钡沉淀。这和氯化银、硫酸钡性质差异有关,氯化银溶解度小于硫酸钡。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ZOHAR A, NEMET F. Fostering students’ knowledge and argumentation skills through dilemmas in human genetic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02, 39(1): 35-62.
  [2]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A framework for K-12 science education: practices, core ideas, and crosscutting concepts[M].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12: 71,73.
  [3]唐小为,李佳,宋乃庆.课堂科学辩论实施探究——以中美中小学科学课堂案例比较分析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2(5):105-110.
其他文献
摘 要:“光合作用”教学单元的长周期学习,以BBC纪录片《植物之歌》为活动资源,在跨学科运用英语、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围绕“光合作用”的核心概念开展微纪录片剪辑译制,促进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光合作用;长周期学习活动;纪录片;跨学科  “光合作用”是上海高中《生命科学》基础型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包括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叶绿体及其色素、光合作用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4课时
“细节”一词,《辞海》的解释是:“琐细的事情,无关紧要的行为。”然而,历史是由无数个精彩而繁复的细节构成的,看似细小琐碎、“无关紧要”的细节,却具有形象、生动、易接受、难遗忘的效用。若抽去了细节,历史就只剩下苍白的框架、乏味的概念和生硬的说教,失去了它生动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吸引力,使历史教学了无生气,索然无味。因此,历史教学只有恰当地运用历史细节,通过微观层面的切入和描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
绿色的小路,点缀着露珠,  小路的尽头,有座玫瑰屋。  风儿起,就随风摇曳,  随风摇便花香满屋。  玫瑰小仙子隔着窗子,  伸展小小的金翅膀,  正跟邻居说着话。  我咚咚咚敲了敲门,  窗子和小仙子就消失了,  只留下花儿随风摇啊摇。  在玫瑰色的清晨,  我拜访了玫瑰小镇。  那天,  我是一只小蚂蚁。  顾建平摘自《小学阅读指南》作者简介  金子美铃(1903—1930),20世纪20年代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上好阅读课,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了英语教师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教师有必要针对不同阅读材料的体裁特点进行文本解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贯穿全文的主题、主线,并逐渐梳理出框架结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篇意识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体裁;语篇;文本解读;阅读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改变了过去逐词逐句讲解文本、学生被动记笔记的
摘 要:为了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以中考复习专题“变质类”实验探究为例,深入挖掘该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功能,巧妙处理教学的逻辑线和情境线,使教学环节逻辑化、层次化、多元化、科学化。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深度参与“氢氧化钠变质了吗?”、“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程度如何?”、“如何定量计算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程度?”等学习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验一个较完整的探究活动,感受从定性到定
摘 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特别突出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体系,树立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观和教学观,厘定以检验核心素养为内涵的学业质量标准,确定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多元化课程结构,反映了高中英语课程从“学科本位”发展到“育人本位”,标志着我国英语课程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学科本位;育人本位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
一、引言  评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是一种深度阅读的方式,是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越来越受到重视。评判性阅读与评判性思维是密切相关的,因为阅读本身不光是陈述文本信息,它还是一个思维过程。[1]学生要找到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信息就须使用一系列的思维技能,如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推断和预测的能力、区分观点与事实的能力、质疑与判断的能力、评价的能力等。评判性阅读能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多角度
摘 要:常见就题讲题的复习模式,使教学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题海战术,给人带来沉重的负担.计算题要求依据原理用定量方式解决物理问题,代表种典型的学科特质. 解综合性计算题,不仅是将知识整合成 “良结构”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建模的过程——隐含着解决问题的普遍思路,这赋予了一种方法论的意义.提炼出这种思路,可实现有效迁移,完成“题→类→法→能”的智能升级,有效提高复习效率,克服题海之痛,真正培养出学科核心素
2019年9月,中国女排以11场全胜的战绩夺取女排世界杯冠军,女排精神感染了每个人。记者采访了主教练郎平:“您无论当运动员还是当教练,都成功为国争光,这么多年您是怎么做到的?”  郎平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在某个经常刮暴风的小岛上有两种昆虫,一种昆虫的翅膀阔大,另一种昆虫的翅膀窄小,您认为哪一种昆虫更适于在小岛上生存呢?”  记者想了想说:“应该是翅膀阔大的更适于在小岛上生存吧。”  郎平笑了
2011年11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修订审议后的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坚持了素质教育的方向,体现了《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既坚持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又在遵循深化改革的方向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一定要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