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白居易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guoqi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夕阳缓缓西沉,我走出香山寺。抬头,看见一个蓝色路标:白居易之墓。
  晚风阵阵,从伊河上匆匆掠过,作为一个异乡人,感觉这风也带着汉唐的风韵。本来嘛,河流就是历史的载体。
  我拾阶而上,沿着幽深的小路,去探寻大诗人的轨迹。
  解读白居易,没有读白诗容易。
  白居易出身寒门,27岁进士及第,未久便入朝为官,直至刑部尚书,走的是一条无数封建士人先后走过的人生道路;入仕后,又不断地赋诗为文,直至终生,看起来与许多类似封建官吏的人生历程没有多大区别。然而,白居易最大的“与众不同”,也正是体现在他的人生历程上。
  一生置身于险恶莫测的封建官场,白居易虽也遭遇过贬谪,也有过坎坷不顺的日子,比如他因上疏请求捕杀武相的贼人,而被贬为江州司马。但是,与其他同行比起来,他的仕途要顺利得多。虽然他没有能够像张九龄、贺知章那样高居相位,但其最后的官职也不能说不显赫。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自己的文学追求上也实现了“登峰造极”。也就是说,像他这样,在为官和为文两方面同时取得巨大成功,比较顺利走完自己人生道路的封建士人,我不知道还能否找出第二个白居易来。
  封建制度为天下士人设计的所谓职业轨道,是充满凶险的,且难以预测的。但是按照这种人生设计,能够得到的人生机遇,白居易都幸遇了,能够到达的人生境界,白居易都实现了。
  相形之下,更多的人未能实现这种“双重境界”,不少人以其人格、生命,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为代价,还尚未登临到一种“境界”。若以善恶划分,其正正反反的典型不乏其人。
  在漫长的封建岁月里,知识分子的道路是诱人的,但也是狭窄和残酷的。与其说白居易是那种时代一个典型的成功者,不如说他是一个罕见的幸运者。
  白居易的一生,可以说实现了人生理想与个人命运的完整结合,遗憾的是它并不“完美”。
  白居易一生,创作了三千八百四十多首诗歌,多达九十三万余字,据说后来某个帝王的诗歌数量超过了他,但多半是捉刀者为其代笔。因此,白居易堪称中国古代产量最高的诗人之一。但他后期的作品,所记录的几乎都是自己极尽奢侈的享乐生活。作为朝廷官员,在渐入老境之际,离任闲居,寄心佛道,卧病三日有妻看婢抚,倒也无可厚非。但他除了每日高卧,静赏“枕前看鹤浴,床下见鱼游”的半隐生活之外,就是吃酒行乐,“手里一杯满,心中百事休”是他自己形容的真实写照。
  从他后来的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沉迷于“鱼香肥泼火,饭细滑流匙”这种极其优裕生活的白居易,是一个热衷于书写“小青衣动桃根起,嫩绿醅浮竹叶新”之类诗句的颓废诗人。也有人统计过,说他后来写狎妓的诗篇要远远多于他反映民众疾苦的诗篇。翻开《全唐诗》中的白居易诗卷,你读到的完全是一种日复一日的百无聊赖,是彻彻底底的精致生活。可贵的是,晚年的白居易自号“醉吟先生”,并且在自己临终的前一年还在整理自己的诗文,将所有作品毫无隐瞒地留给了后世。
  白居易活过了古稀之年,在古人中算是高寿,这是上天对他的再一次成全。
  白居易终生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到兼济天下”。其实,在“穷”的阶段,他并没有独善其身,至少在文学中表达了强烈的愤世情绪,只是他没有惹怒统治阶级的利益集团;显达之后,他也没有兼济天下,而是渐渐沉湎于个人的富贵荣华之中。试想,在君权世袭的极端专制社会体系里,所谓兼济天下,不过是虚幻的社会理想和孤独的良知表白。
  晚年白居易創作指向及其诗风的变异,使他丧失了曾经鲜明的文学特征,使他回归到一个封建官吏的本质和面目。这种反差,至少反映了其人格的两面性。而这样的两面性,使他得以在封建体系和文学创作两个领域游走自如,这正是许多封建文人无法比拟。还可以换句话说,整个封建体制下的文人价值取向及其人生道路,包括伊水河岸的千年古道,就是为白居易设计的,就是为白居易这样的少数人设计的。
  白云苍狗,伟大诗人却并未远去,他倚靠着那座森然庙宇,面向对岸密如蜂巢的大大小小的佛窟,静听着古刹悠远的钟声,永远地“独善其身”了。
  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这就是白居易。
  别离的最后一个瞬间,我再次回头看了一眼在那里沉睡着的诗人,看了一眼那条小径和已经模糊了的路口,默默地说:别了,白居易。
其他文献
任文景,2004年出生于深圳,现为高一学生。曾获第九届深圳校园“十佳文学少年”(2018年)奖项。作品先后在《深圳晚报》《特区教育》《羊台山》《雨霁》等报纸和刊物上发表,并在《深圳青少年报·中学周刊》上开设专栏。  一  常伟阳下了车,在车站书店里他情怀发作买了一本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他带着书走到了一个亮堂点的地方,定神一看才发现自己买的是《挪威的树林》“马文章/著”。  他把书塞到夾克里,
期刊
衣米妮子  衣米妮子,写诗。著有诗集《时光中静坐》。  她对自己说抱歉  夜晚的面孔 是苍白的  在黑色绝望里  她是有罪的 她要对自己说抱歉  对无辜的星星说抱歉  冬天的树看上去那么寒冷  她向那棵树道歉 向最后一片还未落下的树叶道歉  她忘记了花开 忘记了隐忍的爱欲  她向一朵花的初心道歉  她尽情流泪 整夜整夜地流  她向夜晚道歉 向夜晚的一场大雨道歉  一把花伞 变得湿淋淋的  “我已经
期刊
张立群,辽宁沈阳人,现为辽宁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用本名和笔名颢瀚在各类刊物发表诗作300余首,出版诗集《白马》一部。  倾诉  纵情声音  在灰暗的天色下放开喉咙  直到嘶哑  把所有的面孔都贴上纸张  泪水是无声的河流 掠过皮肤  冲洗置于手掌上跳动的心灵  这一刻生命已全部完成  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徘徊穿越  隐约的不安 内部逐渐荒芜  请你过来 重新将回忆考证  ——季节已逐渐接近深秋
期刊
刘川,1975年生,祖籍辽宁阜新。曾出版诗集《拯救火车》《大街上》《打狗棒》《刘川诗选》《西天的云彩》等。现居沈阳。  北京之行  先按级别  落座  吃了一顿  又按名气大小  落座  吃了一顿  随之,按辈分大小  落座  又吃了一顿  最后,买动车票出京,按买票次序  落座,泡一碗方便面  才吃饱  杀猪计划  猪还未杀  我先拟定  请来吃肉的名单  长长一串  又列出  赠肉名单  仍是
期刊
庞新智,洛阳偃师人。1969年应征入伍,1970年复员后,先后在《山西日报》《河南日报》任编辑。1995年参与筹备并创办《大河报》,先后任副总编、常务副总编、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社级编委委员、《大河报》总编辑。  周庄的游人真不少。  小桥流水,山高房低,很耐看。我和老伴儿一边走,一边赞叹,路过一座小桥时,和一群人擦肩而过。在这群人的前面,有个十来岁的男孩儿跑得飞快,那群人里就有人高喊:“慢点儿,别
期刊
在一堵断垣残壁碎砖瓦堆里,匍匐着几条开着紫花的牵牛花藤,杂长着争荣的青草,在这寂静的无穷生机中,我欣喜地看到几只麻鸡旁若无人地专心扒食。一双锋利的青黑色爪子似三齿耙刨开土石,配合着褐色尖利的喙,用一对黑亮圆溜的眼睛,微甩着红润的冠子,“咋咋”有声地寻觅、刨剔着。  几只鸡刨完一块地,又开始刨另一块。为它们全神贯注的生活态度所吸引,我停下了被欲望纠缠而迷茫的脚步。大自然总不情愿赐予我们人类宝贵的宁静
期刊
1963年我高中毕业,新乡师院(今河南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到达的那一刻,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紧张的心情需要彻底放松一下,我决定到邙岭周山村的同窗好友周树铮家玩几天。  我家离周山村很远,当时交通不便,全靠步行,只能起早动身。一路上过洛河、上邙岭,步行四十多里,中午时分赶到他家。他们一家对我的到来热情欢迎,和蔼可亲的伯母和怀抱女儿的花嫂特意为我做了小麦和红薯面二合一的蒜面条。那正是我们国家“三年
期刊
张世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收获》《人民文学》《北京文学》《解放军文艺》《青年文学》《小说月报原创版》《小说界》等文学期刊,《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散文选刊》《诗选刊》《散文海外版》等多次选载,或入选年度选本。散文随笔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全国近百家报刊发表,获泰山文学奖等奖项。  李香纨死了。这让全村的人唏嘘不已。  李香纨是狗尾巴村公
期刊
秦岭以北的黄土高原,每当麦子开镰之际,就会出现一种神奇的布谷鸟,它的叫声清丽嘹亮,二音叠词,听起来就是“算黄算收”,好像告诉人们,抓紧收麦。麦子黄(成熟)了就收,等到全黄,麦粒就会破壳掉落,如遇阴雨天便会发芽霉变,颗粒无收。更神奇的是这种鸟儿在麦子收割结束后,就会莫名其妙地消失。庄稼汉根据这种鸟的名叫,给它起了一个拟声的名字——“算黄算收”。当听到“算黄算收”鸣叫时,农人就知道麦子快成熟了,该磨砺
期刊
曹洪蔚,笔名蔚然,河南开封人。鲁迅文学院河南研修班学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小小说学会理事,开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开封市纪实文学学会会长。著有小说散文集《故乡的背影》《汴地风流》等8部,获蔡文姬文学奖、师陀小说奖等多个奖项。  1  风真大,带哨儿,呜呜咽咽地刮了一夜。  窗户发白的时候,根柱倒出最后一口气,走了。  楝花抓住他的手,直到变凉变硬,才松开。嘴里嘟囔着:走吧
期刊